孩子发烧出现热性惊厥怎么办
孩子发烧出现热性惊厥怎么办
什么是热性惊厥?
老百姓俗称的「烧抽了」在医学上过去叫「高热惊厥」,现在叫「热性惊厥」。
这是一种幼儿高烧时常见的并发症,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失去意识、抽搐、翻白眼、以及四肢抽动等现象。
孩子烧抽了怎么办?
1. 家长先平静下来,观察孩子情况
2. 把孩子放到平坦柔软处,如地毯、床上
3. 保障呼吸通畅
让孩子侧躺,头偏向一边,松开领口和衣服。
4. 清理孩子口腔
用软布把孩子口腔内的唾液和残渣清理干净,保证口中没有东西妨碍呼吸。
5. 做好相关记录
记录惊厥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孩子状态等,可以用手机录下来。
6. 脱衣服、开空调降温
一些恰当的物理降温方式会让孩子感觉舒服一些。
7. 惊厥过后尽快就诊
去医院就诊,以便确认发热原因。
8. 需要赶快去医院的情况:
出现以下状况时,建议找儿科医生详细查明原因。惊厥持续超过 5 分钟,呼吸不正常,抽搐过后意识不能很快恢复。体温超过 40℃,单日惊厥超过 1 次,出现极度嗜睡、剧烈呕吐、脖子强直等症状,每次发热都抽搐。
关于高热惊厥的常见误区
下面这些都不要做!
掐孩子人中,限制孩子活动,在嘴里塞毛巾或其他任何物品,酒精擦拭降温
惊厥后就不管了,不细究原因,服用退热药预防惊厥(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如何预防高热惊厥?
要注意的是,热性惊厥无法预防,一般宝宝 3 岁之后就很少发生了
孩子发烧惊厥紧急处理方法
孩子发烧惊厥的预防方法
家中孩子得过热性惊厥的家长常常会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对宝宝的发烧降温不及时才造成宝宝惊厥的。而事实上,尽管热性惊厥与发烧有关,目前临床上也普遍主张当体温超过38.5℃ 时给孩子使用退烧药等措施降体温,但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些退热措施会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使用退烧药的意图更多在于缓解不舒服的感觉,还可以通过降体温减慢孩子的新陈代谢,从而避免由于脱水造成的惊厥。
一般而言,服用抗惊厥药物来预防发热惊厥也是不必要的。只有对少数复发风险较高的孩子,在再次发烧时,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治疗。
宝宝发烧后的得当护理是预防惊厥不能少的途径哦。
孩子发烧抽搐会不会影响大脑
为什么宝宝发烧会抽搐
发热可以说是宝宝最常见的体征了。据统计,一般情况下因发烧去医院的孩子占到儿童门诊量的10%~15%,其中还有不少是因为发烧抽搐急诊入院的。
孩子抽搐的原因很多,有热性惊厥、癫痫、电解质紊乱等等,其中,热性惊厥是孩子抽搐最常见的原因。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又称“抽风”,它并不是简单的指“发热”时出现的“惊厥”(抽搐)。
热性惊厥是指,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经常为3个月至6岁之间),体温骤然上升导致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引起全身肌肉痉挛性发作的情况。并且,必须是在排除颅内感染或其他明确的原因以后,才能诊断为热性惊厥。
在此之前,不发热时也出现过惊厥的,不能诊断为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和癫痫有关系吗?
不少爸妈看到孩子抽搐抽得厉害,又惊吓又心疼:这看起来怎么那么像癫痫?
虽然热性惊厥与癫痫的症状比较相像,但两者并不是同一个疾病。
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型。单纯性热惊厥多发见于6个月~3岁的孩子,且往往在发热后24小时内出现,抽搐持续时间一般小于5分钟,并且24小时内不会再发生。惊厥发作后,孩子的脑电图正常,体格及智力发育也正常。
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多数是单纯型的,一般预后良好,很少会有什么后遗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几率也会逐渐减少。
惊厥真能变癫痫,但概率很低
复杂型的热性惊厥可发生于6月以内或6岁以上的孩子,低热(<38℃)时也可能发生,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24小时之内发作2次或2次以上,并且复发5次以上。
复杂型的热性惊厥部分可转为癫痫,可能需要长期治疗。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太长,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遗留后遗症。
不过家长也不必过度紧张,因为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几率较低。
研究发现,只有2%-10%的热性惊厥患儿才会演变为癫痫。经过家长细心的照料和医生正规的治疗,大部分宝宝在热性惊厥后不会留有后遗症。
发烧抽搐会遗传吗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如果都是在高热的情况下抽搐,现在妈妈智力也挺好的,可能就是单纯性的惊厥,这种在小孩当中不会有智力影响,妈妈也挺健康的,没什么关系。小孩有可能因为有这种遗传,出现热性惊厥,不用担心。这种病在小孩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发生在6个月到5岁之间,一般6岁以上就不太发生了,小孩出现了这种问题也不用太害怕,多数不会引起智力异常,但是如果反复抽搐了,复杂性热性惊厥了可能转变成癫痫,一般的热性惊厥通过防止高热、防止感冒就可以防止。有家族史的容易遗传,从妈妈现在的情况来看可能是一个单纯性的热性惊厥,跟叶酸没有关系,叶酸只是引起神经管畸形的,叶酸目前还没有发现与预防高热惊厥有直接关系。
当小孩子因为发烧出现高热惊厥现象之后,家长可以按压孩子的人中穴,这个穴位是在鼻子中间的位置,通过按压这个穴位出处就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应当注意,需要按压穴位的时候指甲不能留太长,也不能够太过用力,否则容易伤害到孩子。
夏季易高热,遇到热性惊厥怎么处理?孩子热惊厥的处理方法 夏季小儿高热通常是两种原因引起
一是外感风邪:夏季气温高,孩子喜欢外出活动,容易消耗过度,食欲不佳,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若此时一时贪凉,长时间吹电风扇、空调,极易引发感冒发烧。
二是病毒感染:夏季的天气炎热,病毒、细菌增多,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同时伴有发烧的症状,有80%左右的孩子发烧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
由于夏天气温较高,本来就处于发烧状态的孩子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体温急剧增加,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从而导致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高热惊厥。
科普:热性惊厥
原来我们称因高热引起的惊厥为高热惊厥,但是根据临床发现,有的孩子体温并不是很高,仍然可能发生惊厥,所以目前统一称为热性惊厥。在孩子6个月到5岁期间容易发生。
提醒: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每次都应该去医院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两岁宝宝抽搐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发热后出现抽搐,考虑是热性惊厥,反复热性惊厥在成年会导致癫痫。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发作多在原发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作时体温多在39—40℃或以上。发作形势: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还可表现为双眼凝视、斜视、上翻;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发作后意识恢复正常快。
主要呈全身发作形式,表现为强直一阵挛性抽搐,或仅表现为强直或阵挛发作。多数发作时间仅数分钟,15分钟内停止。大多患儿在数分钟内清醒,不遗留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你可以去医院查脑ct,脑电图除外癫痫,及颅内占位。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社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
如果宝宝因为高烧出现了抽搐,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这种疾病如果及时的治疗,一般的预后效果是非常的好的,不会为孩子留下什么后遗症。但是如果宝宝的发热抽搐反复的发作,就可能是患上了癫痫,这种疾病的治疗相对要棘手一些。
小儿高热惊厥可以预防
小儿高热惊厥可以预防
小儿高热惊厥多次发生可以转变成小儿癫痫,这就比较麻烦了,因此要预防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这种疾病在儿科是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一般在发热38.5℃以上时发病。本质上热性惊厥是一种遗传病,而且是一种遗传性癫痫病。只不过这种病很多见,大多数人最终结局都良好,不影响智力,不影响将来上学和工作,实际上并不那么可怕。一般人头脑中的癫痫是“不治之症”,十分可怕,所以不愿把热性惊厥与癫痫联系起来。
约60%热性惊厥患者,终生只发作1次,不再复发,而40%的人则会复发,甚至不发热也抽搐,也可出现以前不曾有的发作类型,有的复发几十次,少部分影响智力。对已有复发的病例,怎样预防再次复发呢?目前主要有二种方法。其一是临时服药预防,其二是长期服药预防。所谓临时服药预防,是指有发热时马上服用预防惊厥的药物地西泮(安定),连服数天,直至体温已正常而不再有发热。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常常是家长在发现惊厥之前不知道孩子在发热,发现惊厥发作时测体温才知道孩子发热,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一开始发热就出现抽搐。有时孩子热性惊厥发作时,并没有处在对热性惊厥有经验的人监管之下,所以,临时预防服药常常不管事。对有复发性热性惊厥发作历史料的患者,这时就应采取长期服药预防的方法 。长期服药预防指长期、规律服药,常用药物有丙戊酸或苯巴比妥。这种方法不少家长接受不了,担心长期服药会有副作用,会影响孩子智力。其实大多数孩子服药是很安全的,极少数孩子有不良反应,在专科医生密切监督和指导下,也会化险为夷。其实孩子惊厥复发给家庭和孩子本人带来的心、身创伤才是巨大的。目前预防热性惊厥的方法、药物都已比较成熟,但家长的配合程度则有一定差距,以至有的孩子反复复发。不可否认即使严格按目前方案长期服药,仍有少部分孩子热性惊厥预防效果差,反复复发,这是我们今后要攻克的目标。
孩子发烧一定要避开的8个误区
误区一:发烧对身体有害
美国儿科学会表示:低于40℃的发热往往不会引起太大危害。
海蒂育儿大百科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并不是件坏事,即使发烧到41.1℃,也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或体征而已。
发烧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烧对人体是有利的。因为发热可以刺激身体某些防御机制,从而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也就是说发烧有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但是持续高热会造成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
误区二:一发烧就立刻想办法退烧
很多家长见孩子发烧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想办法给孩子降温,而且总习惯性把物理降温当做首选,认为这才是最安全有效的做法。其实,在给孩子进行降温前,这几点常识最好先了解一下。
(1)如果孩子只是低热而且精神很好,并不需要急于想办法退热;
(2)如果孩子体温超过了38.5℃而且出现明显不适感,应该首选药物降温;
(3)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的降温方法不建议采用。退热贴并无实质退热作用,如果宝宝抗拒不建议强行贴上;
(4)鼓励孩子多喝温水,最好是少量多次的喝,不爱喝白开水的孩子也可以喝稀释后的果汁等液体。
(5)给宝宝进行擦浴或洗浴建议用29.4℃-32.2℃的温水(最好不要高于37℃)。千万不能用冷水或酒精,这会让孩子非常不适,甚至有可能引起孩子颤抖导致体温升高;热水擦浴也不适合,这也会升高体温。
(6)中暑容易与发烧混淆,中暑是因为周围环境过热导致的,降温时应该采取冷水擦拭的方法。
(7)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很多,减少衣物、不要盖得太厚、夏季开空调或电风扇降低室内温度才应是首选。
(8)当孩子发热时出现发抖、手脚冰凉的迹象时,应该给他多盖一层毯子或穿厚一点。
误区三:孩子发烧肯定是感冒了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实在有些幼稚了。除了感冒,还有很多种疾病都有可能会引起人体发热,比如肺炎、中耳炎、手足口病、急性喉炎、皮疹、流行性腮腺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胃肠炎、脑膜炎等,另外孩子出牙时或注射疫苗后也有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误区四:量体温首选水银温度计
不少人总认为水银温度计最精确,所以应该是孩子发热时量体温的首选。实际上,包括美国儿科学会在内的很多国际权威机构都不再建议使用水银温度计了。因为水银温度计在使用时一旦破碎,里面的水银挥发后很容易被人体吸入,从而导致中毒。
(1)电子体温计安全、准确、测温速度快、易读取,相对水银温度计来说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体温计只适合测量口温、肛温和腋温,如果是小宝宝的话显然不太适合。
(2)在孩子不太配合量体温的年龄阶段,建议选择耳部红外体温计。
误区五:降温不及时容易导致热性惊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宝宝发烧了如果不及时给孩子降温很容易导致热性惊厥。实际上呢?
(1)热性惊厥的诱发因素虽然是发烧,但这种惊厥的发作往往带有家族遗传性,而且一般在发热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2)并不是说体温高就一定会导致热性惊厥,有些宝宝发热不到38.5℃时就有可能发生抽搐,而有些宝宝即使体温超过40℃也并不会发生抽搐。
(3)没有充分证据显示退烧药可以降低热性惊厥的风险。
(4)发生热性惊厥还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等到孩子5岁以后,就极少再发生热性惊厥了。
(5)单纯的热性惊厥一般不会引起大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瘫痪、智力障碍或死亡,而且大约98%的热性惊厥患儿不会发生癫痫。
误区六:体温超过38.5℃必须马上吃退热药
一般来说,国内医生们一般都建议腋温超过38.5℃时使用退热药物,美国专家的建议则是39°C以上。
(1)是否吃退热药最好综合参考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表现。如果他体温39℃,但能吃能喝能玩,而且精神和往常一样,那也并不需要着急用药。
(2)不建议叫醒孩子吃退热药。还有的妈妈,孩子夜间发烧时,如果测得的体温超过了38.5℃,尽管那一刻孩子已经睡得很香了,也非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叫醒喂退烧药,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服用退热药的目的其实是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如果他睡眠很好说明发热并没有让他很难受。
(3)3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要体温超过38℃,应该立即就医;3个月以上的宝宝出现发热,一般建议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6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药物降温的话,建议服用布洛芬。
误区七:发烧会烧坏脑子
“小孩子发烧得赶紧降温,不然会烧坏脑子的”,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常听老辈们说起?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发烧能烧坏脑子。一般来说,41℃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
老一辈人坚持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实际上是因为有孩子发高烧后脑子确实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孩子罹患了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或高温中暑了,所以才出现了脑损伤。
误区八:发烧了输液退烧快
其实身边很多年轻家长早已走出这个误区了,但是仍旧有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坚信打吊针退烧速度最快最有效。
实际上,是否要输液并不是根据体温高低或发热持续时间长短来决定的,而是针对引起发热的病因而言的。一般来说,只有严重细菌感染或者脱水等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另外,打退烧针虽然退热快但风险大,孩子高热时服用退热药、多饮水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其实,关于孩子发烧我们存在的误区还有很多,老辈很多的处理方法也并不见得都正确。孩子发烧了,千万别迷信一些网络上所谓被“转疯了”的神奇退热方法,也别听老人的建议给孩子盖厚被子捂热发汗来退烧,高热时什么方法都不会比服用退热药更安全有效。
孩子发烧抽筋会把脑子弄坏吗
春夏季节交替、天气忽冷忽热时,儿童最容易感冒发烧。有些小孩发烧时会突然失去知觉、全身抽搐、两眼上翻或牙关紧闭,家长们见到这种情形时往往慌了手脚,尤其担心孩子给烧傻了。儿科专家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热性惊厥。虽然症状很可怕,但短时间的惊厥抽搐,并不会对脑细胞造成太大损害,但长时间持续发作的热性惊厥,则有可能会因呼吸困难而引起缺氧。
及时降温,预防高热出现
小儿热性惊厥是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疾病,在6个月至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首次发作的年龄多见于6个月至3岁,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说,这可能与婴幼儿期脑部发育不成熟有关。
实际上,小儿热性惊厥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般发热,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处理不当,导致小儿体温迅速上升,进而出现惊厥抽搐,这种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出现后24小时内发生。所以,及时发现宝宝发烧,并且阻止体温持续升高,才是关键。李增清说,如果宝宝发烧时体温在38.5℃以下,应当物理降温为主,如额头贴上退热贴,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时,可喂退烧药,并积极辅以物理降温,尽可能防止孩子体温继续上升。
发生高热惊厥,现场急救别乱来
孩子一旦出现热性惊厥抽搐时,家长往往显得惊慌失措,甚至救治不当,比如掐人中、强制按压或者因怕孩子咬伤自己而往嘴巴里塞毛巾等等,这些不当的做法不仅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误吸,而且还容易造成孩子骨折,甚至窒息。
李增清说,正确的方法是家长首先要保持镇定,解开孩子的衣服,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反流阻塞了气管而引起窒息,不要往孩子口腔里塞东西。同时,也不要用力掐孩子的人中。一般来说,这种抽搐大多数会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如果用力过猛地按压时,反而有可能误伤孩子而造成骨折。
待孩子平静后,及时送去医院给医生检查,并将孩子抽搐时的情况,比如抽搐时持续的时间、抽搐时的表现、意识是否清醒等信息提供给医生参考。
短时间的惊厥抽搐,并不会对脑细胞造成太大损害,也不会出现像一些家长所担心的“抽傻了”的情况,但长时间持续发作的热性惊厥,有可能会因呼吸困难而引起缺氧,导致脑水肿。
孩子发烧抽筋是怎么回事呢
小孩子发烧是常见疾病,一般发烧出现的症状为体温过高却手脚冰凉,而且明显没有食欲,精神非常萎靡。除了这些症状之外还有一个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出现抽筋现象,表现为全身不自觉的抽动,时间一般都较为短暂,那么小孩子发烧抽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 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2.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对于小孩子在发烧出现抽筋现象,家长们不要过于惊慌,及时的对症检查找出病因,才可通过治疗缓解不适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还需注意,孩子居住的空间不要过于封闭,适当的打开窗户通风,让房间的空气流通,对于孩子的病情也有一定的帮助。
“高热惊厥”会烧坏大脑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热性惊厥发作时间不超过一两分钟,有时甚至只是几秒钟,这种短暂的惊厥发作是一种良性无害的发作,不会烧坏孩子的大脑。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得过热性惊厥的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不比没得过的差,95%-98%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不会进展为癫痫。只有出现下列情况的少数孩子有可能进展为癫痫:一,单次发作时间维持一小时以上。二,发作时只是单侧身体抽动。三,24小时内多次发作热性惊厥。四,在不发烧的情况下发作惊厥。确诊癫痫除了参考临床症状表现外,还需要结合脑电图的结果。
了解了热性惊厥没那么可怕后,家长们还需要了解热性惊厥是怎么一回事儿?科学正确的应对措施应该是什么?是否有减少热性惊厥复发的手段?有了理性的认识并掌握科学的应对措施,万一孩子发作热性惊厥才可以从容应对。
热性惊厥是怎么一回事儿?
为什么幼儿容易出现热性惊厥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就不会再发作热性惊厥。其二,遗传的原因。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有热性惊厥史的幼儿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目前认为和家族基因有关,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热性惊厥的诱发因素是发烧,发烧是多种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可能是细菌感染,可能是接种疫苗的副作用(比如麻、风、腮疫苗),也可能是病毒感染,最常引起热性惊厥的病毒感染是人类疱疹病毒6,此病毒诱发的疾病便是我们常说的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
科学正确的应对措施应该是什么?
切记一个原则:应对热性惊厥不是人为停止惊厥,因为惊厥常常会自己停止,家长要做的是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同时记录发作时的表现和持续时间,如果可能用视频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对后续医生的诊断更有价值。正确应对手段包括:保持镇静,解开孩子的衣物,避免衣物包裹过紧束缚孩子的手脚抽动,同时不要把孩子抱在怀里限制他手脚的抽动。应把孩子侧躺放在平的地方,以防止嘴里的分泌物误吸进入气管。移除周围障碍物和尖锐的危险物品,以避免孩子在抽动过程中伤到自己。如果孩子嘴里有流出呕吐物或者粘液,应及时清理。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有不少家长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手指塞进孩子嘴里,被咬了一圈血痕自己受苦不说,反倒给孩子帮倒忙。记住一点,惊厥发作中的孩子不会咬伤自己的舌头,反倒是人为塞进嘴里的手指、棉签、筷子、压舌板等物容易造成呼吸不通畅或者口腔损伤。在整个发作过程中也不要急急忙忙抱起孩子往医院跑(除非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通常的发作不会超过一两分钟,如果是第一次发作,发作停止后再去医院明确诊断。如果孩子表现出脖子僵直,大量呕吐,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腰穿以排除流行性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如果有严重的腹泻,医生可能需要排除是不是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惊厥。如果以前明确诊断患过热性惊厥,再次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可以在家观察,超过5分钟的也要及时去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医生通常会使用处方药安定(也叫地西泮)肛门给药止惊厥,使用的剂量需要按照孩子的体重进行计算。
是否有减少热性惊厥复发的手段?
发作过热性惊厥的孩子有1/3会有复发,下列儿童属于热性惊厥复发风险比较高的:1.首次发作时体温并不是很高的,可能没到38就惊厥的;2.发烧初起时就惊厥的,换句话说,出现发烧症状和发作惊厥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容易复发;3.首次发作时年龄小于15个月的;4.直系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的。
复发风险高的孩子,进展为癫痫的风险只比一般儿童稍微高一点,因此少数这类孩子再次发烧时,可以在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处方药安定进行个体化的热性惊厥预防治疗。
孩子发烧立刻做这件事的家长都错了
面对孩子发烧,不少家长的观点是先在家里吃药观察几天,过了四五天烧还是不退,再带孩子到医院。如果你也曾这么做过,一定要尽快改正,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孩子一发烧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来就诊,“孩子发热一般不要超过3天,再长的话可能会出现很多合并症甚至有可能转成脑炎。”
医生强调,热性惊厥发生在3个月至6岁的儿童中,主要发生在12-18月龄的儿童,3岁以内的小男孩发烧了更要尽早看。
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高烧以后引起惊厥的孩子中,男孩比女孩的发病率要高。
而且首次热性惊厥而就诊的儿童,在儿童期早期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约为30%-35%。
先服上退烧药后再去医院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旦高烧到了39℃以上,容易出现全身痉挛甚至丧失意识的症状,即“小儿高热惊厥”。
脑细胞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通过放电,以电的形式传播信息,支配其它器官工作。
神经元有树突和轴突,孩子小的时候,轴突外面的髓鞘还没有长好,这就好比电源线,线里面是金属丝,外面包裹着一层绝缘皮,就像是髓鞘,绝缘皮没长好,里面的金属丝就是外露的,电信号释放就乱了,孩子就会出现抽搐,眼角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更为严重的还会引起窒息,对大脑造成损伤。
医生建议家长,平时要常备退烧药,在孩子发热的时候,“无惊厥史的儿童,当体温大于38.5℃,就要在家里先给孩子服上退烧药,然后再带到医院来请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治,整个过程争取将体温控制在38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