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性别低估性病危险
年轻女性别低估性病危险
性病是18-24岁年轻女性的重大健康问题,人类乳突状瘤病毒(HPV)、生殖器疱疹和衣原体感染的比率尤其高。
研究指出,性病会增加不孕症的危险、阴道发炎性疾病、死产,和慢性疼痛,此外,人类乳突状瘤病毒是子宫颈癌的病因。研究专门调查访问了美国1210名介于18岁至25岁之间的女性,了解她们曾进行的各种危险行为,像饮酒狂欢、性交史和性病史,以及她们对于感染性病的观点,以及保险套的使用。
结果发现,虽然她们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做爱,但是年轻女性认为她们是低感染风险的,75%的女性认为她们得到性病的危险很低,某些女性甚至不把性病放在眼里,而且缺乏感染风险的警觉性。而这些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大多数与大量饮酒有关。
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可以过性生活
一般的夫妻生活约相当于爬两层楼梯的运动量,因此只要心脏病人能爬上两层楼,就应当能进行正常的夫妻生活。当然,性生活中所耗费的体力与爬楼并不完全相同,其中还有一些与平时爬楼梯所不同的生理与精神因素,因此,心脏病人进行适度的性生活至关重要。
大多数心脏病人是属于危险性较低的,用于评估的重要指标包括体力劳动时没有症状出现,服用药物使高血压、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已受控制以及体力劳动时只有轻微不适的病人。已经治疗成功,如搭桥、支架、起搏器、导管消融的病人,或过去曾有过心脏病发作但没有并发症的病人,也属于危险性较低的一类。在经医生检查以后,具有较低危险性的男性或女性可以安全地开始或继续进行性生活,或是接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但病人应每半年去看一次医生,以确定自己是否还是属于危险性较低的一类。
那些危险性较高的病人,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衰或心律失常还未得到控制,或过去一个半月内有过心脏病发作的病人,要等到病情稳定下来才能继续进行性生活。而且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必须要进行随访,以确定他们是否还具有这种危险性。
主动吸烟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
虽然主动吸烟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在流行病学中尚未盖棺论定,然而近期加拿大的NBSS 研究认为,吸烟与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一定关联,而且这种相关性尤其常见于长期吸烟的女性,特别是初次妊娠前长期吸烟的女性。
该研究共纳入89 835 例女性,年龄40~59 岁,平均随访时间22.1 个月,随访期间共有6549 位受试者罹患乳腺癌。随后研究者采用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来评估主动吸烟与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比及其95% 置信区间,以评估主动吸烟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与吸烟的时间长短(40 年vs 未吸烟:HR =1.57,95% CI 为1.29–1.92)、暴露强度(每天40 支烟vs 未吸烟:HR=1.21, 95% CI 为1.04-1.40)、累积暴露(40 包/ 年vs 未吸烟:HR=1.19,95% CI 为1.06-1.13)有关。初次妊娠前的吸烟史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此外,与妊娠后吸烟女性相比,在吸烟年数相同的情况下,初次妊娠前吸烟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较高(HR=1.18;95%CI:1.10–1.26)。因此, 该实验肯定了女性患者主动吸烟增加乳腺癌风险,这也提示在乳腺癌的一级预防上应将控烟作为重要内容。
胖女小心!子宫内膜癌偏爱你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年龄、肥胖、不育、晚育、绝经延迟等都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
子宫内膜癌偏爱胖人:七成是胖女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好发年龄为58~61岁。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肥胖、不育、晚育、绝经延迟等。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有相关文献报道,日本人群中肥胖患者占3%,而美国肥胖人群占40%,后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是前者7倍左右。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不规则出血、月经不正常等
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史,10%在绝经后阴道有出血。因此,建议所有绝经后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等,以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年轻女性如患子宫内膜癌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需要和月经紊乱进行鉴别。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无痛刮诊
绝经后出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到底是良性病变还是子宫内膜癌,还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哪些人群患帕金森病的几率高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帕金森病患病率为男性1.7%、女性1.6%;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则为1.02%。相关专家就此推测,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帕金森病患者127万人。曾经陌生的帕金森病,而今正显得渐行渐近。
其实,帕金森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但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种族和性别差异:白种人发病率最高,黄种人次之,黑种人则最低。男性发病率与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2。那么哪些人群易患上帕金森病呢?
●中老年人。年龄老化是帕金森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呈现出退行性病变,一般来说,35岁以后每十年便有6.9%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当80%的神经元死亡时,就可能出现帕金森病相关症状。
●农村居民或饮井水的人群。这可能与接触农药、除草剂等有关。
●绝经妇女或卵巢切除的妇女。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增加患帕金森病的危险性,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患病危险,但其副作用限制了这种疗法的使用。
●叶酸水平低的人群。体内叶酸水平低会增加患病危险,因此服用适量叶酸可帮助预防患帕金森病。
高血压远期内有多大的风险
专家分析,高血压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主要依据是:高血压分级、合并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和肾脏病变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
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评估的具体操作如下:
1.血压分极标准:1级(轻度高血压),血压在140~159毫米汞柱/90~99毫米汞柱之间;2级(中度高血压),血压在160~179毫米汞柱/100~109毫米汞柱之间;3级(重度高血压),血压≥180毫米汞柱/≥100毫米汞柱。
2.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
3.心、脑、肾等脏器受损情况。
4.治疗效果。若血压属轻度增高,又无其他危险因素,属“低危”患者,则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小于15%;高血压属于中度者,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为“中危”患者,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在15~20%之间;如高血压属中度,但同时伴有大于3个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属“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便会增至20~30%之间。
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平常的预防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脑卒中的出现。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借助视网膜照片可以预测高血压患者的潜在脑卒中危险。
新研究对近3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开始时,所有患者接受了视网膜拍片检查。研究人员根据视网膜照片显示的患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将其分为:零危险组、轻度危险组和中高危险组。研究期间,165人发生脑卒中。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为35%,中高危险组发生脑卒中危险则高达137%。在必须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脑卒中危险也大大升高。服用降压药的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脑卒中危险增加96%,而中度和高危患者脑卒中危险则增加198%。研究人员将年龄、性别、种族、血脂水平、吸烟、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之后,患者脑卒中危险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成像是一种可观察血管受损情况的非侵入性检查,可以评估脑卒中危险。当大脑中血流中断(血栓或脑溢血)时,脑卒中就会发生。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主任拉尔夫·萨科博士表示,很多人对视网膜检查重视不够。这项新研究进一步佐证了早期相关研究,证明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危险增大的信号。
温馨提醒: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所以通过视网膜检查可以及时的发现卒中的征兆,有利于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的预防脑卒中的出现。同时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危险。
子宫肉瘤诊治指南解读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几乎所有的妇科医生都会遇到。对该肿瘤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策略的全面认识,将会有助于妇产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女性,以便降低发病风险,并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本文旨在对该病目前各种治疗的风险和获益进行综述,以便对内膜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05年美国有40,000以上的内膜癌病例(1)。绝大多数患内膜癌的女性(90%)会有异常的出血或阴道分泌物的症状,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提高治愈率。目前,大多数内膜癌患者能在I期诊断(72%);但II期(12%)、III期(13%)或IV 期(3%)诊断的患者也相当多(2)。尽管临床其别较早,但每年仍有7,310例患者死于该病,它在美国女性癌症致死的疾病中位列第8(1)。
高血压远期内有多大的风险
现今,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肌梗死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引起上述疾患的致病因素中,高血压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为此,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想知道自身病情的程度,近远期之内有多大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正确、合理的防治措施。
专家分析,高血压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主要依据是:高血压分级、合并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和肾脏病变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
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评估的具体操作如下:
1.血压分极标准:1级(轻度高血压),血压在140~159毫米汞柱/90~99毫米汞柱之间;2级(中度高血压),血压在160~179毫米汞柱/100~109毫米汞柱之间;3级(重度高血压),血压≥180毫米汞柱/≥100毫米汞柱。
2.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
3.心、脑、肾等脏器受损情况。
4.治疗效果。若血压属轻度增高,又无其他危险因素,属“低危”患者,则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小于15%;高血压属于中度者,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为“中危”患者,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在15~20%之间;如高血压属中度,但同时伴有大于3个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属“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便会增至20~30%之间。
高血压患者通过自身对照评估,可了解病情,以便增强对高血压和并发症的防治意识。
年轻女性堤防假“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门诊的医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年轻妇女,由于在常规查体时被医生告知心电图有问题(如ST段或T波的改变),而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来医院就诊。许多人为此忧心忡忡,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有些人因此而患上了抑郁症。
事实上,年轻女性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改变并不一定是心肌缺血的表现。女性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及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在女性月经期及排卵前期也可引起心电图的异常改变,这是正常现象,而非冠心病的表现。因此诊断女性冠心病并不能只根据心电图的ST-T异常而妄下结论。
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平均年龄比男性晚10年左右。绝经前女性很少患冠心病,其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与男性发病率近似。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结果。绝经前女性,如果没有下述冠心病高危因素,则其患冠心病的可能非常小,心电图ST-T异常变化可能并不是冠心病的表现,即使运动诱发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也很可能是假象。
冠心病高危因素:明确的心绞痛 症状;家族早发冠心病患者(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以前,女性在65岁之前患冠心病);高血脂;年龄超过55岁;提前绝经而又没有补充雌激素;吸烟 ;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其他因素(如口服避孕药物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患糖尿病的女性可能丧失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因此其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似。同时,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末梢受损害,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的感受不敏感,可能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尤其是有全身不适时。
由此看来,对于没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绝经前女性,心电图ST-T改变并不能诊断冠心病,很可能是女性正常的心电图改变。但是,患高血压病的女性,心肌肥厚也可以引起心电图ST-T继发性改变,如果患者没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其冠心病发生的危险也较低,10年内患冠心病的危险低于10%,这些患者无需过于积极的接受复杂的冠心病排除检查。
建议女性避免吸烟,加强运动,健康 饮食,保持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抑郁情绪。如果患有抑郁症应给予积极治疗,以防止长期抑郁引发心血管疾病。需要强调的是,更年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可引起身体的多种不适,包括胸部的不适如胸闷、胸痛,需要与冠心病鉴别。
总之,年轻女性发现心电图异常时不要惊慌或有精神包袱,应该到医院接受医生的评估及诊断,而不要盲目认为自己患了冠心病。服用大量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徒增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别低估缺氧症候群
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觉得好累。即使睡很久,还是觉得睡不饱,就算看医生也查不出原因来。暂时性的疲劳也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长时间的疲劳,无疑是在向死神下请帖。
现代人常感觉身体倦怠、疲劳,原因之一可能是氧气不足所导致,有可能是一种慢性缺氧的现象。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慢性缺氧的大环境中,饮食也因满足口腹之欲而过食,造成排毒功能当机,身体上很多的不适,连医生都检查不出来,这些都是体内器官氧气不足所致。
专家强调,少了氧,身体所有的器官都会闹罢工。人体的所有活动,都与氧脱离不了关系。由于各个器官对缺氧的敏感度不同,在不同的生理活动下对氧的需求量也不同,在身体长期缺氧时,身体会慢慢出现一些病理现象,逐渐形成一些慢性疾病。因此,如何选择不生病的补氧生活,对现代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