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应用
临床麻醉应用
麻醉医生的工作很多普通大众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简单的认为麻醉医生就是在手术前打一针麻药就没事了。其实不然,麻醉医生的工作除了确保患者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做好临床麻醉工作,必须掌握麻醉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应用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还要熟悉各种病情手术的特点。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时,必须进行以下具体工作。
1.麻醉前准备工作主要是了解病情,作出正确估计,结合病情确定麻醉方案,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
2.麻醉期间工作按麻醉操作规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患者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尽量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如肌肉松弛、低温、低血压等)。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循环、呼吸、水电解质、体温等功能的连续监测,并写好麻醉记录。根据麻醉过程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处理,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进行呼吸管理等。
3.麻醉后工作麻醉后将患者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做好交接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做好麻醉后的各种处理,包括对患者的连续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意外,协助临床科对并发症进行治疗,使患者早日痊愈。做好麻醉后随访和总结的记录。
蚤休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重楼根茎去皮,捣碎、磨粉压片。每次3克,每日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共服三个疗程,每疗程间停药3天。共治疗250余例。第一疗程治疗174例,有效率78%;第二疗程治疗122例,有效率96.7%;全程治疗92例,有效率为97.3%。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
将蚤休根茎研成细粉,以香油或热菜油调敷。糜烂湿润病变可以粉剂直接撒布。一般治疗2~8天即可止痒,皮损逐渐消退。
③治疗外科炎症
用蚤休块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药2克的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治疗过敏性皮炎、痈疖、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共37例,痊愈27例,好转6例,无效4例。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云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
②《本草正义》:"蚤休,乃苦泄解毒之品,濒湖谓足厥阴经之药,盖清解肝胆之郁热,熄风降气,亦能退肿消痰,利水去湿。《本经》治惊痫,摇头弄舌,皆肝阳肆虐、木火生风之症。又谓之癫疾者,癫即巅顶之巅,字亦作颠,谓是肝风上凌,直上顶巅之病。蚤休能治此症,正以苦寒泄降,能熄风阳而清气火,则气血不冲,脑经不扰,而癫疾惊痫,摇头弄舌诸病可已。若其专治痈肿,则苦寒清热,亦能解毒。治阴蚀,下三虫,亦苦寒胜湿,自能杀虫,其用浅显易知,不烦多赘。濒湖引谚语有"…痈疽如遇着,一似手拈拿"。知此草专治痈疡,古今无不推重。然此类寒凉诸品,惟阳发红肿大痛名为宜。而坚块顽木之阴症大忌,非谓凡是外科,无不统治也。"
姜的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解毒。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乳晕缩小术后会留疤吗
乳晕缩小术后会留疤吗?了解更多欢迎在线咨询
一般来说乳晕缩小整形手术不会留下明显性的疤痕,因为通常情况下整形医生会将乳晕缩小术手术切口的手术刀口开在肌肤纹理中,这样一来手术切口的在术后就基本不明显,这中手术切口也属于隐秘性的伤口,因此手术康复后没明显疤痕。
另外乳晕缩小整形术属于临床门诊小手术项目,在实施乳晕缩小整形手术中大多数都采用局部麻醉的手术方法进行临床麻醉,整个乳晕缩小术的手术过程只需要乳晕缩小术是将多余的乳晕切除,再将伤口缝合即可,手术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对于乳晕缩小术的并发症,比较常见的为暂时性的感觉麻木,但这类情况在术后三个月左右皆会渐渐改善,另一可能的副作用则是无法正常分泌乳汁,不过发生的机会非常小,想要避免出现这两种术后并发症只需要挑选好经验丰富的医生做好术后护理,基本上就不会有并发症的可能。
现代麻醉的范围
1.临床麻醉
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如了解病情,结合手术选择最适当的麻醉和药物。为了减少患者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患者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患者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时和麻醉后作好麻醉记录。
2.重症监护
危重症患者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麻醉专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
3.急救复苏
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如疾病、创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参与抢救。
4.疼痛治疗
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进行治疗。
蚕蛹临床应用
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体弱、病后、老人及妇女产后的高级营养补品。
蚕蛹能产生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物质,可有效提高人体内白细胞水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机能衰老,蚕蛹油可以降血脂、降胆固醇、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改善肝功能有显著作用。
蚕蛹味甘、辛、咸,性温。入脾、胃经;可补肾壮阳,补虚劳,祛风湿;可作为男子阳痿、遗精补益、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
炒蚕蛹:蚕蛹炒熟,调蜜吃,治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酒煮蚕蛹汤:蚕蛹30克,米酒1盅,水1盅,同煎取汁约1盅服,治消渴,或心烦神乱。
麻醉的发展阶段
1.古代麻醉发展阶段--麻醉的发现与萌芽
从史前时期开始,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岁月。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寻找减除因灾害或禽兽引起的创伤或疾病疼痛的药物和方法。“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在此其间出现过应用鸦片、大麻、曼佗罗等天然植物药物镇痛,但从麻醉的概念来看,不论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与现代麻醉应用的药物和方法无法相比,尚处在萌芽状态。
2.近代麻醉发展阶段--临床麻醉学的形成
从18世纪开始,乙醚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是为近代麻醉学地开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许多医学家、化学家、包括外科医生、医学生等为麻醉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作出了贡献。同时使麻醉方法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多样化。针对手术麻醉过程中的问题,也从单纯的镇痛发展到麻醉期间及麻醉前后比较全面的处理,到20世纪30~40年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临床麻醉学。
3.现代麻醉学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提高,麻醉操作技术不断改进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迈进了现代麻醉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在出现了大量专职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由于麻醉工作范围与领域的扩展,麻醉学又分支出亚学科,随着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麻醉学的现代化。
您关注甲状腺功能了吗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危险因素,甲亢患者在行非甲状腺手术时因为手术较大,应急反应较强,发生甲状腺危象的概率增加,进而危及生命。而甲低发病隐秘性高,在临床上很容易漏诊, 患者处在一种低代谢的状态,对其心血管系统、肺功能、肾功能、体液和电解质均产生广泛的影响。手术和麻醉应激状态可对甲状腺分泌轴产生影响,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外科手术患者合并甲低会引起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显著增加,如未及时诊治,则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发病率和病死率。
因此,在手术前请配合临床医生问询,如患有甲状腺疾病请及时告知医生,如果不知道应当配合医生进行甲状腺功能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最大限度减少因甲状腺功能异常造成的手术风险增加。
想要人流安全就要做到这些原则
1、手术尽量在怀孕50天以内进行,这样可以采用吸引式手术,而不必使用钳刮术,以免形成子宫内粘连、不孕症等。
2、安全麻醉。麻醉师至少有20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采用安全的麻醉剂,如短超效巴比妥盐。
3、术前一定要用B超确认是宫内孕,而非宫外孕,并及确定子宫轴向。
4、一位技术良好,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可以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最好是让具有2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手术医师做手术。
5、一定要在无菌手术室进行,最好能在国际标准的层流净化手术室进行。
6、一定要有家属、朋友作伴。
7、手术后8小时内精神状况同酒醉,不可开车。
手术中麻醉方式全麻和局麻
麻醉,原义指的是感觉和知觉的丧失。临床麻醉可以简单地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是应用全麻药品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抑制失去意识,患者术中感觉不到疼痛,认知能力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可逆无意识状态,它的特点是患者意识消失,周身无疼痛感觉。也就是老百姓理解的“睡着了”的麻醉方式。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指的是将局麻药分别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和硬脊膜外隙产生麻醉效果的方式,这就是老百姓平时理解的“半身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丛、神经干或者周围神经末梢产生麻醉效果的方式,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区域阻滞和周围神经阻滞。其中的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就是老百姓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打一针就好了”的麻醉方式。
浅谈麻醉方法及其分类
麻醉用药一般可以分为麻醉剂,麻醉镇痛药和肌松药物。其中仅有麻醉镇痛药被分类为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类被国家高度监管,具有行业高壁垒的特征,这是政策形成的监管壁垒。其余如大部分全身麻醉剂无论是吸入还是静脉给药,局部麻醉剂以及肌松药都不在国家麻醉或精神药品名单内,按照普通药品管理。同时虽然这些产品未被国家强制监管,但是由于医院对于麻醉产品品质要求高,产品可替代性很小,产品在临床推广时容易形成一定销售壁垒,且这种销售壁垒高于普通药品及一般专科用药,我们认为这些药品更应该被称为高端专科用药。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普通全身麻醉需要复合用药所以各个大品类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一次全身麻醉需要用的药品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两者取其一或者共用)+麻醉镇痛药+肌松药。局部麻醉剂一般单独使用,也不和其他品类冲突。
麻醉是指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现代麻醉主要包括四大领域: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这里主要关注临床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药物。
蓖麻子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
每日换药1次。
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
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
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
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石韦临床应用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4~9岁每日用石韦全草5钱,10~15岁1两,16岁以上1.5两。每两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热加入冰糖1两,分3 次服,3天为一疗程。观察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者7例,减轻者2例,无改变者2例。多数在服药的当天哮喘症状即开始平息,其他症状于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药后往往仍有复发,复发时间最短者为2周。复发时再用同法治疗,仍然有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曾采用庐山石韦单味煎剂、冲剂、提纯石韦"410"糖浆及复方庐山石韦冲剂进行临床观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疗效,其中以石韦"410"糖浆的效果较为满意。
⑴煎剂:鲜庐山石韦全草每天1.6两(第一疗程用全草,第二疗程去毛、叶柄及主脉),头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钟。混合2次煎液,以8层纱布过滤,分2次服。疗效:第1疗程服药人数计21例,有效率为47.6%,其中显效1例。服药2个疗程的16例,有效率为87.5%,其中显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馆,胸骨后不适,饥饿感,尿量增多及头晕,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⑵冲剂:日服3次,每次1 包,相当于生药1两。治疗117例,服药一个疗程的有效率为47%,其中显效12例,好转43例,无效62例;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57.6%,其中控制者 3例,显效22例,好转39例,无效47例。继续服用到3、4个疗程时,有效率可增至87.5%与82%,显效率增为46.2~51%。说明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⑶提纯石韦"410"糖浆: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当生药1.5两),10天为一疗程,共服二个疗程。治疗40例,第一疗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显效16例(40%);继续服用第二疗程的36人,有效率为88.9%,显效率为55.6%。个别患者每天服3次,疗效更为显著。
拔牙疼吗
拔牙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很多,诸如针刺麻醉、激光麻醉等,但现在临床上较多采用的是药物局部注射麻醉.这种方法只须在口腔中的某些特定部位注入一定量的麻醉药品,就能使病员局部失去痛觉.这样,既不会影响病员的全身功能,又能使病员在始终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拔牙手术.
无痛拔牙,并不意味着病员在接受拔牙手术时,一点感觉也没有了,因为麻药并不能麻醉局部的触、压、温度感觉神经,所以,医生在进行拔牙操作时,牵拉、撬动牙齿时,病人仍会有所感觉,但这和明显的痛觉是两码事.
临床上在拔除某单个牙或多数牙时,一般注射加有少量肾上腺素的普鲁卡因溶液,即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因坚上腺素能收缩血管,减慢麻药的吸收速度,从而延缓麻醉时间,增加麻醉效果.但它又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员,应把病情事先告诉医生,以便选用其它的麻醉药物.如果病员曾对普鲁卡因过敏,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选择其它麻醉方法.
柴胡临床应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疏达肝、胃、胆、三焦之气机,张锡纯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又谓:“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能疏通胃气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正说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疗肝郁之疾、胆道疾病、月经不调之症。常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以柴胡为主药。
升清 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
散邪 柴胡的散邪作用,已为张仲景所重视,张景岳创“新方八阵”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别体现了柴胡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石膏、竹叶,温散配细辛、半夏、生姜,平散配防风、生姜,补散配当归、白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清热 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治“寒热邪气”《伤寒论》有小柴胡汤专治热传少阳,热入血室之证。清热临床常配伍黄芩、青蒿、丹皮、栀子等品。无论外感热邪或脏腑郁热均可使之,其效验迅捷。《药性论》也谓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