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1、食入性:牛羊肉、海鲜(尤其是贝类)、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水果、果仁、大豆、花生、巧克力等。
2、吸入性: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霉菌、动物的毛发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药物:青霉素、血清、疫苗、利特灵、磺胺、阿斯匹林、吗啡、可待因、vitb1等。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动物及植物因素:昆虫(蜜蜂、跳蚤等)叮咬、荨麻刺入、动物皮屑、毛发、花粉等。
纵观以上种种引起过敏的原因,不难看出过敏不一定是吃出来的,比如尘螨是国内排于第一位的吸入性过敏原,其所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疹等就并非食入性的。据说每一平方米地毯,可发现十万只螨虫。
皮肤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引起皮肤过敏的“刺激”
1、宠物--敏感性肌肤很容易因家养宠物的皮毛等而产生过敏现象。这种因宠物而过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猫狗等身上的油脂腺所分泌出的蛋白质,当宠物们舔毛的时候,这些蛋白质就沾到了皮毛上,而后散落到空气中,又附着在人的皮肤上所引起。
2、季节变换--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空气中散布的细菌孢子和花粉等致敏物质便会大量释放出几乎遍布人体所有组织的化合物——组织胺,引起面部皮肤过敏。
3、年龄--也许年龄的增长是肌肤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前些年的肌肤并不敏感,而这几年却变得敏感了。这是因为年轻健康的肌肤表面有一层弱酸性的皮脂膜,保持水分,以保护肌肤不受到外界侵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层皮脂膜却不如以前的健康,以至于一些敏感物质容易入侵皮肤。
4、温度变化--温度忽冷忽热,使敏感人群面部发红、发烫。
5、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导致面部皮肤过敏。
6、化妆品--最典型的化妆品过敏是香精过敏,而收敛水等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妆品也会对肌肤产生一定的刺激。其它如生化防腐剂、果酸等等都会对不同的肌肤造成不同的刺激。
7、食物--常见的是海鲜、芒果、果仁类食物会引起过敏。
8、药物--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都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9、花粉--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微小的花粉颗粒在传播过程中会散布在空气中,并随着空气的流动而四处飞扬,而其中的一部分会被人吸入同时被皮肤吸收。
10、灰尘--灰尘过敏是一种生活在灰尘中的微生物的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过敏。灰尘过敏包括棉纤、皮毛以及各种纤维,动物皮毛等等。
过敏原如何检测?
1、点刺法和针刺法。即用点刺针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进行检则,最适于查找不明原因的过敏原。通过此种方法,可找出常见的40余种过敏原。
2、斑贴实验。将可疑的致敏原配置成一定浓度,设法敷贴于人体某一部位,再根据有否阳性反应,来确定受试物是否为致敏原。
3、抽血检测。用于定量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过敏原。
拉肚子不都是“吃出来”的
拉肚子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它常常还会和呕吐、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伴随出现。在夏季,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细菌感染。人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二,病毒感染。人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病毒后,容易引起病毒性腹泻。感染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后都有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三,食物中毒。变质的食品、污染的水源、不洁的餐具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气温高、湿度高,食物变质的速度往往比其他季节快。一旦食物中毒,患者会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四,饮食贪凉。很多人喜欢在夏天吃冷饮,但如果吃得太多、太急,那些肠胃功能原本不佳的人就可能会出现腹泻。
五,消化不良。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返酸、烧心、打嗝等症状。
六,腹部着凉。夏季天气炎热,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尤其是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这也会导致肠蠕动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食道癌都是吃出来的吗
以下垃圾食品或饮食习惯,会导致食道癌:
1、烧烤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三苯四丙吡。
2、油炸类食品:此类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在油炸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
3、方便类食品: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一类食物。加之含有防腐剂和香精,可能对肝脏等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4、腌制类食品: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会导致此类食物钠盐含量超标,造成常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负担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
5、加工类肉食品:这类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可能有导致癌症的潜在风险。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剂、增色剂和保色剂等,造成人体肝脏负担加重。
这5种癌症都是吃出来的
一、食管癌
经调查研究,已发现以下几个要点:
①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
②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镁、硒等。
③进食腌制和霉变食物。致癌物质亚硝胺可引发多种癌症,其中,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以及甲基苄基亚硝胺都能在腌制的肉类与鱼类、粗制的鱼露中发现。此外,在陈萝卜干、陈玉米面、酸菜及某些霉变食品中,甚至香肠、啤酒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发霉食品中除亚硝胺外还有霉菌毒素,这些毒素本身可以引起癌症,还与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
④喝酒加吸烟则食管癌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
二、胃癌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好吃熏烤食品: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含有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质,它可渗透至整个食品。熏烤过程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在烤焦时会分解产生致癌的成分。
②饮水及粮食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偏高。而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胃中可能与胺类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③喜吃腌制食品。
④吃霉变食物,发现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与食品受霉菌污染严重,甚至在胃癌患者的胃液中,也检出霉菌及其毒素。
⑤饮酒:酗酒可损伤胃粘膜,引起慢性胃炎。酒精可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损害和减弱肝的解毒功能。
三、肝癌
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发病率最高。肝癌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如下:
①食物的黄曲霉菌污染: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基本相一致的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与死亡率也高。
②水源的污染:饮水污染的程度与肝癌发病呈正相关,提示污染的水中含有致癌促癌物质,例如蓝绿藻毒素、腐植酸等。
③酗酒:酗酒明显损伤肝脏,可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变,在这基础上可发展成肝癌。
四、结肠、直肠癌
①高脂肪膳食:吃高脂肪膳食的人群,其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吃低脂肪膳食的人群高,这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②膳食纤维不足:饮食中植物纤维素多的非洲国家,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③其他因素:多吃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多喝啤酒或既喝啤酒又喝其他酒的人群,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
五、其他癌
很多资料证明,高脂肪与高热最的饮食与乳腺癌发生呈正相关,肺癌病人常缺维生素A和硒。有报告认为高脂肪饮食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胆囊癌的发生有关。喉癌、口腔癌与吸烟、酗酒有关,甲状腺癌与饮食中缺碘有关,鼻咽癌与饮食中亚硝基化含物(如亚硝胺)污染有关。
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一、引起过敏的物质很多?
1、食入性:牛羊肉、海鲜(尤其是贝类)、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水果、果仁、大豆、花生、巧克力等。
2、吸入性: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霉菌、动物的毛发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药物:青霉素、血清、疫苗、利特灵、磺胺、阿斯匹林、吗啡、可待因、vitb1等。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动物及植物因素:昆虫(蜜蜂、跳蚤等)叮咬、荨麻刺入、动物皮屑、毛发、花粉等。
纵观以上种种引起过敏的原因,不难看出过敏不一定是吃出来的,比如尘螨是国内排于第一位的吸入性过敏原,其所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疹等就并非食入性的。据说每一平方米地毯,可发现十万只螨虫。
二、做过敏原检测很简单
如果过敏反应在某一季节反复发作或搔痒等症状持续两三个月,就有必要进行过敏原检测。
1、点刺法和针刺法。即用点刺针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进行检则,最适于查找不明原因的过敏原。通过此种方法,可找出常见的40余种过敏原。
2、斑贴实验。将可疑的致敏原配置成一定浓度,设法敷贴于人体某一部位,再根据有否阳性反应,来确定受试物是否为致敏原。
3、抽血检测。用于定量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过敏原。
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证实,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根本有效的预防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方法;脱敏治疗,则是目前唯一针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
过敏的靶器官不一样,则引起的病种也不相同。因此,过敏性疾病包括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喘哮等)等,通常表现为瘙痒、红斑、风疹和流涕、喘息等。
1、食入性:牛羊肉、海鲜(尤其是贝类)、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水果、果仁、大豆、花生、巧克力等。
2、吸入性: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霉菌、动物的毛发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药物:青霉素、血清、疫苗、利特灵、磺胺、阿斯匹林、吗啡、可待因、vitb1等。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动物及植物因素:昆虫(蜜蜂、跳蚤等)叮咬、荨麻刺入、动物皮屑、毛发、花粉等。
纵观以上种种引起过敏的原因,不难看出过敏不一定是吃出来的,比如尘螨是国内排于第一位的吸入性过敏原,其所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疹等就并非食入性的。据说每一平方米地毯,可发现十万只螨虫。
白带多并非都是病
白带增多是怎么回事
并不是所有的白带都是妇科病引起的,如果仅有白带增多,且色,味方面没有改变,一般是生理性的白带,无需过于担心。以下的几种情况下的白带增多是生理现象:
排卵期间
女性在排卵期间,由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会令分泌增多,此时的白带多、质稀、色清,外观如鸡蛋清样,是受孕的最佳时机。
月经来前
青春期以后,由于卵巢逐渐发育到成熟,雌激素、孕激素的分泌,白带的性状及量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不同。除了排卵期间有白带增多外,一些女性在快要来月经的时候,由于盆腔充血,阴道渗出物增多,白带量也会随之增多。
性病并非都是性传播
一、性行为传播:所谓性行为主要包括接吻、触摸、拥抱、性交等.性交是传播性疾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性交之所以造成性疾病传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生殖器直接接触病原体. 2、性交的双方生殖器均处于充血状态,组织内压力增加易于发生损伤。
二、间接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非性关系的接触传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某些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滴虫病和真菌感染等,可以通过毛巾、浴盆、衣服等用品传播.尤其在经济条件差和卫生水平低的地区,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时有发生。
三、血源性传播:梅毒、艾滋病、淋病均可发生病原体血症,如受血者输了这样的血液,可以发生传递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有如下特点 :发病率高、发病快、可跨越病程、发生播散性病变、全身症状重。
四、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传播胎儿.梅毒、艾滋病大多存在母婴传播的危险.性传播疾病的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原发感染 ;第二种时逆行性感染;第三种是获得性感染。
五、医源性传播: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防护不严格,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医生、护士身上.2、消毒不严格,检查病人用过的器械,用后应浸泡灭菌再反复冲洗,然后再高压灭菌.如果消毒不严格,病原体未被杀死,再使用时可感染他人
便血并非都是痔疮
排便后滴血,大便混有血迹,大便色暗黑呈柏油状,或手纸上有血迹,甚至排便时鲜血从肛门流出……凡此种种,很多人会说:这是痔疮。
然而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前面所述的症状皆属便血,血是从下部结肠、直肠、肛管甚至上消化道而来。痔疮出血发生于肛管,只是便血的原因之一。
“十人九痔”这一通俗说法多少次左右了人们的思想,所见大便出血后多会想着是“痔疮”,也因此出现了因延误治疗而导致的悲剧。因此,正确对待便血,能够做到自我鉴别、自我初步诊断并及时去专业门诊就诊,可有效防止悲剧的发生。
发现便血时,首先观察血的颜色:血鲜红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小儿多见)或直肠炎等良性病变较多;血色暗红,病变多位于结肠,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脓血便或黏液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肠炎等疾病。
其次,便血时伴随症状也很重要。便血时撕裂样疼痛不适,或感觉肛门内有“东西”掉出来,多为肛裂、痔或直肠息肉;有便血发生,并且大便变稀、脓血便、黏液便、大便变细、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感严重,或伴腹痛不适、消瘦、贫血等症状,多为结肠病变,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便血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痔——— 大便时出血、肛门内有脱出物。
2.肛裂——— 大便时出血,最主要症状是大便时肛门呈撕裂样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以长达数小时。
3.炎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炎等病。此类疾病为慢性疾病,呈持续性、反复性的腹泻、大便稀薄、黏液血便,并伴有腹痛不适、身体消瘦、贫血等症状。
4.大肠癌——— 早期几乎没有症状,随着癌肿块的生长可出现腹痛、大便困难、大便变细、黏液血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生活习惯不健康(抽烟、饮酒、熬夜)人群应加以注意。
大脖子并非都是甲亢
很多人都认为“大脖子”( 甲状腺肿大的俗称)就是甲亢,其实,多数甲状腺疾病都有甲状腺肿大的共性,但甲状腺肿大并非都是甲亢。
陈小姐17岁,这几天感觉脖子有点粗,怀疑自己得了甲亢就去医院就诊,做了T3、T4检查正常,医生诊断为:青春期甲状腺肿大并非甲亢。医生说无需药物治疗,在饮食上多食用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虾、 蟹等即可。
青春期甲状腺肿大与甲亢的区别就是前者除了有大脖子之外并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后者常伴有多汗、突眼、心慌、消瘦、低热、疲乏、无力、腹泻、手抖、怕热等明显症状。
所以,发现自己有大脖子应该及时的到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诊察,并且进行甲亢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过敏并非都是吃出来的
过敏的靶器官不一样,则引起的病种也不相同。因此,过敏性疾病包括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喘哮等)等,通常表现为瘙痒、红斑、风疹和流涕、喘息等。
一、引起过敏的物质很多?
1、食入性:牛羊肉、海鲜(尤其是贝类)、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水果、果仁、大豆、花生、巧克力等。
2、吸入性: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霉菌、动物的毛发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药物:青霉素、血清、疫苗、利特灵、磺胺、阿斯匹林、吗啡、可待因、vitb1等。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动物及植物因素:昆虫(蜜蜂、跳蚤等)叮咬、荨麻刺入、动物皮屑、毛发、花粉等。
纵观以上种种引起过敏的原因,不难看出过敏不一定是吃出来的,比如尘螨是国内排于第一位的吸入性过敏原,其所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疹等就并非食入性的。据说每一平方米地毯,可发现十万只螨虫。
痛风都是吃出来的吗
一、高尿酸不等于痛风
血尿酸含量,男性>420 μmol/L(7 mg/dl),女性>360 μmol/L(6 mg/dl)就称为高尿酸血症。我们常说的痛风指的是痛风性关节炎,其实,由高尿酸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等都统称为痛风。
高尿酸是痛风的原因,但不是每一个高尿酸都出现痛风。据统计,只有大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表现为痛风发作。
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最高,甚至尿酸正常。
二、高尿酸不一定都是吃出来的
只要一说尿酸高,许多人首先想到喝啤酒吃海鲜,或者吃羊肉串喝啤酒,其实,高尿酸不一定都是吃出来的。
尿酸的生成和排泄:细胞核中的核酸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最后分解成尿酸,而绝大部分尿酸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生成过多,或者代谢尿酸的酶功能障碍,或者肾脏的排泄障碍,都会导致尿酸升高。
80%的尿酸来自于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仅仅20%来自于富含嘌呤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海鲜、菌类等),所以说,饮食因素只是痛风的部分原因。
一般来说,高蛋白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胞核,当然也是高嘌呤食物。但也有例外,比如牛奶,蛋白含量高,但几乎不含有嘌呤,痛风患者可以放心食用。
三、引起尿酸升高的原因
尿酸生成过多,或者尿酸排出减少,都会引起血尿酸升高。
1、生成过多:
外源性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量食入富含嘌呤的食物,食物的名单许多文章都有介绍,我这里就不再多说。
内源性原因:凡导致人体细胞大量破坏的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肌溶解、剧烈运动、肥胖、肿瘤的放、化疗等,都会引起尿酸升高。
此外,代谢尿酸的酶出现问题,高尿酸往往更严重,这种情况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大多由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引起,而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常常伴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2、排出减少:
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脏病、多囊肾、代谢性酸中毒、甲减、甲旁亢,以及药物(比如利尿剂、阿司匹林、环孢素、酒精等)等,都会影响尿酸的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所以,慢肾衰的人往往合并痛风,而高尿酸者应慎用利尿剂。
四、饮酒后着凉诱发痛风
我们通俗说的痛风,指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发作的典型过程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因脚痛痛醒,而且越来越重,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有时还被误认为感染。
绝大多数痛风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严重的者逐渐向上蔓延,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
酒是痛风的催化剂。酒可以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加速嘌呤分解成尿酸,以及饮酒时食入高嘌呤食物,这些作用联合起来共同导致血尿酸快速升高。
关节着凉后血液中的尿酸易形成结晶,尿酸结晶在关节沉积,刺激关节炎症反应就引起急性关节炎。所以说,饮酒后着凉是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