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怎么找最简便
风池怎么找最简便
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即: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捏捏后脑勺赶走头疼
颈椎患者最适合按压风池和风府穴。这两穴都在脑后,具体来说,风府穴的位置为“后发际(发线根部)正中直上一寸”。风池穴的定位为“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简单来说,就是在风府穴的两侧。除了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疼,刺激风池穴还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肾俞穴是膀胱经上的要穴,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刘健华说,我们日常系腰带的位置,即腰侧两处凸起是髂嵴,它与腰部正中凸起的骨头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找到第四腰椎棘突后,向上数两个,即为第二腰椎棘突。肾俞穴在其左右一点五寸。
找到肾俞穴,命门穴也便迎刃而解。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属于督脉。武侠小说中常有“击中命门,冲击脊椎破气机,致敌截瘫”的描述,不无几分道理。肾俞穴、命门穴可缓解腰椎疼痛,除了按压外,更适合热敷。
此外,办公室一族中,阳虚、气虚等元气虚损者不在少数,因此,特别适合热敷或艾灸关元、气海两穴。这两穴对于容易疲劳、腰膝酸软、有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者效果较好,月经不调、遗精等妇科、男科病也可将其作为辅助的保健穴位。关元穴的位置在“脐下三寸”,气海则在“脐下一寸”。
刮痧的补泻手法的区别 风热感冒刮痧刮哪里
曲池、尺泽、外关、合谷、风池、大椎。
简便取穴方法:
(1)曲池:寻找穴位时曲肘,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2)尺泽: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即是此穴。
(3)外关: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横纹向上三指宽处。
(4)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示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是此穴。
(5)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大椎: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刮法采用揪痧法,手法采用泻法,介质采用麻油。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麻油)。
(2)施术者五指屈曲,用示、中指的第2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
(3)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声响。
(4)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至皮肤出现痧点。
祛风散热。
注意:术前要饮少量水,术中要多出痧,术后要饮少量温水。
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头身疼痛、痰黄、舌苔薄黄。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刮痧治疗感冒的方法
1.取穴
风池、大椎、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为少商、大椎。
简便取穴方法:
(1)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中府: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端下缘的三角窝处为云门,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1肋间隙)即本穴。
(4)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5)少商:在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取穴。
2.刮痧方法
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泻法。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最后刮拭足三里。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红花油)。
(2)用刮痧板直接接触施术部位,分别在:风池穴、大椎穴、中府穴、前胸、足三里穴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3)放痧:对少商穴进行严格消毒,然后用消毒好的小号三棱针垂直且快速点刺穴位,然后挤压穴位进行放血,以挤出3~5滴血为度。大椎穴也要严格消毒,应用上述方法用中号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以挤出7~10滴血为度。
3.功效
祛风散寒。
注意:术前应选择保暖、避风的地方,术中要多出痧,术后要饮温水一杯,并休息片刻。
4.风寒感冒症状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头身疼痛、痰白清稀、舌苔薄白。
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头身疼痛、痰黄、舌苔薄黄。
1.取穴
曲池、尺泽、外关、合谷、风池、大椎。
简便取穴方法:
(1)曲池:寻找穴位时曲肘,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2)尺泽: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即是此穴。
(3)外关: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横纹向上三指宽处。
(4)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示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是此穴。
(5)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大椎: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2.刮痧方法
刮法采用揪痧法,手法采用泻法,介质采用麻油。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麻油)。
(2)施术者五指屈曲,用示、中指的第2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
(3)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声响。
(4)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至皮肤出现痧点。
3.功效
祛风散热。
注意:术前要饮少量水,术中要多出痧,术后要饮少量温水。
4.风热感冒症状
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头身疼痛、痰黄、舌苔薄黄。
内关怎么找最简便
内关穴位于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即:从手腕横纹向上,手三指并排的距离,正好在中间(肌腱内))。
秉风穴怎么找简单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科学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上窝中点,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与臑俞,天宗成一三角形,举臂有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在肩胛部,先取天宗,由天宗直上跨过一斜向骨头(肩胛冈)至凹陷中点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天宗定位: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臑俞定位: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秉风的功效与作用
秉风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具有疏风活络,消炎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肩臂疼痛不举,上肢酸麻诸症;肺气不利之咳嗽症。
秉风穴保健按摩手法
1.取坐位,用对侧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揉秉风穴,每天早,晚各按揉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以有效圆润双肩,同时还可以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病症。
2.选俯卧位,按摩者站于被按摩者身旁,俯身,用一只手掌按住被按摩者的秉风,轻轻按揉,每次1-3分钟,能调整人体气息,改善肩部不平衡,为肩部减重。
曲池怎么找
肘横纹外侧段,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左右各1个。
取穴方法:曲池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当肘窝横纹之端,屈肘略成直角,手心向里,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
曲池怎么找 曲池穴的保健灸法
1.艾条悬起灸:以温和灸和回旋灸为主,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炷直接灸:多用无瘢痕或发疱灸,每次3-5壮,艾炷大如青豆,隔日或每周一次。
曲池怎么找 艾灸曲池的作用
曲池为上肢主要腧穴,有调节全身的功能,是整体疗法中不可缺的穴位。因为“大肠者,传导直官,变化出焉”。本腑有传送运输的治则,它与肺经相表里,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所以灸曲池穴起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强壮明目的作用。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科学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上窝中点,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与臑俞,天宗成一三角形,举臂有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在肩胛部,先取天宗,由天宗直上跨过一斜向骨头(肩胛冈)至凹陷中点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天宗定位: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臑俞定位: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找腰眼的最简便方法
定位:腰眼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5寸凹陷中。
简便取穴方法:坐位或仰卧位。取一线过两侧髂前上棘绕腰腹一周,从该线与脊柱交点旁开量一横掌,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类风湿艾灸什么穴位
1、主穴: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2、找到以上穴位,把艾条点着,着火的一端对准皮肤,火头距离皮肤3-5公分即可,距离根据自己耐热程度调节。也可用比较方便安全的艾条灸,随身灸,艾灸棒等工具进行施灸。找不到穴位也可以,哪里疼痛就灸哪里就可以了。
3、配穴:血沉快: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肩禺、肩寥;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环跳、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