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多走路有助于养生
老人多走路有助于养生
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为80岁的200名养老院老人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这些老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进行了持续性研究。
在10年研究期间,有三分之二的志愿者死亡。通过分析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中每周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钟的老人,其总体生存率最高。
以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步行速度可能是预测长寿。
同时,波士顿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60年代初的10年研究发现,那些步行速度较慢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机率会增加1.5倍。
研究人员表示,很明显,走路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很简单的运动形式和保健。
研究人员指出,新鲜的空气和运动可增强能抵御病毒的免疫系统,强化骨骼,减少肥胖,进而使身体更健康,同时也意味着可减少跌倒受伤的风险。此外,进行定期步行的老人,也更易吃得健康,患抑郁症的几率也较低。
抬起脚后跟,只用脚尖走路。这样会动用比平常走路更多的能量,也可活动平常很少活动的脚趾上关节,改善脚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背靠墙壁站立,沿墙壁横向移动。若向左移动,要首先将右脚交叉于左脚之前,接着左脚大步向左迈出,反复进行,犹如忍者在暗处行走一样。这种步子比平常的步子能消耗更多的能量,并充分活动脚上的各个关节。
老年人的日常养生保健原则
1、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2、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3、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4、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老人养生讲究慢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老年人养生保健有什么讲究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老年人养生走路保健助长寿
在10年研究期间,有三分之二的志愿者死亡。通过分析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中每周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钟的老人,其总体生存率最高。
以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步行速度可能是预测长寿的一个指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600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评估后发现,走路低于每小时2.18公里的人,会增加死亡的风险;而走路快于每小时3.6公里的人,存活率要比预测的年龄更长。
同时,波士顿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60年代初的10年研究发现,那些步行速度较慢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机率会增加1.5倍。
研究人员表示,很明显,走路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很简单的运动形式和保健 保健方式,且对中老年人因心脏疾病、中风和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也有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新鲜的空气和运动可增强能抵御病毒的免疫系统,强化骨骼,减少肥胖,进而使身体更健康,同时也意味着可减少跌倒受伤的风险。此外,进行定期步行的老人,也更易吃得健康,患抑郁症的几率也较低。
老年人坚持用脚尖走路可促进血液循环,经济又实惠,老年人不妨一试。
“脚尖步”
抬起脚后跟,只用脚尖走路。这样会动用比平常走路更多的能量,也可活动平常很少活动的脚趾上关节,改善脚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忍者步”
背靠墙壁站立,沿墙壁横向移动。若向左移动,要首先将右脚交叉于左脚之前,接着左脚大步向左迈出,反复进行,犹如忍者在暗处行走一样。这种步子比平常的步子能消耗更多的能量,并充分活动脚上的各个关节。
分享到:
老年人养生从慢开始
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
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
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
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水果干有助于养生
1. 能把果皮的纤维全部吃进去
吃水果的时候,人们往往都要吐皮、削皮,否则觉得难以下咽。其实,果皮是水果中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的地方。干制之后,膳食纤维完全不受影响。比如葡萄干,纤维素一点没有浪费。
2. 没有蛋白酶和未聚合单宁伤害消化道的风险
新鲜水果中往往含有较为活跃的蛋白酶,也有单宁类物质。单宁类抗氧化作用强,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它们对消化道粘膜的破坏也挺凶猛的。传统养生经常劝告消化不良者不要空腹吃水果,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害怕它们。一旦变成果干,蛋白酶失活了,单宁聚合了,对消化道的刺激就会大大减小。
3. 保留了所有的矿物质成分
虽然制成水果干,维生素C会损失,但钾、镁、铁等矿物质不会损失,还因为水分散失而浓缩,含量比鲜水果更高。所以,各种水果干都是钾元素的很好来源。葡萄干中的钾和铁含量都比较丰富,是白糖甚至红糖都比不上的。
4. 保留了大部分的抗氧化成分
对红色、蓝色、紫黑色的水果来说,花青素类抗氧化物质特别丰富,它们在干制之后会浓缩。特别是那些果皮较厚、颜色也比较深的红提子干、黑加仑干,连皮吃的保健效果就更好。
5. 便于携带和保存,是优质的零食
虽说水果干的糖分含量和大米的淀粉含量差不多,属于热量较高的食物,但可以将其放进小袋中,每次只吃一小把,比较容易控制数量,不至于像鲜水果那样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总怕吃不完坏掉了。
老年人养生走路保健助长寿
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只要每周4次,每次走路15分钟,就能使早死的风险降低40%。研究人员对平均年龄为80岁的200名养老院老人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这些老人的生活方式、健康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在10年研究期间,有三分之二的志愿者死亡。通过分析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中每周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钟的老人,其总体生存率最高。
以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步行速度可能是预测长寿的一个指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600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评估后发现,走路低于每小时2.18公里的人,会增加死亡的风险;而走路快于每小时3.6公里的人,存活率要比预测的年龄更长。
同时,波士顿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60年代初的10年研究发现,那些步行速度较慢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机率会增加1.5倍。
研究人员表示,很明显,走路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很简单的运动形式和保健方式,且对中老年人因心脏疾病、中风和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也有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新鲜的空气和运动可增强能抵御病毒的免疫系统,强化骨骼,减少肥胖,进而使身体更健康,同时也意味着可减少跌倒受伤的风险。此外,进行定期步行的老人,也更易吃得健康,患抑郁症的几率也较低。
老年人坚持用脚尖走路可促进血液循环,经济又实惠,老年人不妨一试。
“脚尖步”
抬起脚后跟,只用脚尖走路。这样会动用比平常走路更多的能量,也可活动平常很少活动的脚趾上关节,改善脚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忍者步”
背靠墙壁站立,沿墙壁横向移动。若向左移动,要首先将右脚交叉于左脚之前,接着左脚大步向左迈出,反复进行,犹如忍者在暗处行走一样。这种步子比平常的步子能消耗更多的能量,并充分活动脚上的各个关节。
老年人养生应讲究慢
老年人养生保健在日常生活中,需坚持以下四“慢”。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老人养生保健常识有什么
中老人起床后记得要立刻喝一杯温开水,这是最简单的养生保健常识。我们的身体在经过一整晚的睡眠后会流失500毫升左右的水分。早晨起来喝杯温开水,为身体及时补充水分,帮助提高身体的温度。早知道我们的体温每上升1度,基础代谢就可以提高10%了。
中老人每个星期至少喝3次蔬果汁,更有利于养生。一星期喝3次蔬菜汁或水果汁,可以降低痴呆症的发病率。中老人养生还要每天坚持晒15分钟太阳,适量晒太阳可以为身体制造更多的维生素D,而维生素D在抗癌方面有一定疗效。
适当出汗更利于身体保健,中老人在运动时,最好要出汗,因为出汗有助于我们的身体排出毒素。中老人养生保健常识还有每天步行半小时,根据调查发现每天很少走路的人,死亡率是最高的。而每日最少步行半小时,有助于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晚饭要早吃也是一项适合中老人的养生保健常识,晚上9点后不再进食任何食物。这是因为我们身体内的脂肪在凌晨2点最容易堆积,太晚吃晚饭,未完全消化完的食物就会堆积体内。中老人想要长寿,就一定要多学习这些养生保健常识,形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睡眠充足,不熬夜。
老人健康路上讲究“慢”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各个组织和脏器功能逐渐退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走路要慢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要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坐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老年人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老年人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
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