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去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半夏

去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9g,一般宜炮制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发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陈皮适宜人群

脘腹胀满者

陈皮入脾胃经,有温通枯燥之功。对于脾胃气滞,寒湿阻滞脾胃者,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脾虚气滞者分别配伍不同的中药有行气、除胀、燥湿之功。

呕吐、呃逆者

陈皮有苦降之性,新型温通,入肺走胸,对于呕哕范围嘈杂,痰气交阻之胸痹者分别配伍不同的中药有行气通痹,下气止呕之功效。

寒痰咳嗽者

陈皮善于燥湿化痰,对于湿痰咳嗽,寒痰咳嗽分别配伍不同中药有祛湿化痰之功效。

心血管疾病者

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之人、急性乳腺炎者。

止咳化痰的中药

常用止咳化痰中草药

中药中凡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痰为津液所化。津液是人体正常生理性体液,痰是有形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盛,内伤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而成多量稀粘之汁。痰与饮常常互称,在临床上又有鉴别:粘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痰色黄者属于热证,色白者属于寒证。舌苔腻者多属湿痰,舌红口干者多为燥痰。

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痰

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

(1)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痰浊,且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

(2)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

2、清化热(燥)痰药:甘苦咸凉—热痰、燥痰

热痰证——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

燥痰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

(1)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甘草能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

(2)瓜蒌—甘、微苦、寒。归肺、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及燥热咳喘。本品有清热化痰之功。治疗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胸闷、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胆南星、枳实等。

3、止咳平喘药:多辛甘苦,有润燥、宣降敛泻等作用

(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

吃羊肉的禁忌 部分病症人群忌食羊肉

经常口舌糜烂、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的人群,或腹泻人群忌吃羊肉,或服中药方中有半夏、石菖蒲等药材也要忌吃羊肉。

半夏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麻王果、燕子尾、地文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基本介绍: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中国和日本。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于水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常用的半夏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4种。

功效与作用: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

营养价值: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选购: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1.用于痰多咳嗽。用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浆,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治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3.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治瘿瘤瘰疬痰核,与海藻、昆布、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哪些人不易吃羊肉 某些病症不易吃羊肉

部分病症忌食草原羊肉经常口舌糜烂、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者,或腹泻者,或服中药方中有半夏、石菖蒲者均忌吃羊肉,否则会加重病情。草原羊肉.sqinaer

去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皂荚

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皂角,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咳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多入丸散用,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忌用。

咳嗽常见的六种类型

1.风寒咳嗽:

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发热怕冷、无汗、肢体酸楚等症状。要用温化寒痰止咳药,常用的有杏仁止咳糖浆、蛇胆陈皮口服液、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2.风热咳嗽:

特点是频咳、气粗、咽痛、咳痰稠黄或黏稠不爽,常伴有畏风、身热、鼻流黄浊涕、口渴、头痛等症状。要用清热化痰止咳药,常用的有急支糖浆、罗汉果止咳冲剂、蛇胆川贝露(液)、川贝枇杷露、镇咳宁糖浆、牛黄蛇胆川贝液、祛痰灵、鲜竹沥口服液等。

3.风燥咳嗽:

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鼻唇干燥等。要用清肺燥兼宣肺疏表药,可选择的有羚羊清肺丸、杏苏二陈丸等。

4.痰湿咳嗽:

特点是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可加重,有胸闷、食少、体倦、便溏等症状。要用理肺健脾、宁嗽祛痰药,可选择的主要有半夏露、桔贝半夏曲、橘红痰咳冲剂、二陈丸等。

5.久咳阴伤:

特点是久咳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夹有血丝,常伴有午后颧红潮热、盗汗、神疲等。要用滋肺阴、除顽痰、生津液、降逆气的药,可选择的主要有蜜炼川贝枇杷膏、百合固金丸、鸡苏丸、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

6.肺气虚而咳:

表现为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常由咳嗽日久不愈所致。要用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的药,可选择的有固本咳喘片、百令胶囊等。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燥湿化痰

本品性温,可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作用,对于治疗痰湿壅肺、痰白质稀、寒引咳喘、风痰眩晕分别配伍不同的中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清半夏对于燥湿化痰的效果更甚。

怀孕期间可以用哪些中药

孕妇使用中药,必须考虑到中药对孕妇本人以及胎儿的影响,特别是不应有造成胎儿畸形的副作用。尽管使用中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认为中药比较安全,副作用少,但孕妇使用仍不可大意,特别是妊娠6~11周的妇女使用时应慎重。

孕妇禁用的中药有: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中药有具有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泄作用的药物,如干姜、枳实、红花、厚朴、牛膝、吴茱萸、五味子、酸枣仁、辛夷、大黄、桃仁、薄荷、半夏、附子、芒硝、牡丹皮、麻仁、薏苡仁等。

那么孕妇患病能用哪些中药呢?

妊娠中感冒:虚证用桂枝汤、香苏散;实证用葛根汤;重症用麻黄汤。有咳嗽的肺血虚燥热,用麦门冬汤可具有滋润疗效(但此方中有半夏,不可使用时间过长)。

妊娠呕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及五苓散治疗。有精神烦躁及精神症状者,可用半夏厚朴汤。以上四种药均含半夏,不可长期使用。有大量水样呕吐者用五苓散。

妊娠中毒症:基本以饮食疗法、降压利尿治疗为主,以减少子宫的灌流量。按病情可用中药当归芍药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等。中药可单用或与西药合用。中药不会影响电解质平衡,效果慢。用中药预防妊娠中毒症有一定效果。

妊娠贫血:妊娠中全血量应增加30%~40%,否则容易发生贫血。因为水滞留造成血虚,用当归芍药散可利水及补血,还可用归脾汤,同时补充铁剂。

妊娠便秘:妊娠便秘多为虚证的习惯性便秘,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及小建中汤。顽固的便秘使用大黄、芒硝时应慎重(如大黄甘草汤、麻仁丸、润肠汤等)。泻下药大部分应慎用,因为可引起子宫肌肉紧张及盆腔充血。

妊娠中的膀胱炎:对症处理主要用当归芍药散;有尿道痛时有五淋散、猪苓汤等;有尿闭者用补中益气汤及五苓散。

相关推荐

白前的功效与作用 下止嗽

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很好的止咳化作用,很好寒作用,药性平缓,不管是寒嗽还是热嗽都可以治疗,主治气逆咳嗽、肺实喘满、咳嗽、多。用于风寒咳嗽,可与炙麻黄、杏仁等同用。用于湿壅肺、咳嗽多,可与半夏、陈皮、生姜等同用。

宝宝嗓子咳嗽怎么办 药物法

宝宝喉咙且咳嗽严重时,应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药,缓解病情。注意不要用可待因及罂粟壳类的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不利于排中药里面的桔梗、远志、甘草、杏仁、半夏、川贝、陈皮等,也止咳效果,具体应请中医指导用药。

各种半夏炮制品的比较

半夏:取原药材,除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湿为主,同时具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疾病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可是当我们生病时我们第一看的就是西医,西药虽然见效快,但是却不能治根,以后还是会复发。 半夏的功效: 燥湿化;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核;痈疽肿毒 半夏的作用: 1. 用于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其所化之,以脾不化湿,聚而成者为主,为治湿的要药,适用于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力佳,故亦可治热

吃什么中药

1、温化寒(湿)药 辛苦温燥,寒、湿。 湿、寒证,咳嗽气喘,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 (1)半夏 辛、温。毒。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寒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浊,且止咳作用,为治湿之要药。 (2)天南星 苦、辛、温。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寒证。本品燥湿化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作用较强。 2、清化热(燥)药 甘苦咸凉,热、燥。 热证 咳嗽气喘,黄粘

陈皮适合什么人群

陈皮如脾胃经,对于脾胃气滞、寒湿阻滞脾胃者出现的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症状,具一定缓解治疗的作用。 陈皮味苦辛性温,对于呕哕范围嘈杂,气交阻之胸痹者来说,吃陈皮具一定行气通痹,下气止呕之功效。 陈皮属于一种温性的中药材,对于湿咳嗽,寒咳嗽来说,分别配伍不同中药祛湿化之功效。

羊肉那种人不能吃 内火旺的人不宜吃羊肉

某些热性病如火湿热及传染病早期,浮肿,以及患外感、牙病、疖肿、痔疮等症者也不宜食羊肉。高血压、肝阳旺盛的人也不宜多吃羊肉,否则易引起头晕。经常口舌糜烂、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或腹泻者,或服中药方中半夏、石菖蒲者均忌吃羊肉。

脾肺气虚感冒哪些常用中成药

脾肺气虚感冒常用中成药: (1)苏叶防风煎汤送服参芪膏合二陈丸 方用党参、黄芪甘温补益脾肺之气;陈皮、茯苓、半夏健脾燥湿,化止咳;甘草和中,冰糖调胃;用苏叶、防风辛温解表,煎汤送服。如此补气而不留邪,解表而不伤正。待表邪,正气暂未复原者,可继续服用参芪膏,以补充正气之不足。 (2)生姜苏梗煎汤送服六君子丸合半夏露冲剂 六君子丸具补气健脾,燥湿化的功效。半夏露冲剂是新近研制成的中成药,具解表化,温肺止咳的作用。另用辛温之生姜苏梗煎汤送服,增强祛风散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肺,解表祛之功。

中药治疗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部分坏死。90%左右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供血的急剧减少或血流中断所导致的。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常剧烈胸痛。疼痛持续时间长,而且无法缓解。患者会恐惧感、濒死感、窒息感及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表现。严重的会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中医上心肌梗死是属于“真心痛”、“厥心痛”等病的范畴。浊内阻为心肌梗死的常见病机。临床多表现为瘀交阻、痹阻心脉。此外浊壅阻,腑气不通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病机。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除了益气活血化瘀外

吃什么中药

1、温化寒(湿)药 辛苦温燥,寒、湿。 湿、寒证,咳嗽气喘,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 (1)半夏 辛、温。毒。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寒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浊,且止咳作用,为治湿之要药。 (2)天南星 苦、辛、温。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用于湿、寒证。本品燥湿化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作用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