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脾虚的中药方
根治脾虚的中药方
根治脾虚的中药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黄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耆 泽泻 人参各1.5克 白术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 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虚风上扰,致成痰厥头痛,证见头痛如裂,目眩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稠粘,气短懒言,四肢厥冷,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带热服。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苍术、半夏、茯苓、泽泻祛寒湿,化痰饮;天麻定虚风,止眩晕;神曲、大麦蘖面、陈皮理脾胃,助消化;黄柏以制苍术之爆,并能降内伏之虚火。配合成方,共奏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的功效。
【摘录】《脾胃论》卷下
白茯苓陈皮丸
【别名】缓中丸
【处方】白茯苓1两,陈皮1两,干生姜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六脉俱弦而指下虚。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窄狭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
【用法用量】缓中丸(《卫生宝鉴》卷五)。
如脉弦或腹中急甚,加甘草3钱(炙);秋减姜1半。
【摘录】《洁古家珍》
脾虚的食疗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肿。
舌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药膳】参苓粥
组成:人参(或党参),白茯苓,生姜,粳米。
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养胃。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无力,面色苍白,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稀薄等症。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主症:腰膝冷痛,经久泄泻,面浮肢肿。
副症:面色恍白,形寒肢冷,下腹冷痛,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或小便下利,或腹胀如鼓。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迟弱,或脉微细。
【药膳】附片狗肉汤
组成:附片,狗肉,盐适量。
方法:将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时,然后加进狗肉,煮熟放盐食
功效:回阳补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煮时用开水,严禁冷水,否则会中毒。睡前服,服后不能吹着冷风和接触冷水。
三、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纳谷不香,面色白,腹胀便溏。重则见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等症。
【药膳】绿豆糯米猪肠
组成:绿豆60g,糯米30g,猪大肠300g。
方法:先将猪大肠彻底清洗净,绿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时,然后把绿豆、糯米放人猪大肠内并加水适量,肠两端用线扎紧,放沙锅内加水煮2小时左右即可。隔日服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
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通便止痢。适用于湿热下痢,便血,痔疮初起,脱肛等症。
4、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药膳】山药苡仁粥
组成:山药粉60克,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将薏苡仁洗净水煮,将熟时,调入山药粉,用文火继续煮至粥熟。早晚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妇女带下等证。
吃什么药治气血两虚
引起气血两虚的原因,除了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以外,也可能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足、肾气亏虚、劳累过度等所导致。我们知道,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食物营养,如果脾胃虚弱,就会使脾胃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的食物营养转化为气血,血必将不足。再就是现在很多女性朋友为了减肥而胡乱节食,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长此以往势必气。
气血两虚中药方一、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气血两虚中药方二、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水煎服。
以上两方都是治疗气血两虚的中成药,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实际状况进行就医调整,药材都是温和性质的,无副作用。饮用之后3日后即可见到初步效果,不过气血两虚比较严重的人群,还是要较为长期地饮用方才能比较好地调整好身体状态。
防治脾虚的方法
砂仁黄芪猪肚:
先把猪肚洗干净备用,然后把洗干净的砂仁,黄芪塞入猪肚当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大火烧开之后在改小火慢炖两个小时直致猪肚烂,加入适量的调味品就可。此方不仅有调理脾胃的功效,同时还具有防治积食,增加肠胃蠕动的作用。
淮山蜂蜜煎:
将淮山也就是山药同鸡内金加水一起煎煮,然后去掉其药渣取出汁水冷切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就可。淮山蜂蜜煎不仅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补中益气,预防便秘的功效呢?
适当的运动:
研究发现每天睡觉前做腹部按摩对促进脾胃的正常支持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经常参加一些如慢跑,瑜珈,体操等运动对促进肠胃的蠕动,提高机体的消化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注意做好保暖:
中医认为风邪入体,湿邪对身体的危害最大了。同时老中医还指出身体的很多疾病和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特别是秋冬季更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才能促进脾胃健康。
中医药膳有效治疗脾虚
1、脾气虚:
【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肿。
舌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药膳】参苓粥
组成:人参(或党参),白茯苓,生姜,粳米。
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养胃。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无力,面色苍白,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稀薄等症。
【药茶】扶中茶
组成:白术(炒),生山药,龙眼肉。
方法:将上药共同煎煮,煮至山药烂为度,取汁,代茶不拘时温饮,并同时食用山药、龙眼肉。每2日1剂或每日1剂。
功效:补益心脾,益气止泻。主治久泻久痢而致脾虚气弱,气血俱虚,身体赢瘦,不思饮食,少气无力,心悸等。
2、脾阳虚:
【临床表现】
主症:腰膝冷痛,经久泄泻,面浮肢肿。
副症:面色恍白,形寒肢冷,下腹冷痛,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或小便下利,或腹胀如鼓。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迟弱,或脉微细。
【药膳】附片狗肉汤
组成:附片,狗肉,盐适量。
方法:将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时,然后加进狗肉,煮熟放盐食
功效:回阳补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煮时用开水,严禁冷水,否则会中毒。睡前服,服后不能吹着冷风和接触冷水。
【药茶】健脾利水茶
组成:猪苓,泽泻,党参,白术,木瓜,木香,槟榔,紫苏,陈皮,茯苓,肉桂。
方法:按原方比例剂量,研成粗末。每日用50~70克,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30分钟,频频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温阳利水,宽中理气行水。主治慢性肾炎,脾虚气滞水肿、腹肿胀满、小便不利、消化不良、全身重着、神疲、面色光白、腰痛乏力、食纳不佳、大便溏薄、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
3、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纳谷不香,面色白,腹胀便溏。重则见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等症。
【药膳】绿豆糯米猪肠
组成:绿豆60g,糯米30g,猪大肠300g。
方法:先将猪大肠彻底清洗净,绿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时,然后把绿豆、糯米放人猪大肠内并加水适量,肠两端用线扎紧,放沙锅内加水煮2小时左右即可。隔日服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
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通便止痢。适用于湿热下痢,便血,痔疮初起,脱肛等症。
4、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药膳】山楂苡仁粥
组成: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山楂5克,白糖适量。
方法:将薏苡仁、粳米洗净,放于砂锅中,加水1000毫升,烧开后,加入山楂,小火慢熬成粥,再加白糖适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功效:健脾止泻、消食化积。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
【药膳】山药苡仁粥
组成:山药粉60克,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将薏苡仁洗净水煮,将熟时,调入山药粉,用文火继续煮至粥熟。早晚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妇女带下等证。
健脾胃的中药方子 山药健脾补虚
山药味甘,性温,入肺,脾,肾经。含皂苷,黏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止杈素,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具有健脾补虚,滋精固肾功效,主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临床应用:
脾肾虚证:如饮食减少,体倦神疲,配伍白术,莲子,党参等,如有遗精,盗汗等症,配熟地黄,山茱萸等。
脾虚泄泻:如大便稀薄如水样,含有不消化食物,可重用山药,每日60克,煎水代茶。
治疗脾气虚弱的中草药
1、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西洋参补气,性凉,所以服用后不会上火,气阴两虚之人尤宜。气虚之人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呼吸短促、动则汗出、声音低微等;而阴虚则会表现出一派虚热之象,如舌质红、口干舌燥、眼干、手心发热等。这类人服用西洋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西洋参切成片,或者去药店买些现成的西洋参片,每天拿两片放在嘴里含着,直至参片软化,吐掉或吞服都可以。
2、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3、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脾胃虚寒中药方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 再用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连服3--7天。
本方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方二
陈皮20克,葱白10茎,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鸡肉。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备用,再将陈皮洗净,香附醋炒,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葱切成丝,再把鸡肉,药汁同放入铁锅闷煮。以先武火烧沸,酌加料酒、味精、酱油炒拌即成。吃时,以沸米酒50毫升,边饮酒,边吃鸡了。须开怀食饮。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胃疼。
方三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适用于胃热疼痛。
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人红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温胃散寒,适用于感寒腹痛。
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两者共为细面,酒糊为丸,每服3--6克,温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茴香
方六
猪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适量。将前述各味一齐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调料,如姜、葱、盐、酒、酱,文火炖至极烂,粳米煮粥兑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温中,适用于胃部疼痛。
方七
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生姜洗净,切片,与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纱布袋中,填人鱼肚,置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盐少许,空腹饮汤食鱼,日2次。
本方适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方八
丹参30克,三七15克,老母鸡1只。将丹参、三七切片,填人宰杀去毛及内脏的鸡腹内,放入砂锅,加适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煨炖至鸡烂熟,捞去药渣,吃肉喝汤,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饮。
本方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胃痛。
治疗脾胃虚寒的十大中成药方
1、炙甘草汤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2、陈皮鸡
陈皮20克,葱白10茎,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鸡肉。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备用,再将陈皮洗净,香附醋炒,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葱切成丝,再把鸡肉,药汁同放入铁锅闷煮。以先武火烧沸,酌加料酒、味精、酱油炒拌即成。吃时,以沸米酒50毫升,边饮酒,边吃鸡了。须开怀食饮。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胃疼。
3、高梁甘蔗汁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适用于胃热疼痛。
4、肉桂红糖汁
丁香1.5克,肉桂1克,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人红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温胃散寒,适用于感寒腹痛。
5、小茴胡椒酒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两者共为细面,酒糊为丸,每服3--6克,温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6、猪肚粥
猪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适量。将前述各味一齐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调料,如姜、葱、盐、酒、酱,文火炖至极烂,粳米煮粥兑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温中,适用于胃部疼痛。
7、鲫鱼汤
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生姜洗净,切片,与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纱布袋中,填人鱼肚,置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盐少许,空腹饮汤食鱼,日2次。
本方适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8、麦芽山楂汁
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钟取汁,用纱布过滤调入白糖,趁热服,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滞,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腹痛。
9、槟榔
槟榔200克,陈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盐100克。诸味同置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熬至药液干涸,停火持冷将槟榔用刀剥成黄豆大小的碎块,饭后口含少许。
本方适用于食积胃疼。
10、高粱粥
高粱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再用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连服3--7天。
本方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如果你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不过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凡是有伤脾胃的食品都不能吃,要不然吃了治疗脾胃虚寒的中成药也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