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升高是怎么回事
血清铁升高是怎么回事
血清铁蛋白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的指标。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血清铁蛋白升高如何饮食
血清铁蛋白是检查体内是否缺铁的最灵敏的指标,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储存铁的三分之一,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蛋白升高
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铁蛋白升高的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清淡,少吃含铁食物,如菠菜等.
淋巴瘤早期症状
淋巴瘤早期症状
1.淋巴结肿大
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质硬,多可推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融合,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及腹胜沟。深部以纵隔、腹主动脉旁为多见。
2.淋巴结肿大引起局部压迫症状
主要是指深部淋巴结,如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压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症;压迫气管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等。
3.发热
热型多不规则,多在38—39C之间,部分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病人还有夜间或入睡后出汗的现象。
淋巴瘤的检查方法
1、血液学
贫血多在晚期出现,白细胞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少数轻度或明显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5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被广泛侵润或发生脾亢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
骨髓受侵常伴骨髓纤维化,骨髓受侵润多是由血源播散而来,骨穿涂片阳性率仅占3%,骨髓活检则可提高阳性率达9~22%,并发现急性非淋巴白血病时可显示白血病骨髓象特点。其组织学特点是发现典型R-S细胞及单核变异性细胞。
3、其它检查
疾病活动期血沉加快,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活力增高,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与临床分期有关,从Ⅰ-Ⅳ期病人血清铁蛋白呈进行性递增。有症状者血清铁蛋白高于无症状者,活动期病人血清铁蛋白增高,缓解期血清铁蛋白下降,复发时又增高。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
1. 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 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 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 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 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 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 1µ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µ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 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µg/ml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铁蛋白高肝功能不正常是癌症吗
铁蛋白是测定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和甲胎蛋白检测配合使用。如果甲胎蛋白检测值大于甲胎蛋白正常值,即大于400单位/L,就表示很有可能是肝癌了。如果发生铁蛋白偏高,而且肝功能也不正常的话,可能考虑是肝癌,如果是乙肝患者,更要赶快接受治疗,因为铁蛋白偏高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铁蛋白高并不一定是癌症,因为血清铁蛋白升高的原因不止一个。铁蛋白升高可能是肝上出了问题,一般是急慢性肝炎,严重的可能是肝癌,除了这些以外,造成铁蛋白升高的因素还有:原发性血色病、反复输血、不恰当铁剂治疗、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瘤、炎症等疾病等,这些都会引起铁蛋白偏高,所以说铁蛋白高并不一定是癌症,具体情况需要去医院检查为准。
贫血到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1)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这种贫血的检查较为常见。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这也是贫血的检查项目。
(3)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8 95="" mol="" l="" 50="" g="" dl="">64.44μmol/L(360μ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这也属于贫血的检查方法之一。
血清铁蛋白的特征
①缺铁性贫血。
②贮存铁缺乏。
③长时间口服铁治疗的监侧
④贫血的鉴别诊断。
⑤一缺铁易发人群的监测(孕妇、献血者、幼儿和血液透析病人).。
⑥铁过度负荷。
⑦长时间铁转移治疗的监测。
血清铁测定有什么注意事项
测定血清铁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一些疾病会导致铁蛋白的合成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2、肝病患者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血清铁蛋白也可升高。
3、红细胞疾病及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导致铁增多。
4、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