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的症状到底有哪些
流行性脑膜炎的症状到底有哪些
1.脱水剂的应用
下列药物应交替或反复应用:①20%甘露醇。②25%山梨醇。③50%葡萄糖。④30%尿素。以上药物按具体情况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静推一次,至血压恢复正常,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呼吸平稳。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轻度脱水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减轻毒血症,降低颅内压。
2.亚冬眠疗法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3.呼吸衰竭的处理
应以预防脑水肿为主。如已发生呼吸衰竭,除脱水外则应给予洛贝林、可拉明、回苏灵等中枢神经兴奋剂。亦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静注,可改善脑循环,有兴奋呼吸和镇静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感冒前后出现了发热,呕吐,拉肚子等各种看起来不是寻常的症状,请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救治,通过打针或者吃药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消除炎症,防止引起更多的并发症,从而恢复孩子的健康。
脑膜炎有什么症状
成人脑膜炎症状:
1、脑膜炎早期症状或会出现极低的血压,尤其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但低血压的现象并不仅限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低血压或可会导致其他器官的供血量不足。
2、大脑组织或会肿胀,颅骨内的压力或会增加,表现出的症状为意识水平有所下降、瞳孔感官反射消失,以及姿势异常。
3、脑膜发炎或可引致脑神经异常,如出现视力障碍、丧失听力、身体部位的动作异常(如面部表情不能自控)等。
4、需要注意的是,脑膜炎常见的症状有:高烧(40℃)、颈部僵硬、严重头痛、食欲不振、意识不清、呕吐、抽搐、倦怠、思睡、对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肤疹{由其在腋下、手、脚部位},这些脑膜炎的症状和感冒症状有些雷同,这也是脑膜炎患者出现早期症状却引起误诊的原因。
儿童脑膜炎症状:
1、儿童中常见的脑膜炎是结核性脑膜炎,其早期症状为烦躁好哭、精神呆滞、不喜欢游戏,还可有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等表现。年长一些的儿童还会出现头痛、呕吐加剧、逐渐出现嗜睡,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昏迷,频繁抽搐,四肢肌肉松弛、瘫痪等,有可能会导致死亡。
2、儿童中常见的另一种脑膜炎是化脓性脑膜炎,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症状。起病急的患者,高热可达39℃以上,有剧烈头痛、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情况。发病时儿童一般是神志清醒,病情进展后可发生嗜睡、神志模糊、言语杂乱、不能正确辨别方向等情况。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出现抽风及昏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儿童还会出现颈部僵硬、头向后仰、背部僵硬、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似“弓”样等症状。
不管是成人脑膜炎症状,还是儿童脑膜炎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治疗,可以出现颅神经麻痹、失明、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及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有关脑膜炎的认识误区
1、脑膜炎都有传染性:脑膜炎的种类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脑膜炎中的流行性脑膜炎。除了经常提到的流行性脑膜炎以外,还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真菌性脑膜炎等,而这些脑膜炎并不具有传染性。
2、脑膜炎只有儿童才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脑膜炎多见于儿童,但成人和老年人也会患脑膜炎。只是儿童的免疫力相对成人差,血脑屏障较弱,因此,细菌更容易从血液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脑膜炎。只不过成人中的部分脑膜炎患者仅为阴性感染者,在出现疲倦、低热等初期症状后,很快便会自行康复。
3、得了脑膜炎非死即傻: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对脑膜炎的预防措施不力,治疗手段不先进等,致使流脑成为一种很难医治的传染病。虽然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确会使人出现失语、痴呆、瘫痪,以及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和治疗,流脑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哪种化脓性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 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流脑疫苗是什么
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
脑膜炎有什么症状
所谓脑膜炎就是脑膜发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非常轻微,然而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就可能会危及生命。5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此症。它通常都以散发病例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多流行于冬季,而且多发生在5岁以上的儿童身上。
婴儿早期阶段的症状包括:嗜睡、发烧、呕吐、拒绝饮食、啼哭增加,睡不安稳。
较大的患儿还可能出现:严重头痛、讨厌强光和巨大声音、肌肉僵硬,特别是颈部。
各年龄层的病例中,一般是出现初始症状后就会发生进行性嗜睡,偶尔也可能会出现昏迷或惊厥等症状。有些患有脑膜炎患儿也可能会出现特殊的皮疹(呈粉红或紫红色、扁平、指压不褪色)。一旦孩子出现上述症状,父母应立刻带去最近医院急诊。孩子可能得住院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以查出特定的病原体。医生也可能会抽取孩子的血液进行组织培养检查,以鉴别病原菌。就算尚未取得检验结果,也应该马上采取大剂量抗生素疗法。
假如检验证实是病毒性脑膜炎,那么可停用抗生素。此时只需要使用止痛剂,感染症状通常会在5-14天消退,这取决于不同病毒的差异。如果证实是细菌性脑膜炎,那么就应该持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可能得持续10天。
常规免疫接种可以防止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免疫接种也可以短期预防某类球菌型的脑膜炎,并可以在流行脑炎时使用这种免疫针剂。让与患儿亲密接触的儿童服用抗生素,是另一种可以预防细菌性脑膜炎扩散的方法。
经过治疗后,脑膜炎通常可以完全复原。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脑部伤害,因而导致耳聋、癫痫或学习障碍。有时即使脑膜炎患儿得到及时治疗,但也可能会死亡,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流脑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斑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常于冬春季流行,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吗
有些家长对化脓性脑膜炎不了解,担心小宝宝的化脓性脑膜炎会传染别的孩子,他们是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相混淆了。尽管在临床症状方面这三个疾病有相同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主要的感染途径有两个:第一是患病新生儿个体本身在产时吞入或吸入污染的羊水感染;第二是出生后病原菌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粘膜、消化道、结合膜等侵入血循环再达脑膜引起感染。新生儿由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都不完善,总体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又由于血脑屏障功能不全,细菌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颅内感染,因此,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侵入,主要易感对象为儿童,6—12月的婴儿为发病高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大脑炎,该病由蚊媒传播,夏秋季发病,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三个疾病根据流行性资料、临床症状、血象、脑脊液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可完全明确诊断。流脑及乙脑通过预防注射,可起到好的预防作用。
新生儿靠从母体内得来的抗体igg,对一些传染病具有免疫力,因此,新生儿期至今未发现流脑与乙脑病例。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经及时适当处理,大多数病儿能痊愈。
脑膜炎有哪些症状
一、脑膜炎常见症状
头痛、颈部僵硬、抽搐、脑脊液白细胞增加、食欲不振
二、脑膜炎症状
根据中耳炎病史及脑膜炎体征、腰穿脑脊液化验,一般诊断不难。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病情多被抑制,脑脊液化学变化不大,蛋白可能略有增加,糖及氧化物可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略有增多,特别是治疗不当,可演变成为局灶性或迁延性脑膜炎,很容易和轻型结核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混淆。
孩子脑炎的原因都有哪些
根据脑炎的种类不同,引起孩子脑炎的原因也有不同,以下是详细介绍:
细菌性脑膜炎
是因某种细菌传染造成。分3种类型,即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 脑膜炎菌)。美国大约80%是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一小部分健康人鼻内或体表携带这些病菌并不侵害人体,他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一些研究指出人们最易在患感冒时被病菌传染,因为鼻子发炎使细菌进入颅内变得极为容易。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致病菌类型随患者之年龄而异。在青少年患者中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该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细菌进入上呼吸道后,大多数只引起局部炎症,成为健康带菌者。
仅小部分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细菌可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繁殖,到达脑脊膜后引起脑膜炎。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流脑疫苗是什么
流脑疫苗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儿童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
脑脊液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蛋白含量极微,即0.2~0.4g/L,以清蛋白为主。脑膜、大脑或脊髓有炎症时可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增加的多为球蛋白。
2.病理情况:脑脊液蛋白试验阳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见于脑组织和脑膜炎疾患时。如化脓性脑膜炎(3~6.5g/L)、结核性脑膜炎(0.3~2.09g/L)、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脊液蛋白的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良性颅内高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