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槟榔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一)植物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
槟榔树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
槟榔树2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卵圆形;种子1粒,圆锥形。
(二)生物学特性
槟榔生长在热带季风雨林中,形成了一种喜温、好肥的习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0℃。16℃时落叶;5~6℃时落果;3℃时叶色变黄,果实发黑脱落;-10℃以下植株严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生长较好。其喜湿而忌积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则对生长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80%左右)又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50%~60%,至成龄树应全光照。槟榔经济生命长短,土壤是关键。喜欢生长于土层厚、表土黑色、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底土为红壤或黄壤最为理想。其一般定植后7~8年开花结果,20~30年为盛果期,寿命最高可达100年以上。果实采收后种子有果内后熟的特性。黄色成熟果实发芽率64.3%。果实失水即降低发芽率。在室内催芽,日均温26.41℃,日温变化平均差1.8℃,发芽率98%。
槟榔的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
槟榔 图2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槟榔的好处
功效与作用
槟榔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槟榔本身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于2003年8月发表专论公布“槟榔果实本身即是第一类致癌物”,亦即槟榔果实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风险。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槟榔的危害
槟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证明为一级致癌物,槟榔中含大量槟榔素、生物碱,其具有细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槟榔中所含生物碱等发生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如果同时嚼槟榔、吸烟及饮酒者,患口腔癌的几率更会大增。 槟榔致癌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亚硝胺类物质。比如从嚼槟榔(不含烟草)的人的唾液中检测到三种亚硝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容易致癌。
2、槟榔比较硬,特别是用荖花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食用槟榔使口腔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癌变几率。
3、烟草和槟榔“臭味相投”,共同促进口腔癌的形成。
槟榔不但是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对牙齿磨耗严重。经专家研究证明,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所以有食用槟榔习惯的人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希望能尽量减少食用槟榔 。
橄榄和槟榔是一种吗
不是同一种果实。
橄榄和槟榔的外形虽然有些相似,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植物果实,橄榄是橄榄科橄榄属乔木植物的果实,原产于中国南方,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种植;而槟榔是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的果实,原产于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台湾等地。
槟榔是什么?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两种不同植物种子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
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 (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乾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
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特征与特性 (一)植物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卵圆形;种子1粒,圆锥形。
(二)生物学特性 槟榔生长在热带季风雨林中,形成了一种喜温、好肥的习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0℃。16℃时落叶;5~6℃时落果;3℃时叶色变黄,果实发黑脱落;-10℃以下植株严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生长较好。其喜湿而忌积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则对生长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80%左右)又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50%~60%,至成龄树应全光照。槟榔经济生命长短,土壤是关键。喜欢生长于土层厚、表土黑色、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底土为红壤或黄壤最为理想。其一般定植后7~8年开花结果,20~30年为盛果期,寿命最高可达100年以上。果实采收后种子有果内后熟的特性。黄色成熟果实发芽率64.3%。果实失水即降低发芽率。在室内催芽,日均温26.41℃,日温变化平均差 1.8℃,发芽率98%。
分布状况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 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
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 “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草药名: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属正常现像.
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头昏致休克.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
分布情况
分布于中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产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生山谷湿地、山坡灌丛,海拔250-3200米。印度、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越南、泰国也有。
形态特征
金荞麦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化,黑褐色。茎直立,高50-100厘米,分枝,具纵棱,无毛。有时一侧沿棱被柔毛。叶三角形,长4-12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近戟形,边缘全缘,两面具乳头状突起或被柔毛;叶柄长可达10厘米;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5-10毫米,偏斜,顶端截形,无缘毛。
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尖,边缘膜质,长约3毫米,每苞内具2-4花;花梗中部具关节,与苞片近等长;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8, 比花被短,花柱3, 柱头头状。
瘦果宽卵形,具3锐棱,长6-8毫米,黑褐色,无光泽,超出宿存花被2-3倍。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如何永久去除口臭 少抽烟嚼槟榔
抽烟、与嚼槟榔过多,也是形成口臭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特别现在湖南等地,槟榔和烟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见面客气友好的象征了,因此适当的减少,或者戒掉槟榔和烟,对你的口臭去除很重要。
槟榔致癌吗
槟榔果实为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成熟后为橙黄色。槟榔果实含有多种成分,以槟榔碱等生物碱类为特有成分,槟榔碱具有拟胆碱作用,嚼食槟榔能产生愉悦感和欣快感,槟榔碱会使人产生依赖性。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在一次国际专家会议后发出警告称,咀嚼槟榔会致癌。警告指出,早在198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已经证实,把烟草和槟榔叶、果混在一起咀嚼会导致口腔癌、咽癌及食道癌,而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咀嚼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同样会导致口腔癌等癌症发生。经常嚼槟榔会造成口腔粘膜下纤维化,这是导致口腔癌病变的主因。
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关于槟榔致癌的专题报告。报告显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于嚼槟榔,并把我国台湾和印度并列为因好吃槟榔引发口腔癌的流行地区。在印度部分地区,口腔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癌症,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基于多方面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很多研究表明,槟榔提取物可致基因损伤、致突变和致癌。已有实验表明,槟榔碱可抑制细胞增殖、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的凋亡。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与咀嚼槟榔习惯关系密切。OSF是一种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并可能恶变为口腔癌。
目前主流医学界认为,咀嚼槟榔与口腔癌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多项研究表明, 咀嚼槟榔者比不咀嚼槟榔者患口腔黏膜病变的概率要高得多,而口腔黏膜病变已被确定为口腔癌的前期病变。口腔癌前病变有三种,即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这三种均可能恶变为口腔癌。
近些年来,槟榔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产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但随之而来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非常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禁止销售槟榔产品,即便是槟榔消费第一大国印度,也要求槟榔产品必须有警示标识。咀嚼槟榔在我国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槟榔的销售已经迅速超出了传统的湖南、海南和台湾三省范围。
槟榔吃多了会怎么样
1、口腔癌发生很可能是由于长期嚼槟榔引起
长期咀嚼槟榔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不仅造成口腔黏膜板结硬化,影响正常口腔功能,而且还是一种癌前状态。槟榔滋味特殊,吃完容易产生兴奋、舒畅感,但槟榔中含大量槟榔素、生物碱,其具有细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槟榔中所含生物碱等发生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在临床表现为张口困难、麻木感、发生溃疡等,久而久之就可能刺激癌变发生。
2、嚼槟榔易形成牙结石和牙周病
癌变只是嚼槟榔最严重危害之一。槟榔中的石灰质和槟榔汁长期浸淫口腔容易形成结石;槟榔粗糙还可能诱发多种牙周病变。
除台湾外,海南、湖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也盛行咀嚼槟榔。专家提醒,吃槟榔对健康不利,应控制吃槟榔量。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如出现口腔内溃疡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征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癌变可能。
吃槟榔会头晕的原因
吃槟榔会头晕的原因
生物碱作用
槟郎中含有很多生物碱,包括有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异去甲槟榔次碱等,这些碱性的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麻醉神经方面,可使人产生幻觉和头晕。
麻黄素作用
槟榔在我国很多地方经过加工时都有添加细辛、麻黄、甘草等中药材,麻黄是提取冰毒的主要原料之一,含有的麻黄素具有兴奋神经作用,促进血管收缩,对食用者还能引发病态的嗜好性和依赖性,属于我国的二类精神类药物,食用后有头晕的副作用症状。
吃槟榔会头晕怎么办
槟榔是一种中草药植物的果实,一般在都是收集槟榔青果再经过加工成槟榔干,槟榔有很多药用价值,也有很多的危害的。比如加工成的槟榔干很多年轻人都特别喜欢嚼食,刚开始嚼食的时候会有头晕无力心慌的感觉,症状轻微一会时间就会过去,如果长期嚼食会让牙齿变黑,牙周发炎,如果吸烟者经常嚼食槟榔容易的口腔癌、食道癌、喉癌,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嚼食槟榔,它对人身体造成的伤害太大。
槟榔一般第一次食用的人都会有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的症状,一般一小会的时间就会过去,这时可以喝一些水来稀释槟榔的成分,改善不良的反应。如果头晕、呼吸困难的厉害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以免耽误最佳时期。
槟榔中含有生物碱,这种物质对身体神经系统有麻醉的作用,会让人有头晕幻觉的感觉,而经过加工的槟榔里面一般都添加有麻黄,甘草之类的药材,而麻黄会让人吃了有兴奋的表现,而且还能引起对它依赖作用,所以我们还是远离它吧。
第一次吃槟榔的吃完后面红耳赤,头晕晕的,就像喝醉酒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赶紧吐了,不要再嚼食,再嚼食就会出现更多不适的症状,人感到非常的舒服,但有的人能克服了这种症状,但最好不要长期食用。
吃槟榔头晕的注意事项
1.槟榔含有小毒,食用之后出现不适症立刻停止食用,需要就医的及时就医。
2.槟榔有一定的上瘾作用,因此食用槟榔需要限量,控制食用的量和食用的频率可降低槟榔上瘾的情况。
3.槟榔在食用过程中对口腔和上消化道的危害比较大,不可大量食用,适当试试味道即可。
吃槟榔的危害
槟榔,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在我国海南、台湾两省栽培也较多。食用槟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如今,在湖南,人们对槟榔的青果、烟果制品绝不陌生,并称其为“壳子”。它不但是许多男性的日常零食,还是节庆日的待客“佳品”。大家说起槟榔,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槟榔中浓浓的桂子油味道、嚼在嘴里微微醉的感觉、三五哥们边嚼边高谈阔论的舒畅,恨的是由嚼槟榔而带来的各种口腔问题。
牙结石:由于制作槟榔的卤水其主要成分中含有熟石灰,咀嚼后的石灰质和槟榔汁充满口腔,极易沉着在牙面上形成黄色或棕色或灰黑色的牙结石,影响口周组织健康,且可致使个人口气不清新,牙齿不洁白,影响社交。
脸部变形:槟榔果较大,纤维粗硬;且因长期用力嚼食,致使咀嚼肌发达,腮部鼓突,表现为脸部变形,如国字脸,青蛙腮,影响容貌美观。
牙磨损:嚼食动作过频,超出正常负荷,会造成牙齿过度磨耗,使前牙切缘和后牙咬合面出现咀嚼磨损,牙本质或牙髓暴露,造成食冷热食物牙齿过敏疼痛。过度磨损甚至使牙齿裂开或折断。
牙周病:槟榔纤维粗硬尖利,易刺伤牙龈引起出血,嚼后残渣堵塞牙缝,压迫牙间乳头。长此以往,刺激牙周膜,出现牙龈炎,牙根外露等而产生牙周病变,甚至引起牙齿松动、脱落。
口腔黏膜病:咀嚼槟榔主要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此病列为癌前状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灼痛感,口干,味觉减退,唇舌麻木,口腔黏膜僵硬呈苍白色,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槟榔果中含有槟榔碱,能够刺激口腔黏膜纤维细胞增加及胶原的合成,促进口腔黏膜纤维化而致病。值得注意的是,槟榔碱具有遗传毒性,对遗传基因存在损害的风险。另外,咀嚼槟榔也可引起口腔溃疡和口腔白斑病。后者是癌前病变,一部分可以转化为癌。
口腔癌:可由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白斑转化而来,应极其重视。槟榔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槟榔素,而且现在加工过程中加入具腐蚀性的石灰等物质,致癌性更高,所以国际癌症研究学会已将槟榔划为一线致癌剂。因为口腔白斑的早期症状如口腔黏膜粗糙等并不明显,患者对此不重视,往往不能及时发觉和主动就医,导致口腔癌的发生率升高。口腔癌临床表现为黏膜变白、红、褐或黑且无法抹去;或为舌尖出现深红中带有白色点状;超过两周以上尚未愈合的口腔黏膜溃;口内出现肿块;舌头运动受限等。口腔癌治疗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前文提到的切除半边脸的男子即是因为口腔癌复发不得不进行切除修复重建手术。
另外,咀嚼槟榔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妨碍消化机能,槟榔渣刺激胃壁,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甚至穿孔;过量的槟榔碱可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中医认为槟榔果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尤要注意孕妇应禁食槟榔。
槟榔吃多了会怎么样
槟榔吃多了有害无益。槟榔中含大量槟榔素,具有细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槟榔中所含生物碱等物发生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和白斑病,严重者可致癌变。槟榔吃多了会怎么样?
1、口腔癌发生很可能是由于长期嚼槟榔引起
长期咀嚼槟榔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不仅造成口腔黏膜板结硬化,影响正常口腔功能,而且还是一种癌前状态。槟榔滋味特殊,吃完容易产生兴奋、舒畅感,但槟榔中含大量槟榔素、生物碱,其具有细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槟榔中所含生物碱等发生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在临床表现为张口困难、麻木感、发生溃疡等,久而久之就可能刺激癌变发生。
2、嚼槟榔易形成牙结石和牙周病
癌变只是嚼槟榔最严重危害之一。槟榔中的石灰质和槟榔汁长期浸淫口腔容易形成结石;槟榔粗糙还可能诱发多种牙周病变。
除台湾外,海南、湖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也盛行咀嚼槟榔。专家提醒,吃槟榔对健康不利,应控制吃槟榔量。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如出现口腔内溃疡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征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癌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