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食疗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食疗

一、海参冰糖羹

原料:海参20-3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海参用清水泡发,洗净后放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烂,加入冰糖稍煮,日服1次。

功效:具有补肾益精血、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有肾阴虚所致的头晕、腰酸、咽干、心烦、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二、首乌丹参蜂蜜饮

原料: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蜂蜜15-30克。

做法:先将何首乌、丹参加水煎汤,去渣后调入蜂密,日服1剂。

功效:具有滋阴润燥、补益五脏、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动脉硬化、高血压、慢性肝炎等病症具肝肾阴虚或兼脉络瘀滞者。

三、三鲜酿豆腐

原料:豆腐500克、水发海参20克、虾仁1000克、冬笋20克、鸡蛋黄35克、鸡蛋清20克、香菜25克、葱3克、姜3克、鸡汤200克、味精5克、面粉15克、酱油15克、麻油5克、花生油50克。

做法:先将豆腐切成长方形块,再热油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再从上面片下一薄片,再将下面的一片挖成糟状待用;海参、冬笋切成小丁,用开水焯一下入碗;虾仁洗净,加鸡蛋清、淀粉、精盐,拌好浆匀,分别填入豆腐盒中,将鸡蛋黄掺入少许面粉,拌匀后抹在片下的豆腐片上,将豆腐盒盖封好,上屉蒸约10分钟取出,滤出汤汁,豆腐盒上,再淋上少许麻油,撒上香菜末,佐餐食用。

功效: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益精养血、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健康人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让患者都饱受疾病的折磨,从如今的医学来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还是有很多的治疗方式,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更是有很大的效果,中医主要是采用由内而外的治疗方式去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

1、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穴,具有健脾益胃,强壮机体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胃、祛湿、化痰涤浊的功能。

2、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降痰浊、行气血、化瘀滞、泄热通腑的作用,与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之效。诸穴合用使气血灌注周身,心、肝、脾、肾、脑功能正常,达到了涤痰开 窍、补益脑髓、通调心脉、活血化瘀的功能,起到了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是络穴及八脉交会穴,能联络表里经,通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通于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

4、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调气的作用。针刺该穴可使颈动脉段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变,亦可能直接改变颈动脉段血管壁物理形态,同时改善脑供血。

5、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可调整头部的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上述是为大家介绍的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希望大家也可以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医的介绍可以看出,气血通畅才会使得患者的疾病早日得到控制,从而恢复到健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金樱子的营养价值 降低血脂的功效

金樱子中含有脂肪酸、皂苷等,能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

可以治疗动脉硬化斑块的中药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范畴中无此病名。有学者根据其病理特点及发病部位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瘀血"、"痰浊"、"脉痹"的范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多见,而"血瘀"之病机则贯穿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整个过程。

化痰类

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脂质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脂升高而为痰浊。《内经》称为"膏人"、"脂人"。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痰浊有关,因而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泄浊、升清降浊法治疗。

我院研究噬斑通管ASP治疗,以首乌、黄精等滋肾养肝,阻断痰瘀生成之源为君药。海藻等软坚化痰为臣,水蛭等活血祛瘀为佐,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顾,使痰浊得化,瘀血得消,血脉通畅,研究结果表明,噬斑通管ASP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具有很好的消退作用,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TC、TG明显降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明显降低。证实该系列方剂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观察以温胆泄浊法组成的温胆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大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有哪些

1.扩张血管药物

解除血管运动障碍,可用血管扩张剂。

2.调整血脂药物

血脂增高的病人,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后,仍高于正常,

总胆固醇>5.2mmol/L (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130mg/dL)、甘油三酯>1.24mmol/L 9110mg/dL)者,可根据情况选用下列降血脂药物:

⑴仅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

1)胆酸螯合树脂(bile acid sequestering resin):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与肠内胆酸一起排出体外而使血胆固醇下降。可用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3次/d,每次4~5g;考来替泊(colestipol)3~4次/d,每次4~5g;降胆葡胺(sephadex,DEAE)3~4次/d,每次4g。易发生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病人不易耐受。新制剂为微粒型,作用快而副作用少。

2)普罗布可(probucol):阻碍肝脏中胆固醇乙酸酯生物合成阶段,而降低血胆固醇和LDL,但也降低血HDL。2次/d,每次500mg。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

3)新霉素(neomycin):口服可增进胆盐从粪便排出,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胆固醇和LDL。2g/d睡前服。副作用有恶心、腹痛、腹泻,可能损害听力和肾功能。

⑵主要降低血胆固醇,也降低血甘油三酯的药物

1)他汀(statin)类:为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GoA reductase inhibitor)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加速LDL的廓清,使血胆固醇和LDL下降,也可使血甘油三酯和VLDL下降,而HDL和载脂蛋白AⅡ增高,是一类新的制剂。可用洛伐他汀(lovastatin)20mg 1~2次/d,普伐他汀(pravastatin)20mg1~2次/d,辛伐他汀(simvastatin)10~40mg 1~2次/d,氟伐他汀(fluvastatin)20~40mg 1次/d。副作用有肌痛、胃肠道症状、失眠、皮疹和转氨酶增高等。

2)弹性酶(elastase):为一种易溶解的弹性蛋白,能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3次/d,每次300u。作用较弱但副作用少。

⑶主要降低血甘油三酯,也降低血胆固醇的药物。

1)贝特(fibrate)类:最早用氯贝特(clofibrate)3~4次/d,每次0.5g,其降血甘油三酯的作用强于降胆固醇,并使HDL增高,且有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减低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有抑制血凝的作用;与抗凝剂合用时,要注意重新调整抗凝剂的剂量。少数病人有胃肠道反应、皮肤发痒和荨麻疹,以及一时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肾功能改变,宜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长期应用胆石症发病率增高。现已为同类新制剂所取代,如非诺贝特(fenofibrate)3次d,每次100mg,益多酯(etofylline clofibrate)2~3次/d,每次250mg,吉非罗齐(gemfibrozil)2次/d,每次600mg,苯扎贝特(bezafibrate)3次/d,每次200mg。环丙贝特(ciprofibrate)一次/d,每次50~100mg等。

2)烟酸(nicotinic acid)类:抑制肝脏合成VLDL而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LDL并增高HDL,还扩张周围血管。饭后服,每次剂量由0.1g逐渐增到最大1.0g。副作用有皮肤潮红、发痒、胃部不适等,长期应用要注意肝功能。副作用较少的烟酸衍化物常用的有烟酸肌醇酯(inosital hexanicotinate),3次/d,每次0.4~0.6g;烟酸生育酚酯(dl-α-tocopherol nicotinate),3次/d,每次100~300mg;阿西英司(acipimox),3次/d,每次0.25g等。

3)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鱼油含有大量的n-3不饱和脂肪酸;廿二碳六稀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植物油含有较多n-6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inoleic acid)。它们可抑制脂质在小肠的吸收和胆汁酸的再吸收,可能抑制肝脏脂质和脂蛋白合成,促进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有降低血甘油三酯、VLDL、胆固醇、LDL和增高HDL的作用,尚可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可用海鱼油制剂2次/d,每次5~10g;多烯康丸3次/d,每次1.8g;亚油酸丸,3次/d,每次300mg。其他尚有月见草油、橡胶种子油等。然而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形成致动脉粥样硬化物质,并有胃肠道反应,因此宜慎用。

4)泛硫乙胺(pantethine):为辅酶A分子的组成部分,能促进血脂的正常代谢,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升高HDL。3次/d,每次200mg。副作用少但作用也较弱。

⑷其他药物:右旋糖酐硫酸酯(dextran sulfate)、谷固醇(β-sitosterol)、藻酸双酯钠、维生素C、维生素B6等也曾作为调整血脂药物应用。

⑸中草药:泽泻、首乌、大麦须根、茶树根、水飞蓟、山楂、麦芽、桑寄生、虎杖、参三七、葛根、黄精、决明子、灵芝、玉竹、蒲黄、大蒜、冬虫夏草、绞股兰等,均曾报告有降血脂作用。

调整血脂药物多需长期服用,应注意掌握好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正是由于其不良的副作用,使以入学用的降血脂药物雌激素和右旋甲状腺素被淘汰。

3.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和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和病情的发展,可用于心肌梗塞后预防复发和预防脑动脉血栓栓塞:

①阿司匹林0.3g/d或用更小的剂量50mg/d,通过抑制TXA2的生成而较少影响PGI2的产生而起作用。

②双嘧达莫(dipyridamole,persantin)50mg3次/d,可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增高,延长血小板的寿命,可减半量与阿司匹林合用。

③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0.2g 3次/d,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有报告认为可能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

④噻氯匹啶(ticlopidine)250mg,2次/d,作用与潘生丁相同,同时也有类似氯贝特能稳定血小板膜的作用。

⑤芬氟咪唑(fenflumizole)为咪唑类衍生物,TXA2合成酶抑制剂,50mg 2次/d。

4.其他尚有一些蛋白多糖制剂

如硫酸软骨素A和C(1.5g 3次/d)、冠心舒(20mg 3次/d)等,通过调整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构而起治疗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动脉壁而使血管畅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旋磨术、激光成形术等多种介入治疗,将粥样物质切下、磨碎、气化吸出而使血管再通。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STent)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 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选用以他汀类降低TC 和LDL-C 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一般防治措施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降压有助于动脉硬化的康复吗,如何治疗动脉硬化,怎么治疗动脉硬化效果怎么样,那么,下面就来看看专家为我们解读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血管疾病已经上升为现代人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超过癌症的死亡率。而糖尿病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则更加危险。

来自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Marja-Riitta Taskinen教授于日前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是一对致命组合,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也增加,例如没有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一般情况下,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为19%,一旦合并糖尿病,致死性心梗的发生概率将达到45%。

现有的大量证据证实,大多数成年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粥样硬化斑块,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可能出现早期改变,却毫不自觉。因此稳定和预防斑块成为现代心脏学预防的基础。

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锻炼和戒烟)能有效改变疾病进程。改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干预,显得十分必要。采用降糖、调脂、降压——“三足鼎立”的综合方法,可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降压】一些降压药物,例如ACEI不但具有降低心衰、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能够防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1、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与胆汁酸结合,增加胆固醇与胆酸的排泄而降低血胆固醇,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较明显。

2、安妥明:降低血浆甘油三酯作用较降胆固醇为明显,其主要作用为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副作用:除恶心、腹泻外,且可引起肝功损害,血清GPT增高,故服用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3、烟酸: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肝脏产生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循环而降低胆固醇。服用后常有皮肤潮红、搔痒或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并可引起血尿酸增高、血糖增高及肝功能损害,因此宜在进餐时服用,开始用小剂量(0.1-0.2g),以后逐渐增加,并定时检查肝功能、血糖及血尿酸。

4、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食用玉米油,豆油及红花油中含量较高,可抑制小肠对脂质的吸收,以及胆汁酸的再次吸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临床上所用以亚油酸乙酯为主的复方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

动脉粥样硬化运动怎么办

1、合理膳食

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疾病发生以后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一定要特别注意了,这种疾病在发病的早期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尽量以清淡物质,而且要注意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还要注意限制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2、劳逸结合

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来说,在恢复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做到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而且应保存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对于缓解病情都是很有帮助的,患者朋友们可以引以为鉴。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患者想要尽快摆脱这种疾病的束缚就要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劳动,这样可以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但是患者也要注意运动要适量,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4、手术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是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的,手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比较快速有效的,而且现在医学上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安全性也是比较高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1.40岁以上的病人,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2.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3.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4.夜尿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

此外,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子,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HDL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如选择性地作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脑、肾等脏器扫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临床上常需考虑与炎症动脉病变(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及先天性动脉狭窄(如主动脉、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具有低热、血沉增快等炎症表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发病年龄轻,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大量的实验证明,降低胆固醇、戒烟、运动、降低同型半脱氨酸、利用ACE抑制剂,均可改善损伤的内皮功能。这些均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通过改善内皮功能而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具有更为深远的临床意义。

另外,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内皮分泌的活性因子之间的错综关系,决定了治疗时必须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目的。比如:有实验证明,单独应用降脂药(Lovastatin+消胆胺),内皮功能仅表现为有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8),当再联合应用抗氧化药物(普罗布考)后,其内皮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另外,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单独利用ET-1受体选择性抑制剂(Q-123),仅可部分恢复高胆固醇血症损伤的内皮舒张功能,而L-精氨酸不仅可以部分恢复损失的内皮功能,同时可降低免疫反应性ET-1的分泌,将L-精氨酸与ET-1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

1、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穴,具有健脾益胃,强壮机体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胃、祛湿、化痰涤浊的功能。

2、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降痰浊、行气血、化瘀滞、泄热通腑的作用,与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之效。诸穴合用使气血灌注周身,心、肝、脾、肾、脑功能正常,达到了涤痰开 窍、补益脑髓、通调心脉、活血化瘀的功能,起到了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是络穴及八脉交会穴,能联络表里经,通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通于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

4、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调气的作用。针刺该穴可使颈动脉段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变,亦可能直接改变颈动脉段血管壁物理形态,同时改善脑供血。

5、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可调整头部的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有效的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4、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1、降血脂药物:消胆胺、安妥明、烟酸、藻酸双酯钠。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

2、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抵克立得。

相关推荐

脂肪乳注液有什么作用 辅助治疗

医用脂肪酸并不是单一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注射用卵磷脂,卵磷脂可堵住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小儿湿疹,神经衰弱症。

老年人腿抽筋应做体检

小腿抽筋医学上称为“腓肠肌痉挛”,老年人腿痛抽筋,大都与动脉硬化腿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动脉硬化后,腿部供血减少,血流不畅,代谢产物不能被血液带走,当代谢物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收缩,从而引起疼痛抽筋。这样的老人在白天活动时,还会发生“间歇性跛行”的症状。随着动脉硬化及血管堵塞的加重,病人的症状还会加重,发作的次数会明显增多,发作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 不少老年人夜间睡熟时常常发生小腿抽筋,以致痛醒,起床活动后症状减轻,搞得整夜不得安宁。通常,人们习惯把腿抽筋和缺钙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缺钙确实会引起腿

脑血栓有哪些症状 预防脑血栓吃什么食物

1.大蒜:含挥发性辣素,能将聚积在血管中的脂肪消除,能降脂,能有效治疗动脉硬化及高血脂症。 2.茶叶:含的茶多酚可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增强红细胞弹性,降低血脂,常喝茶能软化动脉血管。 3.海带:海带中富含的昆布素、岩藻多糖等可防止血栓形成,还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蛋白、胆固醇。 4.苹果:苹果中富含的维C、维E、钾、类黄酮及多糖果酸等营养成分,能分解积聚在体内的脂肪,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5.西红柿:富含的多种维生素含量比梨、苹果高2~4倍,且富含的维生素芦丁能增强机体氧化功能,将

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区别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大动脉和中等动脉中。主要病变是动脉内膜细胞及细胞外有脂质沉积,纤维及胶原组织增多,形成隆起的斑块。由于斑块内有许多的脂质结晶(主要为胆固醇)及坏死的主治等无一定心态的物质,切开后可流出黄色的像小米粥一样的脂类物质,故而叫做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主要是相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分期和分类: 1.按病程阶段分类: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4期,但临床上各期并非严格按序出现,可交替或同时出现。 (1)无症状期或称亚临床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由于血管狭窄而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表现。 (4)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起症状。 2.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花生的营养价值 防治心脑血管病

花生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物白藜芦醇可以防治肿瘤疾病,也是降低血小板凝集,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

动脉粥样硬化能治好吗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也叫粥样硬化。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大量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这些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危险因素共分为3类:①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②新显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③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其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早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了许多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学说、氧化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