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小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着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6)亦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独特的面部表情等。
(7)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8)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9)此型又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
(10)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何谓宝宝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小儿脑瘫疾病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另外,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虽然小儿脑瘫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在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才不会耽误治疗时间,以免出现病情恶化的结果。
如何区分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
了解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症状的不同点,便于进行准确诊断。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本病以不随意动作增多为主要症状,常表现为手足徐动、肢体不自主震颤、舞蹈样动作等。这些行为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安静状态时消失。如患者想把食物送到嘴里时,头却转到相反方向;异常姿势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头部偏离正中位而扭向一侧、四肢姿势不对称,如仰卧过度伸展姿势等;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四肢瘫痪(上肢较下肢明显)、关节变形及肌肉萎缩,如脊柱侧弯、肘关节屈曲挛缩等;语言障碍,常表现为发音不清、语句不连贯、拉长声音说话等。共济失调型脑瘫 平衡功能障碍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患者难以维持身体平衡,可表现为站立不稳而易跌倒、站立时足尖翘起等;不自主震颤为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患者肢体出现不自主颤抖,尤以固定于某一姿势时明显,如站立时双腿会不停抖动、拿东西时手不停颤抖等。眼球震颤明显,以节律性的水平往返摆动常见。运动不协调、运动发育迟缓、吞咽困难、智力低下等,也为本病症状。
脑瘫主要症状什么样
1、随意运动障碍:为椎体系损伤所致,这一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不能或运动过缓。如抬头、翻身、坐、爬、跪、站、走等躯干和四肢发育落后。分离运动不充分,主动运动困难,动作缓慢、动作不协调、不对称及僵硬,出现了联合反应、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等异常的运动模式。
2、动作异常,姿势障碍:因为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肌张力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及正常姿势反射缺乏,造成了患儿不能随意运动和不能完成正常的活动。如患儿的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四肢痉挛,呈角弓反张,不能保持姿势的协调与平衡等。
3、智力障碍:脑瘫患儿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以痉挛型脑瘫智力较差。
4、语言、吞咽障碍:约有30%~70%脑瘫患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吞咽困难、发音困难、构音器官功能障碍、构音困难、流涎、语言表达困难、书写困难等。
5、视力障碍:约有半数左右的脑瘫患儿有视力障碍,最多的是斜视。
6、听力障碍:脑瘫患儿约有13%出现听力异常,多出现在手足徐动型脑瘫。
7、情绪及行为障碍:一些脑瘫患儿当做事时心理脆弱,容易受挫折,容易放弃。不愿意尝试。
8、学习障碍:据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数差,25%学习正常。脑瘫患儿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差、易闹情绪等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9、癫痫:脑瘫患儿中有少部分会出现癫痫有的表现不典型,仅有眼球呆滞、身体轻微抽动,有的严重则全身震颤、吐沫等。多见于痉挛型和四肢瘫的患儿。
脑瘫患者的症状比较多,这些症状多数是同时存在的,有的较轻微仅为单一的一种如语言障碍等。小儿脑瘫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脑瘫出现运动障碍有几种类型
痉挛型:本型是脑瘫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类型,约能占到脑瘫患儿的60﹪~70﹪。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异常痉挛。牵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的特点,临床检查表现为锥体束征。
强直型:本型四肢呈僵硬状态,牵张反射呈特殊亢进,做被动运动时四肢屈伸均有抵抗,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一种表现。
手足徐动症:本型又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20﹪左右。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四肢、躯干或颜面舞蹈样和徐动样的不随意运动。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小脑齿状核等锥体外系。
共济失调型:本型约占脑瘫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肌肉收缩不协调、步态不稳等。
震颤型:此型临床较少见,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见到。
弛缓型:本型又称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躯干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
混合型:如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多数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症状的混合。或者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瘫。
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
1.痉挛型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 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 运动障碍和 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强直型脑瘫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方法
1)重视和加强矫形器、辅助具的应用
异常姿势、关节变形、肌肉或肌腱挛缩等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突出问题,尽早给患儿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如坐姿矫正椅等辅助支具,尽早佩带矫形器,对于矫正姿势、预防畸形有着重要作用。
2)早期干预与全面康复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关键。在改善运动功能的同时,兼顾所有障碍的康复治疗,重视口的运动及吞咽功能、语言、智力、听力、视力的康复。智力的改善,可以明显提高运动训练的配合能力、自控能力。
3)长期康复
本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重且广泛,症状复杂多样,预后大多较差,必须有长期的治疗计划,充分发挥患儿的潜在运动机能。本型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水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主动运动意识不断增强,运动功能在一定时期随年龄增长改善明显,部分患儿到五、六岁甚至十几岁时才有行走能力,所以康复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4)重视家庭康复
由于本型患儿需要长期康复,大多不具备在医疗机构持续治疗的条件,所以要特别重视患儿家长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可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力,促进全身发育,为其重返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小儿强直型脑瘫症状
1、被动运动的抵抗在缓慢运动时最大其与痉挛型脑瘫在激烈运动时显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2、腱反射不亢进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型脑瘫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3、被动运动时抵抗是双向的紧张增强的特点是,无论肢体是伸展还是屈曲时,肌紧张相同,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被动运动肢体时,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现了伸展与屈曲两个方向的抵抗。
4、被动运动时抵抗均匀一致当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这种抵抗的感觉似铅管状或齿轮状。肌紧张均匀地增高,被动运动所受的阻力与抵抗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感觉与锥体系损伤时痉挛脑瘫所致肌紧强不同,痉挛型的特点是被动运动肢体时,开始时阻力抵抗很大,终了时抵抗明显减弱。以上就是强直型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的相关介绍,专家指出,如果孩子有以上早期症状表现,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康复的关键,临床上采用的细胞渗透修复疗法,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大量的临床康复病例证实是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疗法。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怎么治疗
在临床上手足徐动型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就无效运动增加。患者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强度好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部分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四肢、躯干和颈部自发扭转。面部肌肉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
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阴性。多发生在手、指和嘴等部位,偶尔可在足趾见到,属于非自主性运动。一般没有关节挛缩,除非同时并存痉挛性瘫痪。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症状对有某组肌肉张力增高、某组肌肉明显力弱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孩子,要和纠正异常的推顺按摩同步进行,具体安排是每次先推顺按摩10-20分钟,接着用上述方法激发运动10-20分钟,每日3-6次。同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和社会多接触,建立起家长康复医师的沟通平台,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这样可以训练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