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消毒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隔离措施
手足口病消毒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隔离措施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但也是需要隔离的,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的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在照顾手足口病宝宝时也要注意避免被传染,接触宝宝后要及时消毒。
大人也会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不过大人的免疫力强,症状也较轻,一般只是手足出现疱疹不会发烧,有的甚至没有症状。但是这些大人会成为手足口病致病病毒的携带者,是可能传染给孩子的。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几个要点
1、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2、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居家、教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
4、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5、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后,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应按要求采取停班、停园措施,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
7、如果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浅促、心率加快、四肢温度下降等现象,需提高警惕,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要住院吗 手足口病需要住院吗
一般多数儿童患有手足口病是不需要住院的,但是需要在家中隔离,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但是特殊情况时,手足口病患儿儿童的症状严重时,也是需要住院治疗的。
小儿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检查结果显示,东东是患了小儿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嗓子疼痛,不爱吃东西,咽喉或者上腭的地方出现红色的小米粒样子的水疱,疼痛剧烈。
小儿手足口病在一般情况下是由消化道病毒引起的,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所以通常手足口病的患儿,都会进行隔离治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已经可以完全治愈手足口病,通常手足口病患儿在入院的十天左右的时间之内,就能完全治愈,而且不会留疤。
尽管如此,根据权威的数据统计,每年因手足口病致死的患儿仍然数以万计,这主要与患儿病情被拖延有关。儿科专家告诉我们,一旦手足口病被拖延治疗很容易引发小儿心脑血管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梅雨季宝宝要当心的4大问题
第一要防手足口病
六月至七月间,梅雨湿重,细菌、病毒大量滋生。正值手足口病高峰期,防止宝宝手足口病,妈妈要把握4个重点: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毒素可通过血液进入体内,也可经淋巴和神经途径进入人体内。发病后,若患儿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则会出现口咽肿痛或全身不适,极可能迅速转为重症。少数患儿还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致其死亡。所以,越早发现,对手足口病的治疗越有利。
早诊断
手足口病早期常有发热、咳嗽、口腔不适、咽痛等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症状,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贻误病情。妈妈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早期的手足口病患儿同时伴有口痛、腹痛、厌食等表现,患儿口腔、咽、软腭、黏膜、舌、齿龈等部位会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疹子不像蚊虫叮咬,也不像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和水痘。
当患儿出现如上症状时即可凭直观初步诊断为手足口病而及时就诊。莫等患儿出现体温超过38.5℃,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烦躁不安、持续发烧、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再带患儿去看急诊,这样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早隔离
手足口病以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此外,病毒还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后的手、毛巾、手绢、茶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可造成传播。所以,手足口病患儿应尽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范于未然。
早治疗
手足口病跟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也可自愈。但由于此病患者常为儿童,抗病能力较差,若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发育状况。对症调治可选用中成药板蓝根颗粒等清热解毒类药物。
第二要适当用空调 宝宝不感冒不发烧
医生提醒,空调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7℃,不要把出风口朝下或对着孩子吹,白天要注意通风换气。
第三要防腹泻
梅雨季节病毒和细菌活跃,孩子容易出现消化道感染。因此除了要注意给宝宝夜间保暖外,更要注意宝宝饮食卫生,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给宝宝进食过多生冷食品;放置冰箱内的熟食应加热后再食用;喂哺婴儿的奶瓶应及时清洗、勤消毒;宝宝的玩具也要保持清洁.
第四要防皮肤病
闷热的梅雨天气,癣病细菌和真菌较易繁殖,如果皮肤排汗不畅,就容易生股癣、手足癣、痱子、痤疮、汗疱疹等皮肤病。症状一般都是皮肤瘙痒、红肿、脱屑、水疱甚至刺痛等。中医认为梅雨季节暑湿之气较重,暑湿最易伤脾胃,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而致内湿结存产生皮肤病理反应,也就是平常说的“湿助癣生”。
防止湿疹小妙方——
把苦瓜和生梨洗净去籽,浸在矿泉水中,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后取出后榨汁,加点蜂蜜,早晚各喝一杯,可防治皮肤湿疹。
手足长水泡该怎么办
1、保持患处清洁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勤洗手,避免搔抓患处,以免继发细菌感染。对出现皮疹、水泡的患儿,衣被要清洁,衣着要宽松、柔软;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局部涂药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时可涂0.5%碘伏。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疱疹有溃疡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缓解疼痛,禁止外用含皮肤激素的各种制剂。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3、巧用食疗偏方
1、绿豆薏米汤
做法:绿豆200克、薏米200克,洗净加水煮熟。烹煮时不可太久,否则色浊豆烂成豆羹,将失去解暑功效。
功效:绿豆皮寒肉性平,绿豆作为解暑食品,应连皮一起吃。薏米性寒,味甘淡,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适合手足口病患儿。
2、薏米冬瓜汤
做法:薏米100克、冬瓜300克,煮瘦肉汤。
功效:清热利湿,能促进水泡结痂。
3、甜凉茶
做法:大青叶二钱半、金银花二钱半、绿豆四钱、陈皮一钱,以二碗半水煮至一碗,以黑糖掺入调为甜凉茶,让幼儿一日分两次服用(隔四小时一次),连服三天。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手足口病患儿、手足口出现皮疹、水泡者。
4、注意隔离与休息
手足口病的恢复需要好好休息,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如病情不严重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避免引起传染。
手足口病为什么要隔离
因为手足口病是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凡是传染病都能通过传染源传染给别人,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即是患者本身,可通过与手足口病的患者接触或共用手足口病患者曾经用过的东西,都可能会被感染手足口病,因此手足口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1、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2、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居家、教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
4、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5、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后,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应按要求采取停班、停园措施,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
7、如果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浅促、心率加快、四肢温度下降等现象,需提高警惕,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该如何用药
手足口病该如何用药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那么,手足口病吃什么药最好的呢?
手足口病发病时的表现
主要有: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与手足口病患儿的接触史。大多表现出突然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伴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以至于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拒绝进食。继而,在患儿的手心、脚心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疱疹。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根据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温病学“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证,具有外感病证的邪正消长特点,分为邪盛初期、邪盛极期、邪减正复期。依据病程、皮疹特点及全身症状来辨别邪正消长情况,一般初起病邪在肺卫,继而邪及气营而见疹,终则邪减正复而向愈。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有优势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由湿热疫毒所引起。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而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效果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因此,中医在防控手足病方面具有优势,中医越早介入防治,就越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还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如何用药
在应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选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口咽部疱疹。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什么原因导致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容易出现在孩子们身上,该病具有传染性,孩子们因为平时不注意卫生,那么就很容易被传染特别是在学校中发现孩子患上该病,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手足口病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少数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部位是肠道,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拉肚子吗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若是手足口病患儿没有造成任何的并发症,预后大多都非常良好,患儿也能够在一个星期里痊愈,因此只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但是,必须要现将患儿隔离起来,接触到的患者必须要注意消毒隔离的措施,这样能够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其次,需要对患儿做好口腔上的护理,必须要将药物撒到患儿的疱疹和溃疡部位。另外,要给患儿使用舒适和柔软的衣服以及被褥。
婴儿会得手足口病吗
婴儿会得手足口病吗?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出生没多久,身体机能未发育完全,免疫力也较低,但是他们又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婴儿成为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病因:婴儿患上手足口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肠道病毒感染,能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种以上,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这些肠道病毒一般在湿热环境下可以快速滋长和传播,在干燥和紫外线环境下不能存活。像高锰酸钾、漂白粉一类的氧化剂或是碘酒和甲醇一类物质,都可以消灭这些病毒。手足口病通过婴幼儿使用的玩具、餐具、床上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还可通过唾液等飞沫传播,饮用被污染后的水源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多加注意。
症状:婴儿患上手足口病之后,要经过5天左右的潜伏期,期间可能会发生腹痛、低烧等症状。手足口病发病期,婴儿的口腔、手心、足心、臀部都会长出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圆形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围绕。若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这些疱疹会在两周内消退,消退后不会留下痕迹,此时意味着婴儿的手足口病差不多完全康复了。
婴儿患了手足口病,要隔离两周左右,婴儿应在家中尽量卧床休息,让体能得到恢复。宝宝使用的玩具、餐具、衣物、床上用品等,应该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或煮沸消毒。婴儿的粪便要及时清理,便池同样需要进行消毒。患儿的饮食应该以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可食用面汤、米汤、米糊等易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还要适当食用水果,维持营养均衡,可将水果碾成泥状后给宝宝服用。婴儿用餐之后,要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防止口腔糜烂,发生感染。
手足口病多久可以接触小朋友 手足口病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给小朋友
人群间的手足口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如健康人群跟患有手足口病的病人进行拥抱、接吻、触摸等密切接触行为,可传播感染致病。
如何预防
如发现患者已感染手足口病,要及时隔离患者,避免患者接触到健康人群,造成二次传播感染。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手足口病患者咽喉的分泌物、唾液中的疱疹病毒经咳嗽、打喷嚏会散播在空气中进行传播。
如何预防
(1)注意手部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3)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传播。如:患者喝过的水杯,你不知道,接着喝了,这时杯中的水很容易携带有病毒,你就感染上了手足口病,这也是很多地区呈片传播的缘由。
如何预防
平时要用自己的水杯喝水,在外就餐喝水时也要用一次性餐具或经清洗消毒过的餐具,不要与人共用餐具,如某个地区成片被传染手足口病,尽量连那里的水都不要饮用。
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等传播。如:病毒通过手足口病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过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
做好居家消毒工作,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等造成传播。这种情况一般以门诊感染为主,因为医院器械消毒措施基本是做的很到位的。
如何预防
主要是大家去各大医院小诊所就医治疗手足口病或其他疾病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与手足口病的患者接触或触摸医院设备,谨防间接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