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肝硬化可并发原发性肝癌

肝硬化可并发原发性肝癌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再生结节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同时还可见多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原发性肝癌等等。其中,肝硬化易并发肝癌,约10%~25%的肝癌时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其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都是在长期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欧洲,主要是长期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导致;在我国,主要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所引起的。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如果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病情仍然迅速发展和恶化,肝脏进行性增大,腹水呈血性,持续肝区疼痛,出现不规则的发热等情况,应怀疑并发原发性肝癌,尽快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免错失治疗时机,影响疾病的预后。

老年人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引起肝脾肿大的疾病及腹水的疾病相鉴别。

1.肝脾肿大的疾病

(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常为移行的过程,无明显界限,故可在同一病人并存。若血清中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明显升高,超声波检查有门脉高压,直肠门静脉核素闪烁显像测定心/肝显像比值及肝活组织检查发现假小叶,有助于诊断肝硬化。

(2)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常可并发肝癌,某些肝细胞再生结节在影像学上不易与肝癌鉴别,若AFP定量>200µg/L持续8 周,>500µg/L持续4周以上;B超或CT或MRI发现有占位性病变,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作病理学检查等皆有助于诊断肝癌。

2.与引起腹水疾病的鉴别诊断 肝硬化为漏出性腹水,但可并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或结核性腹膜炎),此时腹水有漏出性及渗出性两种成分,不同病人或不同病期两者比例不尽相同,若漏出成分明显多于渗出成分,则腹水检查偏于漏出性改变,因此使诊断发生困难。表1列出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点。肝硬化亦可并发癌性腹膜炎,其鉴别要点见表2。表中数值可因不同检测方法而不同,故仅为参考值。

如何避免患上肝癌

1、酒精:

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多种慢性肝病,并且能够增强HBV、AFT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但促癌机制还未明确。

2、微量元素:

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调查发现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

3、黄曲霉素毒素:

黄曲霉毒素B1是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在肝癌高发区尤其是南方以玉米为主粮的地方调查提示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有关,人群尿液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含量很高,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

4、肝硬化:

目前临床已将肝硬化确定为肝癌的癌前病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肝硬化时,肝细胞的转换率变快,对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更加敏感。

5、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的阳性率高达90%。可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与HBV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互相关系。而且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都支持HBV有直接致癌作用,因此几乎可以肯定HBV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过程中是一个始发因子,也是主要的病因。

6、遗传:

在肝癌高发区发现肝癌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肝癌罹患率高,相关专家认为可能与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7、其他: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还与水污染、遗传因素、微量元素、性激素、亚硝胺以及农药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肝硬化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1)肝肿大时需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包虫病、华枝睾吸虫病、慢性白血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鉴别。

(2)腹水时需与心功能不全、肾脏病、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等鉴别。

(3)脾大应与疟疾、慢性白血病、血吸虫病相鉴别。

(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和消化性溃疡、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并发出血相鉴别。

肝硬化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大多由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但应注意尚有约1/3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如溃病、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急诊胃镜对鉴别及治疗有肯定价值;

②肝性脑病;

③原发性腹膜炎;

④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的并发症到底有什么

1、电解质紊乱:肝硬化患者在腹水出现以前已有电解质紊乱,出现腹水和其他并发症后,电解质紊乱更加严重,可出现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出血量大、除呕鲜血外,常伴有血便。易出现休克及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较高。许多患者过去有消化道出血史。

3、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并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胀,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与腹泻,严重者有休克。

4、肝性脑病:肝性脑病见于严重肝病患者,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常有明显黄疸、出血倾向和肝臭,易并发各种感染、脑水肿和肝肾综合症等,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5、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有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肝肾综合症。与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大量的腹水和强烈利尿、内毒素血症和钠水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6、原发性肝癌:在肝硬化基础上可发生原发性肝癌,据统计,肝癌和肝硬化合并率为84.6%。

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目前可以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生化检验指标只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最初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它在肝癌患者出现症状之前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患者仍无明显症状,这些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甲胎蛋白还广泛地用于肝癌手术疗效的监测、术后的随访以及高危人群的随访。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原发性肝癌那样高。另外,有些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可以正常,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以此增加诊断的可靠性。

值得提出的是α-L-岩藻糖苷酶(AFU),血清AFU测定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在64%~84%之间,特异性在90%左右。AFU以其对检出小肝癌的高敏感性,对预报肝硬变并发肝癌的高特异性,和与AFP测定的良好互补性,而越来越被公认为是肝癌诊断、随访和肝硬变监护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另外血清AFU活性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或子宫癌之间有一些重叠,甚至在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升高,因此要注意鉴别。

另外在患有肝脏肿瘤时,γ-GT、ALP、亮氨酸氨基转肽酶(LAP)、5'-NT等也常常出现升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遗传吗

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原因没有统一的意见,但通常发生于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学上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由病变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不遗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具体如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和界板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细胞和组织细胞。起病时首先累 及汇管区直径小于70一80μm的小胆管,其上皮细胞肿胀、不规则,呈嗜酸性,胆管腔不规则,基膜崩解,被炎症细胞包围,常见有肉芽肿形成。以后病变由汇 管区伸向肝实质,继而发生纤维化.最后导致肝硬化。其病变可分为四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期:

破坏性胆管炎期:有局灶性小叶间及分隔胆管的炎症性破坏,汇管区有扩大,有炎症细胞浸润,但肝实质未累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Ⅱ期:

胆管增生期: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屑样坏死或称界面性肝炎,汇管区胆管开始减少,仅见伴行的动脉小分支,有胆小管增生,此期也可见肉芽肿,肝组织内有铜沉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Ⅲ期:

瘢痕期:汇管区炎症细胞及胆管少或消失,有纤维化形成,并从汇管区向肝实质伸展,此期肉芽肿也不常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Ⅳ期:

肝硬化期:汇管区一汇管区、汇管区一中央区相互连接,胆淤严重,有结节再生,此期临床上可能有门脉高压。

组织学的进展要经历许多年。目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但确诊后他们可度过多年的良性无症状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90%一95%的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PBC患者的汇管区有T细胞浸润,胆管上皮也有细胞毒T细胞(CTL),提示CTL攻击胆管上皮,激活的 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造成肝细胞损害,而抑制性T细胞数目和功能均有降低,并有HLA—I类抗原上调和HLA一Ⅱ类抗原表达。这些符合免疫介导的胆管破坏。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到底有哪些

1.肝硬化,任何肝硬化的病因都可伴发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大约70%的原发性肝癌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英国报告肝癌病患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为68%~74%,日本约占70%。死于肝硬化的病患,尸检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为12%至25%上述。我国1949~1979年500例尸检肝癌的肝硬化合并率为84.6%。军医大学报告1102例手术切除的肝癌中,合并肝硬化者占85.2%,且全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均无肝硬化。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肝硬化病患都具有同样的肝癌发生率。肝癌多发生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结节性肝硬化,而胆汁性、血吸虫性、酒精性、淤血性肝硬化较少合并肝癌,这即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2.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病患中约有1/3曾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原发性肝癌高发区人群HBsAg阳性率较低发区为高,而原发性肝癌病患血清HBsAg及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阳性率高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地理上的密切关系。

3.丙型肝炎病毒,自1989年开始,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开始得到重视。随着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病例的增多,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的致癌作用已被证实。据信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中90%上述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有许多报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在日本和意大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相对较少,而其他环境因素如黄曲霉毒素更不存在,而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下降,但总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变化不大甚至上升,说明其他因素的作用增加,其中划分为丙型肝炎病毒,这也是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肝癌临床表现

1.原发性肝癌

(1)症状 早期肝癌常症状无特异性,中晚期肝癌的症状则较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后出现急腹症表现等。也有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

(2)体征 早期肝癌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类似肝硬化体征。中晚期肝癌通常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体征。此外,合并肝硬化者常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腺增大、下肢水肿等。发生肝外转移时可出现各转移部位相应的体征。

(3)并发症 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肝肾衰竭等。

2.继发性肝癌(1)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无肝病病史的患者,肝脏转移尚属早期,未出现相应症状,而原发肿瘤症状明显多属中晚期。此类患者的继发性肝癌多在原发治疗的检查、随访中发现。

(2)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主诉上腹或肝区闷胀不适或隐痛,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差、消瘦或发热等。体检时在中上腹部可扪及肿大的肝脏,或质地坚硬有触痛的硬结节,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黄疸和腹水等。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原发性肝癌,但一般发展相对缓慢,程度也相对较轻,多在做肝脏各种检查时疑及转移可能,进一步检查或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原发肿瘤。部分患者经多种检查无法找到原发癌灶。

(3)既有原发肿瘤,也有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原发肿瘤及肝脏转移癌均已非早期,患者除肝脏的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体征外,同时有原发肿瘤引起的临床表现,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时可同时伴有排便习惯、粪便性状的改变以及便血等。

相关推荐

转氨酶高的参考值

肝功能十三项正常参考值 谷草转氨酶 GOT正常值是0-37u/L(各种肝病、心肌梗塞早期、肝细胞坏死变性肝硬化肝癌都异常偏高) 谷丙转氨酶 GPT正常值是0-40u/L(肝炎药物中毒阻塞性黄疸、肝变性硬化胆管炎胆管瘤都有异常偏高) 谷丙/谷草正常比值是1.5~2.5 : 1(当比例小于1时称为倒置、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特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是 0-50u/L(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胆道感染肝硬化、心肌梗塞都异常偏高) 碱性磷酸酶AKP(ALP) 正常值是15-112u/L(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

肝癌的类型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由肝脏内的细胞所引发的癌病,称之为“原发性肝癌”,由身体其他器官的癌症转移到肝脏而形成的肝脏恶性肿瘤,称为继发性肝癌,也称“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根据组织学分类以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中国是乙肝大国,我国的肝癌多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肝病人也在逐渐增加,乙肝后也会发展为肝癌。 (1)肝硬化型:患者原有肝硬化症状,但近期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功能衰退等现象;

肝癌容易与那些疾病所混淆

常规诊断措施 (一)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二)临床诊断 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AFP>400m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B型超生显像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扫描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

得了肝癌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

肝硬化饮食注意什么 注意定期检查

肝硬化是由于多种损害肝脏的因素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酗酒等,长期损害肝脏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以食欲不振、乏力、齿龈出血、肝掌、蜘蛛痣、黄疸、白蛋白低、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病人亦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对象,应注意定期检查。

肝癌的诊断检查

(一)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二)临床诊断 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AFP>400m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B型超生显像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扫描 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

肝癌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 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和因此双重因素影响。 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的4个并发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肝性脑病通常是原发性肝癌终末期的并发症,约1/3的患者死于此症。 2、上消化道出血 原发性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血管静脉曲张、小肠静脉淤血等一系列变化,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患者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另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肝功能障碍致凝血功能异常而广泛出血,约1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死于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肿瘤逐渐增大、坏死或液化时自发破裂,受到

肝癌的诊断和鉴别

一、肝癌的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二、肝癌的临床诊断 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AFP>400m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B型超生显像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扫描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查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似,但有几点须特别指出: ①发病年龄与原发病有关,例如发病年龄最幼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中年多由于结石,老年多由于癌肿; ②本病是继发性疾患,除肝硬化症状外,尚有原发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发现; ③由癌肿、慢性胰腺炎所产生的胆汁性肝硬化触及膨胀的、平滑的、移动的胆囊; ④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远低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肝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肝脏,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