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要干嘛 补冬养生
立冬要干嘛 补冬养生
立冬后,就意味着这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立冬风俗吃啥
不同的地区立冬风俗饮食各有差异,如: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有的还讲究吃“倭瓜”馅的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补冬”的食物之一。
在山东滕州地区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在宝岛台湾,立冬有吃肉进补的习俗。立冬当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自己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来自民俗谚语,可见立冬吃枣子也是比不可少的,而且冬枣尤为甘甜脆爽,还富含维生素C,是补气血、生津开胃、美容养颜的佳品。
立冬养生4大养生滋补汤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立冬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下面介绍几咱适宜立冬养生的健康汤品。
排骨汤抗衰老。
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尤其是50—59岁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强壮骨骼,减少身体老化速度。在排骨汤中加入冬瓜、海带或者莲藕,还能起到清热、补气的作用。
体虚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适合。
鸡汤抗感冒。
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的症状以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秋冬季多喝些鸡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但鸡汤有温补作用,有炎症的人要少喝。
鱼汤健脾开胃。
鱼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服食,可以减轻水肿。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能缓解压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导致的皱纹。
猪蹄汤养气血。
猪蹄性平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强健腰腿、补血润燥、填肾益精。加入一些花生和猪蹄煲汤,尤其适合女性,民间还用于妇女产后阴血不足、乳汁缺少。
在冬季人们应该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量的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简言之,冬至时,在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而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应该注意调养身体的方式和方法。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
立冬节气对应了依据古话“秋收冬藏”,中国以前是农耕文明,农民在冬季开始休养生息,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也就是这一应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立冬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传统饮食文化,而且不仅冬至和立冬要吃饺子,其他的节日也逐渐以吃饺子来庆贺,这里吃的饺子,已经不仅是因为饺子本身好吃,也是对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习俗的一种延续。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进补注意事项
立冬节气,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此时,大自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保健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民间早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认为进补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在寒冷的冬天抵御严寒的侵袭,还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故有“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民谚。
而立冬节气饮食调养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少食生冷,毕竟易损脾阳;但也不宜燥热,立冬节气前后广州日均最低气温16℃-18℃,最高气温达25℃-27℃,白天较高的气温,外加浓厚的秋燥,大温大热之品易伤阴上火。同时,因为秋冬季节素菜单一,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故需多吃新鲜素菜水果,如萝卜、红薯、青菜、豆腐、鲜枣、柿子等。
吃多大鱼大肉,萝卜相比人参、鹿茸适合生活在南方的都市人。俗语说,秋后萝卜赛人参。林嬿钊介绍说,萝卜性味甘、辛、平、微寒,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增强及其免疫力,有较高食疗价值。排骨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功效。
另外,林嬿钊还推荐猪脚,富含大量胶原蛋白,可以增强皮肤弹性,改善皮肤的水分,加上花生、红枣、枸杞、黄芪,阴阳调配、气血双补,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价值。
立冬后怎么养生 立冬养生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矗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应以温补为原则。
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中医讲究立冬补冬、立冬养藏,立冬养生应该温补养阳。专家提醒,立冬后做好冬季养生重点在于养肾。
中医理论中季节与五脏对应,立冬在五脏中对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季养生重在养肾,可以多吃些养肾的食物。
立冬后,往往是蔬菜的淡季,除了时蔬外,可适当吃些薯类,而一些青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等可合理搭配,要注意食物多样、营养均衡。专家提醒,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而且冬令进补时,要让胃肠有个适应过程,不要一开始就猛补,不仅进补效果不大,反而容易伤脾胃,这就是适得其反。
立冬养生
冬三月,指阴历十月至十二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那么冬季该怎么养生呢?
1、减咸增苦、饮食宜温。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2、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3、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运动锻炼,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立冬养生 立冬补冬的习俗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立冬补冬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
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推荐食粥。
1、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
2、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
3、芝麻粥可益精养阴;
4、萝卜粥可消食化痰;
5、胡桃粥可养阴固精;
6、茯苓粥可健脾养胃;
7、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辩,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