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急性脑血管病的人便秘了怎么办
有急性脑血管病的人便秘了怎么办
增加脂肪、高纤维素食物和水的摄入,有助于防止便秘的发生。高纤维素饮食可使大便维持一定的体积并成形,维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纤维摄取量为20g/d。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而使肠蠕动加快。同时注意忌食辛辣温燥的刺激性食物;忌食爆炒煎炸烘烤食物。患者的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蔬菜及一定的纤维素,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以保持患者的良好食欲。
按摩腹部,晨起后,患者可以先喝一杯淡盐水,然后家人用手掌帮助患者按摩腹部,以促进排便。
脑血栓的诊断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患者通常做以下项目的化验检查:
1、血常规:
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2、尿常规:
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3、大便常规:
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4、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
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邀低下病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有中数病人糖耐量低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期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常有糖耐量低下,而且持续地存在。而在糖耐量低下的脑血管病人中,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显著高于正常,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是促发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5、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栓塞部位、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6、 CT 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还可发现脑水肿及有无脑室受压、移位及脑疝形成等
脑血管病如何诊断鉴别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中风的护理方法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
如何小心中风病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位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拴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缺血综合征、帕金森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急性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出血性脑血管病 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颅内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
脑血管病怎么诊断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诊断方法为:
一、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 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 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供血不足会头晕吗
脑供血不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很多种,头晕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脑供血不足会头晕吗。
脑血管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杀手。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新发脑血管病,约有1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数年来我国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世界首位,有明显症状的1.8亿人,平均每天死亡7000人,全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发病数更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临床上将脑血管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慢性供血不足,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症状隐袭,逐渐发展,如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等。
急性脑供血不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于1990年由日本 学者提出,患者往往以头痛、头晕、头重为主诉,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客观体征较少,头颅CT或MRI检查也很少发现异 常。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近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ICVD的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 (HCVD)。
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①40岁以下无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伴或不伴肥胖者如近期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耳鸣、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均提示脑部有慢性供血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防止因供血不足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此类患者应注意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各种鱼类;戒烟禁酒;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户外体育锻炼,这对预防脑血管病会有所帮助。
②40—55岁相对健康、或有以下3种异常情况(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心电图ST—T改变、血液粘度增高、肾功能异常、血脂增高、血糖异常)者一旦发生视力下降、头痛、眩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及无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在发病后6—8小时内进行有效的动脉溶栓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
③55岁以上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糖、降脂等治疗,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因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此类中老年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每年至少1—2次;如近期出现头晕、双上下肢麻木、活动无力等症状,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可去医院进行预防性输液,以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加重。
另外,中老年人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心情要尽量放平和,防止情绪激动,减少紧张、焦虑,保证良好睡眠,但不可贪睡;坚持适量的户外锻炼,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
本病以偏瘫、失语及昏迷等最为常见。起病急骤是其共同特点。但不同的证型各有其症状表现。脑溢血:多患有高血压伴有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偏瘫,甚至昏迷、二便失禁;脑血栓形成:起病缓慢,多在休息时发现偏瘫及半身麻木,神志清醒;脑栓塞:多有心脏病史,发病急骤,神志清楚或昏迷,伴见口眼喝斜、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痉挛:起病较急,有头昏、恶心等先兆,血压明显升高,伴见偏瘫、失语、昏迷或抽搐等,往往1-2h或数日自愈,但易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