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穴穴位局部解剖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穴穴位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肌支和相应的动,静脉。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
用法:除人中外,均取两侧,用泻法,留针15分钟,其间运针4次。每日一次。肾俞针后加灸。
治疗原则:急性腰扭伤常因骶棘肌或棘间韧带等腰部软组织损伤而致气血瘀阻、经脉不通。故其治疗大法,当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平调阴阳。根据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之部位、病位当在督脉、足太阳和足少阳经脉。
选穴原理:
首先,采用循经取穴,故选督脉的人中,足太阳经的肾俞、承山,手太阳经的后溪,足少阳经的环跳。
第二,取腰痛专穴。
第三,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则疗效更强。
第四,根据各特定穴的作用取穴。
“肾脉贯脊”,取肾俞,局部配以环跳能调益肾气,主治腰腿痛,灸之能激发肾中阳气,祛除寒湿;膀胱经挟脊抵腰络肾,循经远取承山,能通调足太阳经气;后溪穴为足太阳经同名经的俞穴,针刺可疏通太阳经气;人中穴与督脉相通,能利腰脊而治疗急性腰扭伤;腰痛穴为经验穴,在手针中称为腰痛点,病在足太阳、足少阳经脉而致腰痛者,临床疗效显著。采用泻法,目的在于使滞气瘀血迅速得以通调。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施术手法得当,疗效十分满意。
带脉怎么疏通
1、敲打带脉
方法:平躺在床上,用双手轻捶自己的腰部(叉腰的位置)两侧5分钟,敲完后感觉整个腹部有点微微发热,很舒服。
注意:
用力适度,不要过轻或过重,手下有内脏震动感最好,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请暂停,准妈妈不可以使用此法。
2、抓带脉
带脉和肚脐平齐,像一条带子缠在腰间,捏住腰两侧的肉肉(大拇指在上,四个手指在下),用力向两外侧拉开,再松手,反复200次。如果一开始做不了那么多,可以先从50、100、150,循序渐进。
3、按摩带脉
双手轻轻握拳,从背后腰中部开始,向两侧沿着带脉按摩,至肚脐为一圈,每晚睡觉前进行30-50圈,并重点在腰部两侧的带脉穴上敲击50-100下,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腹部的脂肪,有非常好的作用,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4、艾灸带脉
艾灸罐艾灸15-30分钟,或用艾条悬灸带脉穴10-20分钟,需在专业的艾灸人士下进行,以免烫伤自己。
带脉的准确位置图
带脉穴为带脉之所过,又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患,脉穴同名,故称带脉。
带脉穴位置:在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侧卧取穴。
照海穴在哪只脚
1、照海穴在哪只脚
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蹻,两个脚都有的。
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即:在我们脚上内踝骨下方的凹陷处,用手掐按或用皮肤针敲打不要出血,但是我们千万要注意哦,照海穴这个穴位是不能进行针灸的。
穴位解剖:在胫骨后肌腱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2、“照海穴”穴名解说
照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之一,通于阴跷脉。别名:阴跷穴,漏阴穴。
2.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2.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敲打带脉的最佳时间 通带脉的最快方法
1、正坐或仰卧位,双手握拳分别置于两侧侧腹部,以双手的大拇指指腹按揉两侧的带脉穴。
2、按揉时指腹紧贴皮肤,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不可用蛮力,以免引起损伤。
3、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双侧带脉同时按揉。
功效:可疏通带脉,缓解痛经、调理月经,还能够起到减肥、排毒的作用。
用隔物灸仪艾灸30-50分钟,温度40-50°;或用艾条悬灸带脉穴10-20分钟。
功效:经常艾灸对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还可配合环俞、阴陵泉、三阴交主治带下病。
使用玻璃罐或抽气罐拔罐3~ 5分钟,以局部发红为度,或采用闪罐法拔罐10~15下,以皮肤发红为度。
功效:经常拔罐带脉,可有效改善腰痛,调理肾虚症状。
1、取站姿,双手握拳,拳成空心。
2、从后背腰中部开始,沿着带脉的巡行路线敲击,至肚脐眼为一圈。
3、力度以不疼痛为宜,每天敲击3次,重点敲击腰部两侧,大约敲击100下。
注意
1、月经期间应停止敲击。
2、敲带脉下手不可太重,微微感觉酸痛即可,需要长期坚持。
刮痧瘦肚子方法
带脉穴减肥
带脉穴,是人体穴位的主管,医术记载:“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简单的说,带脉穴能约束、协调人体其他穴脉。而且轻敲带脉穴,能够明显的消除身上的游泳圈。
带脉穴,位于腹部之侧,章门下1.8寸,即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带脉之所以叫带脉是因为它在人体的腰部围一圈,是一条横向的经脉,而人体上其他的经脉都是纵向的,这条经脉就好像一条绳子将所有的经脉系在一起。
双手轻捶带脉穴可以加快经络气血运行,而且经常敲打带脉穴,能减少产生赘肉,有利于脂肪的代谢,消除腰部的赘肉效果明显。所以有人说常敲打带脉穴,让你轻松告别“游泳圈”,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为过。
另外按摩敲打带脉穴也具有滋阴养肾的功效,可以增强肠道蠕动,缓解便秘。但是要注意的是怀孕的女人不能敲打带脉穴。
腹部刮痧减肥
腹部是人体大部分经络循经的部位,缺乏腹部运动的腹部常会造成腹部经络的堵塞,因此我们要通过腹部刮痧减肥来很好的疏通腹部经络,这样就很容易的减下腹部的赘肉。
腹部刮痧减肥方法:
首先,两条腿要分开站立,站稳站直,收紧腹部。两手握着刮痧板,在胸部找到自己的肋骨,沿肋骨的下缘刮拭,一直刮到小腹,从一侧开始向另一侧刮拭。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治疗静脉曲张的理疗方式有哪些
1、火针治疗:
在突起的静脉曲张局部用火针点刺后,局部拔罐,会有淤血可以拔出。
2、针灸治疗:
取患肢静脉曲张之压迫的经络,实施针灸治疗,一般患者静脉曲张多压迫脾经和肾经,针灸取穴:太溪穴、三阴交、筑宾、阴谷、血海、承山。
3、放血疗法:
在静脉曲张处,用三棱针点刺令出血,甚至射血,以自尽为度,而后用拔罐器再拔出淤血,每10-15天治疗一次,每次的出血量约100毫升左右,再用艾灸熏烤局部。
4、腹部腧穴:
静脉曲张主因脾气不足,带脉失约,瘀湿虚相兼为病,治以调理脾胃,约束带脉,通经止痛为法。
取穴上主张首取带脉及下肢部脾胃二经的穴位(带脉、冲门、箕门、伏兔、曲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四强、膝阳关,内外膝眼),并强调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静脉曲张的中医理论研究,促进了针刺规范化的临床应用。应用毫针治疗静脉曲张,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
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左)、气旁(右)等,下肢对应点。局部取穴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白、太冲。同时腹部用神灯照射,可以加强对腹部腧穴的治疗作用。
5、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阿是穴位置:曲张的静脉丛处。
治法:阿是穴必取,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加三阴交,小隐静脉曲张则加足三里;大、小隐静脉曲张者,配穴均取。
药液为复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毫升的混和液。先在阿是穴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剌入,得气后推入药液2毫升。配穴注入药量相同,但三阴交穴,要求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足三里穴则要求向下传至静脉曲张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要求三个疗程。
6、磁园梅针:
取穴:主穴:足三里→解溪,三阴交→阴陵泉,阿是穴(静脉曲张部位)。
治法:静脉曲张患者倚托直立,重心放在患肢上,以使静脉曲张充盈;医者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磁圆梅针,以腕部活动形成叩击之力,先从足三里循胃经叩刺至解溪,再从三阴交循脾经叩刺至阴陵泉,各速叩3~5遍。然后,医者用左手拇指固定按压在静脉曲张团的最上方(近心端),由静脉曲张远端开始,垂直叩刺,渐至近端,叩至静脉曲张团局部隆起,蓝色蚯蚓状曲张团消失,并有温度升高(局部发红或手触发热)为度。隔15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本法操作前,需做深静脉回流试验,回流良好者方可用磁圆梅针治疗。
哪些穴位可以减肥
肚脐左右两侧的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两侧两寸的位置,这个穴位可帮助促进肠胃蠕动,消除小腹;
肚脐上方三寸约四指宽的中脘穴:可以降低食欲,按摩或者针灸皆有效果;
带脉穴:带脉穴位于腰两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泳圈的地方,经常敲带脉可以减轻食欲帮助减肥;
胆经:胆经位于大腿外侧,左右腿都有的,外侧就是我们说的裤线那里,记住是从上往下敲,反过来是没有用的哦!
足三里:足三里不仅仅是可以帮助我们减肥,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循环能力。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在小腿外侧的地方。
子宫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置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生理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在腹内、外斜肌处;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腹下神经。
子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子宫穴主治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阴挺,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可灸,艾炷炙5~7壮,或艾条炙10~15分钟(对受针着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配伍应用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痛经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次髎、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胀痛缓解。
技术二
艾灸穴位:次髎(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罝于中极穴或关元穴上,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尽再换新灶,灸至皮肤红晕直待5cm以上为止,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起疱,直径可以达到1~2cm。局部起疱者,按常规处理,此法宜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着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合泻法出针。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以崔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技术四
艾灸穴位:次髎(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的功效。阴陵泉、地机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最多,黄稠臭移,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