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调理百日咳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艾灸调理百日咳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
2.温针灸:合谷,列缺二穴用消毒后的亳针施提捻转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以亳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百日咳艾灸行吗 痰热壅闭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镇咳。
艾灸处方:身柱,丰隆,尺泽,大椎。
取穴方义:身柱穴位于两肺俞之间,属督脉,取身柱以理气降逆平喘;丰隆能豁痰降逆平冲气;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专治本腑,且能止咳止血;大椎通阳泄热。
艾灸方法:
1.艾柱灸:每穴可灸1-3壮,艾柱如麦粒大,每日1-2次,针灸尺泽穴注意消毒亳针,且勿伤血脉,临床可亳针点刺出血后隔蒜片施艾炷灸疗。
2.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采用艾条温和悬灸法,每穴灸5分钟,每日2-3次均可。
3.针刺加灸:以1寸亳针,消毒后刺诸穴,❤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再于背部身柱穴施以隔姜灸法。
艾灸对肺有什么好处
人的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通过艾灸刺激身体特定穴位,可以滋阴润肺,开窍通瘀,调理肺气,在保养肺脏,预防肺部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肺俞祛湿调节体型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方法:俯身,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
艾灸好处: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肺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肺俞,可排除肺部水湿,还能滋养肌肤,有助于调节体型。
艾灸尺泽润肺经
尺泽穴位于手臂肘部横纹上,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有粗腱,腱的外侧即是尺泽。
艾灸方法:右臂略微弯曲,左右持点燃的艾条,将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温热为度,每次灸2-5分钟。
艾灸好处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是肺经上重要的穴位,本经为肺经经水之源,对整个肺经经脉起润下作用,故本穴属水,经常艾灸尺泽,能给皮肤补充水分,让皮肤润泽光滑。
艾灸列缺调肺温煦任脉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桡侧茎突上,食指尖到达凹陷处即为列缺。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将燃端对准穴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温热为度,每次灸5-10分钟。
艾灸好处: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经常灸治列缺不仅能够通经活络,止咳平喘,利水通淋,还能养肺调肺,消除体内痰湿,另外对缓解痛经也有好处。
有效治疗咳嗽的食物
1、芹菜
又叫早芹、药芹。有清热平肝作用,对肝火犯肺型百日咳,食之尤宜。《食物疗法》中曾介绍:“治百日咳:芹菜全株500克,洗净捣汁,加食盐少许,隔水温热,早晚各服1酒盅,连服数日。”
2、罗汉果
能清肺热、止咳嗽,对百日咳者亦宜。《岭南采药录》载:“罗汉果理痰火咳嗽,和猪精肉煎汤服之。”福建民间对百日咳患儿,常用罗汉果1个,柿饼15克,一同水煎服。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艾灸风门有什么好处
艾灸风门正确方法
1.艾条悬灸:每次灸10-15分钟,以温和灸为主,隔日或3日1次,此法多用于中风,高血压等症的防治。
2.隔姜灸:每次10-1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个枣核大,以局部皮肤潮红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多用于预防流感等。
3.温灸器灸:将艾条点燃放于灸盒内,放在风门穴处施灸30-60分钟,每日可灸1-2次。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所谓风门即风邪之门户,出入之要道,又名热府,是热气聚集之意,此穴能泻诸阳经热气,亦泻胸中之热,所以不论内伤外感,一切风症皆主之,艾灸风门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之功效。
好处
1.防治感冒:风门既是感冒的预防穴,也是治疗穴,多灸风门,可以预防感冒,如果觉得项背发冷,似有感冒的征兆时,可在风门穴灸20壮,同时灸身柱,就会觉得脊背发暖,可以预防感冒,或减轻感冒症状。
2.防治呼吸系统疾患:风门穴对于防治小叶性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
3.预防脑出血:灸风门能预防中风,脑出血昏倒,可在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4.其他: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过敏性鼻炎的艾灸治疗
治疗鼻炎(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一系列鼻炎,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
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攒竹、阳白、太阳、肺俞。
方法:治疗鼻炎不可能用艾灸盒艾灸,因为灸盒太大,扣不住这些脸上的穴位,所以艾灸面部,最好就是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尽量感觉热,这样效果好,从迎香开始艾灸,双侧,每侧艾灸时,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的时候,移到鼻梁,来回几个回合,感觉大热移动到印堂,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移到攒竹、阳白、太阳,面部艾灸下来大约是30分钟到1个小时。
肺俞穴艾灸可以用单眼艾灸盒或双眼艾灸盒艾灸,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左右。很多人艾灸治疗鼻炎不方便加上肺俞,因为肺俞在背部,自己够不着,用艾灸盒就会方便很多。却不知肺俞在治疗鼻炎方面功不可没。我们都知道,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气支配的,所以说“肺主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皮毛者,肺之合”(《素问?咳论》),“肺主一身之皮毛,在治疗鼻炎和外感的时候,肺俞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用艾灸治疗鼻炎,灸后鼻腔内白细胞明显降低,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以很快改善机体的免疫力。
所以,我们在治疗鼻炎 和感冒的时候,除上述穴位外最好加上肺俞穴。
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鼻子是我们呼吸道的喉舌,鼻子不通畅呼吸就不会畅快。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人体穴位配伍〗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灸肺俞散发肺脏之热。
灸肺俞可以调节水液代谢、调节呼吸、调节体温,抵御外邪。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表现症状:咳嗽,吐痰色黄戮稠,不易咳出,喉燥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列缺,合谷。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鼻塞加上星。
艾灸方法:解表清热止咳。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风寒咳嗽艾灸
风寒咳嗽表现症状:多为受凉后或天气转变时起病,喉痒,咳嗽,咳声响亮。吐痰色白稀薄,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艾灸穴位: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列缺
艾灸方法:解表散寒止咳。取手太阴经、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肝火犯肺型咳嗽
肝火犯肺表现症状:气逆作咳,咳嗽时脑胁引痛,咽喉干燥,烦咳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艾灸穴位:列缺,鱼际,尺泽,内关,阳陵泉,行间穴,如下图所示。
艾灸方法:泻肝清肺。取手太阴经、足胶阴经穴为主,艾炔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使穴下皮肢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清淤消解。
痰湿侵肺型咳嗽
表现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天气寒冷加剧,痰多色白而黏,胸闷,上腹部饱胀不胃纳不振,身体疲倦,舌苔白腻,脉滑。
艾灸穴位:中脘穴,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肺俞,列缺穴。
艾灸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每穴灸疗的时间可灵活掌握,穴位下要有一定的刺激感,以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
五种食物快速治咳嗽
一、大蒜
用大蒜60克切碎,加入冷开水300毫升,浸10小时后取汁加入白糖适量,5岁以上小儿每次服15毫升,5岁以下减半,每2小时吃1次。
经201例百日咳患儿服用,有效率达95%。民间也有用大蒜1个,去皮切碎同橘饼1个,加水1碗,煮汤服食,对小儿百日咳者颇宜。
二、冰糖
为白砂糖经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故称冰糖。《本草再新》说它能“止咳嗽,化痰涎。”百日咳患儿宜煎水喝或含化食用,所以,不少止咳的单方中都用到它。
白糖、冰糖和红糖的效用不同。红糖有行血化瘀的作用,适宜妇女经期或孕妇产后食用;而冰糖、白糖能清热、消炎、去火气、止热咳、化浓痰,百日咳的儿童食用冰糖,有化痰止咳的效果。
三、金橘
有理气、化痰的作用。《中国药植图鉴》中说:“金橘治百日咳。”患有百日咳的儿童,宜用金橘煎水或泡茶饮。金橘用糖腌压饼,名金橘饼,百日咳者嚼食之,亦颇适宜。
四、芹菜
又叫早芹、药芹。有清热平肝作用,对肝火犯肺型百日咳,食之尤宜。治百日咳:芹菜全株500克,洗净捣汁,加食盐少许,隔水温热,早晚各服1酒盅,连服数日。”
五、梨
性凉,有化痰、润燥、清肺的作用。百日咳多为外感时邪、内蕴痰热、阻碍肺气宣降所致,梨能化痰止咳,清肺润燥,故对小儿百日咳偏热者尤宜。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
2.温针灸:合谷,列缺二穴用消毒后的亳针施提捻转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以亳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痰热壅闭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镇咳。
艾灸处方:身柱,丰隆,尺泽,大椎。
取穴方义:身柱穴位于两肺俞之间,属督脉,取身柱以理气降逆平喘;丰隆能豁痰降逆平冲气;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专治本腑,且能止咳止血;大椎通阳泄热。
艾灸方法:
1.艾柱灸:每穴可灸1-3壮,艾柱如麦粒大,每日1-2次,针灸尺泽穴注意消毒亳针,且勿伤血脉,临床可亳针点刺出血后隔蒜片施艾炷灸疗。
2.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采用艾条温和悬灸法,每穴灸5分钟,每日2-3次均可。
3.针刺加灸:以1寸亳针,消毒后刺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再于背部身柱穴施以隔姜灸法。
脾肺气虚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健中扶正,温养脾肺。
艾灸处方:脾俞,肺俞,足三里,太渊,太白。
取穴方义:脾肺气虚以脾俞,肺俞以匡其正,合胃经合穴足三里,健中培土以生金,太渊,太白分别为手,足太阴经的原穴,合用乃是十二经子母补泻中脏与脏的大五行配穴法,虚则补其母,补肺经属土的原穴太渊,再加用脾经属土的原穴太白。
艾灸方法:
1.艾柱灸(补法):依方选用上穴,取艾灸如麦粒大,置穴位上施灸,待皮肤温热红润时即取下,勿使太过,每穴灸3-5壮,灸毕用手按压,每日1次。
2.艾条温和灸:选用上穴,用细艾条悬空灸之,每穴灸3-5分钟,每日可灸1-2次。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艾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艾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