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病毒性肝炎
治疗病毒性肝炎
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
西医病名
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
病理生理
第一阶段病毒复制期,该阶段是病毒经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第二阶段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期者),病毒在该时期内可能已不存在,但心肌仍持续受损。目前认为该期发病机理是通过免疫变态反应,主要是T细胞免疫损伤致病。
西医诊断
标准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984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做肝活体组织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命名应包括病名、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例如: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HBsAg(-)、慢性迁延型。
一、病原学分型
(一)甲型
1.急性期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者。
2.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者。
3.急性期早期粪便抗-HAV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者。
4.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者。
以上四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就可确诊。
(二)乙型
1.血清HBsAg阳性或伴HBcAg阳性者。
2.血清HBsAg阴性,但抗-HBcIgM阳性,或抗-HBs或抗-HBc阳性者。
3.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或HBcAg或抗HBc阳性者。
4.HBV感染指标不明显或只有抗-HBc一项指标阳性,肝内HBcAg、HBsAg或HBV、DNA阳性者。
以上四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就可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至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由于我国无症状HBsAg携带者很多,这些人如再感染非甲非乙型肝炎或其他急性肝炎,极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因此需仔细鉴别,特别是进行科研时对急性乙型肝炎的确诊更要慎重。
一般可参考以下几点:
(1)发病不久,经灵敏的方法检测HBsAg阴性,发病后阳转,且滴度较高者。
(2)急性期血清抗-HBcIgM的高滴度,抗-HBcIgG低滴度,恢复期恰恰相反者。
(3)急性期HBsAg高滴度,恢复期持续阴转者。
(4)急性期抗-HBc阳转或恢复期抗-HBs阳转者。
(5)有明确的受染者(如输入HBsAg阳性血液),且潜伏期符合,发病后HBsAg阳性者。
慢性肝炎的病原学确诊更难,一般分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即可。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三)非甲非乙型
1.凡不符合急性甲、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指标,并排除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无特异性IgM抗体)及其他已知原因之肝炎,如药物性肝炎者,可诊为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2.凡慢性肝炎患者HRV感染指征全部阴性,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已知原因之肝炎者,可诊为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3.凡呈水源、食物暴发流行特征,又不符合甲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者,可诊为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甲、乙、非甲非乙型肝炎可合并感染,亦可重叠感染,故在病原诊断时应认真辨别。
二、临床分型
(一)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2.急性无黄疸型。
(二)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2.慢性活动性。
(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2.亚急性重型。
(四)淤胆型肝炎。
三、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一)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患。
(1)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史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病人(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2)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溏便、肝区痛等。小儿尚多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懒动,常有发热。
(3)体征:指肝肿大且有动态性变化并有压痛,部分病人可有轻度脾肿大。小儿肝大较明显,脾大较多见。
(4)化验:主要是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
(5)病原学检测:见前。
凡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四项中三项明显阳性(应包括化验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凡近期内单项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2)、(3)二项中一项,均为可疑者。对可疑者,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可疑者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急性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体征及化验异常,血清胆红素在1.Omg/d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 (有时不明确),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可有肝区痛和乏力,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或轻度肝功能损害,而不够诊断慢活肝者,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迁肝的组织学改变者,皆可诊为慢迁肝。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
(1)症状:既往有肝炎史(有时不明确),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溏便等。
(2)体征: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黄疸、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或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升高伴有浊度试验(麝浊、锌浊)长期明显异常,或血浆白蛋白减低,或白/球蛋白比例明显异常,或丙种球蛋白明显增高,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
(4)肝外器官表现: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其中以肾炎较多见。以上四项中有三项为阳性,或第(2)、(3)两项为阳性,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活肝的组织学改变者,皆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的重型: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活肝的病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慢迁肝及慢活肝的鉴别有时十分困难,必要时应进行肝组织学检查。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而排除其他原因者,患者肝浊音区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 (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如有高热、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有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肝功能明显异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小儿中可有尖声哭叫,反常的吸吮动作和食欲异常等表现。
2.亚急性重型(即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具备以下指征者。
(1)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Omg/d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谷丙转氨酶升高或有酶胆分离、浊度试验阳性、白/球蛋白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胆碱脂酶活力明显降低。
(2)高度无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为本型的早期)。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后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及脑水肿。
(四)淤胆型肝炎
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酸酶、 γ-转肽酶、胆固醇均明显增高,谷丙转氨酶中度增高,而浊度试验多无改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原性等)者,可诊断为本病。
四、病毒性肝炎肝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
肝穿刺活检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如慢活肝和慢迁肝以及慢活肝和肝硬化,单从临床上有时不易鉴别,但在病理上则有明显的不同。
肝穿活检如标本取材过少,可以影响病理诊断的正确性,如肝硬化的穿刺活检组织中未包括完整的假小叶,或慢肝、慢活肝的活检组织中没有汇管区时,则可能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经常吃片仔癀可以吗
片仔癀可以治疗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那片仔癀是处方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服用,能不能经常吃,最好先咨询医生。片仔癀确实具有疗程短、起作用快、口感好、使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
片仔癀临床应用于病毒性肝炎效果显著。片仔癀胶囊对急性的甲肝、乙肝、甲乙混合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疗效相同,但对慢性肝炎略逊,而对慢性肝炎部分中度及肝硬化者,其疗效不及其他各型肝炎。
应用片仔癀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结果表明,在目前治疗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应用中药片仔癀胶囊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是积极可取的,具有应用价值;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探索,以不断提高疗效。
病毒性肺炎的偏方
方一
[药物组成] 木贼草30克,板蓝根15克,茵陈15克。
[适应证] 急性病毒性肝炎。
[ 用法 ] 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方二
[药物组成] 田基黄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土茯苓20克,夏枯草15克,茵陈15克,山栀子10克,黄柏10克,木通10克,甘草5克。
[适应证] 急性病毒性肝炎。
[ 用法 ]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方三
[药物组成] 生石膏90克,蒲公英60克,茵陈60克,大青叶30克。
[适应证] 急性病毒性肝炎。
[ 用法 ] 上药用旺火煎2次,取液混合,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14天为1个疗程。
患者在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同时可以试试以上几个偏方,比较的简单也不要费太多的事,但是还是要以药物的治疗为主,效果比较的显著。在是用以上偏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过程中,患者要养成健康的甚或习惯,尽量避免吸烟、酗酒等行为。
治疗病毒性肝炎原则与偏方
病毒性肝炎应该如何治疗?
治疗1、对症用药
真正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保肝而不伤肝。
治疗2、注意休息
休息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急性肝炎早期卧床休息,安静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代谢率,以减轻肝脏负担,缓解肝脏淤血,有利于肝细胞修复。 一般要求乙肝病人要彻底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减轻后,可每日轻微活动1-2小时,以不觉疲乏为度;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至症状大体消失、肝脏大小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但仍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治疗3、禁忌烟酒
无论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还是慢性乙肝急性发作,都应禁忌烟酒,以免损害肝细胞而加重病情。
治疗4、合理饮食
病毒性肝炎患者清淡食物为宜,热量以能维持营养为度。合理的饮食可改变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应该进食易消化、清淡、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病毒性肝炎中药治疗偏方
病毒性肝炎偏方1、黄芪、党参各15克,薏苡仁30克,蚤休、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贯众10克,茵陈30克,女贞子、蚕砂各15克,白术、川楝子各10克,柴胡6克,枳实10克,生草6克,菟丝子30克。水煎服,30日为1疗程。3-4个疗程有效,见效后本方改为蜜丸以巩固疗效。 本方,功能益气补中,疏肝活血,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偏方2、南沙参30克,全当归、杭麦冬、甘构杞、熟地黄、杭白芍、制鳖甲、鸡内金、霍山石斛各10克,北五味5克,广郁金、青陈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功能滋阴养肝,可用以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型, 症见两胁隐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身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苔 薄黄、脉弦细。
口苦甚者加酒炒黄连以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胀纳差者加炒三仙以助运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三七以活血通络。 禁忌:肝胆湿热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病毒性肝炎偏方3、金钱草、车前子(包)、泽泻、薏苡仁各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生黄芪5克,何首乌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功能清除里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方五: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党参、炒白术各9克,黄芪、女贞子各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病毒性肝炎偏方4、柏子仁、酸枣仁各12克,天冬10克,麦冬、当归各12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14克,党参12克,玄参10参,丹参16克,远志8克,茯苓12克,橘梗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养心安神,治阴柔肝,对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
本方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补脾肾,可主治慢性、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妊娠期如何进行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产科处理
妊娠期这样进行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产科处理:(1) 妊娠早期患急性肝炎,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行人工流产。(2) 妊娠中晚期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K,并积极治疗妊高症。若经治疗病情继续进展,应考虑终止妊娠。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当然病人患上了病毒性肝炎一定要及时治疗。治疗特别重要。如果不进行治疗那么病毒性肝炎对病人自身,对身边的其他人的危害是特别大的,因为它是会传染的,而且传染的能力特别强。
治疗病毒性肝炎,我们要先治肝。这就是治标要先治本。这个病的源头在哪里,当然是肝部,所以我们从治肝下手。选择一个正确的治疗方向十分重要。我们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稳准狠。
你要先有一个科学的诊断。判断好了这个病毒在哪里。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个病毒进行诊治。而且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医院,好的医院也是尤为重要的。针对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所在的位置注射疫苗。
最新治肝技术“801可视疫苗疗法”能够直接分离并清除患者肝细胞核心内的肝炎病毒,实现源头治肝,破解了传统肝病久治不愈之谜,使乙肝、丙肝40-60天转阴康复,肝硬化、肝腹水2-3个月康复出院。病毒性肝炎治疗起来虽然难但是还是有方法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哦。
病毒性肝炎治疗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如下:
1、甲肝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2、乙肝尚无特效药物,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和监测。目前,治疗乙肝是调节免疫、抗病毒综合治疗。病人可以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大类。
3、丙肝能够治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美国和欧洲丙肝防治指南上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取代了普通干扰素,并联合利巴韦林成为丙肝治疗的金标准。
4、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是降低输血后丁型肝炎发病率的关键。接种乙肝疫苗,也是控制HDV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5、与甲型肝炎相同。保护水源,防止水及粪便传播,注意食品卫生和讲究个人卫生。国内外戊肝疫苗尚在研制之中。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此病不仅发病非常快,而且还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如何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还会引发肝硬化、肝癌等重症疾病,因此我们需要尽快治疗,那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呢?这款弄爱普生。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及重症三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自然治疗药物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如下:
病毒性肝炎一般可按中医传统分为黄疸和无黄疸两大类,黄疸又分为阳黄和阴黄进行诊治,但需重视分析中医病机,强调辨证论治。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不论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其病因多为湿热蕴郁,清热利湿选用药物:茵陈、虎杖、龙胆草、蒲公英、车前草、栀子、板兰根、大黄、黄芩、苦参、马兰根等。芳香化浊选用药物:霍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菖莆、苍术等。
调气活血选用药物: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陈皮、大腹皮、泽兰、丹参、赤芍等。根据上述治则结合病例选药组方,热偏重者可参考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湿偏重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参考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化裁。瘀胆型肝炎多与湿热瘀阻肝胆失泄有关,一般亦按阳黄治疗,在下述治则基础上重用消瘀利胆法(如赤芍、黛矾散、硝矾散等)。
(二)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机比较复杂、常由湿热病邪蕴结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导致衰退性变化和失调性变化。衰退性变化可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不同。失调性变化则多为气血失调(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不和、心肾不交等。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慢性肝炎治疗原则应去邪、补虚、调理阴阳气血三结合,辨证时应分析邪之性质、虚在何脏以及阴阳气血失调的程度,从整体出发制订治疗方案。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颇似“急黄”(也称“瘟黄”)。若见湿热毒盛、弥漫三焦者,治宜重剂清热解毒,以黄连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若见湿热伤营入血,迫血妄行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营凉血化瘀法,以清营汤含犀角地黄汤加减。若见瘟邪逆传,蒙蔽心包昏迷不醒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宫开窍法,以安宫牛黄丸加减。若见气虚血脱、阳阴离绝,当用大剂独参汤或生脉散。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专家表示,中药疗法和西药疗法比较,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毒副作用相对来较小,但是药效显得缓慢一些,对于一些肠胃不好,西药反应比较大的患者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
肝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预防肝硬化
肝硬化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就是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肝炎,因此预防本病首先要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并注意饮食,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此外,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是主要的方法吗
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性肝炎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性肝炎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是主要的方法吗?病毒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病毒性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免疫调节剂也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方法之一。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不论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其病因多为湿热蕴郁,清热利湿选用药物:茵陈、虎杖、龙胆草、蒲公英、车前草、栀子、板兰根、大黄、黄芩、苦参、马兰根等。芳香化浊选用药物:霍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菖莆、苍术等。
调气活血选用药物有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陈皮、大腹皮、泽兰、丹参、赤芍等。根据上述治则结合病例选药组方,热偏重者可参考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湿偏重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参考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化裁。瘀胆型肝炎多与湿热瘀阻肝胆失泄有关,一般亦按阳黄治疗,在下述治则基础上重用消瘀利胆法(如赤芍、黛矾散、硝矾散等)。
二、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发病比较复杂、常由湿热病邪蕴结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导致衰退性变化和失调性变化。衰退性变化可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不同。失调性变化则多为气血失调(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不和、心肾不交等。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慢性肝炎治疗原则应去邪、补虚、调理阴阳气血三结合,辨证时应分析邪之性质、虚在何脏以及阴阳气血失调的程度,从整体出发制订治疗方案。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颇似“急黄”(也称“瘟黄”)。若见湿热毒盛、弥漫三焦者,治宜重剂清热解毒,以黄连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若见湿热伤营入血,迫血妄行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营凉血化瘀法,以清营汤含犀角地黄汤加减。若见瘟邪逆传,蒙蔽心包昏迷不醒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宫开窍法,以安宫牛黄丸加减。若见气虚血脱、阳阴离绝,当用大剂独参汤或生脉散。
治疗病毒性肝炎有哪些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
①胸腺素α1(日达仙) 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 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护肝药物护肝药:
①促肝细胞生长素 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②水飞蓟宾 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6.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大黄的营养价值 治疗病毒性肝炎
大黄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现已证明,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利胆、利胰作用、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