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成人腹股沟斜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成人腹股沟斜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症状

(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

(1)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

全身检查:包括有无心肺疾病、腹部有无腹水和肿块、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及手法回纳及外环和内环的检查等。

(2)检查方法: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显露包括腹股沟区的整个腹部,应观察肿块的位置、外形,触摸其质地、张力、温度等,并与对侧比较。小的疝块有时在检查时不见下降,即使让病人长久站立或咳嗽也属徒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仔细触摸两侧的精索,通常在患侧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为有疝存在的间接征象。阴囊内肿块应注意检查肿块四周缘,尤其注意其上缘,是否可以触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如肿块上缘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考虑诊断为疝。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是疝的一大特征。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有重要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性。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一般说来,腹股沟斜疝根据上述症状和体检,可以确定诊断。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类型 应区别是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和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制定出不同治疗方案。

2.注意隐匿性斜疝的诊断 疝早期,疝囊底仅局限于腹股沟管内,未出外环口,疝块只出现在腹股沟区域,呈稍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肿块,若病人肥胖,可因腹部体征明显而忽略疝的存在。

3.注意滑动性疝的诊断 滑动性斜疝的症状与一般斜疝相似,一般在术前不易确诊,但有些特殊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如疝内容为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时,病人在疝复位后才能排便;如为膀胱且较大时,排尿时常有“截尿”现象,即排尿后感疝部疼痛,在第1次排尿后疝块缩小,而不久又有尿意,形成一次尿2次排出现象。

4.注意两种疝同时存在可能性 在某些老年患者,由于腹壁松弛,可以在同侧发生斜疝和直疝,称为马鞍疝(saddle hernia);约15%病人可两侧同时发生斜疝。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并存股疝和其他腹外疝。

什么是腹股沟疝

顾名思义,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根据疝突出部位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但由于两种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没有什么差别,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

如何判断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小儿疝气分几个类型

小儿疝气分四个类型。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俗称“脱肠”,其中包括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而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几乎没有直疝、股疝。

到底什么叫做疝气

疝是一种人体比较多见的解剖和功能畸形。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和组织都被周围的纤维膜、韧带、隔膜等固定在相应的区域内,颇有点“各守疆土、各尽其责”的味道。

但是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原因形成解剖上的孔隙或薄弱区,导致某些器官或组织在体内压力作用下从这些部位突出,通常是从压力高向压力低的方向突出,例如腹腔内器官通过横膈上的裂孔向胸腔内突出。这样的“越界行为”不仅会影响突出脏器的功能,而且被挤压的器官和组织也受到影响,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人体许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疝,如腹部疝、膈疝、纵隔疝、脑疝、腰疝等。临床上以腹部疝多见,包括腹股沟斜疝、脐疝、腹疝、腹股沟直疝、股疝、侧腹症、肠系膜裂孔疝等,其中最多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和脐疝,后者俗称“气肚脐”。

由于绝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自愈机会很小的腹股沟斜疝就十分引人注目。所以在儿外科,只要医生说疝,就是特指腹股沟斜疝,一来二去,家长也认同了这种提法,医生和家长间达成了对疝理解的默契。当然老百姓对腹股沟斜疝还有一些俗称,如 “疝气”、“气蛋”、“气揽子”、“小肠串气”等。

医生为了简化腹股沟斜疝的称呼,习惯上称为“斜疝”。至于其它部位的疝,医生会强调指出的具体名称,也就是会说出准确的诊断。

我们对于疝气的常识一直很欠缺,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它的构造,他就像是一个冬瓜,疝颈部通常位于不正常的组织的孔隙处,周围有组织挤压,所以比较窄小。

正常情况下疝内容可以自由出入疝颈部,疝内容由器官或组织构成,当其突出时即形成肿物,突出的多肿物就大,突出的少肿物变小,若疝内容缩回,则肿物消失,这正是疝的特征,即所谓的“可复性”。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肿物常常表现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

腹股沟直疝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可复性半球形肿块。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仍可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鉴别诊断

1.半月线疝: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腹股沟直疝相混淆,鉴别的要点是腹股沟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腹横筋膜弓突出。

2.膀胱上外疝:下腹部腹直肌外缘出现一半球状包块,站立时出现,卧位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极少发生嵌顿,本病表现与腹股沟直疝酷似,部分病人甚至同时合并有腹股沟直疝,应注意与之鉴别。

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老年人疝气能保守治疗吗

老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为避免疝气频繁掉出,导致疝囊颈狭窄出现嵌顿或狡窄风险,老人疝气也应及早到正专科医院行疝气微创手术治疗,如病人不愿或其它因素不宜手术可暂时用疝带压迫进行控制,再对老人疝气患者进行沟通或调整身体最佳状态再行手术治疗。

老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颈部狭窄,疝囊大,故有狡窄的危险。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通常在耻骨结节处有一个小的缺陷,由于狭窄的颈部通过坚硬的疤痕组织边缘,所以同样是危险的。老人腹股沟斜疝患者应避免繁重工作,在平卧时使疝完全回纳,然后带上疝带。由于斜疝发生狡窄的危险性始终存在,故仍建议进行手术彻底治疗。

老人脐疝:脐疝有嵌顿和狡窄的危险,应建议手术修补。疝带对老年人脐疝大都无效。老人脐疝应及早行疝气修补手术彻底根治。老人切口疝:老年病人的切口疝一般都是手术后早期伤口部分裂开的结果,这样肠拌就容易粘连在伤口的疤痕上,疝囊较大,常为多房性。对小的切口疝应用疝带后可能暂时得到控制,但一般非但不能痊愈,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向。手术仍是唯一根治方法。

针对老人 疝气治疗采用美国PHS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手术采用改良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麻药用量小、针对性强、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几乎没有禁忌症;手术前后不用禁食和下尿管,不用拆线,不用卧床和陪护,费用也有减少;真正做到了微创、安全、有效,更具人性化。

老年人一般不适合做手术,即使做手术伤口愈合也很慢,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不理想,所以说在局麻下进行腹股沟疝手术,效果反而会更好,安全系数也高,不用长期卧床、不用限制他的行动,复发率低。同时,对于患有 高血压、 冠心病、慢性支 气管炎、 肺气肿、 哮喘等有合并症的疝气患者也可以采用局麻下的无张力修补进行治疗。

小孩疝气什么时候做手术最好啊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药物疗法、疝气带疗法等保守疗法,目前最可靠、最安全的治疗仍是手术疗法。由于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腹肌会变得强壮,手术一般只需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即手术关闭鞘状突即可。小儿疝气手术创伤较小,一般在15至30分钟即可完成,尽管也存在疝复发、术后血肿、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但其发生率极低,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皆可避免。需要指出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单侧斜疝患儿,对侧“鞘状突”也没有闭合;一侧手术之后,由于腹部压力关系,对侧也可能发病,所以对于单侧斜疝患儿,还须注意对侧发病的可能。

至于手术时机问题,一般来说,腹股沟疝被诊断后,就可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多次发生嵌顿性疝。对于1至3个月的婴儿,因组织薄弱,推荐在半岁以后进行手术;对于体弱多病易患感冒的小儿,长期咳嗽很可能促使频繁嵌顿,此时应先治疗原有疾病,在适当季节手术治疗;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则宜暂缓手术。

成人腹股沟疝气的病因

成人型腹股沟疝气是相当常见的疾病,疝气成因为长时间腹垫上升所致,比较常见的情况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或是尿道疾病造成排尿不顺等,进而造成疝气。

成人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

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

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

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

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腹外疝症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右侧多见。起初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有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可发生嵌顿、绞窄。

腹股沟区可见肿块,坠入阴囊则多呈梨形,上端小、下端宽大,质软,咳嗽时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平卧或向外上方推挤时,包块可还纳、回纳后按住内环口,令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包块不出现。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压而导致本病,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内侧隆起,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站立时腹股沟内侧可见一半球形的包块,不进入阴囊,平卧后可自行消失,常可在内环处触及到明显的腹壁缺损和薄弱。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一般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当久站立或咳嗽使映内压增高时,略有坠胀感。若出现局部剧烈的疼痛,要考虑嵌顿和绞窄的可能。

股疝的疝块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呈半球形隆起,体积不大,由于疝囊颈较狭小,咳嗽无明显冲击感。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脐疝: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小儿脐疝一般不超过2厘米,多在脐部上方可触及腹壁的缺损,成人脐疝不易还纳,可触及疝环或脐部的腹壁缺损。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 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瘢痕处隆起,可能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明显,平卧后消失,并可触及加周围的腹肌裂开、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

什么是睾丸扭转

1.急性睾丸炎及附睾炎 可有睾丸疼痛等症状,伴发热、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成人,发病较慢,疼痛症状较轻。

2.嵌顿疝 病人既往有腹股沟斜疝的病史。腹股沟斜疝嵌顿时,阴囊部可有剧烈的疼痛,并伴有明显的压痛。

腹部也有压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便及排气等症状。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睾丸及附睾检查无异常。

3.输尿管结石 表现为突发性腰腹部绞痛,并可放射至股部、会阴部、阴囊,伴恶心、呕吐,但阴囊及其内容物均正常。

疝气分为哪几种 腹股沟斜疝

凡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管下降、至外环脱出者,称为腹股沟斜疝。可发生于婴幼儿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发生在婴幼儿的腹股沟斜疝,同腹部包扎太紧有关。有些地方小孩出生后,腹部捆得紧紧的,小孩啼哭时腹压增高,极易发生本病。腹股沟斜疝在腹股沟部有肿块出现。站立或咳嗽时,阴囊部出现肿块呈椭圆形;平卧或用手推挤,肿块即缩小或消失。年老体弱者,可用疝气带固定,不必手术。

相关推荐

鞘膜积液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鞘膜积液主要与腹股沟斜疝和睾丸肿瘤鉴别。 交通性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的形成和解剖关系是一样的。惟因疝囊内容物不同而诊断各异。病人站立时如见包块沿腹股沟管迅速突出,时可见肠型或肠鸣,则为疝。检查时其中可触及肠管。外环处精索粗大。交通性鞘膜积液则阴囊逐渐增大,腹股沟管无明显包块突出,精索不粗大。做透光试验时,要注意婴儿的肠管菲薄,虽然是疝,其透光仍为阳性。要致细致检查,不可贸然进行穿刺,以免误伤肠管。鉴别是否精索鞘膜积液应检查包块上端的精索是否粗大。若粗大则包块与腹腔相连,则为疝。不粗则可能为鞘膜积液。睾

幼儿疝气原因是什么呢

腹股沟疝又称"腹股沟斜疝",俗称"小肠气"。是小儿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股沟疝多发生在男孩,这与男孩的睾丸下降过程及腹膜鞘突的闭锁密切的关系。因此,男女发生的比例为25:1。 患腹股沟疝的孩子,一般在哭闹、站立或行走后,或于劳累后在腹股沟部(位于大腿内侧与腹壁交界处的一个三角区)出现肿块,男孩则常在阴囊部出现肿块。肿块的内容大多是小肠肠管或大网膜,而不是什么气体,因此不能用手挤压或牵拉。肿块一般没痛感,但伴胀感或下坠感。平卧或休息后,的肿块可自行消失,或是以手指轻轻地由下向上推时,肿

腹股沟在哪

1、腹股沟在哪 鼠蹊部、鼠蹊或腹股沟(拉丁语:regio inguinalis),是指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其附近区域称为腹股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在人体解剖学上属于腹部。腹股沟部深、浅的淋巴结群,为下肢、腹壁下部浅层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汇集和经过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炎症时,常波及这些淋巴结群;由腹后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经等都通过此处。 腹股沟区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该区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负重增大;肌层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屏壁能力减弱;且又器官贯穿,致壁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是什么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

腹膜后疝是怎么回事

是腹内疝的一种类型,又称腹膜隐窝疝。后腹膜疝少见,腹内疝包括:腹内容物穿过肠系膜特别是结肠系膜及阔韧带疝入异常开口;穿过网膜孔疝,先天性肠扭转异常及腹膜附着异物形成腹膜皱褶窝内后腹膜疝。 如果复发,会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和原发性的斜疝比较类似,因为局部补片存在,所以可能会出现疼痛。如果只是单纯的疼痛, 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区腹壁强度下降导致的腹股沟管结构松弛,进而引起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由腹股沟管脱出到体表的情况。手术以补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为主要术式,复发率很低。 如果复发,会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和原发性的斜

新生儿掉气大人能把它推上去吗

你说的是腹股沟斜疝的。此时可以保守治疗。注意用疝气托的。必要时可以在考虑手术的。

睾丸积液的诊断哪些

一、鞘膜积液的基本检查 睾丸鞘膜积液质软,弹性和囊性感,触不到睾丸和附睾,透光试验阳性。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与睾丸明显分界。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时阴囊梨形肿物,睾丸亦扪不清。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卧位积液囊可缩小或消失。 二、鞘膜积液的进一步检查 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特别对疑为睾丸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重要意义。 三、鞘膜积液的诊断要点 1.阴囊内囊性肿块。可阴囊钝痛和精索牵扯感。 2.肿块囊性感,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们不清。透光试验阳性。 3.睾丸鞘膜积液需与腹股沟斜疝和睾

疝气嵌顿怎么处理 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主要原因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狭窄而发生嵌顿而不能自行还纳,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紧急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往往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环死,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腹腔压力的增高,迫使更多的脏器经过疝环进入疝囊內。腹腔压力减小后疝环变小,大量疝内容物难以回纳,此时疝囊内的压力不断增加导致静脉血流障碍,使疝内容物更加水肿,最后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婴幼儿嵌顿疝中由于精索血管长期受压,可发生睾丸坏死。 所以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时应该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对身体产

疝气如何鉴别诊断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述疾病共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表现一样吗

两者均表现为腹股沟区(也就是两侧大腿和腹部相连的区域)出现可暂时消失性的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无特殊不适,时伴局部胀痛和不适。 区别在于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较大,而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发生疝气嵌顿的几率极少。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时要单凭体格检查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