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 其他因素
脱肛是怎么回事 其他因素
1、病久体弱,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使坐骨直肠窝的脂肪被吸收,直肠失去扶持。
2、先天不足,发育不全,直肠缺乏周围软组织及骶骨弯度的支持,而导致脱肛。
3、肛直肠息肉,肛直肠肿瘤等病症,经常脱出导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并将直肠黏膜向下牵引。
直肠脱垂的病因机制是什么
直肠脱垂也称脱肛,是指直肠或乙状 结肠下段的黏膜层或整个直肠壁脱出于肛 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人、小儿和多 产妇女,常见诱因为:慢性咳嗽、慢性腹 泻、排尿困难、百日咳等。
孕妇严重脱肛怎么办才好
1、脱肛是指肛管和直肠的粘膜层以及整个直肠壁脱落坠出,向远端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中医称脱肛或直肠脱垂。妇女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妊娠后期,容易发生孕妇脱肛。这是因为妊娠期间,盆腔内的血液供应增加,胎儿发育后,长大的子宫会压迫静脉,而造成血液的回流受阻,再加上妊娠期间盆腔组织松弛,都可以促使孕妇脱肛发生和加重。分娩以后,这些因素自然会逐渐地消失,孕妇脱肛的症状也会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2、如果妊娠期间对脱出来的肛管进行套扎和冷冻或激光等特殊治疗或手术切除,均会冒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只要不是大量或经常出血,还是等到分娩以后,再进行彻底治疗。万一肛管脱出不能托回肛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3、妊娠期间患此病一般采用保守疗法。就是平时以饮食疗法为主,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可经常食用一些润肠通便的食品。这样,才能保持大便通畅。另外,在上厕所时,应采用坐便式,而且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4、如果在排便时,肛管脱出应及时进行处理:排便后,先洗净肛门,然后躺在床上,垫高臀部,在柔软的便纸上放些食用油,手拿油纸,将肛管轻轻推入肛门,再用手指将痔轻轻地推入深处,然后塞进一颗刺激性小的肛门栓。但是,不要马上起床活动,最好还要做提肛运动5—10分钟。如果在走路、咳嗽时,都会使痔疮脱出,那么,按上述方法处理以后,在肛门口还要用多层纱布抵压住,外加丁字带固定。
脱肛与痔疮的区别
1、脱肛与痔疮在定义上的区别很明显。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有疼痛、便血、脱肛、感染。依据痔疮发生的类型的部位而定。
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称为脱肛,也称肛管直肠脱垂。如果只是粘膜下脱的临床上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称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于直肠内即内脱垂,肛门外者为外脱垂。
2、脱肛与痔疮按照部位发生也是不同的。一般内痔疼痛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内痔位于粘膜,神经分布较少的缘故。便血和脱肛是内痔常见的表现,出血发生在便前或便后,一般是鲜红的,不与大便混合。
脱肛常发生在中晚期,是因为内痔增大、粘膜松驰而致;外痔因部位靠外,容易与其他物体发生摩擦,加之神经丰富,疼痛和感染比较常见。患者容易出现肛门疼痛,影响行走、端坐和排便,由于感染,肛门组织的分泌物增多,同时伴有异味;对混合痔而言,上述的症状都可以出现。
3、脱肛与痔疮在症状及分类上也有不同。
一、疼痛:早期内痔一般无疼痛感,晚期发生嵌顿后剧痛难忍。而脱肛一般不疼。
二、脱垂:内痔脱出的是痔核,晚期有时会发生嵌顿的现象。而脱脱肛出的是直肠粘膜、肛管与直肠,晚期脱出可达十余厘米;
三、便血:内痔早期多为无痛 性便血,有时滴血、有时喷血或者手纸上粘血。而脱肛主要症状为肛管、粘膜脱出,少有便血情况;
四、粘液:内痔经常有肛门潮湿等症状,而脱肛则经常有粘液从肛门内溢出,两者症状相似度较高。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痔疮和脱肛的区别有,脱肛者初起常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脱肛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一、粘液刺激:由于直肠脱出,肠液流溢,容易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瘙痒,可造成肛门湿疹等疾病的发病这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
二、粘膜充血水肿:脱肛的危害还包括直肠反复脱出、回缩,容易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导致大便带血;
三、感染是常见的脱肛的危害:直肠脱出后病菌容易侵入肠道,引发肠道炎症、肛周皮下脓肿等等;
四、肠套叠、绞窄、坏死:直肠脱出后无法复位或者不能恢复原位,可能造成肠套叠等情况,严重者不排除肠梗阻的可能;
五、影响身体发育:对于小儿脱肛患者来说,脱肛可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发育。
以上是详细的脱肛的危害介绍,所以治疗脱肛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越早越好。
脱肛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
脱肛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不管什么人群都是可能发生,其中在小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现。那么对于这个麻烦的问题,我们了解多少,知道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吗?如果不知道,一起来看看吧。
脱肛的原因有两大类
1、先天因素:与上儿直肠的解剖特点有关,即小儿的先天性因素是盆腔组织结构发育未完善,支持直肠的周围组织相通薄弱、固定不牢。
2、后天因素:为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呕吐、频繁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坐便盆时间过长等,都可以促使直肠脱重。这种情况不妨打个比喻,袖口看作肛门,如果夹里与里子连接不牢,夹里就容易从袖口脱出,脱肛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脱肛的早期表现仅在排便时有一团红色的又湿、又软的肿块在肛站口,便后肿块很快架缩到肛门内。反复发作后,肿块不能立即回缩,必须用手帮助把肿块回复。由于经常脱重,粘膜受到磨擦刺激,粘液分泌增多,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甚至坏死。
那么如何避免脱肛的发生呢?
1、要使小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切忌坐便盆时间过长。
2、有便秘小儿,平时应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有咳嗽及反复腹泻的病儿,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以预防脱肛的发生。
对经常脱肛不能自行回复的,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一般的保守治疗仍然没有效果,那就必须进行手术。
对于脱肛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不能粗心大意,要及时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和嘱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应该避免的事情,这样才能尽快从这个问题中走出来 ,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什么是脱肛
直肠、肛管在排大便后向下脱出于肛门之外,称为直肠脱垂,俗称脱肛。肛管直肠脱垂(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脱垂的原因多由于肛提肌和盆底肌薄弱或肛门括约肌松弛。
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儿童时期盆腔内支持组织发育不全)和老年人(年老体弱),也见于多次分娩的妇女(妇女多次分娩,骨肉张力减小,骨盆肌肉松弛)。本病的诱因为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慢性咳嗽等导致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脱肛、脱肛痔、截肠症等范畴。
脱肛是怎么回事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发生。 幼儿发育不全,骶骨弧度较直,肛门括约肌肌力较弱,啼哭和腹泻常诱发脱垂,以部分脱垂较常见。成人因内痔经常脱出也可诱发,以直肠黏膜脱垂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松弛,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本病的临床症状,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再后在咳嗽、喷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但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未脱出时,体检可见肛口呈散开状,指检往往发现肛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
检查时应排除直肠带蒂息肉和重度内痔脱出,可嘱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脱出后,再行检查,确定为部分和完全脱垂。在临床上按脱垂程度轻重分成三度:一度为直肠黏膜脱出,二度为直肠全层脱出,三度为直肠及乙状结肠脱出。
脱肛是怎么回事
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一)解剖因素
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脱肛。
(二)盆底组织软弱
常发生于幼年期、老年期、久病体弱和身体瘦高者,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三)长期腹内压力增加
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