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有哪些异常表现
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有哪些异常表现
第一、导致思维破裂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出现情感障碍
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不理发,不刮脸,衣服已穿得很脏而病人自己还认为很干净。病人的情感反常,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使他突然暴怒,他对于一件很大的事,却无动于衷。
第三、总是幻觉妄想
幻觉中心以幻听为多,病人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他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他。病人的行为常常受到幻党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命令做出一些危险的行动来,例如当他听见"声音"在命令他"打碎玻璃窗,逃出去",他就可以不加思索,不顾危险地去执行。
精神分裂常见的3种危害
1、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损伤别人有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做一些损伤别人的行动,比方进犯别人,而且被进犯的人往往是患者周围了解的人,乃至是亲人的居多,一起对被进犯者的心思以及身体上形成不一样程度损伤。这是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2、对家庭形成损伤精神分裂症患者很简单就会致使家庭决裂,由于患者不只会因病态的行动给家人形成身体乃至是生命上的损伤,还会形成家庭经济以
3、危害社会患者常常会做出一些反常行动,而且很难走出心思的误区,有的患者乃至还会采纳很过激的行动,给社会形成很不良的影响,这是严峻的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主要是什么?
1. 偏执型 以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伴有幻觉。以敏感多疑、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多见。其次为影响、嫉妒等。绝大多数病人数种妄想同时存在。
2. 青春型 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
3. 紧张型 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以紧张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4. 单纯型 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 症状。
5. 末定型 不符合以上四种类型,难以分型或为混合型式者。
6. 其它 如儿童或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或残留型、慢性衰退型等。
7.幻触: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感到皮肤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蚁走感、针刺感、液体流动感。
8.内脏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肺扇动、肝破裂、肠扭转,能准确定位,常与疑病妄想、被害妄想同时出现。
我们应该给予精神病分裂者患者更多的关心,爱护,让他们能够在幸福和平的环境下修养病情,这样对他们的病情好转有帮助,更不能够去刺激他们,更不能够在他们面前提起这些幻觉,大家既然已经知道了,幻觉的具体表现,就应该去鼓励患者们,积极治疗,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快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电休克治疗并不可怕
电休克治疗,又称为电疗,常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头部的一定位置给予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异常过度同步放电,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电休克治疗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惩罚性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是残忍的、不人道的。
在电休克治疗方法未被使用之前,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患者,如出现木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极度兴奋的患者,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通过其他治疗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而电休克治疗可以使这些难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迅速缓解症状。
过去,电休克治疗都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患者在治疗中肢体抽搐,感到很痛苦,因此觉得很恐惧。近些年对于电休克治疗一直在不断地改进,目前在电休克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接受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的注射,并给与心电图、脑电图的监护,治疗中患者抽搐不剧烈,痛苦少,治疗后患者不适感觉少,患者也就不再那么恐惧了。虽然抗精神病药物发展很快,疗效很好,但仍有很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进行电休克治疗,许多医院都在开展电休克治疗。
精神分裂症五大表现
1.幻觉妄想
在精神病领域,妄想尤指难以纠正的病态信念,与现实不符,与个人处境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也不一致。幻觉是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感官情况下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
2.思维涣散
对精神分裂症来说,最明显的论证之一是精神分裂症者说话漫无边际。前言不搭后语,特别体现在年轻患者的身上。精神分裂症患者说话时经常出现联想散漫,想法会从一条思维转向另一条思维,结果是说话内容越来越游离于主题之外。病情严重时,语句之间便毫无相干。不过,这并不是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对一个问题作出直接的回答。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能无困难地对给定的刺激做出非常常见的一级联想。
3.表达方式混乱
精神分裂症患者令人疑惑的言语通常被看作是思维混乱的产物。一些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型言语中那些奇怪的现象可能并不是由明显的思维活动障碍所导致的,而仅仅因为他们无法提取通常已经被公认的语言符号。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患者要说的东西可能足够的合理,他们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
4.心境的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心境异常和精神病性的心境障碍很少有相同之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主要有二种心境障碍模式。其一是情感迟钝。这种情感消退经常伴有快感缺乏。快感缺乏是愉快情感的消退,它经常稳定地伴随着精神分裂症。其二是主要模式是不恰当的情感。即产生与情境不相称的情绪言。
5.社会性退缩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兆是对外部世界正在进行的事件缺少注意,缺乏兴趣。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一心沉湎于自己的想法中,逐渐减少与环境的接触。总之,他们不和人们接触。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社交障碍。
精神分裂有哪些特点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一:妄想
精神病专家认为在精神病领域,尤指难以纠正的病态信念,与现实不符,与个人处境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也不一致。原发性妄想按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格是无法理解的;继发性妄想在病态心理学上可以理解,它源于其他精神症状或障碍,如情感障碍或牵连观念。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二:思维散温
精神病专家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来说,最明显的论证之一是精神分裂症者说话漫无边际。前言不搭后语,特别体现在年轻患者的身上。正常的说话是沿着一条思维活动轨迹进行,各种想法观察家间存在着逻辑性的联结。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说话时经常出现联想散漫,想法会从一条思维转向另一条思维,结果是说话内容越来越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过,这并不是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对一个问题作出直接的回答。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能无困难地对给定的刺激做出非常常见的一级联想。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三:在表达方式上的混乱
精神病专家认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变速器,有时会发现他们往往会语词新作。精神分裂症患者令人疑惑的言语通常被看作是思维混乱的产物。然而,一些精神病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型言语中那些奇怪的现象可能并不是由明显的思维活动障碍所导致的,而仅仅因为他们无法提取通常已经被公认的语言符号。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患者要说的东西可能足够的合理,他们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四:心境的障碍
精神病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不仅表现出基本的思维失调,也经常伴有心境失调。然而,精神分裂症的心境异常和精神病性的心境障碍很少有相同之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主要有二种心境障碍模式。其是消退性情绪应答,称为情感迟钝。这种情感消退经常伴有快感缺乏。快感缺乏是愉快情感的消退,它经常稳定地伴随着精神分裂症。其二是主要模式是不恰当的情感。即产生与情境不相称的情绪言。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五:运动行为障碍
精神病专家认为有些精神分裂症的运动行为,看上去相当正常,但是在另一些人当中,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与环境不相宜。但那些重复的运动行为:如不停地摸头,搓裙子,撕纸等明显是异常的。长时间地重复进行无目的地的行为被称为刻板。有时候,精神分裂症患者会频繁地做出高强的运动行为,这些通常都要耗去大量的能量,如跑步,挥臂,弄倒家具。然而,更觉常见的是与之相反的不活动。在极端的病例中,一些人会发展成紧张性木僵,整天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六:社会性退缩
精神病专家认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兆是情感分离--对外部世界正在进行的事件缺少注意,缺乏兴趣。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一心沉湎于自己的想法中,逐渐减少与环境的接触。总之,他们不和人们接触。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社交障碍。
引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发现在第6、第8对染色体上有异常基因位点。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者为16%~64%;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有40%的患病危险;父母之一患病,子女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率为7%~17%,而普通人群为1%左右。
性格特征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儿为内向性格,表现孤僻、胆小、兴趣少、敏感、怕羞、话少、主动积极性差。但一般认为病前性格并非发病的决定因素,而是患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受到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则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精神分裂症患儿中有围生期损伤、感染、中毒病史者多。临床发现有步态、姿势、平衡协调运动、肌张力等异常征象。脑电图异常率也较高。
生化代谢异常
传统观念认为中枢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度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不足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最近大量研究显示,脑内5-羟色胺、谷氨酸、和内啡肽的水平变化也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
心理因素
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相当多的患者是受到强烈惊吓、亲人死亡、受委屈或讽刺、父母离异、学习负担过重或升学未能如愿等精神因素诱发儿童精神分裂症者。
精神分裂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1、紧张型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
2、单纯型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早期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例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思维贫乏或松弛、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衰弱日益明显。
遗传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怎样的
遗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分析。一般人在一生中有百分之0.86~1的机会可能罹患精神疾病,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家谱调查(调查其父系、母系三代),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那么精神病与遗传是否有关呢?
专家称,遗传与精神病有一定的关系。以精神分裂为例,兄弟姐妹中如果有人得此病,则其他兄弟姐妹患病概率为百分之8,父母中有一方有此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百分之15,若父母均有此病,其子女的患病概率增为百分之40,另外双卵双生,若其一方有此病,另一方亦会有12百分之的患病机会,而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则为百分之47。另外,寄养子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所生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生活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年后仍有较高的患病率。
以上表明,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临床遗传学研究表明,血缘关系愈近,遗传因素的影响就愈突出。但是,为什么不把精神分裂症直接说成是“遗传性疾病”,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遗传方式及遗传传递方法目前尚无定论,另外在临床上确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无家族史。
心境障碍则是遗传性最高的精神病,其中双相障碍比单纯的抑郁发作患者有较高的遗传性,而百分之50心境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有此病。另外,如果父母中一方有心境障碍,其子女有27百分之的患病概率;若父母双方均为心境障碍患者,其子女则患病概率达到百分之50~70。有研究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的患病率为百分之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百分之12。
至于其他类型的精神病也或多或少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许你看到此处正担心着什么,如子女是否会发病等,其实精神病的发病有许多的原因,遗传只是其中的一项,并非有遗传就一定会发病,如前述单卵双胎(基因都相同)其中一方得精神分裂症,另一个的精神分裂症的机会,理论上应100百分之,但实际上只有百分之47左右,另外百分之53则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心理、环境、健康保健等。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外界社会环境压力的调适能力等因素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