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后还会的乙肝吗 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感染高风险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后还会的乙肝吗 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感染高风险人群
虽说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凡事都有一些例外,比如和乙肝“大三阳”的患者有密切接触,或者意外输入带有大量乙肝病毒的血液制品等等,均会让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群感染乙肝风险大大提高。还有部分极少数个体在接种疫苗后不会产生有效的抗体,这种人感染的风险也较一般有抗体的人群高。
注射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一:注射前先进行检查
各种急性病期间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间均不可接种乙肝疫苗,检查肝功能异常者先不要注射乙肝疫苗,查明原因,进行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行接种。
目前多用的注射方法是“0、1、6月注射法”。注射第一针时间为0月,第二针于第一针后1个月注射,第三针于第一针后6个月时注射。每次皮下注射5-10ug。第7个月检查接种效果,只需查乙肝五项。出现“乙肝表面抗体”为有效。“乙肝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如果“乙肝表面抗体”为弱阳性,则需加强注射,一般为一次,5或10ug。
如果接种乙肝疫苗前检查“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则无需再接种。若“乙肝表面抗体”为弱阳性,则需加强注射。
“乙肝表面抗体”在体内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5年要复查一次。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则要进行复种,程序、剂量和时间同初种。
目前所用国产和进口疫苗均为基因工程疫苗,非血源性疫苗,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民众尽管放心使用。
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二:检查疫苗注射效果(即检查接种是否成功)
大部分的疫苗接种后,都不敢保证所有人都接种成功。乙肝疫苗也不例外。往往由于乙肝疫苗储存不当、接种不规范或个人的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乙肝疫苗会存在接种失败的可能。所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完毕后,必须到医院检查乙肝五项,检验接种是否成功。
打乙肝疫苗注意事项三:定期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即检查抵抗力)
接种乙肝疫苗,机体会产生保护性的抗体表面抗体HBsAb。但HBsAb滴度是会在体内逐年消失的,也就是存在半衰期。研究表明,当HBsAb滴度小于10个国际单位时,表面抗体HBsAb便不足以抵挡乙肝病毒的侵袭。所以,您必须在乙肝疫苗接种结束之后,切忌定时到医院检查HBsAb滴度。
当乙肝接种失败或抗体滴度过小时,可以选择重新接种或注射加强针,具体解决措施,可以根据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和抗体滴度咨询医生。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怎么来的?
1.乙肝表面抗体可在感染乙肝后获得,也就是说有过乙肝感染,并且治愈了,身体就会获得这种抗体,而且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有效期在10年以上。
2.接种乙肝疫苗成功,人体在接种乙肝疫苗成功之后体内的乙肝表面抗体也是显示阳性,现在小孩都会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成功者进行查定就会显示阳性。
接种乙肝疫苗的注意事项
接种禁忌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麻疹疫苗同时接种。
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对乙肝疫苗成分过敏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妊娠期妇女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意外接触病毒者应该注意
(1)对未接种过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
(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肝炎检查 (3)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麻疹疫苗同时接种。
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对乙肝疫苗成分过敏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妊娠期妇女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老年人不要注射乙肝疫苗
老年人患乙肝,病情一般都比较重,还容易带来各种并发症,因而不少老年人希望能接种疫苗预防乙肝。医学专家认为,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七成以上已被乙肝病毒感染,产生相应抗体,有的甚至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人就不需要接种疫苗了。但那些确实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而且又需要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的老人来说,也可酌情注射。但老年人接种疫苗后不易产生抗体,一般来说不支持接种。
除了老年人之外还有哪些人不宜接种乙肝疫苗呢?
1、对于患有急性或者慢性严重疾病,如: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肾脏疾病、严重心脏病,或者痊愈不足两周的患者,应推迟打乙肝疫苗的时间。
2、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如果乙肝五项检查中仅第二项呈阳性,而且滴度值足够高,说明体内有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这时候不用乙肝疫苗接种,如果滴度值低,就还需要注射。
4、 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因为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有效,而对肝脏内的乙肝病毒是没有作用的,因此,乙肝患者 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用注射乙肝疫苗,即使注射了也不会产生效果。 5、怀孕的妇女、过敏性体质者不能打乙肝疫苗。
6、感冒发烧时,不易接种乙肝疫苗,因为有的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会有一些不良反应,而这些症状跟感冒的症状很像,如果这时候感冒发烧就会影响医生的判断,不利于治疗。 7、目前正在接种乙脑疫苗、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麻疹疫苗者是不能同时注射乙肝疫苗的。
8、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9、乙肝疫苗注射时不能是空腹注射,一定要吃过饭后去注射。
10、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12、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13、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14、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
为何有些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感染乙肝
1.儿童在胎儿期就已经感染乙肝
我国是一种乙肝大国,很多母亲为乙肝患者,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由于孕期未进行宫内阻断治疗等措施,有很多儿童在胎儿期经母婴传播就已经感染了乙肝,感染乙肝后再注射乙肝疫苗自然无效。因此应做好新生儿免疫预防,阻断母婴传播途径,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提高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减少接种乙肝疫苗病毒感染。
2.家长未按照程度让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起始时间早至出生24小时内,完成全程序长达半年,由于家庭的原以及家长健康意识薄弱,很多儿童虽然接种了乙肝疫苗,但是未能按程度接种,如小孩出生后接种了首针,但是送回了老家中寄养,使得中间一针却未能按照接种,使得儿童感染乙肝。因此家长应该增强健康意识,按照程度让小孩完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降低接种乙肝疫苗后再感染乙肝病毒。
打乙肝疫苗前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有支气管哮喘和血清病的人、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者和过敏性荨麻疹患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2、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最好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此处的接种成功率最高
3、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4、非正常出生的婴儿(包括剖腹产)和出生后体质较差的婴儿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5、发烧患者和先天性免疫疾病患者或某些重症患者,应根据医院判断是否接种乙肝疫苗
6、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除新生儿外,打乙肝疫苗需先做乙肝五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7、打乙肝疫苗时,应做好登记,因乙肝疫苗需按接种程序注射。
8、乙肝疫苗注射时一定要放松心情和保持肌肉不紧张,否则可能会导致注射不顺畅,吸收不好等问题,以及药物进入体内不适应而产生眩晕,脸色苍白,也就是俗称的晕针。
9、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三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10、目前一般按照0-1-6方法注射,即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为达到最佳的效果,应按时全程接种。
春季预防乙肝传染六大措施要谨记
1、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未感染乙肝的社会人群也属于接种对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接种程序。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2、夫妻之间过性生活时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或者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患者在性生活要做到不疲惫,以免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3、乙肝预防还要注意乙肝患者的血液及体液均具有传染性,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经常在一起吃饭、生活,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家中成员都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具、牙具、修面用具及其他盥洗用品要分开。
4、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消毒
5、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
6、常见的预防乙肝的方法还包括消灭传染源,常见的切断乙肝传播途径的方法有:注意对具感染性病患的隔离,注意恢复期病毒携带者定期随访。另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