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自闭症的三大误区
正确认识自闭症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自闭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
虽然很多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但未必都是“弱智”。振振的父母带着孩子看过很多医院,其间令他们最伤心的就是某个医院的专家只说了一个字——“笨”。????
他认为这个孩子先天就笨,和自闭症无关。但事实上,振振学东西很快,他可以自己上网、打游戏、网上购物,而这些东西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
专家表示,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患者也是不对的,自闭症儿童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被视为异类排斥在外。
误区二:自闭症患者是天才
有些人以为,自闭症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确实,会有一些患者有着特殊的才能,如同电影《雨人》中的哥哥雷蒙,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事实上,自? 闭症患者中,有80%-90%存在智力问题。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误区三: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
虽然自闭症有很多的治疗方式,但是目前为止,只有症状的减轻,鲜有治愈的案例,有人提出,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但是,确实是有许多孩子在专业的教育训练之后,生活规律了,也能够说一些话了,因此不可轻易放弃治疗。
自闭症可以避免吗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对于儿童自闭症,一般而言,家长或老师如发现孩子有以下的症状就应该引起警觉:
·叫孩子名字时他没有反应。
·孩子见人不笑。
·孩子老喜欢独自相处。
·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早熟。
·孩子不喜欢玩具。
·孩子常常用脚尖走路。
·孩子对某些声音或物体出奇地感兴趣。
·孩子到12个月还不会发声或没牙牙儿语。
·到12个月还没有手势如指点或挥别。
·到16个月还不会说单字的话。
·到24个月还不会说两个字的句子。
·孩子业已习得技能有所倒退或丢失。
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儿童自闭症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0到6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如果家长能够早发现、早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恢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家长多因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在自闭症儿童干预方面容易出现四大误区。
专家介绍到,自闭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的行为举止。
专家还说,自闭症一般在生后或婴儿早期即有症状,但家长常不能及时发现而及时就诊。家长在自闭症儿童干预方面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不接受事实。
二是有病乱投医。往往道听途说,带着孩子到处奔走,一个机构不行再换一个机构,一个方法无效再换一个方法试,结果耽误了儿童的最佳训练期。
三是急于求成。自闭症儿童需要终身干预,教育康复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苦的过程。一些家长完全依赖机构,把孩子放在那里不管。
四是不注重塑造孩子的行为或技能。有些家长自己训练孩子,由于知识欠缺、时间难以保障,效果甚微。也有“一对一”请家教的,孩子“进步”很快。谁知一送学校,就发现孩子不和任何人交流。孩子只听从家教老师,换了人就不行。只运用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注重孩子能力以及塑造出来的行为或技能,会因长时间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退化。
正确认识自闭症的三大误区
认识自闭症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自闭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
虽然很多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但未必都是“弱智”。振振的父母带着孩子看过很多医院,其间令他们最伤心的就是某个医院的专家只说了一个字——“笨”。????
他认为这个孩子先天就笨,和自闭症无关。但事实上,振振学东西很快,他可以自己上网、打游戏、网上购物,而这些东西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
专家表示,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患者也是不对的,自闭症儿童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被视为异类排斥在外。
误区二:自闭症患者是天才
有些人以为,自闭症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确实,会有一些患者有着特殊的才能,如同电影《雨人》中的哥哥雷蒙,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事实上,自? 闭症患者中,有80%-90%存在智力问题。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误区三: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
虽然自闭症有很多的治疗方式,但是目前为止,只有症状的减轻,鲜有治愈的案例,有人提出,无药可治所以要放弃。但是,确实是有许多孩子在专业的教育训练之后,生活规律了,也能够说一些话了,因此不可轻易放弃治疗。
怎样保持好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杨长避短。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空一切。正确认识自己能对即将出现的事物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我们能为自闭症儿童做些什么
作为教师的你,可以:
1、运用视觉策略以配合学生对视觉信息有较强的反应及理解能力;2、尽早建立有组织、有规律的学习环境;3、尽早协助学生建立适切及有效的沟通技巧;4、因应自闭症学生会执著于一些特定的主题,而顺势引导,作为学习的动力;5、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因噪音、刺光、室温过高等而影响学习;6、利用多种感官协助学生学习,避免一连串长的口头指令。
作为家长的你,可以:
1、加深认识自闭症的真相,知己知彼,百战百胜;2、确立信念,坚信孩子受训后,会比现在进步;3、采取正面态度,面对培育孩子的挑战;4、肯定孩子的强项和长处,并发掘及栽培他们的特殊天份,使他们尽展所长,贡献社会;5、与学校及其他专业人士紧密合作;6、建立支援网络,争取家人体谅,亲友支持和社区人士的接纳。
作为朋辈的你,可以:
1、担起模范作用,协助自闭症同学投入课堂学习和活动;2、透过现实情境中的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茶会等,示范和指引自闭症同学学习和应用社交技巧;3、借着朋辈的接纳和支援,使自闭症同学提高与人社交往的意欲。
作为公众人士,可以
1、加深对自闭症的认识,体谅和支持自闭症儿童家长所面对的困难及挑战,避免因误解而怪责家长;2、接纳和尊重自闭症人士,不要歧视或戏弄他们;3、提供机会让自闭症人士融入社会,使他们能跟别人接触及沟通,克服自闭症带来的障碍和社区适应上的困难。
抓住自闭症治疗的最佳时期
自闭症应于2岁确诊并实行早期干预。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发育异常,虽然大多数患者通过脑电图、磁共振未能发现问题,但也只能说是由于现代医疗科技尚不发达。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自闭症治疗,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自闭症治疗,专家为您介绍:
达到3岁才能确诊自闭症的说法最近若干年一直流行。其实这种说法对及早进行自闭症干预造成了被动。1-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开语言、形成正确认知的关键时间。在2岁时及早确诊,应可争取到最为宝贵的治疗时间。
2岁应该可以确诊是否有自闭症。正常的婴幼儿,1岁左右以后开语言,眼神交流灵活有神,能通过语言并结合眼神、肢体语言实现交流,脾气性格正常,从开始学说话,到能够说话流利,口语的成分越来越多,肢体语言的成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年左右。
也有语迟的婴幼儿,到2岁、甚至3岁才开语言,但是他们此前的眼神语言丰富,肢体语言很多,可以基本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排除了弱智等疾病,如果一个2岁儿童,没有开口说话,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肢体语言,又有刻板行为,脾气性格冲动任性;或者虽然有了语言,但是不能正确组织语言,不看别人的眼神,有刻板行为,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先是出了语言,后来有全部退化掉,躲避别人的目光眼神,那么,就基本可以确诊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了。
在2岁时实行及时的干预会有很好的收效,尤其是对于程度严重的自闭症儿童而言。一旦晚于这个年龄,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在3岁以后再确诊、干预,收效就不太乐观,自闭症或许会伴随终生。程度为中度的自闭症儿童,6岁以前的干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效。
程度较轻的自闭症患者,6岁以后仍有机会,这种机会或许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因医疗条件差异、家长承认现实的时间差异等,患者确诊自闭症的年龄各有不同。但不论什么时候确诊,12岁之前都会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发现、确诊、干预越早,效果就会越好。一旦过了12岁这个年龄,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完成,除了一些发育较晚的少年还可能有效外,基本上不会再有效果。而对于严重的自闭症患者来说,这个“早”字更为重要
自闭症的征兆
六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没有大笑,或做出其它温暖和快乐的表情。
九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不能与他人分享声音、笑容或其它面部表情。
一岁大时还不会咿呀学语。
一岁大时,孩子还没有做出与外界交流的手势,如指东西、给父母看东西、伸手拿东西或挥手等。
十六个月大时,孩子还没有语言。
两岁大时,在孩子的语言中,还没有出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
十个月大时,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还没有反应。
在任何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社会互动能力出现退化现象。
专家教您如何有效规避自闭症治疗误区:
误区一、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单一,很多患者家属认为自闭症的治疗没有药物治疗,只能依靠训练等方法,造成不少患儿终身不能融入社会,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给家庭和父母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误区二、治疗不当,社会上很多败类掌握自闭症患者家长的焦虑心情,很多患者家属就疾病乱投医,相信什么偏方,秘方,包治等方法,而不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结果花了不少冤枉钱,还延误了自闭症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严重。
误区三、盲目用药,很多患者家属在自闭症的治疗上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药物进行治疗,殊不知,这些药物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朋友”,药物治疗不仅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甚至病情愈加严重。
误区四、训练内容单一。据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在自闭症的治疗是都会选择家庭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他们的障碍特点是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儿童自闭症往往容易导致患儿无法融入社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灾难,对于患儿和家长的身心也是一种严重的折磨,请及时在线咨询专家,为您的孩子制定专属的康复治疗方案。
自闭症如何预防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对于儿童自闭症,一般而言,家长或老师如发现孩子有以下的症状就应该引起警觉:
·叫孩子名字时他没有反应
·孩子见人不笑
·孩子老喜欢独自相处
·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早熟
·孩子不喜欢玩具
·孩子常常用脚尖走路
·孩子对某些声音或物体出奇地感兴趣
·孩子到12个月还不会发声或没牙牙儿语
·到12个月还没有手势如指点或挥别
·到16个月还不会说单字的话
·到24个月还不会说两个字的句子
·孩子业已习得技能有所倒退或丢失
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正确认识自己的乳房
对于乳房, 女性必然是见怪不怪,不过,乳房也是有很多常识的,一些小问题女性朋友们都不了解, 因为下面的介绍您就有必要看看了,让您更了解自己的乳房。
初起,构成乳房的乳腺及其周围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组织在乳房及其周围的乳晕处形成一个纽扣样的小鼓包(乳蕾期),此后,乳头开始变大,乳晕逐渐扩展,乳房和乳晕的着色逐渐加深。
大约14-15岁时,乳房发育比较明显,乳房明显地隆起。16-17岁时,乳房丰满,线条清晰,乳晕略陷,乳头大而突出,18岁-20岁左右乳房的大小和形状已是成年女性(乳房期)。
但是,此时的女孩乳房还不能分泌乳汁,需要等到她生育后才有可能。
如果你也与文文有共同的感受和疼痛,请不必担心,这是乳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而不是什么毛病,不必大惊小怪,大多数女孩在乳房发育的乳蕾期都会有这种感受。
要知道,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不会伴你一生,它将在乳房发育成熟后自然消失。青春发育时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尽量避免碰撞自己的前胸。
你可能发现,自己的乳房并不对称,有时一个乳房先长了,另一个乳房还是平平的;要么两个乳房同时开始生长,但大小不一样。
其实,这都是常见的,处于发育期少女乳房的发育是听命于雌激素的缘故,对雌激素敏感的乳房,就长得大些,不敏感的乳房就小些。你的双手伸出来,或双脚总归一个偏大些,一个略小些。
控制欲太强怎么办 正确认识自己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出现矛盾与问题的时候。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的程度,控制欲达到何种程度,一般?严重?严重到困扰?甚至是控制狂?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很重要,直接决定是自行调节还是寻求帮助的程度。
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根源。控制欲本身是一种安全感缺失,或者说是内心恐惧、不自信的表现,这个问题本身是心理性的。所以,问清楚自己,缺的是什么,为什么会缺少?
有时候,所谓的问题只是一个自己没想过没想通的心结而已。
自闭症的错误认识
误识之一:所有自闭症人士都是不说话的低功能患者。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障碍。在美国,每150人中就有一人是自闭症患者,而且一半以上的自闭症患者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在这个谱系里,很多人的程度是介于高功能和低功能之间。实际上,很多一开始程度很重的患者通过成长和学习是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功能的。
误识之二: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自闭症不是一个心理障碍。自闭症是一个神经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高度敏感。
一个普通人在接收到来自环境的感官信息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其筛选并分出轻重缓急,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作出反应。而自闭症人士的信息处理不是这样的。外界的信息会对他们的感官造成全面冲击,没有什么筛选。
误识之三:自闭症人士缺乏同理心。
自闭症人士不是缺乏同理心,而是有太强的同理心。但是,由于过于敏感,我们不是总能将其表达出来。
误识之四:自闭症人士不爱交际。
自闭症人士一般都有交流上的困难,因为我们不能直觉地解读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自闭症的认识误区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 ”造成的。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