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汤药剂该怎么做
煎汤药剂该怎么做
煎汤药剂的做法如下:蜈蚣2g,炙乌梢蛇9g,全蝎3g,僵蚕 9g,地龙10g,蜣螂虫6g,炙狗骨6g(代)(宜先煎), 露蜂房9g;老鹤草10g,制川乌2g,细辛3g,牛膝10g, 制乳香、制没药各6g,当归10g,甘草6g。取药用文火 水煎,共3次,滤汁约450ml,分3次餐后温服,每日1 剂,服后含生姜片以消除其腥气。
夏天怎么吃中药
夏天怎么吃中药?一般而言,夏天不适宜服用进补的汤药,但对于阳虚、气虚的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补。下面请跟随中医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天怎么吃中药:
病人自行煎药时,一服药一般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专家表示,夏季不能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剂放至晚上服用,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饮用前应先加热,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中药能用热水泡吗?
目前,医院或者药店代煎的中药一般采用真空密封包装,保存时间是比较长的,但夏季气温比较高,最好是将药液放在冰箱里储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天。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有些人把药材放入冰箱内,以便延长存放时间,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将药材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不仅各种细菌易侵入药材,而且冰箱内湿度大,药材也容易受潮发霉。夏季空气湿度比较高,最好将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湿度不宜过高。
对于一些痹症患者来说,多是风寒湿热外邪侵袭关节所引起的,在夏季病情大多会有所缓解,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此时除选用温阳、散寒、除湿、通络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外,还可在汤药中加入附片等温阳药,来补充肾阳加速津液运转,使湿气能随着津液的运转而散发出去。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看来服用中药不但需要忌口,而且怎么吃中药也是有讲究的。相信您也了解了夏天该怎么吃中药了吧!
药流疼吗
药物流产是有一定疼痛性的。药流流产的优点是创伤小,缺点是容易出现坯胎残留,出血不止的情况。
所以在做药物流产之前,应该去医院要检查好看看自己的体质,看是否适合做药流。因为有些体质不适合做药流的,药流之后不干净还要到医院进行清宫手术。那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女性药物流产后肚子疼应该怎么办呢?
以下方药可供选用:
1、红糖益母草汤:红糖60克,益母草30克.以益母草煎汤取汁,冲入红糖,分2次服用.适用于瘀性下血过多者。
2、益宫饮:党参,女贞子,旱莲草,茜草,益母草各15克,白术,蒲黄炭各12克,甘草3克.冷水浸泡30分钟,煎熬取汁150 ̄200毫升,两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流产后阴道出血不止者。
3、参芪膏:人参60克,炙黄芪500克,饴溏500克.前两味反复煎煮2次,过滤取汁200毫升,入饴糖,文火浓缩成膏,贮存备用.日3次,每次20克,开水冲服.适用于气虚,下血色淡清稀者。
女性药物流产后若症状明显如发热,腹痛,久下血不净,带下或下血臭秽等,应及时去医院作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喝中药的禁忌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中药方剂可治疗痔漏
治痔汤
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用法: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消痔汤
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甘旱蜜汤
苋菜30克,生甘草10克,旱莲草30克,蜂蜜10毫升。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时加蜜糖10毫升。1-2次煎液内服,第3次煎液外用熏洗肛门。
槐花消痔汤
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壳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味槐榆合剂
槐花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菜苋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当然,中药汤做起来也比较麻烦。其实西药也是不错的选择,对治疗痔疮也是很有帮助的。不过不管怎样,患有痔疮的难言之隐时,能对病症起到疗效的方法都可以试试。但是平常的作息规律与饮食还是最基础与关键的。
调理气血的汤怎么做
调理气血汤的做法如下:乌梅、葛根、炒白芍、茯苓、太子参各 15g,川木香、当归、炒枳实、炒白术各10g,炙甘草 6g;取上药,加水,文火煎煮20min,每剂水煎2次, 混合后分为2次温服;每日1剂,连用5天为1疗程。 能调气行血、涩肠止泻;主治顽固性腹泻,如有脘腹痞 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淡暗、苔腻、脉弦缓而滑。 该方重用乌梅,而川木香、枳实、芍药、当归可调气行 血,加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能健脾、升清、 止泻。
中药药渣我们要不要喝呢
中药沉淀物有的是药物间相互化学反应的结晶,有的是药材上的浮灰。中药并不是药渣越浓药效就越好,有些药熬出来的汤汁本来就浓,而有些药熬出来就自然淡。
市中医院副院长王亦专介绍,这些沉淀物较难消化,吃了会加重肠胃负担,肠胃不好的人最好别吃。中药汤剂的沉淀物是喝还是弃,可以根据汤剂中的药物而定。例如当黄连与甘草共煎时,其成分黄连素和甘草酸各自进入水中,会结合成为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复合物,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中药煎液中,使煎液变得混浊。如果将该中药煎液放置,就会在碗底形成沉淀,这些沉淀物就应喝。还有一些名贵的中药渣也可以吃,如人参、鹿茸、藏红花、西洋参、三七等等。有时红枣、山楂也入药,也可以吃。
一些养花经验丰富的市民还建议将中药煎熬后的剩渣当花肥。因为中药大多是植物的根、茎、叶、花、实、皮,以及动物的肢体、脏器、外壳等,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类肥料的需求,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用中药渣做花肥,先将中药渣装入容器内,拌土掺水,存放一段时间,待药渣腐烂,变成腐殖质后方可使用。一般把药渣当作底肥放入盆内,掺入不要超过花土的十分之一,多了反而影响花木生长。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3、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4、禁忌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的会化解药力减少疗效,有的会降低吸收,更有的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做好相关忌口工作。
痛经是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出现严重痛经时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如果不是疾病引起的痛经。这样,自然也就会消除精神上的恐俱和紧张了,痛经也就慢慢缓解;
加强身体的锻炼,多运动,注意经期卫生,适当地活动,保持大便通畅。这样,可以减少下半身的淤血,减轻痛经疼痛的程度;
痛经时,可用热水袋或热沙袋放在小肚子上敷一敷,也会消除疼痛;
严重痛经或必要时,可以吃些止痛药,如去痛片、止痛片等。如果疼的厉害,可服中药,如玉液女金丹、人参女金丹、宁坤丸、慈航丹、妇科十珍片、益母膏等。每日两次,早晚服一次。另外,可以服调经片,每次来月经前一个星期起,一天服二次,每次一片,饭后口服,直到来经后不痛为止,效果也不错哦。平时还可以服用四制香附丸或艾附暖官丸,每日两丸,早晚各一丸;
如果家中有条件,可服用汤药。下面介绍几种汤药:①香附、益母草各一两,煎汤两小碗,早晚两次分服;②小茴香、生姜各1-2钱,煎汤两小碗,早晚两次分服;③红花、红糖各2钱,煎汤用陈洒冲服。
中药一定要喝热的吗
看中医就要喝中药,中药熬好了,人们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热喝下去,那么,中药是一定要趁热服用吗?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如何正确煎煮、服用中药
1、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因为铝铁铜等金属器皿会与中药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一般不需要。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供货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3、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凉水浸泡饮片约半小时左右,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药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二、煎煮中
1、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2、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煎药时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以防中药很快熬干,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来而影响药效。
3、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治疗外感的药煎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头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慢性病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大约40-60分钟。
4、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如薄荷、藿香、玫瑰花等。②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药物也应后下,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
包煎: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
1、煎好的药液最好经过过滤,每剂大约50-200亳升,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再次煎熬,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
2、煎煮后如何服用?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温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少量分服。
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势大力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此外,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3.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中医食疗女性因肾气不足导致的不孕
一、并提汤
功效:补肾气,用于女性性欲低下。
配方:熟地,巴戟(盐水浸),白术(土炒),人参,生黄芪,山萸肉,枸杞,柴胡。
用法:水煎用,一日一剂,一日两次,一月为一疗程。
二、助阳抑抗汤
功效:补气助阳,用于女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
配方:黄芪,党参,鹿角片,丹参,赤芍,白芍,茯苓,川续断,山楂。
用法:水煎服,从排卵期第一天起服药,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月经来潮时停止服用。
注意:服药期间如果你们过性生活,应该记住使用避孕套。
三、温胞散
功效:温肾暖胞,用于女性胞宫虚寒所致的不孕症。
配方:人参,白术,巴戟,补骨脂,杜仲,菟丝子,芡实,山药,肉桂,附子。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
四、归附丸
功效:暖宫养血,用于气血不调所致的不孕症。
配方:香附(砂罐内用醋煮至极熟,水洗后焙干碾为末),当归身(酒洗后焙干,碾为末),鹿角(刮去粗皮,碾末,用绵纸垫在铁锅内,文火炒后碾为细末)。
用法:把药末和匀,用醋调和为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9克,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空腹时白开水送服。
五、赤白助孕方
功效:暖宫助孕,用于检查后没有异常现象的女性,如果你很怕冷,月经老是延后,且量少还带有少量的血块,就应该用这个方剂。
配方:(1)丸剂。生地,熟地克,川续断,益母草,附子,肉桂,大枣5,白胡椒。
(2)汤剂。生地,熟地,川续断,桑寄生,益母草,肉桂,菟丝子,香附。
(3)散剂。大枣,白胡椒。
用法:(1)丸剂。碾制为末,炼制为10克大小的蜜丸,每次服l丸,一日两次,一月为一疗程,如果一个月后没有效果,请改用汤剂或散剂。
(2)汤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服用一个月之后改为散剂。
(3)散剂。把大枣去核,然后在每粒大枣里放入3粒白胡椒,放到瓦上烘干,碾制为末,每次服用7枚大枣的散剂,一日两次。
六、促黄体汤
功效:补益肾气,用于女性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不孕症。
配方:肉苁蓉,杜仲,益智仁,紫英石,菟丝子,淮山药,莲肉。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三个月为一疗程。
牙疼怎么办 中药煎剂
蒲公英30克,白芍、甘草各15克,细辛3克,水煎服,日一剂,一般服3剂。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服用须咨询当地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