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具体成因
近视眼的具体成因
近视眼的具体成因:
用眼时间过长导致近视,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尤其是一些课业比较繁重的学生,还有就是一些迷恋网络游戏的人群。
用眼不当,很多学生都属于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比如眼睛的距离和书本的距离过近,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
不良的习惯,比如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还有就是饮食以及睡眠,这也是近视眼形成的直接因素,当睡眠不足时,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饮食也是一样,一些挑食的孩子,还有就是营养不足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学生近视眼的原因
学生近视眼的原因!中华民族是近视眼高发民族,目前我国近视人群超过3亿,而且还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在校学生的近视率为:小学生约30%~40%,中学生达50%~70%,大学生超过80%,近视防治任重而道远。
近视眼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具体来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遗传和发育两方面因素。
(1)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外因:即环境因素
当眼球发育成熟后,如果没有先天遗传因素,则环境的改变对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照明不足、字迹模糊不清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不清,容易造成近视;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工作等,易导致近视的发生;验光配镜过矫时,外界物体成像于黄斑之后,容易导致近视的产生。
高度近视的病因
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环境因素: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每增长1毫米近视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
儿童弱视和近视的区别
弱视和近视有什么区别吗?很多人都只知道近视,对弱视也是不怎么了解的。有的甚至觉得这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相比之下,弱视比近视要严重得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弱视和近视的区别吧。
一、本质区别
近视是由于眼调节肌肉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原因造成眼轴变长看远不清,但戴镜后矫正视力恢复正常的眼病;
弱视是一种视功能发育迟缓、紊乱,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戴镜视力也无法矫正到正常的眼病。
危害:近视仅是视力下降,不伴有其他视功能损害,视力可以矫正且不受年龄限制。弱视患者不仅视力下降,不能矫正,不可能有双眼单视功能,无立体视,今后不能胜任驾驶、测绘及精细工作。
二、病因区别
小儿斜弱视的原因为:斜视。斜视的病人为了避免斜视引的复视现象而抑制斜视眼,进而导致弱视;高度屈光不正:如高度近视、远视与散光,因光线进入眼球后无法在视网膜上清晰地聚焦成像,造成不足够的视觉刺激因而造成了弱视;两眼不等视:两眼度数相差二百度以上,双眼度数相差大,只用好眼看,另一眼则形成弱视眼。
而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环境因素: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一定要懂得区分近视和弱视的区别,这样才能够对症治疗。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近视还是弱视,就做不了相应的措施了。
近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有研究表明,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眼的,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世界公认,高度近视更是如此。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孩子的眼睛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用眼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用眼时间过长也是导致孩子近视的一个因素,长期的写作业、看电视、玩电脑导致眼睛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另外,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用眼姿势不正确等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近视。
近视老花眼区别
近视的含义:
医学上将近视称作屈光不正: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近视通常在学生时代开始形成,因为眼睛伴随青春期持续发育,所以会一直发展至20岁左右。然而,近视也会因为成年人用眼过度(诸如持续在电脑前工作),或者其他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而不断加深。
老花眼的含义:
老花眼的症状起初表现在,您看报纸杂志、用手机拨电话或者做手工活等近距离工作时会觉得模糊,但当您把这些放远一点,或者在更明亮的光线下,却还能看清楚。然而随着老花的加深,您在中间距离阅读时也会发生问题。举例来说,当您在看电脑、闹钟时间或者价格标签时,您也会觉得模糊不清。这时,大多数人即使把书报放到足够远的位置也很难看清楚了。随着老花的加深,老花眼症状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近视原因:
环境因素: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大量近距离用眼,户外运动量减少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长时间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长期近距离用眼,诱导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久而久之,眼球的眼轴就会变长形成近视。
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老花眼原因:
老花眼的成因是眼球中晶状体的老化,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眼睛自然老化的过程。晶状体是眼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年轻时,晶状体非常富有弹性:看远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可调节拉伸变得扁平;而看近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随之调节弯曲变厚,我们称之为调节。通过晶状体的调节,我们能轻易的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会逐步降低,从而出现老花眼的症状。
眼镜近视遗传吗 先天近视的判断
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是成立的,高度近视与遗传的相关性比较高,但对一般轻中度近视遗传就不很明显,主要还是与后期用眼不当,过于疲劳有关。判断一个近视患者是先天带有近视基因还是后天形成的近视,可以通过到医院抽血的方式做基因检查,即可明了。
近视病因是什么
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近视的发生:外因--长时间近距离看事物,使眼球中睫状肌失去弹性晶状体而导致晶状体不能复原(比天生厚了),于是发生近视。
遗传因素: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遗传关系:近视主要有40%是遗传,近视遗传主要是高度近视的遗传,高度近视也分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病理性的,若是病理性近视,宝宝的眼睛形成的近视具有可能性,因为带有特定家族遗传性,有这个概率,也不一定凡是患有高度近视的家长他孩子的眼睛都具有高度近视,不是这样的,但是有一个概率在里面,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必须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如果是生理性近视600度,甚至1000度的也是不会遗传的,即不一定就会遗传。病理性近视带有遗传因素,生理性近视是不带有遗传因素的。
从高度近视遗传的原理与几率: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就是有关近视的一对基因都是本病的致病基因才发病。如果只是其中一个基因是致病的,而另一个基因是正常的,则不发病,只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譬如父母亲都不是近视眼,但他们都是高度近视基因携带者,在他们本人不显示近视,但他们俩的致病基因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具备了两个近视基因,故而使孩子成了近视眼。
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这期间正是因青少年求知欲强烈,看书多;也因教育制度的问题,功课多、作业忙,又因生活习惯、游戏方式的改变,使青少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视近状态;更有人忽视用眼卫生,这就给近视有了可乘之机。
阅读时不注意距离与姿势,不注意阅读的时间,光线不充分,照明不够亮或阅读写字连续几个小时不休息,造成用眼过度,在这种状态下,睫状肌长期持续收缩,先形成调节痉挛,视力疲劳,以后进一步发展成为近视眼。如以在这个年龄段课外阅读时间要小于2小时,近视患者数作基准的话,课外阅读时间3 小时的近视患者数则是其的2.1倍,4~5小时则为其的3.2倍,可见用眼过度是形成近视眼的最主要原因。
近视眼具有遗传倾向,据统计,如以父母无近视眼的近视患者数为基准的话,父母之一有近视眼的近视患者数为其的2.6倍,父母都有近视眼的近视患者数为其的3.8倍。而在高度近视眼中,遗传倾向更为明显。一般近视在18~20岁前停止发展,但进行性近视或某些高度近视20岁后仍有可能发展。在遗传性近视眼中,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属多因子遗传病。
近视眼是怎样分类的
按屈光度分:①轻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一般眼底无病理性改变。②中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6.00D(600度),部分眼底呈豹纹状改变。③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近视度>-6.00D(600度),常引起玻璃体和眼底的退行性病变,其中>-10.00D(1000度)、眼底病理性改变严重的也称为恶性近视眼,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按屈光成分分:①轴性近视眼:是由于眼轴的延长造成的近视。一般眼轴增加1mm,近视度增加-3.00D,在高度近视眼特别是恶性近视眼中,眼轴的延长极为严重,往往可以看到明显的眼球突出。②弯曲度性近视眼: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减小)造成的近视。临床主要见于角膜的改变,如圆锥形角膜、角膜葡萄肿等;还可见于晶体核异常形成的圆锥形晶体以及晶体位前移等。③屈光率性近视眼:是由于屈光间质的屈光率变化(增高)造成的近视。临床主要见于晶体的改变,如糖尿病、白内障早期的晶体膨隆等。
也有按成因把近视眼分为两类:①单纯性近视眼:主要是指由发育期视近过度造成的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600度)以下,也称为获得性和生理性近视眼。②病理性近视眼:主要是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近视。度数一般大于-6.00D(600度),也称为变性性近视眼。
在临床中,有人把幼儿期即出现的近视眼叫先天性近视,也有人把所有的病理性近视眼统称为先天性近视。
近视眼的病因都有哪些
中华民族是近视眼高发民族,目前我国近视人群超过3亿,而且还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小学生约30%~40%,中学生达50%~70%,大学生超过80%,近视防治任重而道远。
近视眼的病因都有哪些?
近视眼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具体来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遗传和发育两方面因素。
(1)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已被公认,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 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外因 :即环境因素
当眼球发育成熟后,如果没有先天遗传因素,则环境的改变对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照明不足、字迹模糊不清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不清,容易造成近视;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工作等,易导致近视的发生;验光配镜过矫时,外界物体成像于黄斑之后,容易导致近视的产生。
近视眼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预防,避免疾病的危害。
儿童近视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要想使你的宝宝眼睛能够达到健康的发育,就一定要在孩子出生以后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比如说不要过长时间的近距离让孩子去观察事物,包括近距离的视频,或者做一些精细的工作,如书法、描绘和练字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得孩子的近视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环境因素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每增长1毫米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