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致癌物就真的很可怕吗
一级致癌物就真的很可怕吗
致癌物等级和致癌强度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分级是以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为依据的,1类是明确的人类致癌物,2A类是很可能导致人类癌症,2B类是可能导致人类癌症,3类是不明确是否能导致人类癌症,4类是不太可能导致人类癌症。
1类致癌物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黄曲霉毒素、尼古丁、苯并芘(烧烤、煎炸食物)、槟榔等。还有些多少听说过的比如砷、镉、苯、甲醇、氡、煤焦油、X射线、二噁英(沥青)。又有些很常见,但很多人意识不到的比如酒精、咸鱼、紫外线、室内烧煤、橡胶工业和木屑等等。
2类致癌物里有一些也是新闻里的常客,比如丙烯酰胺、黄曲霉毒素M1、铅、4-甲基咪唑。
3类致癌物有492种,其实证据很不充分,有些你也许还能理解,比如汞、皮革加工、苏丹红、三聚氰胺、二氧化硫、过氧化氢、次氯酸、印刷油墨。有些会让你不敢相信,比如氨苄西林(常用抗生素)、聚乙烯、玻璃纤维。有些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煤粉、三氧化二铁(铁锈)、咖啡因、胆固醇、静态磁场、茶、维生素K....
如何看待致癌物
对于1类致癌物,很多是天然存在、难以避免,比如氡、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很多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也有些是人为产生,但已经在环境里广泛存在,也难以避免,比如多环芳烃(汽车尾气)、二噁英(沥青)。但只要有效控制,他们给人群带来的癌症风险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像吸烟、嚼槟榔、酗酒这些就要尽量避免。
槟榔为啥是一级致癌物
你还在吃槟榔吗?专家表示:口腔癌患者60%都与吃槟榔有关,而且,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槟榔列入“黑名单”,和烟酒、砒霜等同列为一级致癌物。
槟榔为何物:目前,市场上槟榔分为三种:青果槟榔、烟果槟榔和台湾槟榔。青果槟榔比较软和甜香,不经过烟熏,口感较好;烟果槟榔是利用烟薰的办法把它薰干的一种槟榔,湖南市场基本是烟果的天下;而台湾槟榔就是新鲜的嫩籽槟榔,在台湾市场较大,内地则难以看到。
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的亚硝基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另外,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
槟榔致癌的原因:
物理性损伤:咀嚼槟榔时,槟榔纤维的摩擦会造成口腔粘膜的局部外伤和粘膜损伤。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损伤迁延不愈,形成局部的慢性损伤,从而引起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强和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咀嚼槟榔者口腔粘膜细胞脱落频率明显增加。
生物毒性:槟榔含有大量的多酚和多种生物碱,其中槟榔碱是最主要的成分,约为干槟榔净重的1%。槟榔碱能明显促进上皮细胞的凋亡,并干扰细胞外基质大分子(胶原、弹性蛋白等)的沉淀和降解过程。此外,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的亚硝胺、丁香性多酚、活性氧化剂共同作用所致。
与烟草的共同促进癌症:单纯咀嚼槟榔即可明显促进口腔癌的发生,而同时吸烟的槟榔爱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几率更高。吸烟本身也是口腔癌一个单独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咀嚼含烟草的槟榔,唾液中的毒性物质会显著升高,对细胞DNA合成等过程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致癌危害等级的致癌物的等级
致癌危害等级 -致癌物的等级 手机已被列入2B级致癌物的清单。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这些外因大致可以分为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致癌物和食物致癌物。对于致癌物的分类依据,虽然各国之间或有些差异,但联合国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的分类表,系目前国际上最重要、也最常被引用的一项分类标准。
致癌物
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IARC的分类,致癌物共可分为四级:
(一)、第一级(Group1)致癌物:现有88类物质(如前述的马兜铃酸、苯、黄曲毒素、放射性物质、石绵、戴奥辛等),对人类为确定之致癌物。
(二)、第二级A类(Group2A)致癌物:现有64类物质(如前述的氯霉素、甲醛、多氯联苯、丁二烯、硫酸二甲酯、环氧氯丙烷、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柴油引擎废气等),对人类为很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则为确定之致癌物。
(三)、第二级B类(Group2B)致癌物:现有236类物质(如黄樟素、四氯化碳、电磁波、抗甲状腺药物propylthiouracil、二异氰酸甲苯、抗艾滋病药物zidovudine、汽油引擎废气、干洗业等),对人类为有可能致癌物,对动物为很可能也是致癌物。
(四)、第三级(Group3)致癌物:现有496类物质(如前述的furazolidone、咖啡因、食用色素等),目前尚无足够的动物或人体的资料,以供分类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
(五)、第四级(Group4)致癌物:现有1类物质(caprolactam,为一种化学原料),根据已有的资料,足以认为该物质并非致癌物。[1]
哪2种花生不能吃
1、发霉的花生,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一级致癌物质。另外有哈喇味的花生也不能吃,花生中有大量油脂,氧化酸败后会有哈喇味,以免吃了引起食物中毒。
2、发芽的花生,花生在高温高湿以及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易发芽发霉。发芽的花生可破坏其外皮,产生寄生霉和黄曲霉等霉菌,具有很强的毒性,对身体不利。
槟榔能诱发口腔癌
从国内医疗院所数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口腔癌之患者中约有88%有咀嚼槟榔的习惯。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与砒霜、六价铬、二恶英、甲醛等并列。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03年8月15日的报道《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槟榔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中提到:据台湾媒体报道,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此结论令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嚼食槟榔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确认。
如果嚼槟榔合并吸烟者,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且嚼槟榔、吸烟又合并喝酒,则更有加乘的致癌效果。吸菸者,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且嚼槟榔、吸烟又合并喝酒,则更有加乘的致癌效果。
常吃槟榔是否致癌
槟榔品种有三种,被证实致癌性明确槟榔是一种亚热带、热带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我国以海南、台湾种植较多,福建、广西、云南等省也有栽种,槟榔消费市场也以这几个省为主。汉森四磨汤被曝出以一级致癌物槟榔入药后,微博有网友针对报道提出质疑:“所说的一级致癌物槟榔指的是烟果吧,也就是湖南这边的槟榔,加了很多添加剂的,对口腔有伤害,而做四磨汤用的是青果,这明显是在混淆视听。”
目前,市场上槟榔分为三种:青果槟榔、烟果槟榔和台湾槟榔。青果槟榔比较软和甜香,不经过烟熏,口感较好;烟果槟榔是利用烟薰的办法把它薰干的一种槟榔,湖南市场基本是烟果的天下;而台湾槟榔就是新鲜的嫩籽槟榔,在台湾市场较大,内地则难以看到。
根据中文维基百科对“槟榔”的定义表示,在2003年,槟榔被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证明为一级致癌物,证实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槟榔子也会致癌。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槟榔的确切致癌性主要表现在提高口腔癌发病率方面,而槟榔是否会提高消化道癌症、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目前仍在猜测与探索阶段。
常嚼槟榔为什么容易致癌?根据研究发现,常嚼食槟榔的国家如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口腔癌发病率在世界前列,嚼槟榔盛行的台湾,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研究者们猜测槟榔导致口腔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第一,槟榔中的粗纤维容易摩擦口腔黏膜,造成黏膜反复创伤,形成局部慢性损伤,进而导致癌变;第二,槟榔中含有的大量生物碱促进上皮细胞凋亡,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进而导致癌变;第三,与烟草共同食用更易促进癌症。
槟榔被证明致癌是不是就该敬而远之?槟榔不但是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对牙齿磨耗严重,其紫红色的汁液还容易染黑牙齿,其中含有的大量生物碱也容易让人吃后产生头晕、恶心的不适感。但这是否代表,槟榔就是罪大恶极、应当敬而远之的?
应当厘清的一点是:许多人认为,“一级致癌物”就是毒性最强、对人体伤害最大的致癌物质。但事实上,对于“一级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而非“对人体伤害最大的物质”。已明确的“一级致癌物”有很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阳光、烟草、酒精、家居装修常有的甲醛、烧烤煎炸后产生的苯芘类物质、腌渍食品中容易产生的亚硝酸盐类物质……
槟榔原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剖开煮水喝可驱蛔虫,其蛆虫性在临床上也得到研究证实;槟榔虽然味道又苦又涩,但能令口舌生津,神清气爽,这也是槟榔受到南方大多数人喜爱的原因,也说明,看待槟榔应当客观公正,不应因其有“一级致癌物”的标签就戴上惊恐的有色眼镜。有一句老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广东省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曾指出:“大多数时候,癌症是一种生活习惯病。”槟榔虽是一级致癌物,但偶尔吃,吃一次两次,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是如果将吃槟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长期吃,大量吃,天天吃,那么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就会大大上升了。
食物为何会致癌
食物本身含不含有致癌物?以槟榔为例,有研究者认为,槟榔本身是食物,吃槟榔的人也只有7%—8%的人患口腔癌。而有人认为槟榔中含有一种生物碱,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白斑,导致癌前病变,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增大。
李槐认为,食物致癌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出现致癌物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食物保存不当发生霉变。食物在保存一定时期以上,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容易发霉,产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能导致肝癌,这在临床上已经获得证明。粮食储存不当,也会发生霉变。
烹饪食物方法不当。食物的熏制、烧烤、腌制不当,烤焦或者烤煳的食物,都会产生亚硝酸盐。
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不能有效降解,超过限量标准,长期食用的话,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不适当地使用食物添加剂。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如果超剂量、越范围使用,也会有致癌的风险。
槟榔的好处 槟榔的副作用
槟榔可以致癌,为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对牙齿磨耗严重,并且有一定的成瘾性。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
引起胃癌的因素有哪些
1、饮食因素:饮食与胃癌的病因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胃癌的病因中无所争议的一点。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中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和饮食因素有关。其特点是:以往保存食物采用烟熏(熏鱼、熏肉)、盐腌的方法,食品中含有相当高的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等,而高浓度的食盐被认为是促癌物质。用高温油煎炸的食品也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在日本常用滑石粉处理大米,滑石粉含致癌的石棉纤维。
2、霉菌毒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胃癌高发区粮食及食品的霉菌污染相当严重。高发区慢性胃病患者空腹胃液中霉菌及其毒素检出率明显高于胃癌低发区。胃液中检出杂色曲霉菌、黄曲霉菌、构巢曲霉等霉菌,由其产生的杂色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都可能是常见的胃癌的病因。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胃癌的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人类胃癌发生的一级致癌物。HP细菌的菌型差异可出现胃癌发生的差异。专家认为发达国家胃癌病例中35%、发展中国家胃癌病例中的85%同HP感染有关。有的学者认为,HP感染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
娃娃菜用沸水可以烫熟吗 娃娃菜有甲醛是真的吗
可能含有甲醛。
因为娃娃菜保存时间短,如果在根部浸泡甲醛溶液,可以起到防腐作用,延长娃娃菜的保存时间,而且不光是娃娃菜,一些保质期短的蔬菜,都有可能被商家喷洒甲醛溶液来延长保质期,如长期食用这些含有甲醛的蔬菜,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因为甲醛是一级致癌物。
甲醛是一种破坏生物细胞蛋白质的原生质毒物,会对人的皮肤、呼吸道及内脏造成损害,麻醉人的中枢神经,可引起肺水肿、肝昏迷、肾衰竭等,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甲醛为致畸、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将导致基因突变。
槟榔能戒烟吗 嚼槟榔的危害
槟榔咀嚼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一类致癌物名单。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亚硝胺类物质;槟榔比较硬,特别是用荖花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使口腔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癌变几率;如果是及吸烟又嚼槟榔则二者可共同促进口腔癌的形成。此外,槟榔不但是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还可对牙齿造成严重磨耗。
吃晚餐注意什么影响 老吃剩菜,当心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会在胃里与胺类结合成亚硝胺,为一级致癌物。曾有国内学者实验,将中午剩菜放入冰箱,6小时后拿出加热,发现亚硝酸盐含量都有所增加,炒青菜增加16%,红烧肉增加70%,超过了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而18小时后,所有菜品亚硝酸盐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
所以,做饭最好一次吃完,如果剩菜了,凉透后应立即放入冰箱。存放时间不宜过长,最好能在5个小时内吃掉。鱼虾蟹贝等蛋白质高的最好一顿搞定,否则剩了再吃对胰腺不好。肉类一定要将其热透,最好加热10分钟以上,或微波加热1分钟以上。不要吃热水或菜汤泡的剩饭,以免加热不彻底。
瓜子吃多了会致癌吗
瓜子吃多不会致癌的,瓜子吃多了可能致癌的因素,主要有瓜子炒制前后可能存在容易发霉的现象,尤其是瓜子存放时间长,可能因为发霉而产生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被列为一级致癌物,这就存在了健康隐患。但是有苦味未必是发霉后产生的致癌物在作怪,因此要食用新鲜的瓜子,建议购买有质量保证的品牌瓜子。
致癌物没有那么可怕
首先,我们应该对“致癌性”有充分的认识。致癌物分级的依据并不是根据致癌能力的强弱,而是科学证据的确凿程度,证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剂量 反应 关系、动物实验等。证据越明确,级别越高。目前WHO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级,分别为1级:对人类确定致癌;2A级: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对动物确 定致癌;2B:对人类可能致癌,对动物也可能致癌;3级:目前尚无足够证据确定是否致癌;4级:非致癌。有些致癌因素如手机致癌并没有太明确的证据,只被 认定为2B级,至于微波炉致癌,则更没有科学依据。致癌物分类仅仅代表其与癌症的关联性,比如美国癌症研究所认为:每天吃50克左右培根,会增加大约 21%的大肠癌风险,是“风险”增加21%,而不是有21%的风险得大肠癌。同一级别致癌物的致癌能力也有很大区别,比如:加工肉和烟酒均为一级致癌物, 但全球每年吸烟相关癌症死亡人数为100万,饮酒相关癌症死亡为60万,而加工肉相关的癌症死亡仅为3.4万。
其次,致癌物的致癌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决定毒性,而剂量又包括暴露量和暴露时间。即使是一级致癌物如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也不是吃 一次 就致癌,但如果天天大量吃,时间长了,患肠癌的风险就增加了。类似的一级致癌物如酒精,长期酗酒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但少量饮酒,特别是葡萄酒,对健康反 而是有利的。因此,离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人体有解毒功能,即使食入少量致癌物质,通过肝脏的解毒功能也能将致癌物质代谢掉,未必会导致癌症发生。
最后,我们更要认识到,癌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是遗传基因、心理、职业、环境、饮食等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某个单独因素必然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面对众多“致癌物”的报道和传闻,应该理性对待,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偏听偏信。
科学防癌需要做到“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出的四大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而不是因噎废食,期待通过食用某种抗癌食品或不吃某种“致癌”食品就能起效。这样会把生活过得太累,更不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