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花椒水的功效 治胆道蛔虫病

花椒水的功效 治胆道蛔虫病

花椒20粒,食醋100克、蔗糖少许。将花椒与食醋混合后,加清水50毫升、蔗糖适量,煎沸,滤出花椒。待药温适宜后1次口服,有不适应者可少量多次短时间内服完。幼儿减量。服药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4小时后可再服1剂。

花椒的治疗偏方

治恶心呕吐:花椒200克,炒研,面糊为丸如蚕豆大,每日1次,每次10丸,醋汤送服;或花椒9克~12克,用植物油50 克~80克将花椒炸焦,弃椒留油,待油凉后以次服用。

治痢疾:花椒9克~12克,红塘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剂。

治受寒痛经:花椒9~12 克,生姜18~24克,大枣10~20 枚,加水300毫升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治胆道蛔虫症:花椒30 克,文火微炒,加乌梅9克,水煎服,每日2~3次。

治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 100~200克,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15克~20克,呈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一次服完。

治血吸虫病:花椒炒研成粉入胶囊,成人每日5克,分3 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治腹痛:花椒3克,干姜6 克,香附12克,水煎服,每日 2次。

治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干花椒50克,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在研成粉末,每日 2次,每次3克,用温水服用。

治蛲虫病:花椒5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 3~4次。

治妇女阴痒:花椒、蛇床各50克,藜芦25克,陈茶1 撮,烧盐100克,水煎熏洗。

治牙痛:花椒6克,陈醋 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喝入口中含漱。

治肋节风痹,关节肿病,肌肉瘦削,四肢不遂:椒红500克,炒研末,嫩松叶、嫩柏枝各250克,微炒后研末,泛为丸,食后服,每服3克,一日2~3次。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消化不良,胀闷:椒红(微炒)、干姜、橘皮、甘草等分,研末(或为丸),食后服,每服3~6克,一日2次。

治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的浮肿腹水:椒目60克,炒后研细,车前子、草劳子等分共研细,枣肉为丸,每服3~6克,一日2次。

治蛔虫腹病,或胆道蛔虫,呕吐腹病:川椒6克 (微炒),乌梅9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治胆道蛔虫病便方

胆道蛔虫病,以突然阵发性上腹剧痛,绞痛时伴频繁恶心呕吐或吐蛔虫为主要特征,系蛔虫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所致。

方1

【组成】生姜适量。

【用法】捣取汁,每服10 毫升,温开水冲服,开始半小时至2 小时服1次,4 次后改为日服3 次,连服7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2

【组成】乌梅安胃丸(成药)30 克、白蜜30 克。

【用法】滚开水泡药丸片刻。加入白蜜饮。

【主治】胆道蛔虫。

方3

【组成】米醋100 克、花椒(川椒)6~9 克。

【用法】花椒研细未以米醋加水100 毫升共放锅内煮开,每天2~3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说明】方为1 次量。

方4

【组成】鲜苦楝根皮100 克、葱白100 克、米醋100 毫升(小儿减半)。

【用法】苦栋根皮去红外皮,切碎与葱白加水500 毫升煎煮浓缩至100毫升,再加米醋搅匀,1 次温服,每天2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5

【组成】车前草15 克、王米30 克、米醋100 毫升、白糖适量。

【用法】车前草前去渣,人玉米煮成粥,后兑入米醋、白糖调味服,每天2 次,连服2~3 天。

【主治】胆道蛔虫病。

方6

【组成】黄瓜藤100 克、花椒6~9 克、米醋100 毫升、鸡苦胆1 个。

【用法】前二味水煎去渣,与米醋共煮开后冲鸡胆汁。1 次温服。每天2次,连服2~3 天。

胆道蛔虫病的症状

1.腹痛

蛔虫钻入胆道,刺激胆总管的壶腹部括约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患者出现剑突下突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不等,而疼痛过后可如常人,这是胆道蛔虫症状的特点。患者腹痛的程度和体征不相符,常常腹痛剧烈,但体征轻微。发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随着胆道炎症的发生而出现拒按。

2.恶心、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据报道呕吐出的蛔虫可多达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小儿由于咽喉反射敏感性较差,可从鼻腔中爬出蛔虫。

3.寒战、发热

胆道蛔虫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但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炎,除非虫体退出胆道,炎症缓解,体温多不会自退。

4.黄疸

单纯的胆道蛔虫因虫体表面光滑,不易形成完全性胆道梗阻。但蛔虫钻入胆道后,若蛔虫的数量多、蛔虫死在胆道内,或反复发作的胆道蛔虫引起胆管炎时,可引起胆道梗阻,在梗阻后24~48小时可出现黄疸。患者还可出现肝大。

胆囊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胆囊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类属:中医腧穴。

类别:经外奇穴。

定位取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功效:利胆通络。

主治病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胆囊穴的临床应用

治急性胆囊炎∶独取胆囊穴。

治胆石症胆绞痛∶胆囊穴,内庭,公孙,三阴交。

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透阳陵泉,迎香透四白,巨阙,内关,合谷。

治慢性胃窦炎∶胆囊穴,足三里。

治肩周炎∶胆囊穴,肩禺(骨旁)。

迎香怎么按摩 迎香穴配伍按摩治疗

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丘墟主治胆道蛔虫病。

胆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胆俞配伍应用疗法

配日月,肝俞,疏肝利胆,清泄湿热,治疗急慢性胆囊炎。

配日月,天枢,中脘,通腑气以排石止痛。

治胆道蛔虫症配上脘,阳陵泉,利胆安蛔。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才能预防胆石症的产生

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2方面:①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关,因此,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而言,肝外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病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级预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积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同时,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胆总管,取净结石,通畅胆汁引流,同时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胆汁引流通畅和控制胆道感染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环节。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病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

胆囊穴位的准确位置

类属:中医腧穴。

类别:经外奇穴。

定位取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功效:利胆通络。

主治病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胆囊穴的临床应用

治急性胆囊炎∶独取胆囊穴。

治胆石症胆绞痛∶胆囊穴,内庭,公孙,三阴交。

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透阳陵泉,迎香透四白,巨阙,内关,合谷。

治慢性胃窦炎∶胆囊穴,足三里。

治肩周炎∶胆囊穴,肩禺(骨旁)。

肚子里的蛔虫如何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

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用药原则:

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典型者,先行A项检查,B超找到胆道蛔虫,是最可靠依据。有并发症时,示情况选用B项检查。注意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心绞痛等鉴别。

为什么患有胆道蛔虫症的病人易发生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蛔虫与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学关系已得到证实,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结石:

(1)蛔虫尸体在胆道内腐败,碎裂形成结石的核心。

(2)蛔虫引起胆道感染,虽然蛔虫的残体可能已被排出,但遗留的胆道内慢性感染造成了结石逐步形成的条件。

(3)蛔虫的幼虫亦可进入胆道引起结石。

(4)蛔虫卵残留于胆道内,作为形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管结石。

(5)由蛔虫进入胆道后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使胆管壁损伤,炎症、水肿或脱落管壁组织,为形成结石核心创造了条件。

相关推荐

蛔虫的危害 引起蛔虫合并症

蛔虫有爱钻孔的习性,当蛔虫受到各种刺激及(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时,就会发动骚动,引起蛔虫病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胆道内,发作时上腹部剧烈绞痛,其次也可以发生蛔虫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腹痛。蛔虫集结成团,可以堵塞肠管造成蛔虫性肠梗阻,如不及时有效的疗,也可以发生肠坏死和腹膜炎。

阳纲准确位置图片和作用 阳纲穴配伍应用

配肝俞,大椎,至阳等清泄肝胆湿热而身热黄疸;配巨阙,日月,胆俞,疏肝理气,利胆驱虫,胆道蛔虫症;配天枢,足三里,调理大肠传导功能而腹胀,泄泻,肠鸣;配天溪,照海,肾俞,清热滋阴而消渴。

胆囊结石如何预防呢

要防胆结石,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要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不要暴食暴饮,尽量少食用油炸食物。多食用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大白菜等粗纤维的食物,因为在食用这些食物后,可以保持大便通畅,促使体内胆固醇等物质从大便中排除。对于肥胖者,还要适 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蔬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在有些卫生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地区,肠道寄生虫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胆道蛔虫症,对于肠道有寄生虫者要积极驱虫,有胆道炎症和胆道蛔虫症者也要积极疗。 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食用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鸡蛋,猪脑袋等食物

胆道蛔虫病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胆道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1.胆道感染。如化脓性胆管炎,占胆道感染并发症的40%;或胆囊炎,占胆道感染并发症的40%;或败血性休克,占胆道感染并发症的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2.胆道出血。发生率为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

蛔虫病的危害

1.胆道蛔虫病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

小儿胰腺炎如何预防

主要是积极预防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 1、防止感染性疾病发生,如胆道蛔虫、病毒感染、败血症、支原体肺炎等疾病; 2、防止暴食暴饮及营养不良,以免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 3、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及时疗胆道结石、预防肠道蛔虫。 4、避免上腹损害,比如手术﹐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等。 5、防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其它:如防酒精中毒、外伤、情绪及药物等因素

蛔虫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法或盐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型蛔虫病的诊断。血常规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型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蛔虫病患者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2、辅助检查: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

蛔虫症的大危害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

怎样知道有没有长蛔虫

蛔虫病人多没有症状,有的常有脐周有阵发性腹冯,有的食欲不好,有的食欲很好却日渐消瘦,有的伴有腹泻,大便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并排出蛔虫;有的有低热,烦躁不安,晚上易惊醒、磨牙,蛔虫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诸如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和急性胆道炎、急性腹膜炎等疾病都有可能由蛔虫引起。

蛔虫病需要怎么

1、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就是进行药物除虫。 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首先要采取的就是要进行药物除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是苯咪唑类药例如阿苯达唑,需要重复给药疗。 2、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其次需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疗。 如果患者得的是胆道蛔虫病仅靠西药疗效果并不佳,临床上胆道蛔虫病多是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驱虫或内镜 取虫以及预防和控制感染。 3、对于蛔虫病这种疾病最后还需要通过日常进行预防。 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关于蛔虫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饮生,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