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如何分辨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如何分辨
常见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它们因为病因病机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分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呢?简单来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判断:
1、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老年人大脑正常萎缩后,大脑部分区域功能减退而导致的以“智能、记忆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2、血管性痴呆,是指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即脑出血或脑梗塞)后,大脑局部脑细胞因各种原因坏死导致病理性改变,导致的痴呆症状。
3、通过辅助检查CT或MRI提示:阿尔茨海默病CT提示,脑萎缩CT征象。血管性痴呆CT提示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脑软化灶。
4、若是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则通过发病时间、缓急判断。患者发病缓慢,家人逐渐发现患者有痴呆症状,送入医院后行CT提示,既有脑萎缩,又有脑血管事件改变,可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上面给大家说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这两个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痴呆,对于老人的危害都是巨大的,从精神上使得老人一步一步的记忆意识混乱,失去了以往正常的样子,而区分这两个病的意义在于给老人更好更有效的治疗。
记忆力减退不等于老年痴呆症
良性健忘与阿尔茨海默病可区分
阿尔茨海默病的显著症状之一就是记忆力减退,但并不是所有记忆力减退的患者都是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类型的退行性疾病,如血管性痴呆、额颞性痴呆等会造成记忆障碍;一些脑损伤的患者会有记忆障碍;老年人随着岁数的增长,也会出现记忆障碍。
为什么董大爷的记忆力减退是老年良性健忘?唐毅解释说:他在别人的提醒下能想起忘记的事情,说明事情在脑子里进行了存储,只不过提取时出现问题,这是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大的区别。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记忆的存储出现了问题,即使提醒也不能想起发生过的事情。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会合并一些其他认知功能的减退,如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的下降等。
阿尔茨海默病从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仅为5~10年。唐毅提醒,家属需要提供患者的信息,由专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认知心理检查来综合诊断。
子女应留意老人认知变化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地中海饮食、控制基础疾病等都被证实有预防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治疗效果好,治疗得当可缓解疾病的发展。同时,子女要经常与老人进行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如和父母一同规划家庭未来,探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等,说的事情越具体越好。
阿尔茨海默病自测
延时口头记忆测试:先说三个不相关的名词,然后和测试者聊天。10分钟后,再让测试者回忆刚才说的几个名词,看他是否能回忆起来。
记忆障碍自评量表(AD8):
1.判断力出现问题(例如做决定存在困难,有错误的财务决定、思考障碍等);
2.兴趣减退,爱好改变,活动减少;
3.不断重复同一件事(如总是问相同的问题,重复讲同一个故事等);
4.学习使用某些简单的日常工具或家用电器、器械时有困难(如电脑、遥控器等);
5.记不清当前月份或年份等;
6.处理复杂的个人经济事务有困难(忘了如何交付水、电、煤气账单等);
7.记不住和别人的约定;
8.日常记忆和思考能力出现问题;
如果以上问题中,您回答“是,有变化”达两项以上,就需要去医院就诊。需要注意的是,该量表不能用来诊断疾病,只能用来确定是否需要就诊。
什么样的老人容易得老年痴呆
1、年龄越大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越高,老年女性比男性痴呆比例更高,有痴呆家族史的人得痴呆的风险是其他人的3倍。
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全球每分钟有19人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
全球各地患老年痴呆症的人数,将从当前的4700万人增加两倍多,达到1.32亿人。仅2015年一年,就有约1000万老年痴呆症新增病例,相当于每分钟约19人罹患老年痴呆症。
准确地说,老年痴呆症指的是老年期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症占60%,此外还有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在整个人群中的患病率为4.2%。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65岁以上人群中,每20人中就有1个阿尔茨海默症;85岁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就约有2.5人罹患该病。”中国阿尔茨海默氏病委员会常委理事、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乔立艳教授说,我国已是老年痴呆症大国,人口老龄化是患者激增关键。
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早诊率相对较低,门诊中不少患者来就诊时已发展到中重度,增加了治疗难度。很多家属等到老人迷路了、出现幻觉等情况时才带老人来就诊。更有不少家属认为,老年痴呆治不好,因此放弃治疗。事实上,通过药物、认知康复训练等,能减慢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缓解出现幻觉、迫害妄想等精神异常。 “千万别把老年痴呆错当成‘老糊涂’。”
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可以归纳为“四不”:一是“记不住近期的事”。老人对一两天内发生的事记不住,但几十年前的事却记得清楚;二是“算不清数”,如买菜等简单的算术算不清楚;三是“认不得回家的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视空间”功能已受损,独自外出可能不认识回家路;四是“说不清话”。刚开始是说话漏字,后来可能发展为逻辑不清、自言自语等。
老年痴呆综合征怎么回事
(1)高龄
年龄是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每增长5岁患病率就增加1倍。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70~79岁的老年人中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2.2%,80岁以上为16.3%,而90岁以上高达48%。这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脑损伤的累积效应有关。
(2)性别
绝经和雌激素缺乏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危险因素,65岁以上的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大约是同龄男性的3倍。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有关。
(3)头部外伤史
早年有头部外伤史的人年老后更多发生痴呆,拳击运动员因为头部经常受到打击,所以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发生率较高。
(4)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
遗传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最稳定最密切的相关因素。双生子一方患阿尔茨海默病,同卵双生的另一方患病率为90%,异卵双生的另一方患病率为45%。目前,已经筛选出多个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致病基因,其中对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的研究最为成熟。在晚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家族成员中,不携带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性为20%,携带一个该基因的人患病危险性为45%,而携带两个该基因的人患病危险性高达90%。近年国外学者发现,携带ApoE4基因纯合子的欧洲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是不携带ApoE4基因欧洲人的3~4倍,且其发病年龄比普通人群早10~15年。
(5)血管性危险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中年患高血压增加痴呆的患病风险,而降压治疗能减少认知障碍的发生。中年患高脂血症能增加痴呆风险,其机理是高脂血症不仅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发病率,还直接影响β类淀粉样蛋白的代谢,而降脂治疗能降低发生痴呆的风险。糖尿病是引发痴呆尤其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作为血管性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每增加5μmol/L,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性就增加40%。动脉硬化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倍。脑卒中,包括无症状性脑卒中会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和病理改变。脑白质病变也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所以,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不仅是血管性痴呆,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6)教育、职业和经济
国内外研究证据都证明文化程度越低,各种类型痴呆的发病率越高。文盲患痴呆的几率是受过中学教育人群的3~16倍,文盲可使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提前5~10年。体力劳动者痴呆患病率大约是脑力劳动者的3倍。经济水平低下的地区痴呆患病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
(7)其它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缺乏运动、营养缺乏、孤独、抑郁情绪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老年痴呆的分类
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详细的区分如下。
1、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主要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1907年,一位名叫阿尔海默(Alzheimer)的医学家,首先报道了一组65岁以下的病人由于大脑变性而发生的时行性痴呆,以后为了纪念他,把这类疾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痴呆。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大脑皮质广泛的、弥漫性萎缩,即脑变性。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病程长,病情逐年加重,症状表现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病的早期,大致1~3年。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最早出现的是学习新知识困难,对一些事情“记的不如忘的快”,由于记忆力差而影响工作,不能完成新任务,逐渐连原来熟悉的工作也给以完成。严重时,日期记不住,去拿东西时会忘记要拿什么,烧开水时会因忘记了而烧干水壶,出门时会因不记得刚走过的路而迷路。但是,生活料理基本正常。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多为正常。智能测查常可以发现记忆力明显下降。
第二阶段病程较长,一般在病后2~10年。此阶段记忆力下降更为明显,不仅不记得最近发生的事,甚至远期记忆也明显下降,无法正确地回忆以往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哪年结婚的、孩子的生日、事业上的成功等等都忘记了。认识、判断能力也发生严重障碍,不知道当的年、月、日,不知季节;不会随冷暖而更换衣服,不会穿衣及鞋袜,严重时大小便不知入厕;不认识同事及邻居,分不出男女性别,甚至连凇及镜子中的自已是谁也不认识。思维混乱,说话时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别人难以理解他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此阶段已基本无法料理自已的生活。行为、性格及人格障碍也是此阶段病变的特点。有的病人终日无事忙,无目的的徘徊,收集废物,无原因的傻笑;有的病人则活动少,呆坐一隅,对周围任何事物不关心;有的病人焦虑不安,甚至不分白天黑夜地吵闹不休;也有的病人出现四肢痉挛,动作不灵活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脑电图检查可见到慢波明显增多。脑CT检查常可发现脑室增大,脑沟增宽,皮质轻度萎缩等异常。智能测查提示记忆力、定向能力、思维判断能力都明显降低。
第三阶段为晚期阶段,一般在发病8~12年。主要呈现极明显的智能障碍,病人与周围环境已无法正常接触,语言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多数病人表情淡漠,终日少语少动,可出现肢体强直、挛缩,步态不稳,约有1/3的病人会发生癫痫大发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脑电图检查可见到全面的慢波化、重度异常。脑CT检查可发现广泛的脑萎缩。记忆及智能测查已无法进行。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病情发展可以看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由于大脑皮质全面的弥漫性萎缩,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全面障碍而导致记忆力、言语、认识功能、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情感以及性格,意志力等智能全面低下,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治疗方法。因此必须认识早期症状,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供血障碍所致的痴呆。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以男性为多,半数以上病人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这是由于血管性痴呆发生多在心脑血管疾病之后,而心脑血管疾病以男性患者为多。本病病情民展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中风发作,多在脑卒中后不久即发生痴呆。病情呈阶段梯样进展,即中风每发作一次痴呆症状加重一次。
根据病理形态可将血管性痴呆分为三型。第一型为弥漫散缺血型,分为完全梗死或不完全梗死、分水岭梗死等。第二型为多发性梗死。第三型为重要部位的梗死,如海马回、丘脑及额叶的梗死。
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早期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头痛、失眠或嗜睡、心悸,以及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继而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理解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障碍,但病人对自已所患疾病仍保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定向力一般也相对保持较完整,属于局限性痴呆的表现。随着脑血管供血障碍的改善,痴呆的表现也有可能有所减轻。脑CT或磁共振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
3、 混合性痴呆
同时存在有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有时鉴别很困难。据欧美各国统计: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占50%以上,脑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占15%~20%。据日本的统计资料:阿尔茨海默病占33.7%,血管痴呆占36.3%,混合性痴呆占19。5%,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占10.5%。我国27个城乡的普查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中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率为324/10万人口,阿尔茨海默病为238/10万人口;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阿尔茨海默病正相反,农村多于城市。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的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即所谓老年痴呆症,目前无特效药物,不能根治.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可以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片(安里申)。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可能不太好,尤其是中晚期病人.一些病人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可能有效。生活当中可以进行一些智力训练,如打扑克牌、下棋等,对病人的康复可能有帮助。仔细看我的有关文章和经典问答:如何发现老年人痴呆、简谈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并发精神障碍治疗(治疗大同小异,可以在当地医生指导下参照治疗).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症就是老年痴呆症,需要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国内治疗老年痴呆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靶向修复疗法,通过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分化,并替代已经受损和死亡的神经细胞,改善生活质量,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的相关内容,阿尔茨海默病是非常常见的老年痴呆症。这种病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在发现有痴呆的早期现象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检查,早日治疗。另外,对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患者来说,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人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应注意本病与“老年期痴呆”概念的区别。老年期痴呆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老年期痴呆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1)变性病所致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痴呆等);(2)血管性疾病所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3)代谢障碍性痴呆;(4)感染相关性疾病所致痴呆(如神经梅毒、艾滋病、朊蛋白病等);(5)物质中毒所致痴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