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的分类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根据Abbott1000例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尸体解剖,房间隔缺损居首位,占37.4%。但因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常被忽视,因而临床发病数较上述数字为低。房间隔缺损是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发育不全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房间隔缺损多发于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继发孔缺损的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各有不同。绝大多数的缺损为单发性。有时可以有两个或许多小孔同时存在。大的缺损几占全部房间隔,小的只能容纳探针。一般来说;即使能够活到成年期的病例,缺损亦不小,直径约在2~4cm。缺损的形状和位置常与类型有关。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继发孔缺损可分为四个类型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一)卵圆孔型或称中央卵圆孔缺损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总数的75%以上。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的,呈椭圆形,长约2~4cm,位于冠状窦的后上方,。周围有良好的边缘,尤以上部更为明显(图33—03)。缺损距离传导系统较远,容易缝合,效果良好分。但个别病例的缺损,可呈筛孔形。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二)下腔型或称低位缺损
远较卵圆孔型少见,约占总数的12%以上。缺损为单发性,位置较低,呈椭圆形,下缘缺如,和下腔静脉的入口没有明显分界。有时伴有下腔静脉瓣,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三)上腔型或称高位缺损
又名静脉窦(sinusvenosus)缺损,国外有不少病例报告,但国内少见,约占总数的3.5%以上。缺损位于卵圆孔上方,紧靠上腔静脉的人口。缺损一般不大,约为1.5~1.75cm,其下缘为明显的新月形房间隔,上界缺如,常和上腔静脉连通,使上腔静脉血流至左、右心房(图33—05)。这类病例几乎都伴有右上或右中叶肺静脉异常,血液回流入上腔静脉内。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四)混合型或称兼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缺损
临床上较少见。
患继发孔缺损的病例,有时可伴有其他畸形,如肺动脉瓣狭窄、右肺静脉异位回流、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双上腔静脉、右位主动脉弓等,约占15%。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
1岁以上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罕有自发性闭合者,对于无症状的患儿,如缺损小于5mm可以观察,如有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一般主张在学龄前进行手术修补。约有5%婴儿于出生后1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也可施行手术。
成年人如缺损小于5mm、无右心房室增大者可临床观察,不做手术。成年病例如存在右心房室增大可手术治疗,合并有心房纤颤者也可同时手术,但肺血管阻力大于12单位、出现右向左分流和发绀者则禁忌手术。有一部分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如位置合适,可行微创的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经股静脉插管,将镍钛合金的封堵器夹在房间隔缺损处,闭合房间隔缺损达到治疗目的。不用开胸手术。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常经胸骨正中入路于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右前外侧切口也可提供良好的手术显露,但需排除合并有其他类型心脏畸形。小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直接缝合,如缺损大则需用心包片或涤纶补片修补,完成修补前左心房注水以防止心脏复跳后出现空气栓塞十分重要。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修补较为复杂,一般经上腔静脉直接插入引流管以增加缺损显露,修补中必须辨别右上肺静脉开口并避开窦房结,将补片缝于右肺静脉入口前沿的右房壁上,以保证肺静脉引流入左心房,如有必要则需补片加宽上腔静脉入口,防止静脉回流受阻。
年龄大的房间隔缺损病例术后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增快心率,术中安置临时起搏电极为有效措施。
房间隔缺损的自然病程如何
房间隔缺损的自然病程如何?
(1)房间隔继发孔缺损的自然闭合率整体上为87%。在3各月以前诊断的缺损《3mm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可100%的自然闭合;缺损在3~8mm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有80%以上的可自然闭合;缺损在8mm以上者很少有自然闭合者。
(2)大多数房间隔缺损的儿童一般无症状,亦不影响活动,在婴儿可出现心力衰竭,但非常少见。
(3)如果未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将在成人的20或30岁左右发生。
(4)无论是否手术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房扑或房颤)可在成人时出现。
(5)单纯的房间隔缺损不会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如果无其他合并畸形,不用预防性治疗。
(6)脑血管意外,由于房间隔缺损引起成的矛盾性血栓造成的脑血管栓塞是比较少见的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要紧吗
先天性心脏病有两大类:一类是肺血增多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另一类是肺血减少型,也就是紫绀性心脏病,表现为嘴唇发紫等。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有缺陷造成,多数在出生时或幼儿、青少年时发现,在成人体检中可发现轻度的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症状不明显的易漏诊。
1心房间隔缺损:本病缺损包括房间隔中的卵圆孔及房间隔本身的较小缺损,早期症状常为劳累后的心悸、气急、胸闷、乏力,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后期可出现咯血、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搏动或房颤等;缺损较大时体检可见心前区隆起,心浊音界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建议去心内科进一步诊治。
2心室间隔缺损:本病的临床症状有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以及是否合并有心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有关。小的单纯的心室间隔缺损,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在心脏检查中可以发现;若心室间隔缺损较大,临床表现有发育不良、心悸、气促、乏力、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紫绀,心前区隆起、心界扩大、可听及杂音和扪及震颤。
我国开展心脏病手术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手术成功率很高,所以不需要有过多担心。像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一旦手术修复后不再复发,一般术后2~3个月就可以康复了,康复后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发育、正常学习和生活。长大后对结婚生育都不会有影响。
房间隔缺损预防
一、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孕妇本人及其配偶,如嗜烟、酗酒等。
二、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贫血等。
三、积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预防感冒,应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四、对高龄产妇有先心病家族史夫妇一方有严重疾病或缺陷者,应重点监测。
五、通过介入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后,如果患者肺循环阻力在正常或者轻度增高范围内、不合并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预后良好。介入治疗以后4周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活动。
六、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应当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6个月,并且在术后1、3、6月接受专业随访。
房间隔缺损严重吗
房间隔缺损患儿,如果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身体智力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因此,较大缺损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应及早进行房间隔缺损手术。房间隔缺损是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发育不全,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
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前者居多数。有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虽无明显症状,但房间隔缺损患者多有体力缺乏,容易怠倦和呼吸困难,因此对身体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很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一般难以早期发现.房间隔缺损症状随缺损的大小而有区别。小型房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少者可长期无症状,儿童时期活动量正常.大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左向右分流量大,症状发生较早,并随年龄增长会更明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急,乏力等,因而对患儿身体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
一般房间隔缺损小于5毫米,临床上房间隔缺损自愈的情况还是很有可能的。建议定期复查,到2岁左右再决定是否手术。房间隔缺损患儿家长平时应注意喂养。预防感冒。如果房间隔缺损大于5毫米,即使患儿无明显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主要是大型房间隔缺损孩子容易反复感冒肺炎。如果有这类情况建议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不然房间隔缺损对小孩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房间隔缺损的危害有哪些
很小的疾病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更何况是房间隔缺损这样的大疾病呢,当孩子患病后会特别痛苦,需要及时治疗,该病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该病的危害有哪h些:
1、房间隔缺损患儿,假如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身体智力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因此,较大缺损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应及早进行房间隔缺损手术。
2、房间隔缺损按照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前者居多数。有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虽无明显症状,但房间隔缺损患者多有体力缺乏,容易怠倦和呼吸困难,因此对身体智力发育有必然影响。
3、小型房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少者可长期无症状,儿童时期活动量正常.大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左向右分流量大,症状发生较早,并随年龄增长会更明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急,乏力等,因而对患儿身体智力发育有必然影响。
4、一般房间隔缺损小于5毫米,临床上房间隔缺损自愈的情况还是很有可能的。李小波主任建议按期复查,到2岁左右再决定是否手术。房间隔缺损患儿家长平时应注意喂养。预防感冒。
6、假如房间隔缺损大于5毫米,即使患儿无明显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主要是大型房间隔缺损孩子容易反复感冒肺炎。假如有这类情况建议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否则房间隔缺损对小孩身体发育智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介绍了六个危害都是关于房间隔缺损这个疾病的,家长朋友们在看过之后相信对该病有了一个全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孩子发现疾病以后,就要及时的带孩子去进行治疗,并且改善饮食。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症状有哪些
首先,“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这类疾病名字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呢?其实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中,先天房间隔缺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急症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共同出现,给身体的伤害就像巨大的浪潮袭来,无法估量。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类型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前者居多数。后者心内畸形较为复杂,兹分述之。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类型之继发孔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
病理解剖: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缺损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卵圆孔型)、上腔型(静脉窦型)、下腔型和混合型。常伴有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房。缺损大小可相差显著,但通常直径在2~4cm。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但部分儿童可无明显症状。房性心律紊乱多见成年患者。若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向左分流者,出现紫绀。体征:胸骨左缘2、3肋间隙可听到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杂音由于增多的肺血流流经肺动脉瓣孔产生。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和分裂。
婴儿心脏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是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根据北京和上海的临床资料,在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中心房间隔缺损分别占24.6%和21.7%。先天性心脏病较多见于女性,女与男之比为2∶1到4∶1。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是由于胚胎期构成心房间隔的有关组织发育不全所形成。
一部分较小的第2孔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病例,可能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出生后2年则自行闭合的可能性极小。单纯型第2孔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第2孔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伴有部分右肺静脉异位回流,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超过1.5∶1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最适当的手术年龄为4~5岁,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肺循环阻力升高和出现右心衰竭。婴幼儿期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手术未能控制心衰者,则需尽早施行手术。 就这个孩子而言,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7.6mm,孩子的病不严重,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疗。
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看看。如果房间隔有明显增大趋势,超过6mm,建议四岁时外科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因为四岁后孩子对事情有所记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成功率基本是100%。
新生儿心脏有小孔原因和治疗
1.原因
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由于正常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着压力阶差,左房的氧合血经缺损分流至右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患儿发育迟缓,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症状,氧合血进入肺循环后可引起肺小血管内膜增生及中层肥厚等病变,导致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升高,但其进程较缓慢,多出现在成人患者。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又称部分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发育缺陷所致,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型房间隔缺损,位在冠状静脉窦的前下方,缺损下缘邻近二尖瓣环,常伴有二尖瓣裂。
2.治疗
如果小孩心脏上房间隔或是室间隔上有所谓的小孔通常是指的先心病的表现,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器官发育异常而形成的畸形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之一。需要注意密切观察,有少数的先心病可以自行痊愈的,但大多数还是得考虑手术的。新生儿在出生以前是靠母体通过脐带供血的,心脏左右边通过卵圆孔通着,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自己就闭合了,所以不用担心。
3.注意
这属于比较常见的心脏病,主要表现在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卵圆孔未闭,一般大多数在一岁以前宝宝可以自行愈合,如果一岁以后没有愈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建议继续定期观察,如果没有自己愈合的,可以在学龄前期进行介入手术封堵治疗。
什么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治愈
在介绍先心病自愈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什么是简单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
先心病按照复杂程度分为二类:既简单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简单先心病,简单而言,即只有一种畸形的先心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等。复杂先心病:两种或多种畸形合并存在,而且这些畸形在胚胎学上密切相关,其中一种为主要病变,其它为伴随病变。如最常见的法洛四联症,表现为四种畸形同时存在,但其胚胎学发病机制为圆锥动脉干发生异常,在患者表现为主要病变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其它为伴随病变。另外,还有一个复合畸形概念,所谓复合畸形是指两种或多种简单畸形合并存在。这些复合畸形在胚胎学上没有关联,是多种简单畸形的组合。
目前研究显示,只有部分简单先心病存在自愈的可能,而复杂先心病没有自愈的报道,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存在自愈(自动闭合)可能的简单先心病有如下几种:
一、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
房间隔缺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由于没有什么症状,许多人直到成年方才发现,成为最常见的成人先心病。通常房间隔缺损分为三类:(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是最常见的缺损类型,我们平常所说的房间隔缺损即指此类;(2)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又分为上腔型和下腔型;(3)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它实际上是房室隔缺损(也叫心内膜垫缺损)的一种。
在上述房间隔缺损中,仅有小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有自动闭合的可能,而静脉窦型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均不能自动闭合,必须手术处理。据报道,在婴幼儿,小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5mm)自愈率高达80%,绝大部分3mm以内缺损能自动闭合,许多3-8mm的房间隔缺损也能在3周岁以内自动闭合。因此对于8mm以内的房间隔缺损可以不着急处理,等孩子到3周岁以后再做决定。由于房间隔缺损早期对心脏和儿童发育影响较小,除非患儿因房间隔缺损而反复诱发肺炎,否则,即使是大型房间隔缺损也以3-6岁处理比较合适。
二、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
室间隔缺损在儿童是最常见的先心病,占所有先心病的20%左右。也有自动闭合的可能。与房间隔缺损相同,自动闭合的可能性决定于缺损的位置和大小。
总体而言,约75%的小型室间隔缺损在出生后1岁或者10岁以内可以自动闭合,但对于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来说,自动闭合率仅有5%-10%。如果10周岁尚未闭合,则几乎不可能闭合。
此外,闭合率高低也与缺损位置有关。自动闭合率最高的是肌部室间隔缺损,但是,不同的报道自动闭合率差异非常大,1周岁内肌部室间隔缺损自动闭合率自37.9%至93%不等;其次是膜部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同样差异非常大,1周岁以内自动闭合率自4.7%至35%不等,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群不一样有关。其它部位的室间隔缺损自动闭合率非常低下,尤其是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自愈的几率非常小,而且长期存在会损伤附近的瓣膜,因此此类缺损一旦发现,应及早诊治,听从先心病专家的意见,择期手术治疗。
三、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也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但发病率略低于上述两种畸形。这种疾病发病率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关系,如高原地区发生率更高。另外也与出生状况有关,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产新生儿,体重小的新生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者。据报道,在出生时体重小于1.5kg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高达30%以上。
动脉导管未闭可以自动闭合,但与上述两种畸形不同的是,它的自愈率不仅与大小有关,而且与患儿出生状况有关,而且自愈发生时间显着短于上述两种畸形。
对于足月产新生儿,在正常情况下,约5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24小时自动闭合,90%于出生后48小时闭合,所有动脉导管均于72小时内闭合。如果出生1周后动脉导管仍然不闭合,则没有自动闭合的可能。
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自动闭合时间显着延长。通常,6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3天内闭合,72%-75%于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虽然有人认为在2岁以内均存在自动闭合的可能,但通常认为出生3个月以后仍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此后自动闭合的现象非常罕见。因此,如果早产儿出生3个月后动脉导管仍然没有自动闭合,也就需要考虑用手术方法将其闭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