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儿童睡眠障碍
家长如何应对儿童睡眠障碍
1、预防孩子睡眠障碍,应从妈妈做起
其实,预防孩子睡眠障碍,可以从孕妈妈做起。只有孕妈妈健康了,生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健康。刘主任说,要预防婴幼儿睡眠障碍,孕妇在怀孕期间,就应补充好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
2、专家建议:分床睡最健康
造成婴幼儿睡眠障碍有多种原因,其大人小孩同床睡也是其中之一。父母跟孩子由于生活、睡眠习惯不同,同睡一床,容易影响彼此的睡眠质量。大人盖得被子对于婴幼儿来说,过于厚重,容易压迫孩子的呼吸,导致孩子呼吸不畅。就连大人简单的翻身动作,也会影响孩子睡眠质量。而孩子夜间哭闹,也容易令大人睡眠质量降低。刘主任建议,婴儿最好分床睡,有条件的家庭,一岁以后最好可以分房睡。
3、不睡午觉不是错
一般幼儿园都会让小朋友睡午觉,可是总有部分小朋友不爱睡午觉。睡午觉其实只是一种习惯,正如大人是否有睡午觉的习惯,能睡午觉固然好,利于补充下午的精力。但是孩子如果不爱睡午觉,也不要强迫,应顺其自然,只要不影响他人休息就好。
4、创造良好入睡环境
充分了解孩子困乏欲睡的信号。制定一个有规律的睡眠和休息计划,并且坚持执行。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温度适宜、光线微弱、舒适宁静都很重要,不要频繁地变换孩子的睡眠环境。
即使是出生两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也需要开发睡前常规行为,比如洗澡、按摩等。
让孩子在有睡意但未入眠的时候上床,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抚慰和放松并且自然入睡。
儿童睡眠障碍病因
目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其中:
一、身体因素:
1、儿童患扁桃体炎的次数:小儿多次患扁桃体炎,会造成扁桃体的慢性增生和肥大,部分堵塞呼吸道,睡眠时口咽部肌肉松弛,又进一步加重了呼吸道阻塞,二者共同作用使呼吸时气流不畅;
2、夜间喘息发作的次数,小儿夜间多次喘息发作,常提示有喘息性疾病的存在;
3、研究结果提示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夜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注意.
二、外界因素 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
1、父母有睡眠障碍史(如打鼾、梦呓、夜间磨牙)。
2、根据调查,处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如父母经常争吵、闹矛盾或离异家庭中,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偏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严厉约束;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致其中一方过分袒护等都会使孩子精神焦虑、内心矛盾、无所适从,最终心理失衡,成为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关阅读:
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健康
儿童睡眠障碍 引起宝宝睡眠障碍的原因
儿童睡眠障碍警惕危害性 知晓病发的几种因素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吃得香、睡得甜才能长得好。那么出现儿童睡眠障碍都会有哪些危害呢?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对儿童而言,睡眠还有着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的作用,民间说法“小孩睡觉长脑子”等,都是在强调睡眠对儿童的重要性。“儿童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但往往未得到家长的重视。”,常见的儿童睡眠问题有入睡困难,睡着后有夜惊、噩梦、说梦话等现象。
睡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如果孩子必须依赖某种形式才能入睡,比如必须让妈妈搂着才能睡着,这通常意味着孩子非常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
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本身是弱者,许多睡眠障碍就是儿童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家庭环境的营造与家长的教育程度、文化习俗以及家庭经济情况有关。
有些家长对儿童睡眠障碍没有明确的认识,常常因为孩子的睡眠问题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和工作,或者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才来就诊,以及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迁就,都会导致孩子病情延误,迁延为慢性疾病。而儿童睡眠障碍后果却非常严重,不仅可引发孩子心血管疾病,发育迟缓,还可导致孩子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
孩子做噩梦并在半夜惊醒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发生,可能意味着孩子意志消沉或精神压力大,父母对此不能忽视。
儿童睡眠障碍可能随年龄增长成为成人之后睡眠障碍(以失眠症为主)的主要发生因素。即使是在儿童期,睡眠障碍的负面影响也会使孩子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和品行障碍等。
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和以下因素有关
(1)入睡困难:通常将1周内有3次入睡的潜伏期大于半小时的情况作为入睡困难。家长往往对于这种情况比较重视,所以一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孩子尽快入睡,如陪着孩子给他讲故事、拍拍他、抱着他、睡觉前给孩子吃些东西,或是让其含着奶嘴。这种习惯的养成使得孩子对此有依赖性,一旦这些条件不存在了,他们就很难入睡。
同时,在入睡阶段需要帮助的儿童大都无法自己完成由深睡眠到浅睡眠到轻微觉醒再到浅睡眠的过渡过程,所以晚上经常会醒来寻求帮助后再次入睡,这些终使得实际睡眠时间缩短。并且由于儿童睡眠形成对外界帮助的过分依赖,终出现频繁的夜醒症状。
(2)抚养人的睡眠习惯:抚养人的睡眠习惯(夜间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间)对孩子的睡眠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2岁以下儿童中,与父母同睡的比例达到57.7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2岁以上儿童中,82.82%的儿童与家长同睡一个房间,68.69%的儿童和父母睡一张床,因此,由于父母的睡眠习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睡眠。
另外,许多家长都习惯于在卧室看电视,国外有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在卧室看电视将会使其出现不愿上床睡觉、睡眠潜伏期延长等现象,这一现象在学龄前儿童也较为常见。这些因素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夜间睡眠时间,尤其会影响到婴幼儿相对较多的基本睡眠生理要求。
(3)饮食习惯:在1岁以下的小婴儿,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儿童睡眠产生重要影响,人工喂养以及食欲较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这些饮食习惯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相对延缓,而在出生后6个月的生长发育延缓会影响认知功能的发育,包括夜间睡眠方式形成也迟缓,同时还伴有其他一些睡眠问题的存在。
(4)睡眠作息时间无规律性:睡眠作息时间不规律也是睡眠问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睡眠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儿童发生睡眠问题的相对危险度是2.09,而仅仅是睡眠时间较晚的儿童,其发生睡眠问题的相对危险度也达到1.21。
(5)母亲孕期睡眠差:母亲怀孕时的睡眠状况也成为影响婴幼儿睡眠的因素之一。这是由于子宫的环境因素会影响胎儿的神经行为发育,而母亲在孕期睡眠较差可能会影响儿童正常睡眠节律的形成,使得孩子出生后夜醒现象持续到较大年龄,甚至还会伴有其他睡眠问题。
(6)母亲的焦虑情绪:国外有大量研究表明,母亲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国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母亲有焦虑情绪的儿童发生睡眠问题的相对危险度为6.19,即母亲有焦虑情绪存在,儿童发生睡眠问题的危险性是母亲没有焦虑情绪者的6.19倍。
(7)遗传因素:许多睡眠障碍的发生均与遗传有关,如梦游、遗尿、夜惊、梦呓等。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有睡眠障碍者其孩子有睡眠障碍的概率是父母无睡眠障碍的2.45倍。
怎么培养孩子睡眠习惯
新生儿每天需睡眠16-20个小时,出生后3个月需睡眠14个小时,2-3岁要睡12个小时。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助于保护大脑,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有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夜惊、梦呓、不愿上床、磨牙、遗尿、睡眠中肌体抽动等。儿童睡眠不足,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绪易激动,好发脾气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还会造成大脑慢性缺氧,影响智力发育。
要让宝宝睡得好,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按时入睡。小婴儿睡前要换好尿布,衣服包裹要合适,盖被不宜过厚,室内空气要流通,光线不宜过强,环境应保持安静。宝宝入睡前不要摇晃、拍背及含奶头睡。大的孩子入睡前不要讲惊险故事,做剧烈游戏,养成单独睡眠习惯。当小孩不能入睡时,不要吓唬小孩,可播放催眠曲,以帮助宝宝很快入睡。
对于的宝宝夜间啼哭,睡眠不安,其原因可能是:夜间饥饿、白天过度兴奋、闷热、虫咬、衣着不适、尿布弄湿以及小孩发热、肚子胀痛、佝偻病、蛲虫病等,应认真查找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家长对孩子的支持、鼓励和安慰,对消除心理因素造成的睡眠障碍相当重要。肥胖、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容易患睡眠呼吸疾病,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积极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的预防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休息。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对有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儿童,还应注意调整睡眠姿势和枕头高低,以保持良好睡眠姿势(侧卧位)和枕头的适宜高度(10厘米左右)。
白天常打瞌睡的儿童,夜间睡眠时间会缩短,这是由于紊乱而片段化的睡眠反复觉醒而打断睡眠,易引起夜间睡眠不安、睡眠时间不足,所以,对白天经常打瞌睡的儿童要寻找原因,采取对策加以纠正。
5招助孩子好睡眠
1.每天都要让孩子准时睡觉,准时起床。
2.床是用来睡觉的,不能让孩子在床上看电视或者是看书。
3.白天要适当做体育活动,但在睡觉前不要锻炼。
4.睡觉前不要饿肚子,但也不要吃得太饱,别喝太多水或饮料。
5.睡眠时光线要适度,周围的色彩尽量柔和。
孩子睡眠习惯深受家长影响:
“多数孩子发生睡眠障碍,源于家长的抚养习惯。”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负责人李艳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儿童身上。与成年人睡眠障碍不同,儿童睡眠障碍不是以入睡困难、早醒为主,而是主要表现为睡得太晚(有的孩子11点后才睡觉)、睡不安稳(包括辗转翻滚、夜惊、梦游等)。
大人的作息时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尤其是一些与家长睡在同一房间的孩子,父母喜欢看电视、玩手机直到深夜,他们的孩子通常也只能在这些时段后才入睡,这是引发儿童睡眠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精神刺激,比如受惊吓、家庭关系紧张、情绪受到压抑等;还有疾病因素,最常见的是特异性皮肤病,因夜间瘙痒起来抓挠皮肤而影响睡眠等。此外,睡前吃得太饱,或者阴虚火旺体质及经常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后“火气大”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儿童失眠大多不需治疗
专家指出,孩子的睡眠障碍大多不需治疗,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并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因个体差异,波动范围在2小时内都属正常,主要看小孩第二天是否精神饱满。如果睡醒后没有出现不舒服(如精神状态不好、记忆力下降、焦虑烦躁等),没有发育问题,也不用过于担心。但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良,每周有3天以上睡醒后出现上述不适症状,而且情况严重,家长就要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做正规治疗了。
儿童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一个精神与心理障碍问题,可以由身体某系统生长发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经等各系统的疾病引起,能够直接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
它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睡眠节律紊乱,如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遗尿、磨牙、用口呼吸、呼吸暂停、梦呓、梦游、打鼾、喉头哽噎、夜惊(梦魇)、抽搐等。
今天我们来主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宝宝睡眠不好发出的各类声响的原因是什么?
吸气时“喉鸣”:严重者需切开气管
婴儿睡觉吸气时喉鸣,大多为先天性喉鸣。先天性喉鸣是由于婴幼儿喉部组织软弱松弛、吸气时候组织塌陷、喉腔变小所引起的,亦称喉软骨软化。有先天性喉鸣的宝宝,在吸气时会发出像小鸡一样的叫声,症状较轻的宝宝,在两到三岁的时候会自愈,如果有严重喉阻塞的宝宝,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所以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调整宝宝睡觉时的体位,卧位的姿势能减轻症状。
宝宝睡得好好的,忽然惊哭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宝宝体内缺乏微量元素,从而导致血钙降低引起大脑及植物性神经兴奋,致使宝宝睡觉不安稳,出现突然哭闹的情形。这时候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补充钙和维生素D。
睡觉总“呼哧”:可能是先天性腺样体增生
如果宝宝睡觉的时候发出“呼哧呼哧”的的声音,若不是感冒鼻塞引起的想象,则可能是宝宝患有先天性腺样体增生。患有先天性腺样体增生的宝宝主要表现为类似顽固性鼻塞,在宝宝婴幼儿时期要做好护理,谨防感冒,待宝宝长大后进行切除即可。
睡觉磨牙:消化功能紊乱
导致宝宝睡觉磨牙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睡前神经过于紧张,使得大脑管理咀嚼肌的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睡着后不断做咀嚼动作;也可能是宝宝睡前吃了太多食物,增加了肠胃的负担,也会引起磨牙;营养不均衡、挑食厌食的宝宝,由于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能产生磨牙的现象;另外,牙齿发育不良,上下牙接触时会发生咬合面不平,也是宝宝磨牙的一大原因。
五个儿童就有一个睡眠障碍
目前儿童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有:憋气、张口呼吸、磨牙、夜间睡眠出汗多、尿床、做噩梦等。影响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婴幼儿白天睡觉总时间、父亲职业、儿童卧室通风情况、母孕期在家中被动吸烟、儿童睡床情况、出生窒息、父亲睡眠过程中的说梦话等情况。
目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研究结果提示是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目前尚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多加注意。
“睡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郑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晓燕说,如果孩子必须依赖某种形式才能入睡,比如必须让妈妈搂着才能睡着,这通常意味着孩子非常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
朱晓华说,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本身是弱者,许多睡眠障碍就是儿童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家庭环境的营造与家长的教育程度、文化习俗以及家庭经济情况有关。
有些家长对儿童睡眠障碍没有明确的认识,常常因为孩子的睡眠问题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和工作,或者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才来就诊,以及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迁就,都会导致孩子病情延误,迁延为慢性疾病。而儿童睡眠障碍后果却非常严重,不仅可引发孩子心血管疾病,发育迟缓,还可导致孩子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