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有什么作用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有什么作用
普萘洛尔只对血管瘤有控制作用。
普萘洛尔,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效果较好)、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但室性心动过速宜慎用。锑剂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当其他药物无效时,可试用本品。此外,也可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准备)等。治心绞痛时,常与硝酸酯类合用。可提高疗效,并互相抵消其不良反应。对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不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为其特点。
适应症
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效果较好)、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但室性心动过速宜慎用。锑剂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当其他药物无效时,可试用本品。此外,也可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准备)等。治心绞痛时,常与硝酸酯类合用。可提高疗效,并互相抵消其不良反应。对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不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为其特点。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可见乏力、嗜睡、头晕、失眠、恶心、腹泻、皮疹、晕厥、低血压、心动过缓等,须注意。
禁忌症
(1)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及鼻黏膜微细血管收缩,故禁用于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 (2)禁用于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低血压症患者。 (3)本品有增加洋地黄毒性的作用,对已洋地黄化而心脏高度扩大、心率又较不平稳的患者禁用。
关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有什么作用,通过上文已经给大家很详细的介绍到了。同时也给大家很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普萘洛尔这个药的详细说明,这样的话在用的话就不会说不是很明白,而造成很多的问题出现,所以好好的看下。
宝宝血管瘤怎么消除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对一些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可能还会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化疗或者放疗等。
药物治疗:
浅表的婴幼儿血管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这些外用药物包括心得安外用制剂、噻吗洛尔滴眼液或噻吗洛尔凝胶制剂,早期的病人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部位较深和混合性的婴幼儿血管瘤可口服心得安治疗。还可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普萘洛尔和应用干扰素治疗。
激光治疗:
皮肤浅表血管瘤,也可在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后,再用激光治疗。
瘤内注射治疗:
皮下血管瘤可用激素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
手术切除:
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较严重并发症时,可切除病灶。
黄芩服用禁忌 普萘洛尔
黄芩能够扩张血管,作用于血管感受器,从而可以反射性的使血压下降,而且黄芩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因此对降低血压来说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普萘洛尔可以明显的抑制黄芩的降压作用,因此是不建议一起使用的。
心得安的毒理作用怎么样
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与氢氧化铝凝胶合用可降低普萘洛尔的肠吸收。酒精可减缓本品吸收速率。那么,心得安的毒理作用怎么样?
毒理作用:
致癌、致突变和生殖毒性在18个月内,大鼠或小鼠每日给药150mg/kg,为期18个月,无明显毒性反应,无与药物相关的致癌作用。生殖实验未见与普萘洛尔作用有关的生殖能力损伤。当给与动物10倍于人用剂量时,显示本品有胚胎毒性。
心肌病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 应限制患者参加紧张或剧烈活动,避免运动后发生猝死。洋地黄、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及强效利尿药应避免应用。正性肌力药可增加左室压力阶差,使临床症状加重,并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强效利尿药减轻心室前负荷,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HCM收缩功能正常,因舒张功能障碍引起肺淤血,用利尿药应谨慎,并与普萘洛尔(心得安)合用。有症状的HCM采用β阻滞药或钙阻滞药治疗。对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应用尚有不同意见,但有明确的猝死家族史或严重心室肥厚的患者,则需用药。
(1)β阻滞药:通常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或阿替洛尔(氨酰心安),具有抗交感神经作用,可减慢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力和室壁应力,改善舒张功能。应用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约1/3患儿症状完全缓解,但对肥厚的程度和进展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均无效用,也不能消除猝死的危险。普萘洛尔(心得安)用量3~4mg/(kg·d),根据症状及心律调节剂量,可增加到每天120mg,分3次服。
(2)钙阻滞药:维拉帕米(异搏定)、硝苯地平用于治疗HCM。维拉帕米(异搏定)可有效减低左室压力阶差,改善舒张期充盈,并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使心肌氧耗下降,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并提高运动耐力。对β阻滞药无效者,换用钙阻滞药,可获效益。有严重传导阻滞者禁用维拉帕米(异搏定)。硝苯地平可舌下含服,作用同维拉帕米(异搏定)。曾报道婴儿应用硝苯地平或维拉帕米(异搏定),致猝死增加,故不宜用于1岁以内患儿。维拉帕米(异搏定)用量4~6mg/(kg·d),分3次服,依据症状调节剂量。普萘洛尔(心得安)、维拉帕米(异搏定)可单用或联合应用,调节适当用量后,应长期服用。
(3)胺碘酮: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治疗,长期用药可改善舒张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存活率。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l.乙醇(ethanol) 很早发现饮酒可使大部分病人震颤暂时明显减少,即使是小剂量乙醇(酒精)同样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但2-4h后震颤又再出现,并且幅度更大。临床发现随时间延长,需要更多乙醇(酒精)才能抑制震颤。长期用乙醇(酒精)治疗特发性震颤会导致酗酒,因此不能以乙醇(酒精)作为长期治疗,而且酒精戒断也会产生震颤。但可以偶尔用乙醇(酒精)控制症状。乙醇(酒精)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作用于小脑部位。
2.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有肯定治疗作用。至今仍未发现其他任何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的药效比普萘洛尔更好。大多数报道确认普萘洛尔可以减小手的姿位性震颤幅度,频率不降低。身体其他部位震颤的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完全无效。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疗效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其反应不理想。症状缓解者有50%~70幅度可以降低 50%- 60%,普萘洛尔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相关性,虽然个别病人80mg /d已有效,对国外大多数病人来说,120mg/d的剂量仍嫌不足,一般每日需要240~320mg,但更大剂量并不使副作用相应增大。建议普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分3次服用,几日后才会见效,每隔2d增加10~20mg,但长期服药会导致耐受。长期服用后撤药要慢(大于l周),以防止心动过速、出汗、震颤和全身不适等戒断反应。
3.扑米酮 若特发性病人同时存在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心功能不全或周围血管病,禁忌用普萘洛尔则可首选扑米酮(primidone)治疗。对
4.其他药物 在小样本的开放性研究中,0.15~0.45mg/d可乐定(clonidine)有效。另外,小剂量氯氮平(clozapine)(18-75mg /d)对大多数病人有效。氯硝西泮(clonazepam)通常对特发性震颤无效,但能碱小以运动性成分为主的特发性震颤。碳酸酐酶抑制剂(methozolamide)对头部和发声震颤高度有效。
非药物治疗
1.A型肉毒毒素注射( botulinum toxin-A) A型肉毒毒素阻滞周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一定程度的肌无力,对67%的病人有效。最长的有效期是10.5周,无力是最常见的副作用。
2.立体定向手术 立体定向丘脑手术能显著减轻特发性震颤,但需作脑部手术才能改善症状者很少。丘脑手术的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以及其下部结构,包括未定带(zone incerta)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手术包括毁损术和电刺激术。
丘脑毁损术使80%的病人术后获得中等以上疗效,部分病人首次治疗效果不理想,2个月后重新手术仍能获得显著改善。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适用于单侧肢体震颤,1 年内有4%~20%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脑膜炎、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损害。手术病死率仅为0.5%。术后可能发生短暂的智能缺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轻瘫。双侧手术可有超过25%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言语障碍、精神改变和不自主运动永久存在,因此不主张行双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
丘脑腹中间核高频电刺激术治疗效果优于或等同于毁损术。用长期高频刺激的电极种植于丘脑腹中间核,白天打开刺激器,晚间关闭,疗效显著,而副作用轻微。手术最大的危险性是颅内出血,32%的副作用有轻微不适,如讷吃、腿部肌张力障碍或平衡障碍,但都能忍受,而且关闭刺激器后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双侧种植电极同样没有发现严重并发症,这特别适用于临床表现为双侧肢体震颤的病人。
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术具有可逆性,破坏性小,容易适应,可自我调节,可控制双侧肢体症状等优点。缺点是需经常调节,潜在感染危险性,易受外界磁场干扰。
黄芩不能和什么一起使用
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在与维生素C相遇后,会被分解成苷元和糖,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因此黄芩不能和维生素C同用。
黄芩的药理作用和洋地黄类强心苷相冲突,放在一起使用容易发生强心苷中毒,因此二者不宜同用。
虽然说普萘洛尔和黄芩,都有降压作用,但普萘洛尔可以明显抑制黄芩的降压作用,因此二者也不宜同用。
如何护理新生儿血管瘤患儿
1.保持宝宝身体清洁,常洗澡,以免汗液浸湿血管瘤表皮。毛细血管瘤有浅表皮血管瘤,表皮极薄,若长时间浸在汗液中易破烂。另外洗澡时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划破宝宝血管瘤。
2.给宝宝经常修剪指甲。婴幼儿喜欢用手乱抓挠,特别是面部。因此要经常修剪婴儿指甲以免抓破血管瘤。
3.发现宝宝有血管瘤要及时向专业医生询诊,确定血管瘤类型,做好日常观察。
4.大龄人毛细血管瘤患者不可食用辛辣等刺激泩食物。
5.不可吸烟饮酒。
如果婴幼儿血管瘤病变范围扩大,表面颜色呈深紫色或深红色,表面皮肤隆起加重,说明婴幼儿血管瘤病变在增生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若婴幼儿血管瘤病变部位在头面部或手脚部位且增长迅速,需特别注意,应及时治疗,以免增长过大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婴幼儿面部畸形或肢体残疾。
对于处于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的患儿,可以使用激素瘤内注射治疗的方法。此外,还可以使用咪喹莫特、普萘洛尔、α-干扰素对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宝宝血管瘤:这4种红斑家长需特别警惕
以下四种血管瘤要引起注意:
根据部位:颈部以上最危险。尤其是鼻尖、上下唇、眼睑、耳廓、外耳孔这些部位,容易影响美容、破坏结构、损害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家长要足够重视;
根据年龄:年龄越小越易快速长大。尤其6个月以下的宝宝,瘤体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如1周内)快速长大,家长要注意;
根据大小:越大越严重。在面颈部,大小在0.5cm就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在身体部位,1cm以下的,先不用着急,1cm以上的,家长要及早到医院就诊;
根据数量:越多越危险。如果宝宝身上血管瘤一旦超过5块,就叫多发血管瘤,这时肝脏部位也可能出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肝脾有没有,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血管瘤治疗前必知的3件事:
1)80%-90%的孩子不需要治疗
马琳教授指出,婴儿血管瘤有一个固定的生长期和消褪期,一般是从宝宝出生后几周内出现,大部分宝宝的瘤体在生后6个月内快速生长,6个月后,瘤体的增长的速度变得缓慢,少数宝宝的瘤体可能长到9个月大或者一周岁,因为本身这个病可以自然消退,所以80%-90%的孩子不需要治疗。
2)治疗首先考虑发病部位
治疗血管瘤这个病,部位永远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位于重要部位的瘤体,如眼周、口周、鼻部、耳周、咽喉及外阴,内脏受累的瘤体(如肝脏、肾脏及颅内)、面积大的及多发瘤体应引起足够重视,最好在患儿出满月后即找血管瘤专科医生就诊。
3)动态随诊很关键
动态随诊就是观察,宝宝出现血管瘤后,要首先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评估瘤体情况,根据瘤体的位置、宝宝年龄及瘤体的大小综合决定是否需要治疗。经过评估后,对于不需要治疗的宝宝,在其6个月之内,需要每个月来医院就诊,以让专科医生及时了解瘤体变化情况,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年龄6个月后,可两个月就诊一次,一岁以上的宝宝,3个月来看一次即可。
血管瘤的家庭护理:
宝宝长血管瘤的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婴儿湿疹的高发阶段,所以容易出现同一部位既长血管瘤又生湿疹的现象。血管瘤本身是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但湿疹可引起瘙痒,宝宝容易去抓挠。而这个部位的皮肤由于血管瘤体的撑顶而变薄,容易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家长在密切观察婴儿血管瘤的生长情况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庭护理:
毛细血管瘤表面皮肤极薄,若长时间浸在汗液中易破烂。所以家长朋友们要注意保持宝宝身体清洁,常洗澡,以免汗液浸湿血管瘤表皮。洗澡时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划破宝宝血管瘤;
婴幼儿喜欢用手乱抓挠,特别是面部。因此要经常修剪婴儿指甲,或者给宝宝戴个小手套以免抓破血管瘤;
值得和家长朋友们强调的是,婴儿血管瘤大多是美的问题,少数是影响功能的问题,极少数是威胁生命的问题,生命、功能和美容的平衡是才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切忌为了追求美观过度治疗影响了患儿的功能,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附录:关于血管瘤的药物规范治疗
1.外涂药物:噻吗洛尔、卡替洛尔;
2.口服:普萘洛尔。普萘洛尔适合于严重的血管瘤患儿,但由于普萘洛尔副作用更容易发生在年龄小的患儿中,因此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最好不采取普萘洛尔治疗。
治疗血管瘤的4种药物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想要治疗血管瘤已经不成问题,很多人还是愿意采用药物治疗,服用药物需要坚持。不过选用药物时要根据不同的适应群和症状具体来选,不能盲目,选择之前最好也了解一下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也好有个心理准备。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四种药物:干扰素注射、平阳霉素注射、口服激素和口服普萘洛尔。
1、干扰素注射:
用法:干扰素-α-2b皮下注射 300万IU/m2·次(体表面积),皮下注射5次/周,连用3月。亦可以瘤内注射, 100~300万IU/m2·次,第1周每天1次,以后每周1次,连用8周。
适应症:对各期血管瘤都有效。
缺点:费用高,治疗时间长,流感样症状,粒细胞减低,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癫痫。
2、平阳霉素注射:
用法:表浅,浓度1mg/ml,一次剂量不超过4mg;深部,1.5~2mg/ml,一次剂量不超过8mg。平阳霉素8mg联合2%利多卡因3ml,地塞米松5mg/1ml稀释。沿不同方向呈放射状边进针边注射药物。20天注药1次,4次为1疗程。
适应症:较局限的小范围血管瘤,颜面部血管瘤,对激光治疗或口服激素效果欠佳的血管瘤。
优点:疗程短,药量少,并发症容易处理,不会形成疤痕,无明显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发热、胃肠道反应、口腔内嘴唇血管瘤容易引起溃疡、肺纤维化(极少见)。
3、口服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
用法:国外,初始剂量为4mg/kg,qd,连续使用3周,第4~8周逐渐减少至停药;国内,3~5mg/kg,qod,连续使用8周,第9周减量1/2,第10周每次服药10mg,第11周每次5mg,12周停药,隔4~6周可重复同样疗程。
适应症:适应于较为局限的头面部、会阴部、指(趾)关节等处,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病变。对血管畸形效果不明显。
不良反应:满月脸、抑制生长、感染。
4、口服普萘洛尔:
用法:第1天1.0 mg/kg,第2天1.5 mg/kg,第3天2.0 mg/kg,分2-3次, 6个月为1疗程,治疗即将结束时剂量逐渐减少,第1天减量为每天1.5 mg/kg,第2天1 mg/kg,然后停药。
适应症:对海绵状血管瘤及范围较大不能手术的草莓状血管瘤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心动过缓、胃肠道反应、皮疹、低血压、低血糖。
血管瘤的注射治疗
血管瘤属于良性难以治愈的先天性肿瘤,目前无根治措施。浅表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激光或激光+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激素、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一般不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我们的体会是药物注射或联合优化的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回来复查的患者80-95%的患者报告不同程度的有效,希望继续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
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自发性消退。
从目前看来,临床上普遍主张观察到1周岁以后,甚至观察到2周岁,有一部分患儿的血管瘤会自然消失。
大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会自愈,规律是6个月之内生长迅速,以后缓慢发展,2岁停止发展,5-7岁大部分自愈,但仍有少部分的患者可持续消退至10岁左右,但可为不完全消退。因此所谓消退完成期一般到了10-12岁。大面积的血管瘤完全消退后可以遗留局部色素沉着、浅瘢痕等体征。最好是观察,不要积极的手术切除治疗。不主张用同位素。
患儿中约1/3的血管瘤出生时就可以发现,通常血管瘤出现的平均时间是婴儿两周大时,而深部的血管瘤可能要等到3至4个月大时才发现。
约 60%的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约25%发生在躯干,约15%发生在四肢。绝大多数(约80%)血管瘤都是发生在单个部位的,少数可以多个部位发生。虽然多数的血管瘤发生在体表,但少部分可发生在肝脏、胃肠道,甚至脑里面。刚出现时候,瘤体可以很小,部分只有针尖大小,然后可以迅速扩大。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毛细血管瘤的快速增生期。然后血管瘤的扩张速度将变慢,通常到6个月左右,瘤体不再扩张。60%—70%的血管瘤可能8岁前消退,在皮肤表面的血管瘤称为浅表血管瘤,通常颜色比较鲜红,跟草莓颜色相近,故以前这种血管瘤称为“草莓状血管瘤”。同时可看见皮下静脉沿着瘤体呈放射状分布。随着血管瘤的消退,其颜色会慢慢变浅,通常小孩至7岁时颜色会全部消退。在皮下的血管瘤称为深部血管瘤,表现为淤青色或淡蓝色,有些根本看不到。这种类型的血管瘤通常在婴儿 2-4月大时才能发现。
10月的儿童草莓型血管瘤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并且也不是很大,完全可以等到学龄前来处理,激光、冷冻都行,不主张用同位素。
可行的方法有药物注射疗法,外用药物涂擦法。或电化学方法治疗大面积的突出皮肤表面的血管瘤,仅能控制其发展,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不能根治。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霉素类;⑦沸水注射疗法;⑧尿素注射液。
如果血管瘤明显隆起或向深部生长较深,可以用激素或平阳霉素治疗。外加局部加压包扎。
如果血管瘤表浅,可以用激光或高频电针治疗出生左侧颈部一血管瘤(俗称胎记),随着年龄的增大,面积稍增大,”据提供的病史,仍需与葡萄酒色斑仔细鉴别。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约为1%,绝大多数能自然消退。出生时表现为针尖样红点,约半月左右开始生长,瘤体生长速度快于身体生长。6 月之内常生长快,为增生期;10—12月开始消退,为消退期;其间瘤体无明显生长,为稳定期。不用任何治疗,5岁左右约50%患儿完全自行消退,7岁约 70%患儿自行消退,有些患儿消退到12岁。治疗的目的在于增生期控制瘤体的生长,防止消退后残留较大的畸形。所以在瘤体已经稳定或消退时干预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该患儿如确诊是血管瘤,局限在病情,应为稳定期或消退期,治疗没有必要,随访观察即可。待学龄前如消退瘤体残留皮肤松弛或色素沉着等畸形,可与激光或整形外科手术修复。
葡萄酒色斑,俗称红胎记,以前也称之为血管瘤,但现在的分类已将其划为血管畸形,与血管瘤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出生时既有,为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没有明显扩大的趋势,随身体生长而成比例生长,治疗上光化学治疗70%患者完全消退,优于普通激光治疗。
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的原理是利用直流电极连接于穿刺入血管瘤腔内的铂铱合金针,通电后在血管瘤腔内形成一定强度的生物电场,通过电解、电渗、电泳等作用,细胞间离子浓度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使局部发生电化学、电生理改变。在阳极区pH值下降至1~2,呈强酸性反应,组织脱水,微血栓广泛形成。阴极区pH值上升至11~13,呈强碱性反应,组织水肿压迫毛细血管。上述变化使接受治疗部位的蛋白质变性、坏死、凝固,从而破坏瘤体组织结构,并激活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达到治疗目的。通过对电化学疗法治疗前后的肿瘤细变性坏死,从而导致瘤体血管组织消失及部分血管机能减退。这些变化与临床所见到的术后肿瘤缩小以至消失的现象相吻合。血管瘤为小儿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对于瘤体较大,浸润到肌间的血管瘤,尤其是生长于头面部、口腔、咽部粘膜等部位的血管瘤, 电化学疗法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损伤小、疗效高的治疗方法。胞结构变化的观察,表明其治疗机制为血管瘤的实质性部分、肿瘤间质均有。
在药物治疗方面,口服激素治疗一直是治疗重症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但这种观点随着咪喹莫特和心得安(普萘洛尔)的出现,正在发生改变。5% 咪喹莫特局涂可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尤其适用于治疗身体隐蔽部位的中、小型血管瘤。具体用法是隔日涂擦患处1 次,治疗3~5个月后血管瘤可完全消失。其主要优点是用药方便、可控,无局部刺激性。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安全有效,不良作用远低于激素,有望成为治疗重症血管瘤的一线药物。
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新生儿血管瘤的报告,最早见于 2008年6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ñ英格兰医学杂志 。 2008年6月12日; 358 ( 24 ) : 2649 )上的一封来自法国医师的来信 。 儿童医院的Léauté-Labrèze等报告,他们在使用普萘洛尔治疗1例心肌病和另一例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婴(皆患血管瘤)时,意外而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血管瘤萎缩变小。于是,他们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另外9例血管瘤婴儿,结果取得了同样的成功。法国波尔多儿童医院的Léauté - Labrèze等报告,他们在使用普萘洛尔治疗1例心肌病和另一例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婴(皆患血管瘤)时,意外而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血管瘤萎缩变小。于是,他们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另外9例血管瘤婴儿,结果取得了同样的成功。 此消息在儿科皮肤科医师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医师开始尝试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新生儿血管瘤。但是,也有一些医师对此疗法抱谨慎的态度,他们期待正式的临床试验去验证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咪喹莫特( imiquimod)为全新的非核苷类异环胺类化合物,化学名1-(2-甲基丙基)-4-氨基-1 H-咪喹并[4,5-C]喹啉。5%咪喹莫特乳膏是1997年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外用治疗外生殖器疣的免疫调节药物,由美国3M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Aldara。 从目前少量的临床应用报告来看,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有一定疗效(Topical imiquimod cream appears 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rapidly enlarging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尤其适合于身体隐蔽部位中、小型血管瘤的治疗。主要优点是用药方便、可控,无局部刺激性,无全身不良反应。用药方法是隔日涂擦1 次,治疗3~5个月后血管瘤完全消失,患者耐受性良好。
咪喹莫特可增强细胞免疫活性,在用药局部诱导炎症反应和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免疫调节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咪喹莫特乳膏局部外用(0. 05μg/ cm2 ) 1h后,局部皮肤中的IFN -α和TNF -α的浓度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