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针刺方法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听宫常用配伍疗法
1.配翳风,率谷,听会,中渚,侠溪,丘墟,太冲,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盛,火热上扰之耳鸣,耳聋等。
2.配风池,角孙,翳风,合谷,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祛风泻火,治疗风火湿毒之聤耳。
3.配耳门,听会,丰隆,劳宫,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郁结之耳聋。
4.配廉泉,少商,合谷,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风热失音。
5.配下关,颊车,合谷,外关,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风火牙痛,颊肿。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听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耳大神经是颈丛的皮支,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和颞浅动,静脉,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也是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分支营养腮腺及额,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是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3.腮腺囊(鞘):由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被腮腺而形成。
4.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呈三角形。腮腺实质内面有面神经丛,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和上颌动,静脉等穿过。
针刺百会 百会针刺作用主治
百会位居巅顶,为诸阳之会,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平肝熄风,回阳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以升为主,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脏躁,破伤风,急惊风,脱肛,阴挺,崩漏等症。
百会针刺方法 针刺百会注意事项
1.施针者进针时手法要轻重适度,针尖可向前,后,左,右平刺。
2.得气后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
3.因本穴皮下组织中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组里,并且易伤及血管而致出血,因此退针后应该用干棉球按片刻,以防出血。
4.对高血压且血压不稳定有动脉硬化的病人,特别是有中风史者,可暂勿针刺,待血压平稳后,再施针灸疗,以免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
听会针刺方法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3.该穴因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又因其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5.听会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况且针刺本穴主治耳病,齿病,其症大多由于肝胆火旺,痰或上扰,风热上扰,肝经湿热,温邪所伤,阴虚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针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饼和化脓灸,以免灼伤耳窍,助火伤络,加重病情。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针刺听宫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耳鸣,耳聋,外耳道炎等;此外对牙关紧闭,失音,癫疾,痫证,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也有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