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针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液门针刺方向

简易取法: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凹陷中。

操作方法:俯掌开指或自然握拳取穴。

进针深度:直刺,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该经荥穴。

作用: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疾病:

1.上焦风热,少阳火邪上攻之耳鸣,耳聋,耳痛,目赤,喉痹,头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3.咽喉肿痛,上牙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热病汗不出,疟疾寒热。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尺泽穴针刺怎么操作

尺泽的针刺方法

进针方向:从掌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麻至前臂外侧缘及拇指。

尺泽的定位与归经

定位:在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穴法:坐位,仰掌,微屈肘,前臂旋后姿势,在肘关节掌侧面,肱二头肌腱外侧缘相交处取穴。

归经:属手太阴肺经,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按金水相生之理,又为肺经子穴。

针刺尺泽的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泻火,降气平喘,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主治:咳嗽,咯血,肺痨,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肘臂挛痛,遗尿,闭经,乳痈,腹胀。

配穴:配曲泽治疗肘臂挛痛;配膻中,膈俞治疗乳痈;配曲池治疗肘臂痛。

液门在手上什么位置 液门的治疗用法

1、液门穴的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2、液门穴的针刺方法:液门穴,斜刺0.3—0.5寸

3、液门穴的艾灸方法:液门穴,艾条灸5—10分钟;液门穴艾炷灸3壮。

液门的按摩方法

按摩方法:按揉。

做法

1、拇指的指腹按压在液门穴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

2、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

3、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各按揉3—5分钟即可,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

备注

1、针刺法

直刺液门0.3—0.5寸,局部胀痛,可扩散至手背,针尖略向上,不断运针,针感可沿三焦经脉循行向上至肘。

2、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如使用艾炷灸的话,即躺卧位,局部消毒,取液门穴,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艾条灸5—10分钟即可。

液门的功效与作用 清利头目

液门穴具有清利头目的作用,适用于风热之邪上扰头目而造成的头痛头晕、咽喉发炎、牙龈肿痛、目赤肿痛、角膜白斑以及耳疾等疾病症状,对于这些症状来说可以适当地对液门穴进行按摩刺激,从而起到改善的作用。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之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癃闭,遗精,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湿热下注之小便频数,带下,阴痒诸症。

牙龈肿痛怎么止疼 穴位按摩

液门穴能够有效帮助缓解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身体不适。液门穴位于手背第4、第5指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手各有一个。可以直接用拇指按压液门穴或者是用拳头下缘肌肉敲打本穴数分钟。

小海穴也能够帮助有效治疗咽喉、牙龈肿痛以及肩厷、肘臂疼痛等身体不适。小海穴位于手肘内侧,屈肘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踝间的凹陷处,左右手肘各一个。可以直接用食指或者是拇指指腹按压小海穴即可。配合液门穴一起按压,效果更好。

风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门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在背部,平第2,3胸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外侧1.5寸,即旁开2横指。

简易取穴:俯卧,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后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周围。

功能主治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交通一身之阳,故其祛风通络,解表清热之力强,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以预防伤风感冒。多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气喘,项强背痛,胸中烦热,风眩头痛,中风,水肿,荨麻疹,百日咳。

注意事项

1.针刺风门时,沿肋骨长轴向前内斜刺,不可与肋骨长轴垂直刺入,因其内侧的肌肉较丰厚,较为安全。

2.穴区生面及外侧部肌肉较薄,不可深刺,避免刺伤壁胸膜及肺,造成气胸。

3.忌进针过快,过猛,穴深部为肺脏,直刺过深,可损伤肺脏,造成气胸。

4.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病或风心病等心脏病患者,忌重刺本穴,这是由于长期肺病或心脏病患者抵抗力减弱,局部组织脆弱,重刺会损伤正气,且使组织损伤,不易修复,造成意外事故。

5.年老体弱患者,肌肉瘦薄,进针时,防治押手按压过重,使组织深陷,导致针刺过深,从而超过欲刺的深度,伤及肺脏。

肺俞穴针刺怎么操作

肺俞针刺手法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

1.可向上(后颈方向)或向下(尾骶方向)横刺1.0-1.5寸,其针感向上可达项部,向下可走至背腰部,以治胸段背肌疾患。

2.向内(脊柱方向)斜刺1.0-1.5寸,可时针感走向心胸,胸胁,上肢,对其所达之处的疼痛收效显著。

3.向外(肩胛骨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胸胁,上肢,治胸胁,肋间,上肢疾患。

针感:酸胀在附近,和捣针方向。

功能主治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穴位,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瘵,肺痿肺胀,痰涎壅塞,咳嗽气短,气喘,胸胁支满,疼痛,腰背强痛,小儿疳积,呕吐呃逆,胃脘疼痛,消渴,皮肤瘙痒,荨麻疹。

注意事项

1,.肺俞内侧的肌肉较丰厚,而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若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造成气胸。

2.对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病或风心病患者,忌重刺,因患者有长期肺病或心脏病,抵抗力弱,局部组织脆弱,重刺易损伤正气,且会使组织损伤,不易修复。

3.对体虚内收或肺,心肌病,久病重病者,针刺本穴应格外小心,忌进针过快,过猛。

4.对于皮肤粗糙坚实患者,进针时阻力较大,应防止因进针用力过大,针尖穿过皮肤,内无阻力而伤及内脏,使用粗针时尤其要注意。

眼睛干涩按摩什么穴位

1、眼睛干涩按摩液门穴

如果您感觉眼干、双目干涩、甚至嘴唇起皮、皮肤干裂、肌肉消瘦,或心烦不能入睡,可按摩三焦经上的液门穴(位于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缝间的蹼,顶着无名指的骨头,因此揉的时候比较痛)。液门穴就是液体之门的意思,揉按它也就相当于打开了液体之门,液体就会灌溉到身体各部位,眼睛干涩啊、嘴巴干啊,当然也就统统不会有了。如果您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按揉手上的液门穴3~5分钟,马上就会觉得嘴里面和眼睛里有液体出来,当然也就没有干涩的感觉了,不用几天的工夫,眼干口干的症状就会大有好转,身体状况也会较以前大不一样。

2、眼睛干涩按摩睛明穴

睛明穴的位置在双眼内眦角稍上方的凹陷处。睛,指穴位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眼睛;明是光明的意思。本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夹行于脊柱两侧,汇集五脏六腑气血,并通过睛明穴提供给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因此得名“睛明”。睛明穴是治疗干眼症的重要穴位。

按摩睛明穴时应轻轻闭眼,双手握空拳,拇指翘立,用拇指尖点在穴位上,稍用力,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持续1分钟,放松10秒钟后再重复点按,反复3—5次。在眼睛干涩时,可以缓解眼睛的不适。

3、眼睛干涩按摩上迎香

还有一个穴位是上迎香,这个穴位我们在说鼻炎的时候曾经介绍过。这个穴位虽然在鼻子附近,但是也可以治疗慢性结膜炎、烂眼弦、暴发火眼、迎风流泪、泪囊炎等眼部疾病。针刺上迎香穴可以引起鼻酸流泪,如果是自我按摩,可以先擦热穴位,再用指尖用力点揉,当出现明显的鼻子酸胀的感觉后,很快眼泪就会流出来了。

针刺章门穴怎么操作

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

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

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向腹后壁传导。

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

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

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所以本穴忌向内上方深刺。

4.忌直刺过深,本穴以平刺,浅刺为宜,否则超过1寸就可能刺伤肋间神经或血管,造成事故。对肝脾肿大患者,忌重刺。

哑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哑门针刺方向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 正中线,平第1与第2颈椎棘突间水平的凹陷。

进针方向:从项部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

功能主治

哑门为督脉经穴,直通于脑,并联系于舌根,有通经络,开神窍,清神志,利发音之功,以清上为主,用于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头痛,颈项强急,癫狂,痫证,鼻衄诸证。

注意事项

哑门穴的深面有蛛网膜,脊髓等重要结构,故针刺时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针刺方向

一般让患者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针尖向口唇方向直刺最安全,针尖偏向两侧或斜向下刺入亦可,针尖对口或对耳垂比对指向鼻尖安全,切勿朝鼻的方向,否则针可通过寰椎后结节上方的寰枕后膜,延髓的被膜而损伤延髓。

严格掌握进针深度

临床上哑门穴的进针深度以0.5-1寸为宜,最深不能超过1.5寸(瘦的人在此尺寸时已刺到硬脊膜)。针向口直刺时男性均值为44.92±4.42,女性为 43.32±5.49;针向鼻尖斜刺时男性均值为42.42±4.06,女性为40.99±5.32。由此可见,针向口直刺1.5寸之内(相当于2个中指同身寸)是较安全的,常规下不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手感

针刺哑门可遇到两种阻力:一是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项韧带,黄韧带或寰枕后膜阻挡之故,尔后针下再出现空松感时,即说明针尖已经进入椎管内硬膜外腔处,此时不可轻易深刺,应缓慢送针;二是紧接空松感之后(深约1.5寸时),如针下再遇到柔软的阻力时,即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病人可能出现向上下放散的酸,胀感,此时不宜再深刺,应立即停针或退针。

相关推荐

针灸治疗寻常性痤疮

1.三棱针挑刺出血法 取穴:背部胸椎夹脊两旁反应点 操作方法:取反应点l~2个,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表皮,并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即可。5~7天治疗1次。 2.梅花针刺血法 取穴:背部督脉经穴及病灶处 操作方法:消毒后用七星针弹刺至局部出血,督脉经穴处拔罐。 3.耳穴或耳背静脉刺血法 取穴:耳穴神门 内分泌 皮质下 肺 交感 耳背静脉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以三棱针或手术刀尖将耳穴或耳背静脉刺破,使出血少许即可。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

手三里穴针刺怎么操作

手三里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或侧卧位,前臂外侧缘,肘横纹以下2寸距外上髁2.2寸,桡骨外侧缘处。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手远侧端。 作用主治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里,有居之意,穴居肘髎为3寸,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和胃理肠,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牙痛,颊颌肿,肩膊疼痛,上肢不遂,手臂顽麻,急性腰扭伤,落枕,坐骨神经痛,腹痛吐泻,伤风感冒。 常用配伍疗法 1.

穴位治疗慢性胆囊炎

1.穴位注射 [取穴] 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 [操作] 所用药物为红当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选取2~3对穴,针刺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3~5毫升,以上治疗主要用于急性胆囊炎,每日1~2次,7~10次为一疗程。 2.基本治疗 [治则] 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 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加减]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操作] 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

针刺翳风穴怎么操作

翳风的针刺技巧 取穴:坐位,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即下颌支后缘后0.5寸处。 简易取法: 1.将耳垂向后捺,耳垂的边缘即是本穴。 2.头侧向一边,领颈部胸锁乳突肌鼓起,该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下向内上刺向外耳道,与矢状面成60°。 进针深度:斜刺,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5寸(治疗聋哑病),或直刺0.5-1寸(治疗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 作用主治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故具有舒肝利胆,通利

羊角风治疗试试针灸吧

1、灸法。取穴:大椎、肾俞、足三里、丰隆、间使、腰奇。操作:每次选用1~2穴,采用化脓灸法,隔30天灸治一次,4次为一疗程。 2、电针。取穴:神庭~内关,太阳~足三里;风池~仆参。操作:3组穴位可交替使用。选用密波,通电20~30分钟,适用于间歇期。 3、耳针。取穴:心、肝、肾、脾、胃、神门、枕、脑干、皮质下。操作:每次选用2~3穴,毫针用强刺激,间歇行针,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也可用埋针埋丸法。 4、埋线。取穴:大椎、腰奇、鸠尾、神门、足三里、长强。操作:每次选用1~2穴,在无菌操作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

液门能够治疗什么疾病

液门穴具有清热散火的特殊功能,对于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眼睛赤涩,龋齿等病症有 特殊疗效;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还可以有效治疗耳聋,耳鸣,手指肿痛,手臂疼痛,喉痹,疟疾,感冒发热等疾患。 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手背部,当第四,五指尖,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的部位。 液门保健按摩手法 1.正坐,伸手屈肘,朝着自己的胸前,手掌心向下。 2.轻轻握拳,用另外一只手轻轻扶住小指侧的掌心处,大拇指弯曲,用指尖或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胀的感觉。 3.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侧穴位各掐按一次,每次掐按1-3分钟

月经不规律怎么治疗

1、基本治疗 (1)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操作: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 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

听宫穴针刺怎么操作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取穴:坐位,双目平视,耳屏软骨根都中点前方2分,颧弓根部上下缘之间的中点,张口有凹陷。 简易取法: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刺向外耳道)与颞部矢状面成45°。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蚊叮似的痛觉向外耳道深面。 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

丰隆穴针刺怎么操作

丰隆针刺方向 取穴法:侧卧,髋骨下缘至踝关节横纹之中点水平,即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骨与腓骨之间。 进针方向:从外侧向内直刺,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1-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8-1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有酸胀感,向上放射至大腿根部,下至外踝。 作用与好处 丰隆属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能沟通脾胃两经。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有清降痰浊之功,为治痰之要穴,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诸症;本穴又有和胃气,宁神志,清热化湿之功,用于治疗风痰头痛,头昏眩晕,倦怠思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