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可以治好吗

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可以治好吗

(一)治疗

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如出现黄疸可按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治疗。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西林,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西林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克林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克林霉素亦可导致皮疹。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激素也可应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对脾肿大的患者应限制其活动,随时警惕脾破裂发生的可能。一旦怀疑,应及时确诊,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和进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获救。

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在体外试验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必常规地应用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唯有伴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的艾滋病患者以及有充分证据说明是慢性进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虑应用此类制剂。干扰素的疗效不明了。

(二)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因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所致。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

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吃阿莫西林能喝酒吗 吃阿莫西林的禁忌

1.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药物之一,因此,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不适合吃阿莫西林,以免出现过敏。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等患者禁用。

3.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疱疹病毒感染者,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慎用。

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核病、梅毒、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②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重链病等。

③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④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等。

(2)淋巴细胞减少:

①感染:淋巴腺结核、粟粒结核、伤寒、肺炎、传染病早期等。

②肿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等。

③药物:应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④放射线照射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处理

一、一般疗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腔卫生。保证营养及足够热量。对症治疗。

二、灭滴灵

15—5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5—7天,适用于咽峡炎症。

三、抗生素

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应给予抗生素(避免用氨苄青霉素,以免发生皮疹)。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适用于咽喉水肿呼吸道受阻、心肌炎、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中毒症状重者,疗程一般1—2周。

五、生物制剂

恢复期病人血清每次10—20m1,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q—干扰素100万u/d,肌注,连续5天。

六、中药

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金莲花片剂、川心莲片剂等,应辨证施治。

七、抗病毒西药

无环鸟苷(acyclovir)10—20mg/kg?d,分2—3次,静滴。本药--、抑制ebv复制,停药后病人鼻咽部仍可连续排病毒。病毒唑(ribavirin)10—15mg/kg?d,分2次肌注,3—6天1疗程;或威乐星口服液(每支10ral含ribavirinl50mg),剂量1ml/kg?d,分2—3次口月艮。

八、严重并发症治疗

如脾破裂应手术,呼吸道阻塞急需时做气管切开。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浅表淋巴结肿大传染吗 哪些原因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会传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感冒、艾滋病、梅毒等原因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会传染的。

要注意,具有传染性的是疾病本身。

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吃什么好

1、可适当吃些能抗风湿祛寒邪的食物,如大蒜、辣椒、茴香花椒、大葱等,经研究,大蒜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适当的使用可预防病毒感染。冬季可服用姜汤,可起到目的。

2、多补一些豆类食品,如黄豆、大豆、黑豆等可对该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豆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可促进肌肉、关节、骨骼的代谢,病毒感染修复有很好的效果。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可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什么是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

潜伏期5~15天不等,多数为10天。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全身不适、头痛、头昏、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病程长短悬殊,临床表现多样,各次流行与其主要症状表现迥异。较典型而常见的症状有:

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但也有长达2~4个月者。发热时可伴有畏寒、寒战,热可渐退或骤退,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淋巴结肿大 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病变,其中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1~4cm不等,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腭垂(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水肿阻塞罕见。

4.肝、脾肿大 约1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5%~15%出现黄疸。50%以上病例有脾肿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cm~3cm,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黏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

6.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有时变化多端,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警惕以防漏诊或误诊。

本病一般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的疾病十分常见,但同时有明显咽峡炎,尤其是渗出性扁桃体炎者少见。因此,重视临床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咽部,发现咽峡炎明显者应高度怀疑IM。伴多脏器损害的IM,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难度更大。此时如咽峡炎突出,则可为IM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IM的诊断,但并非特异,必须考虑到其他有关病毒感染,以及原虫感染的可能;血清HA的检出,尤其是短期内效价明显升高者,对IM具相对的特异性,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种EBV抗体的检测对困难病例有鉴别价值,其中VCAIgM的检出意义最大,VCAIgG效价在短期内明显上升也很有价值。如同时检测引起IM血象改变的其他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则更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潜伏期短,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变化多端。患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治疗,以免累及神经系统导致各种脑膜炎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以免造成大范围传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何发病特点

本病分布广泛,可散发也可以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 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 可能,但并不重要。一次得病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相关推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怎样

一、西医 本病的疗为对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激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可不可以吃豆角

问题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可以吃豆角 意见建议:豆角含丰富维生素B、C和植物蛋白质,能使人头脑宁静。调理消化系统,消除胸膈胀满。可防急性肠胃炎,呕吐腹泻。有解渴健脾、补肾止泄、益气生津的功效。

胰腺炎复发的原因 继发感染引起复发

很多传染性疾病也可并发胰腺炎,例如: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伤寒、败血等。之所以胰腺炎复发,也可能是因为引起胰腺炎的疾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疗,最终导致胰腺炎复发。

脾脏肿大的病因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白血病的诊断

诊断 白血病是骨髓的病变,因此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及骨髓切片检查,才能够确定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认白血病的种类,还需要额外的特殊检查,才能精确将白血病予以分类并给予最适当的疗。 这些特殊检查包括:细胞生化特殊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查,染色体检查。 鉴别诊断 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类白血病反应等病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类白血病反应。

白血病如何确诊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这是白血病的诊断之关键。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3.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急性红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

淋巴细胞计数(LY)介绍

淋巴细胞计数(LY)介绍: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淋巴细胞计数(LY)正常值: 淋巴细胞0.2~0.4(20%~40%)。 淋巴细胞计数(LY)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疗、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

脾大的危害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 脾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 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脾

关于血液的病掌握四类常见血液病

1、出血性疾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无力、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2、红细胞疾埠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3、白细胞疾埠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