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焦虑别担心 养条狗就可以解决问题
老人焦虑别担心 养条狗就可以解决问题
老人睡前喝杯水可有效预防脑血栓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研究证实,人的血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血粘度高,随后逐渐降低,在凌晨达到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
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粘度增高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专家建议: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可以降低血粘度,维持血流通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脑血栓的形成。
调整习惯减少老人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障碍。据估计,大约有1/4的老年人常受其苦。虽然便秘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常常给老人带来思想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甚至影响睡眠与饮食。
多选用润肠通便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酸牛奶、洋粉等食物,使粪便变软,便于排泄。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谷类、豆类、花生、坚果、瘦肉、内脏等食物,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豆油等植物油,不仅有润肠的作用,还可以分解产生脂肪酸,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利于排便。
可爱宠物抚平老人焦虑
医院用宠物狗帮助治疗老年心脏病人是一种正确选择。研究人员于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公布这一新奇的研究成果,这也是首次用科学测量法证明治疗犬可以降低心脏病患者的焦虑、紧张和心肺压。“你能从病人的脸上看到效果,一开始你会看到他们的脸上出现笑容,然后你就会发现‘焦虑’这个字眼儿从他们身上跑得无影无踪。”这就是老年病人们看到宠物狗时的表现。
有狗陪伴,病人会感觉更平静也更高兴,不过他说,还需要用更多的人进行更长时间的研究。
我们要怎么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焦虑症
1、懂得倾诉 基于自尊,很多人会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其实找人倾谈。好处甚多。由于每人各有专长,你认为难于处理的事,在其它人眼中可能十分轻易。再说,你将事情重组及向别人倾谈后,不愉快的情绪亦会随之宣泄,压力和焦虑会因此而得到纾缓。感情的负担得到释放,人会变得较为冷静和清醒,解决问题的能力 亦会提升;
2、懂得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 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
3、保持乐观态度 当你面对缺乏自信心的时候,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给自己打气,想象自己过去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4、学会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适当的做些运动,例如游泳就是一个释放压力非常好的运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交往些朋友,空闲时出去旅旅游。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控制焦虑症,而不是被焦虑所掌控;
5、做事不...
自我判断失眠的四个标准
日前,据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丽杨介绍,偶尔睡不着不能决定是否失眠,判断失眠有好几个标准,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就算是失眠。
1、连续一个月,每周至少有3天出现上床30分钟无法入睡。
2、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3、在睡眠过程中,夜间醒来次数超过2次。
4、次日起床后伴有嗜睡、疲劳、精神状态不佳、认知功能下降等。
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失眠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工作及精神压力大、作息无规律、各类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
长期性失眠要警惕得心理焦虑症
随着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生活及工作感情等方面的困扰,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多数患者是想单方面要求医生解决的问题,却不愿意找寻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失眠不是一个孤立的症状,如果是顽固性、长期性的失眠,那有可能80%都可能是焦虑症引起。
患者即使已经确诊有焦虑症,他们都采取“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的方法,拒绝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更担心周边的人会认为他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最后,他们是担心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有副作用,害怕吃上瘾或是有依赖性。这有对焦虑症有正确的认识,配合医生做心理干预,合理用药,焦虑症缓解睡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KK提示:失眠的人需要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大脑由兴奋转化为抑制,这样才能更为顺利地入睡。自我放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放松法,具体方法是以舒服的姿势坐好,用鼻子进行自然的深呼吸,或用嘴巴慢慢地深吸气,然后再用嘴巴慢慢呼出气,如此反复缓慢呼吸多次,逐渐使自己进入放松的状态。
老人最担心的三个问题
担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
担心之2:疾病缠身压力大
人进入老年期后,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各种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在人们50岁后会明显增高,北京市2011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表明,50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70岁以下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70 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资料表明,7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1%。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的慢性代谢性疾病,87%在40岁后发病。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 9700万人。
担心之3:抑郁情绪难以摆脱
老年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或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55岁以上人群自杀率明显抬升,并随年龄增长更加显著。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4%。老年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心情烦躁、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并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有些人甚至出现死亡念头和自杀行为。这些,在“空巢”、“失独”等特殊家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四大方法
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轻松。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宽容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帮你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陷入悲伤、烦恼、痛苦之中,让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淡泊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人生的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也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更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不战而退。
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 考试焦虑症
中国的孩子大多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症状比较严重的,会出现考试焦虑症,即在考前以及考试过程中极端的紧张,担忧,并伴有生理反应,比如头疼,头晕,思维不集中等。考试焦虑症不仅会对孩子的成绩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身体,智力发育。
解决办法: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2.调整期望水平,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只能带来无谓的压力。
焦虑症的调适与综合疗法
Step1:焦虑辨别要细心
焦虑是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然而当孩子的焦虑程度过高或者泛化,就容易进入异常状态,将严重影响孩子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严重的焦虑状态其影响还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焦虑问题因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内隐性,极易为父母和老师所忽视,从而加剧以致恶化。因此父母应当细心辨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做一个敏锐的父母。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或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时,爸爸妈妈可以从孩子的生理、认知、行为这三个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他是否有焦虑障碍:
1、孩子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2、孩子总是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做傻事,觉得自己不行。
3、孩子总是有关于鬼怪和野兽的想象,经常表现出非常害怕和担心。
4、孩子总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或者自己所爱的人受到伤害。
5、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健忘。
6、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污染”,觉得要发疯了。
7、孩子总为一些事情担心或苦恼,而且没有办法使自己停止担心或苦恼,并且经常由于担心而紧张、不安、发脾气。
8、孩子总是哭泣或者尖叫,回避父母的目光。
9、孩子总是拼命地咬指甲或者吸吮手指,不咬出血不罢手。
10、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很沮丧,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表演。
11、孩子必须把东西准确地放在合适的位置,否则就焦虑不安。
Step2:对症下药要耐心
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爸爸妈妈要仔细排查孩子焦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缓解他的焦虑。
原因一: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
嘈杂、拥挤不堪的环境,家庭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孩子天天生活在“战火”之下,长期战战兢兢,极易感觉烦躁、恐惧和紧张。其实成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同样会觉得疲倦和厌烦,何况是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许多研究同时发现,矛盾激烈的家庭氛围或家庭成员间亲密度低、凝聚力差,同样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导致焦虑。
对策:
1、也许爸爸妈妈面对的是不良的环境和氛围,总是觉得自己很疲惫。但要记得在处理这些“火爆”的家庭问题或邻里关系之前,先给自己一个停顿,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良药是有理有节。
2、在责备对方或孩子之前,先责备一下自己,学会给家人(包括孩子)道歉。
3、如果爸爸妈妈觉得忍无可忍,迫切地需要吵架的时候,请记得先把孩子送回他的房间,或者请记得关上房间的门,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
4、切记“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团结、亲密,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原因二:父母本身的心理状况与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爸爸妈妈本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妈妈的焦虑程度、恐惧状况、强迫症状都对孩子的焦虑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爸爸妈妈过分严厉或者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孩子过于敏感,有焦虑症状。最后,爸爸妈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经常采取吵架、打骂等破坏性方式,同样易造成孩子的焦虑症状。
对策:
1、爸爸妈妈的健康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前提,如果爸爸妈妈自己很焦虑或者具有其他情绪障碍,需及时找医生咨询。
2、给孩子提合适的要求,给他慢慢长大的时间,对孩子不要太严厉或者一味纵容溺爱。
3、不要过高估计某些危险,爸爸妈妈给孩子过多的劝告、威胁、禁令,常常会使孩子更加害怕和焦虑。
4、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慎用批评和体罚。尤其是女孩子,她们比男孩子更加担心会受到躯体上的伤害。
5、教导孩子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不需要一直过于小心翼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焦虑会慢慢降低。
原因三:孩子属于难养型气质类型
许多研究者认为,节律性低、适应度弱且反应性强的具有负向情绪本质的难养型儿童,易出现内隐性问题,当这些怯懦、胆小,本身具有比较多的负向情绪的儿童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与其环境不相协调时,就易导致焦虑,进而发生行为问题。
对策: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让他感觉很“安全”,知道家里人都很爱他。
2、给孩子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小步子”目标,经常让孩子做一些他觉得安全、把握较大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3、耐心听孩子说自己的“心事”,经常带孩子出去“吼一吼”、“打一打”、“动一动”来发泄他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倾诉和调节情绪。
4、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活泼、思想积极的好朋友,经常带孩子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
原因四:重大挫折事件
许多临床的案例发现,意外事故、失去亲人等让孩子(尤其是小年龄儿童)无法接受、理解或者难以忘记的事件,会给孩子带来过强的刺激,导致他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焦虑障碍。
1、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游戏和纪念活动,让孩子正确面对亲人的去世和其他挫折事件。
2、可以通过让孩子画画、游戏等形式,仔细观察他的心理状况,了解他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一些突发事件确实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障碍,爸爸妈妈应及时送他去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
老人焦虑症
中老年人是发作焦虑症的主要人群,很多中年人因为压力导致患上焦虑症,焦虑症不仅会有躯体表现,还有些焦虑症会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一定要了解焦虑症的症状,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治愈焦虑症,下面请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焦虑症的症状表现。
焦虑症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焦虑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意志与行为改变:患者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患者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负责任。
二、焦虑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性格改变。如患者易激动、无理取闹、以前温和、老实、耐心的脾气不见了、沉默寡言、孤僻、怕见人、不求上进、生活懒散被动、工作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三、情绪的改变: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
四、焦虑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情绪不稳定。经常脸无表情,对周围事情无所谓。有时无故大发雷霆,或为小事哭吵。对亲人不热忱,或视为敌人,经常谩骂,这些大家应该常见的精神病患者的现象。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
小孩玩物丧志 妈妈有点纠结
小彤生日前一天,彤爸给她抱回来一只小狗。自从有了小狗,小彤一天到晚都把狗狗挂在嘴边,一不注意就把狗狗抱起来。早上醒来第一句话就问:狗狗呢?白天,没事就和狗狗一起玩。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小狗的到来,的确给小彤带来了很多快乐,它不再寂寞,而且交流语言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而且不再缠着大人陪着她玩这玩那。碰到她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拿出狗狗作为条件,小彤立马投降。比如在朋友家玩到很晚还不肯走,跟她说:“我们回家跟狗狗玩去了!”她立马跟人家说拜拜!再比如小彤不听话的时候跟她说:“你再不听话就把狗狗送走了!”保准她立马就范。
有了小狗之后,彤彤可高兴了,可是我跟彤爸却愁坏了。除了狗狗本身随地大小便的卫生问题,最关键的是小彤的卫生问题和学习问题。小彤总想抱狗狗,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阻止她,但总有盯不住的时候,一不注意这边已经把狗狗抱在怀里了。虽然每次抱了狗狗都会带小彤用洗手液洗手,可是又防不住她突然用嘴去亲亲狗狗,又或者狗毛刺激使鼻子、眼睛痒痒了又突然去抠鼻子、揉眼睛。除此之外,由于小彤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和狗狗玩,也许是刚有了狗狗还很新鲜的原因吧,可是狗狗真的占用了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她都不再缠着大人给她读书了!这就是所谓的“玩物丧志”吧!因此,如今我真的很纠结,到底该不该将小狗送走?
专家解读
让孩子养宠物利大于弊
在慧爱公益教育机构创始人,资深早期教育专家嘉嘉老师看来,让孩子养宠物本身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因此,除非孩子本身有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否则如果孩子喜欢,且家庭条件允许,可考虑让孩子养宠物。
利1:可陪伴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宠物常常是童年最好的玩伴。对于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而言,除了父母,孩子很难找到一个对象来分享内心的情感。“我2岁的儿子,会跟宠物说话,并且会和宠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在嘉嘉老师看来,养宠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陪伴孩子,让孩子变得不那么孤单,可以享受被陪伴的快乐。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养宠物可以弥补了孩子与同龄人缺少沟通的遗憾。
利2:可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相比不养宠物的儿童,养宠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且与伴侣动物关系越亲密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孤独感水平也越低。”嘉嘉老师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接受和认可,宠物对于儿童毫无保留的关注,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并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利3:让孩子变得富有同情心,并产生共情感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习惯了一切以自我中心的孩子,在照顾更为弱小的小动物的过程中,会慢慢学会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并表现出同情心与爱心。对于孩子而言,宠物不仅是伙伴,更是一种安慰和寄托。当他们向宠物倾诉心事时,或者分享内心的情感时,宠物的关注和回应,会让他们找到一种共情感,从而帮助孩子抚平心灵创伤。这种与宠物的共情经历,会让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与他人交流。
利4:让孩子学会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
在嘉嘉老师看来,让孩子养宠物,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而且也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它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比如生命是如何成长、繁衍的;通过与小动物嬉戏玩耍,喂养、训练和护理小动物,儿童能逐渐了解小动物的各种行为和表情的意义,并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美丽与艰辛,并因此学会如何尊重生命和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
利4:培养小孩责任感
养宠物是个长期的工作。对于孩子而言,在养宠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可以将一部分工作让孩子来做。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承担喂食的工作。长大之后,可以遛狗或者清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宠物是有责任的,从而培养孩子的参与感与责任心。
弊1带来健康威胁
医学研究表明,动物身上带有许多致病菌,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对人特别是儿童的健康威胁。不少宠物身上都会有狂犬病毒、寄生虫、跳蚤和螨虫等问题,在孩子与宠物相处的过程中,会给孩子带来健康威胁。因此,如果要养宠物,必须要做好相关的疫苗注射,并确保孩子不会对宠物过敏。
弊2占用时间与金钱
对于不少城市家庭而言,有限的居住面积和繁忙的工作,养宠物会让家庭生活显得更加手忙脚乱。一方面,宠物要占用很多的时间去喂养和照顾。另一方面,宠物还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大把的金钱。
养宠贴士
养宠之前,要充分考虑
“尽管饲养宠物利大于弊,但在决定养宠物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清楚。自己是否有饲养宠物的心理准备和客观条件,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这份责任?”嘉嘉老师说,养宠物,除了要考虑家里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之外,还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勤于打扫卫生。如果孩子的抵抗力弱或者身体不好,建议暂时不要养宠物。
养宠之前,和孩子明确养宠物的责任
嘉嘉老师建议,在养宠物之前,应该让孩子明确他或者她的责任,并让孩子参与到养宠物的过程中。推荐所有打算让孩子养宠物的家庭,和孩子一起观看一部名为《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的电影,让孩子意识到养宠物是一种快乐,同时也是一种责任。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宠物也有生老病死,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但我们必须承担终将失去它的痛苦。
选择合适的宠物
对于孩子而言,养宠物不仅要结合孩子的喜好,还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婴儿期,可以养鱼。再大一点,可以养兔子和小狗。等到孩子更大一点的时候,可以养一些诸如拉布拉多之类的大型犬。猫,适合比较安静的小朋友。狗,则比较适合爱动的小朋友。总之,养宠物,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和动物本身的脾性。此外,如果平时比较繁忙,可以养一些诸如巴西龟之类的比较容易照顾的宠物。
养宠过程,孩子一定要参与其中
嘉嘉老师强调,如果你决定养宠物,那么就一定要孩子参与到养宠物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该代替孩子承担责任。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买宠物饲料和玩具,帮助宠物布置新家,和孩子一起找资料,学习宠物的习性和如何与宠物相处和交流。如果孩子对观察或者画画感兴趣,可引导孩子画宠物或者写宠物日记。
注意卫生和免疫
嘉嘉老师特别提醒,养宠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定期给宠物洗澡,并修剪动物的爪子,给动物打好预防针,降低宠物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健康风险。其次,带宠物出门,应随身携带纸张和袋子,处理宠物拉的大便。这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文明教育。采写:南都记者 米春艳
如何调整焦虑心态
1、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2、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3、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4、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5、自我放松。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用自我松弛的方法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
6、听音乐。听音乐音乐是对抗焦虑的好帮手。它不仅使肌肉松弛,也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使你积聚的压力得到释放,一定要及时的了解轻度焦虑症治疗这一问题。
烦躁焦虑怎么办
烦躁焦虑出现之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治疗,焦虑症并不是说能治愈就能治愈的疾病,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一般都需要一段过程。烦躁焦虑更是如此,所以焦虑症患者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坚持自我治疗和科学治疗才能有效治愈焦虑症。烦躁焦虑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那么究竟烦躁焦虑怎么办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烦躁焦虑怎么办?烦躁焦虑的解决办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在需要的情况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二、要学会增强心理防御能力:焦虑症患者的心情好坏与焦虑症能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要沉住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三、坚定能够治愈的自信心:有疑问的患者更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四、家属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去持: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五、焦虑症患者要全面了解焦虑症:对焦虑症知识有了解: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以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职场上的焦虑该如何克服?
把自我期待写出来,一条一条的。每写一条都问问自己,是这样的吗?我有多渴望它的实现?
在所有的期待中,把期待他人认可的挑拣出来,问问自己,有多大程度的期待认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吗?有没有别的方式?
把剩余的自我期待列出来,你希望在里面获得些什么?这些期待和期待别人认可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最后,把那些别人认可的期待不到一半的项目列出来,不要想太多了,就是这些,先做下去。
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面对这种问题不要紧张,也不要对自己施加过多的心理压力。而是解决问题,找到要你感到焦虑的原因,然后想到解决的方式,最后把你想到的解决方案写下来。就不要再想了,做起来,解决问题,相信这种症状就能够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