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诊断标准
肝纤维化诊断标准
有赖于临床评估、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一)确认相关致病因素
是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基本条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等)、化学毒物性(如乙醇和药物)、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因素,有时两种或多种病因的肝病可并存。
(二)临床评估
包括病史、年龄、性别、病程、发病过程、治疗情况、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差异较大。常见肝纤维化的诊断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大便异常、肝区不适或胀痛、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曲张等。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或可表现为伴同于原发病的其他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有病人病程较长,年龄较大,长期大量饮酒、体质指数(BM1)增加、胰岛素抵抗与肝脂肪变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使用免疫抑制药、反复血吸虫感染等。
(三)血清标志物检测
可用来检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肝纤维化的疗效。
1、反映ECM成分合成增多的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Ⅳ型胶原(CⅣ)、I型胶原(C1)、Ⅵ型胶原以及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还有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酰羟化酶(PH)。
2、反映ECM降解的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以及脯氨酸肽酶(PLD)。
3、其他血清学指标
AST/ALT比值、GGT、APRI等数值升高意义尤为重要。
4、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细胞因子
如转化生长因子p(TGF-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缺乏特异性与敏感性,宜联合检测提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与动态观察。
5、其他肝纤维化评价的新方法可能来自于基因芯片与蛋白组学等先进技术。
(四)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
是临床上对肝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目前超声只能进行到定性诊断。通过超声直接观察肝的实质回声形态、肝包膜、肝边缘角、肝静脉壁的改变,直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通过超声观察胆囊、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辅助肝纤维化的诊断。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脾厚度、脾静脉宽度及肝右叶最大斜径等参数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超声对比造影: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明显增多时间提前出现可作为无创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2、瞬时弹性成像肝切变弹性探测仪(Fibroscan)(纤维扫描仪)能够了解肝基质的弹性程度,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并对肝纤维化进行准确分级。详见第1章第四节。
3、cT和MRI
能够了解肝左叶和脾的大小以及肝表面形态、门静脉侧支血管等的影像学改变,有助肝纤维化程度和进展的观察。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
肝纤维化诊断
血常规可正常,但有脾亢者则外周全血细胞减少,各项肝功能指标一般正常,但少数人可有AKP及(或)γ-GT轻度升高。合并多囊肾者,后期可出现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食管吞钡及胃镜早期可无异常发现,病情进展后一般均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B超及CT可见肝脾肿大、门静脉扩张、脾静脉扩张、胃冠状静脉扩张及门脉高压。合并多囊肾者,可发现双肾多发性囊性病变。肝脏穿刺活检一般可发现典型的先天性肝纤维化病变。但少数情况下,若穿刺部位恰好为正常的门管区时,则可误诊为正常肝组织。
先天性肝纤维化可以通过肝组织病理活检诊断,病理特点为:
1、肝组织内呈现宽大致密且炎症不明显的胶原纤维间隔,或纤维束弥漫穿插于固有的肝小叶内;
2、肝细胞板排列大致正常,一般无肝细胞结节性再生,不形成典型的假小叶结构;
3、肝内胆管扩张和增生,扩大的胆管上皮覆以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可伴有肝内胆管发育畸形或海绵状扩张。
如何诊断肝硬化
肝硬化诊断方法一:肝脏弹性或者肝脏硬度检测
顾名思义,肝脏硬度检测就是直接的测量肝脏的健康状况,这是近几年来开始重视的一种没有创伤的肝硬化诊断的办法,专业的术语叫做诊断肝纤维化。这个检查方法是日本的一个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十几年过去了,终于实现了这个功能。通过机器看到软组织在振动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反馈,通过这个办法来确定肝病的情况。
此种办法的优势就是能够在不伤害患者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比较系统的检查,能够客观的评估肝硬化的程度。
肝硬化诊断方法二:超声对比造影
造影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造影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造影主要是在检查方面使用,造影对于肝硬化的诊断一般都用于肝硬化的早期。
造影是通过往身体里面注入造影剂,然后通过仪器测试肝对于造影剂的敏感度来辨识的,一般都能够达到95%。由于肝纤维化时伴有肝脏微循环的改变,造影剂在肝内循环时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肝内细微结构改变的间接征象,因此可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国内也有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的定量诊断进行初步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希望借此能提高判别轻、重度肝纤维化的效率。
肝硬化诊断方法三:超声图像检查
超声图像检查是通过计算机对超声图像的分析来获得数据的,现在这诊断模式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模式,已经有很多的系统了,多重技术的交叉运用能够更好的诊断肝硬化。
肝炎化验单怎么看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
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是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IV型胶原(C--IV)和工型前胶原(PC一皿)。这些指标的升高常表示肝组织内的纤维化形成,但其特异性不强,不能作为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因此,不能因这些指标的轻度异常或某一两项指标异常就认为得了肝硬化。而要结合其他检测结果、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因为,其他脏器的疾病也可以引起几项纤维化指标的异常。
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与检查
一、早期肝硬化的症状诊断和病因诊断
(1)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无病毒性肝炎、长期嗜酒、长期营养不良、血吸虫病或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史。
(2)早期肝硬化全身症状:主要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早期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
(3)早期肝硬化消化道症状:食纳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劳累后明显。
(4)早期肝硬化体征:少数病人可见蜘蛛痣,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无压痛。脾脏可正常或轻度肿大。
由于早期肝硬化症状不明显,常易与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所以只根据肝硬化的症状和病因因素不能确诊肝硬化。肝硬化的检查手段才是确诊肝硬化的依据。
二、早期肝硬化的检查诊断
1) 肝脏的病理学检查诊断:到目前为止,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通过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发展至肝纤维化,而且可以弄清肝纤维化到底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可以鉴别出是酒精性肝硬化还是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鉴别诊断如肝肿瘤、脂肪肝、肝结核及肝脓肿。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目前在临床上,肝穿刺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完善,病人的痛苦也很小,在有经验的肝病专科医生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极少。
(2)脏脏的影像学检查诊断: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脏轮廓、大小、及肝实质信号强弱的改变. 肝脏血管内径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变,脾脏大小的改变等。能对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脾脏及其他脏器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检测,对肝硬变和门脉高压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但是,目前这些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对纤维化做出确诊,更难于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3) 血清指标:血清指标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其中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 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 (1N)等应用较为广泛。这些血清学指标的高低与肝穿诊断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因毕竟不如肝穿刺检查来得直接,对于某些病人来说,往往很难根据一次化验指标高低来确定肝纤维化的程度。但是血清化验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容易复查,如果能定期检查(如每半年或一年 )则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是升高或降低的总趋势来了解肝脏纤维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可大致了解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4)血小板和肝功能检查:早期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比平时减少。肝功能检查,主要表现在蛋白,早期肝硬化可能会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等情况。
(5)内窥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接发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布走行、曲张程度及静脉表面有无红色征、糜烂和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的出血部位。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内镜检查对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还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进行硬化剂注射等。如发现曲张的静脉有近期出血征象,可采取有关措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还可同时确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溃疡、糜烂、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解析具体的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具体的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的清楚了解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白血病的诊断工作。因此,认识了解具体的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十分重要!下面,为大家解析具体的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通常是基于对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检查,观察症状反复,然而,在罕见的情况下,血液测试显示,如果病人有白血病,通常这是因为白血病的早期阶段或已进入缓解。淋巴结活检可以执行,以及为了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类型的白血病的诊断。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贫血呈轻、中度并与脾肿大不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但罕见有超过50×109/L者,骨髓干抽,活检示造血组织为纤维组织取代。无ph1阳性细胞,这也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可形成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常规的肝功能化验检查常难以判断,需经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指标辅助确诊。
(1)病理学诊断: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可了解到肝纤维化发展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
(2)影像学诊断: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脏轮廓、大小及肝实质信号强弱的改变,肝脏血管内径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变,脾脏大小的改变等。
(3)血清指标:与肝纤维化有关的血清指标主要包括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连蛋白等,血清学指标的高低与肝穿诊断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查可通过指标变化值来了解肝脏纤维化的发展变化情况。
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通常较难逆转,发现肝纤维化趋向应及时治疗。
慢性肝病患者为什么要检查肝纤维化四项
肝纤维化四项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四项指标,
1、血清透明质酸(HA)主要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少量小分子亦由肾小球滤过。当肝,肾功能受损时,血清HA升高,且随病变加剧而呈升高趋势。血清HA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发展与转归。
2、层粘连蛋白(LN)也称为板层素。属结构性糖蛋白,存在于基底膜的透明层中。与肝纤维化形成有重要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水平常与Ⅳ型胶原、透明质酸等相平行,在肝纤维化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3、Ⅲ型前胶原(pcⅢ)是Ⅲ型前胶原前体,血清PCⅢ含量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反映出肝纤维合成情况。
4、Ⅳ型胶原(Ⅳ-C),血清Ⅳ-C被认为能很好地反映胶原的合成,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
以上四项指标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炎症因素,当肝炎活动比较明显时,肝纤维化指标也会明显升高,所以肝纤维化四项在反应肝纤维化的程度及准确性方面还有欠缺。目前能够最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是肝穿刺活检做病理检查,这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而肝纤维化四项检测相对比较简单,采集静脉血即可。根据结果,再综合其他检查可以粗略判断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及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般来说如果病史较长,且医生根据其他指标判断可能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时,会建议患者进行此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