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何时开始
乙肝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何时开始
母婴阻断失败多因宫内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婴传播与母亲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有关。HBV DNA(乙肝病毒基因)>106 IU/ml的母亲,生育的后代尽管实施了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但仍有大约10%的新生儿母婴阻断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宫内感染。
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乙肝母亲体内的HBV DNA水平,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然而,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一直没有太多的临床数据证明。
以往,医生们考虑绝大多数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发生在孕晚期(孕28周至40周),妊娠28周以后的胎儿发育也基本成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可能较小,一般建议高病毒复制(HBV DNA >106 IU/ml)的乙肝母亲在孕晚期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治疗可从孕13周开始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医生看到艾滋病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的时间是妊娠14周,因此也建议乙肝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从孕中期,即孕13周起就开始治疗。那么,提前治疗时间是否对母婴阻断的效果更好?对母亲和胎儿又是否安全呢?
2015年,我国南京第二医院妇产科曾做过一项有关替比夫定加强乙肝母婴阻断的研究。她们把高病毒复制的乙肝母亲分为3组:第一组母亲在妊娠第三期(孕晚期)开始治疗,第二组母亲在妊娠第二期(孕中期)开始治疗,第三组母亲为孕期未服药的对照组。结果发现,妊娠第二期治疗和妊娠第三期治疗的母亲所生后代均阻断成功,两组无明显差异。而未服药的母亲所生后代有8.7%母婴阻断失败。
最近,一项有关拉米夫定加强乙肝母婴阻断的研究结果,也把高病毒复制的乙肝母亲分为同样3组。结果表明,妊娠第二期和妊娠第三期服用拉米夫定的两组母亲所生后代均阻断成功,两组无明显差异。其中,妊娠第二期开始治疗的母亲多数属于孕期肝功能异常者,提前治疗除了为加强乙肝母婴阻断以外,更重要的是治疗母亲的肝病,防止孕期肝病加重。尽管没有观察到妊娠第二期提前抗病毒治疗“对母亲和胎儿有害或不安全”的证据,但这项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妊娠第二期和第三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后代的母婴阻断效果是相同的。
孕妇肝功正常无需提前治疗
孕期母亲肝功能正常,仅为提高乙肝的母婴阻断率,则不需要把抗病毒治疗的开始时间提前到妊娠第二期(孕中期)。由于妊娠第二期用药的安全性数据较少,而且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容易诱导病毒耐药,缩短妊娠期用药的时间不仅可以达到同样的母婴阻断效果,还可以减少胎儿在子宫内药物暴露的风险,减少母亲体内病毒发生耐药的风险。
实际上,原本各国对乙肝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开始的时间就有差别。2010年,美国一位医生提出从妊娠32周开始治疗;2012年欧洲的乙型肝炎管理指南建议,从妊娠第三期(孕晚期)开始治疗;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妊娠24周至28周开始治疗。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俗称“澳抗阳性”),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将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产道等方式传给婴儿,婴儿出生后HBsAg阳性或6个月内转为阳性或发生乙型肝炎。虽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如果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很可能生下一个健康宝宝,这一过程称为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的作用
由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者比率高(约12%),约有40%的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其子女约有38%-58%也成为HBsAg阳性。研究资料表明,其中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会使健康人受到感染,而且自身亦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分娩过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时间太晚(如数小时,甚至20小时以后),新生儿血液中的病毒,已经进入肝细胞内,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没用了。
因此,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时间是越早越好。那种提出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分娩过程中受染的预防,最主要的就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根据目前的规定,乙肝疫苗是免费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是自费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尽可能动员家属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因为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其保护作用至少在半个月以后,如果分娩的过程中已经受染,单靠乙肝疫苗是很难预防的。除非在怀孕期间,母亲的HBVDNA一直是阴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不注射HBIG的。因为母亲传染性的高低与其血液中HBVDNA的量是密切相关的。只要HBVDNA阳性,就有可能传染胎儿,滴度越高,其传染性就越强。
乙肝孕妇在怀孕的后三个月,即7、8、9月份要到医院各注射一支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当天12小时内要尽快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后按正常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即可,采用此方法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率高达98%以上。
孕妇有乙肝能顺产吗 乙肝孕妇剖腹产能降低感染率吗
乙肝孕妇剖腹产和顺产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并不能说剖腹产会降低感染率。只要新生儿出生后接受正规预防,按时接种疫苗,确保孩子体内产生有效的抗体,做好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就可以了,没必要单纯因为慢性乙肝感染而选择剖腹产。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在国内外的进展
国内母婴阻断逐步推进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其中包含了母婴阻断的免费政策,即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大大降低了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有资料提示,在未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 35%左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相类似,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5-25%的传播水平,经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采取安全助产、人工 喂养等综合措施后,母婴传播率可下降至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随着国家宣传和媒体传播,HIV母婴阻断关注度显著提高,逐渐受到感染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门诊接待咨询和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尽管目前已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断HIV的母婴传播,但仍不能完全阻断其传播,目前虽已提倡对孕妇进行HIV检查,但由于检查费用等问题,在许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还难以将抗-HIV检测作为常规措施,而母婴传播在这些国家中又十分严重。许多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联合抗病毒治疗,其胎儿可能会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发生线粒体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疾病等。此外,剖宫产虽可降低HIV母婴传播,但感染HIV妇女有较高的术后病死率,尤其在不发达国家。而且,一些母婴阻断技术,如HIV洗精术等,受到经济及伦理因素的影响,在国内还未开展。所以,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健康,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乙肝妈妈能否母乳喂养
专家指出,对新生儿施行乙肝联合免疫的阻断措施已使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母婴传播率降低了90%左右,但母婴传播未能完全阻断,预估每年仍有13万-19万的新生儿发生母婴传播而被乙肝病毒(HBV)感染,这些孩子今后发展成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较高。
母婴传播未实现完全阻断
在中国,每年约有110万-130万乙肝孕妇,每年有13万-19万新生儿感染乙肝,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为0.96%,其中大多数来自母婴垂直传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表示,一个患者被确诊感染乙肝常常会发现家庭的其他成员也有病毒感染。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E抗原(HBeAg)阳性的双阳性妈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所生宝宝90%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感染肝炎病毒的时间越早,今后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以致肝癌的几率就越高。有数据显示,因母婴传播而被HBV感染的婴儿,有1/4将来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母婴零传播可以实现
近年来,我国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方面所进行的工作成绩显著,但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仍有许多妈妈和孩子存在风险。侯教授指出,通过对乙肝孕妇进行规范的妊娠期管理,并解决乙肝联合疫苗接种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实现乙肝母婴零传播。
母亲HBeAg阳性和母体内乙肝病毒载量高是免疫失败重要的危险因素,当病毒载量达到106拷贝/ml时,HB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高。他认为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策略首先是筛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病毒高载量的孕妇,然后妊娠晚期对其实施抗病毒药物干预,结合婴儿出生后的乙肝联合免疫(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选择地对高病毒载量孕妇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将乙肝母婴传播几率降到接近于零。
目前,在国内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乙肝母婴零传播,但在全国看来仍是任重道远,为此日前,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启动了“乙肝母婴传播零工程”的公益项目,该研究项目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协办,旨在利用医疗工具-“小贝壳APP”,对乙肝孕妇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和必要的孕期干预,减少甚至完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联合免疫保护率在95%-90%
HBV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宫内传播,分娩时传播,以及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在分娩过程中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从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这种情况也最为多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病毒,也可以传播乙肝病毒。此外,婴儿与母亲的亲密接触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目前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是新生儿出生后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1个月、6个月分别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接种时间越早越好;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但目前,乙肝免疫球蛋白加乙肝疫苗的联合免疫之后,仍有5%-10%的失败率。
做不做羊水穿刺唐氏筛查有争议
临床上,“二孩”备孕妈妈不少属于高龄,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生出唐氏综合征孩子的风险较高,然而乙肝孕妇做羊水穿刺唐氏筛查会否增加宫内感染风险,目前存在一定争议。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乙肝感染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应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几率。也就是说,为避免感染,HBsAg阳性的孕妇,特别是高病毒载量的孕妇不建议做羊水穿刺。
2014年乙肝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如果乙肝病毒含量低或检测不出的情况下,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可考虑穿刺;如果乙肝病毒高复制除非特殊原因,一般不建议行羊膜穿刺。
鼓励母乳喂养,为宝宝提供有效屏障
乙肝阳性妈妈的婴儿能否母乳喂养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香港一项对10年间63885名产妇的分析显示,因为担心母乳喂养把乙肝病毒传给宝宝,HBsAg阳性妈妈的母乳喂养率要低于平均值10%左右,母亲乙肝感染是影响母乳喂养率的最重要因素。
“作为医生肯定鼓励母乳喂养”,钟梅和刘志华均谈到,不管“大三阳”、“小三阳”,不管母乳中是否检测出病毒,都建议母乳喂养,因为联合免疫为婴儿提供了保护屏障。
虽然部分母乳中可检测出乙肝病毒,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母乳喂养确实会增加把乙肝病毒传给宝宝的风险。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HBsAg阳性妈妈母乳喂养宝宝的乙肝感染率和人工喂养儿没有区别。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HBsAg阳性的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怀孕期间妈妈进行了预防性服药,建议分娩后停药,停药后可母乳喂养,乳汁中的药物含量会被逐渐代谢掉;还有孕妇进行了治疗性服药,也就是说,服药前孕妇已有肝炎活动,这种情况下,分娩后不能停药,也不建议母乳喂养。
乙肝母婴阻断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乙肝的母婴阻断要从怀孕28周左右开始,此时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达到了75%~80%,而此时胎儿器官组织也基本分化完成,接受母婴阻断也比较安全。因此,建议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孕晚期,也就是怀孕28周左右再接受一次化验,妇产科医生会根据化验单体现的病情状况,选择不同的阻断方式。
如果化验显示孕妇正在发病期,病毒量特别高,就需要通过口服抗病毒药物、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等方式,进行孕期阻断。
如果化验显示孕妇只是病毒携带者,而病毒量又不高,就可以继续正常怀孕,在分娩时接受母婴阻断。新生儿刚出生时免疫系统并不成熟,如果此时接触到母亲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就很容易感染。因此在胎儿娩出后,要迅速把体表的羊水、血液擦干净,断脐带时也要把脐带表面的羊水、血液擦干净之后再进行,以减少传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以后,要立刻给他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
总之,母婴阻断有着多种方式,根据孕妇的病情不同,所采取的阻断方式也不同。因此,建议乙肝患者在孕前就接受医生的指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乙肝大三阳能否顺利结婚生育
我国是乙肝大国,发病率很高,但乙肝患者一样可以结婚生育。建议患者在结婚之前应告诉对方,以让他在婚前做好预防准备,避免感染上乙肝病毒。因为乙肝病毒虽然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但也可通过性交等亲密接触传播,所以结婚前,健康一方应先注射乙肝疫苗,待自身产生抗体后,方可结婚。
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生育时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其子女,而且感染率很高,可达30%~90%,尤其是“大三阳”女性,如不加预防,其子女感染率可在90%以上,所以在怀孕生育时应尽量降低母亲体内的病毒的数量,降低她们的传染性,减少对婴儿的威胁。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并给新生儿注射疫苗等,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具体方法是:
①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对子女的传染性相对较弱,所以一般给新生儿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即可。
②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传染性强,单纯疫苗注射常常不能奏效,所以应采取双重阻断,即在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注射的同时,注射高效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这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阻断率,因为hbig可以杀死在分娩时已经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病毒。
③降低母亲的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在hbsag阳性的女性怀孕前给予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含量,或在怀孕后期、分娩前2~4周,给予适当的抗病毒药,以降低病毒含量,可降低分娩时对新生儿的感染率,从而达到母婴阻断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婴阻断措施并不能阻断所有的母婴传播,因为还存在宫内感染和个体差异。
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不提倡母乳喂养,因为其乳汁中含有乙肝病毒颗粒,对婴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且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差,受到病毒感染时,常常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毒,而导致感染的慢性化。
乙肝究竟它是否是传染病
中医专家表示:临床上,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来进行传播,消化道、日常接触一般是不会传染的。乙型肝炎感染后90%以上可以自发痊愈,少数转变为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部分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乙型肝炎主要是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医源性传播导致的,所以乙肝不属于遗传病,通过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技术能预防孩子感染上乙肝,预防乙型肝炎只要注意避免不洁注射、手术、穿刺等即可。新生儿及其高危险人群,可以注射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安全的预防措施,包括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只要规范进行母婴阻断预防措施,基本可以避免传染给下一代,所以乙肝不是遗传病。
只要通过正确的、有效的、专业的治疗,乙肝是可以避免传染给下一代的。所以患者不必担心下一代的问,可以放心的孕育。但是在此期间一定要定期检查和医生及时的沟通。
但不能忽视定期的检查。还需注意的是,虽然乙肝不是传染病,但是父母一方有感染乙肝病毒的家庭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应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