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明怎么找 翳明穴针刺手法要点
翳明怎么找 翳明穴针刺手法要点
取侧坐位,头略前倾,在风池穴与翳风穴连线的中点,直刺0.5-1寸,半侧头部可有酸胀感及触电感,由于其深面有颈深动,静脉,再深面有椎动脉,故宜掌握好进针的适当深度,以免刺的过深,损伤深部的血管。
面部神经麻痹的调理
使用我们DDS调理面瘫手法:
禁忌:有假牙,硅胶,金线,打美容针的不能做。打翳风穴可以试出病人的知觉到哪了,因人而定,变化循行,观察有的人比较瘦的就时间短点,感觉疼就轻点.
1.做面瘫前必须要先调理头.
2.给电要123,321的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的给电9秒
3.先做健康的一面(5次)
后做有病的一面(10次)
一.翳风穴
二,廉泉→颊车→翳风
三,地仓→颊车→耳中
四,迎香→颧髎→耳中
五,聚髎(鼻梁中间)→颧骨→耳中
六,睛明→四白→耳中
七,翳风穴
八,排风:眉上各三穴赞竹→鱼腰→眉
尾(两手各三穴)
九,排毒:淋巴排毒,从耳下翳风排到极泉
十,排风:从耳下翳风到肩到手。
最后收电,收病症面对应的手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3、头皮针法
取晕听区,每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4、水针法
取听宫、翳风、完骨、契脉等穴,每次两侧各选1穴(单耳聋只取患侧),进针0.5~1寸,注入VitaB1或B12,每穴0.2~0.5ml,或654~2每穴5mg,或丹参注射液每穴0.2~0.5ml。
5、挑提法
取翳风、听会、听宫。挑提前在穴位处作常规消毒,并局部皮下注射普鲁卡因1ml(先皮试)。然后用粗针,以敏分钟90次左右的频率挑提200~300下,每次1穴,每日1次,双侧交替进行,30天1疗程,疗程间歇1周。
针灸治疗面瘫
1、体针法
取穴:常用穴:地仓、水沟、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备用穴:合谷、内庭。
操作:每次选常用穴4-5穴,备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据透刺二穴间距离选针,经常用作透穴的穴位为地仓透四白、太阳透丝竹空等.迅速进针,缓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针尖到达上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翳风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现针感为宜,睛明穴用5分长毫针浅刺0.1~0.2寸。备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感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电针法
取穴:常用穴:牵正(耳垂前o.5寸处)、地仓、水沟、阳白、翳风、下关。备用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操作:每次选2-3个常用穴,备用六一般选1~2个。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宜针阳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病程久的,针双下关。余穴按照常规刺法.接通电针仪,用断续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微抽动为宜.早期用电针者,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针罐法
取穴:常用穴:分两组。阿是穴(颧骨下缘中央下后方1寸处);地仓、颊车、太阳。备用穴:睛明、承浆、听会、丝竹空.
操作:常用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备用穴为透针所到的止穴,根据主穴的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30号毫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运针l~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阿是穴拔罐10分钟左右。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1支,透刺至听会。太阳进针2支.沿皮分别遇刺至丝竹空、四白,留针20分钟。隔日1次,二组穴交替选用,10次为一疗程.
4、毫针疗法
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丝竹空、合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加夹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操作:进针时宜浅刺或透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
解析:翳风穴处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处出颅,此穴为治疗面瘫主穴,牵正为面神经出颅后的主干部位,地仓、颊车为其分支支配口轮匝肌。合谷的桡神经在脑干处与面神经有联系,因此针刺合谷穴可使面神经受到刺激,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屋翳的简单找法 屋翳穴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骨,肋软骨,布有胸(2)脊神经皮支,深部为胸腔。
翳明怎么找 翳明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枕小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颈神经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纤维和耳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耳后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耳郭后部的肌肉和皮肤,并分支营养腮腺;耳后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耳后静脉参与汇成颈外静脉。
3.胸锁乳突肌:为斜列于颈部两侧的长条形肌,以内外两头分别气自胸骨柄的前面和胸骨的内侧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此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
4.头夹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扁肌,受颈中部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5.头最长肌:为骶棘肌的中间列最长肌的一部分,受惊下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翳明的位置在哪里
翳明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颈部,翳风后1寸。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头略向前倾,将耳朵向后按,从正对耳垂边缘有凹陷处,再向后量1横指处。
翳风穴定位: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作用主治
翳明穴属头部经外奇穴,该穴多用针刺手法调理,起宁神熄风,明目退翳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耳鸣,失眠,头痛,眩晕等症状。
按摩一个穴位预防皮肤痒痛难忍
屋翳穴,最早载于《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此穴在胸部,穴内藏肺脏,犹如肺之覆蔽,故名屋翳。历代医家运用屋翳穴治疗皮肤痒痛,多有记载,正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屋翳穴主“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我们在临床上亦发现,在大多的皮肤病患者中,在屋翳穴都有明显的压痛。此穴,是皮肤病的反应点,又是皮肤病的有效治疗点。刺激屋翳穴,既可以通过清利胃肠湿热,解毒止痛,又可以通过宣发肺气,使卫气充盛皮肤来温养皮肤,调节汗孔的开合,使郁滞在肌肤内的湿热火毒透解而出,从而改善皮肤的功能,起止痒止痛的作用,治疗因温热引起的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所引致的痒痛。
另外,此穴还能宽胸理气、疏通经络,治疗乳房及胸部位置的疾病,如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炎、经前乳胀、胸膜炎等。现代研究发现,屋翳穴对于乳腺增生伴有性激素分泌紊乱,可以起一定调节作用,配合膻中、肩井等穴治疗后,可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激素分泌节律基本恢复正常。
取穴方法
在胸部,当第二肋间,距前正中线4寸
操作方法
按摩法:患者坐位或卧位,先用手掌大鱼际紧贴于屋翳穴,沿肋间左右轻擦,至微微发热为度。然后用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上,由轻至重,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后,再施以按揉的方式,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3-5分钟,每日2-3次。
瞳子髎针刺深度 瞳子髎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明目通络止痛,如配头维,风池,太阳,合谷,治疗风热头痛;配合谷,四白,少商,攒竹,足临泣,治疗风热目翳,目赤,目痒痛;配风池,翳风,阳白,地仓,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
2.配睛明,攒竹,太阳,行间,侠溪,太冲,针刺泻法,疏散郁热,清泄少阳,治疗肝胆火盛之目赤肿痛,肝经郁热之迎风流泪,怕光羞明,目翳多眵等。
3.配风池,头维,率谷,悬颅,中渚,针刺泻法,疏利少阳经气,治疗少阳头痛。
4.配睛明,养老,肝俞,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养血通络,治疗气血不足之夜盲。
5.配少泽,太冲,针刺泻法,疏肝清热,通络止痛,治疗肝经郁热之女子乳肿。
突发性耳鸣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体针治疗
《内经》有关耳聋耳鸣的治疗主要体现在针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结合辨证循经取穴,以针感传至内耳者佳。常规取听宫、翳风、中渚、颊溪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配太冲、丘虚;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肾气亏虚配太溪、关元;痰热郁结配丰隆、劳宫。郑兆俭对126例耳鸣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46例,有效7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9%。鄢路洲对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取主穴百会、人中、听宫、下关、翳风
2灸法治疗
灸法可使艾火热力沿耳道直达鼓膜及鼓室,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作用。马胜等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合生姜汁制成直径4cm,厚0。5cm的药饼,分别放于听宫、听会、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炷,每穴各灸6壮,治疗耳鸣,结果总有效率98。2%。
3电针治疗
樊瑾等用电针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为主穴,配合磁珠耳压耳穴神门、肝、肾、脾、皮质下、内耳等及听宫穴,治疗神经性耳鸣,总有效率为96%。张晓哲采用电针治疗耳鸣88例,取听宫、听会、翳风并在听宫、听会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40Hz,电流以耐受为度,与针刺组40例对照,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1。8%,针刺组为62。5%,疗效有显着性差异。
针刺商阳有什么作用 商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商阳点刺出血,清泄阳明之火,利咽消肿止痛,如配内庭,天突,丰隆,治疗阳明火热咽喉肿痛;配内庭,合谷,颊车,下关,承浆,翳风,治疗阳明火邪上壅之齿痛,颌肿。
2.配少商,合谷,翳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治疗风热上攻,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痄腮等。
3.配听会,翳风,丰隆,劳宫,内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通窍益聪,治疗痰热郁结之耳鸣,耳聋等。
4.本经穴配伍,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泄热开窍,苏厥醒神,如配水沟,少商,丰隆,治疗中风闭证昏迷;配水沟,内关,中冲,劳宫,少商,治疗高热不退,热厥。
针刺翳风穴怎么操作
翳风的针刺技巧
取穴:坐位,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即下颌支后缘后0.5寸处。
简易取法:
1.将耳垂向后捺,耳垂的边缘即是本穴。
2.头侧向一边,领颈部胸锁乳突肌鼓起,该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下向内上刺向外耳道,与矢状面成60°。
进针深度:斜刺,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5寸(治疗聋哑病),或直刺0.5-1寸(治疗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
作用主治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故具有舒肝利胆,通利三焦的作用,可祛风通络,开窍,调气降逆,《针灸大成》认为:“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颌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现代临床常用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牙关不利,喑哑,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
注意事项
1.施针时病人以俯卧位或仰卧位为好,这样不仅有利于施针者的针灸操作,而且有利于预防晕针情况的发生。
2.一般针刺深度达到1.5寸时则不可再深刺,否则就有刺中迷走神经的可能性(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易刺到),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熄风解痉,开关通络,如配耳门,合谷,太冲,大椎,治疗破伤风口噤不开;配合谷,水沟,井穴,治疗中风闭证牙关紧闭;配内关,水沟,颊车, 治疗气厥牙关开阖不利。
2.配太阳,风池,翳风,四白,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口眼㖞斜。
3.配翳风,合谷,颊车,地仓,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胃火齿痛。
4.配耳门,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热降火,聪耳利窍,治疗少阳胆火上炎之耳鸣,耳聋等。
5.配风池,大椎,翳风,听宫,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6.配风池,四白,迎香,颊车,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泻阳明胃火,通络止痛,治疗胃火面痛。
7.配百会,风池,行间,太溪,水泉,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
8.配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精强筋,坚固关节,治疗精血不足,经筋失养之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耳垂后面是什么穴位
“翳”,羽扇,指双耳。“明”,明亮,指的是眼睛。本穴位于耳后,主治目疾,故名“翳明”。
翳明穴属于经外奇穴,翳明穴的准确位置位于项部,翳风穴后1寸处。
按摩翳明穴位的作用:
按摩翳明穴缓解治疗近视、远视、耳鸣、头痛、失眠等病症。
按摩翳明穴位的功效:
按摩翳明穴具有明目聪耳、宁心安神的功效。
翳明穴位配伍:
1、翳明穴配球后穴、睛明穴缓解治疗早期白内障。
2、配印堂、内关、三阴交,主治失眠。
3、配风池、上睛明、球后,主治视神经萎缩。
按摩翳明穴的手法:
将食指、中指并拢,用两指指尖点揉翳明穴100次,具有明目安神的功效,每天坚持按揉可以预防治疗眼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