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6种心理调节策略及利弊

6种心理调节策略及利弊

1发泄: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以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过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安慰自己,比如“这些饭菜不好吃”。

4主动解决:孩子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问题和困难的适应性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给出理由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其他办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孩子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还有主动找别人说话、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不同的心理调节策略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以上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6属于积极策略。

面临同一情境时,年龄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采取的调节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不仅会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形成思维习惯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即出现问题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过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用两败俱伤来“扯平”。显然,与其他几种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和不足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调节策略,否则孩子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的孩子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孩子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这种不喜欢意志努力的消极策略,阻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孩子,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年龄小的孩子常常这样反应,这有暂时性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如果孩子对此依赖过多,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儿童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进行预防

1,放松一点,指心理调节方面。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因为各种心理不平衡会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2,少吃一点是青少年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控制摄取总热量。主食、副食都要少吃。多吃蔬菜。

3,儿童糖尿病怎么预防?勤动一点,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控制体重不至过胖,犯病的机会就会减少。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失眠的3大心理调节策略

1,调整自己的心理。调理好自己的心理是帮助到大家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的开始,由于各种的原因的影响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人们没有发现其实这些压力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如果持续的时间过久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睡眠出现问题还会导致人们的饮食和精神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好好的调理好自己的心理。

2,顺其自然。对于一些偶尔出现失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遵循顺其自然的道理,而不应该过于的紧张,因为很多人出现失眠仅仅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一时没有调节过来导致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心理过于紧张只会导致失眠加重,所以不如顺其自然。

3,不要刻意补觉。很多失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刻意的补觉,但是人们没有发现其实在白天的时候睡觉的时间过多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失眠的情况变得严重,所以大家在白天的时候没有必要刻意补觉。

失眠的3大心理调节策略

首先,别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

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最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精力一样充沛。而失眠患者往往认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整天想的就是怎样才能睡好觉,他不理解睡觉是为了保证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并不是为了睡觉,也就是说:睡觉并不是人生的目标。另外,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个小时,其他是有梦睡眠,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3天就可以让人的精神崩溃,5天就可以导致死亡,但有的人说好多年都没怎么睡觉,可是他思维仍很正常,所以他的失眠问题并不是想象得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生命力。

其次,失眠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当你不控制情绪和思维时,20分钟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入睡了。有的人特别怕睡不着觉,有的总怕半夜醒来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又对自己的害怕感到紧张,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正常人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半夜醒来,不同的是,正常人并没有害怕和排斥的想法,不反省和讨厌自己,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这样才能放松。

第三,不要刻意的补觉。

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没有睡好,白天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不如多参加户外的体力活动,放松心情,尤其是睡觉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地思考状态,多做一些散步、爬楼梯、跳绳、洗衣服、拖地等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觉,然后以顺其自然的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宝宝常见6大心理调节策略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妈妈:“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妈妈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盯着桌上的饭菜,禁不住吸吮手指。

⑥“妈妈说如果今天听话,明天就带我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问妈妈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淇淋吃起来。

或许,宝宝还有其他表现,但是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策略。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大大小小很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常性的挑战,就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不同的人经常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而不同的调节策略不但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还会影响宝宝行为习惯以及性格、人格特点的形成。

根据心理调节策略的性质,可以将之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积极策略可以帮助宝宝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而消极策略则助长宝宝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家长要关注宝宝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宝宝向积极方向努力,减少和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宝宝常见6大心理调节策略

1.发泄 这是宝宝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会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之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 宝宝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 宝宝会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如“这些饭菜不好吃”,这是类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效应)的调节策略。

4.主动解决 指宝宝积极主动地针对问题和困难采取相应的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②所表示的要求妈妈给出解释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 指宝宝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以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宝宝还会有主动找别人话说、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 指宝宝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宝宝“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地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6大心理调节策略的不同影响

在上述6大心理调节策略中,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和6属于积极策略。年龄大小相仿的宝宝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时会采取差别很大的调节策略,这不但导致调节后果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宝宝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方式的优劣,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将会影响宝宝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

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虽然如此,有些年轻父母还是对此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宝宝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是很不愉快的,他的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出现的问题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但是,宝宝又不是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来调节心理,而是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通过两厢俱败扯平心理矛盾。显而易见,与其他几种心理调节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的、不足取的,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学习积极的调节策略,否则宝宝在心理调节能力上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

这类宝宝的行为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是,宝宝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属于不喜欢一直努力的消极策略,将影响宝宝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虽然如此,有些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宝宝,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所以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宝宝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

这是宝宝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平衡的自我安慰行为,幼小儿童在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使用这个策略,以暂时收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但是,如果宝宝对此依赖过多,就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宝宝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引导宝宝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主动解决”

这是宝宝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经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这种策略与能力,并随着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宝宝的经验有限,所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这都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忽略了宝宝的这种主动性,把其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无疑将阻碍宝宝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

这是宝宝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宝宝的“主动解决”策略出现不利情形时,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求得心理平衡。与倾向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倾向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宝宝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而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宝宝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宝宝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

这是宝宝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它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善用此策引导宝宝,培养宝宝遇到矛盾就换个角度思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宝宝就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宝宝磨牙伤不起 六大策略帮你忙

【策略1】给孩子驱虫。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策略2】不要在临睡前让孩子吃得过饱,吃饱后稍微待上一会儿再让孩子上床睡觉。

【策略3】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钙片,平时多晒太阳。

【策略4】睡前不要让孩子看那些过于刺激的电视。经常和老师、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有心结,及时帮他解决,解除他的心理压力。

【策略5】定期带孩子去看牙科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牙齿矫正和治疗。

【策略6】如果发现孩子睡姿不好,帮助他及时调整。平时不要让孩子养成蒙头睡觉的习惯。

老人心理障碍表现及调节策略

衰老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精力大不如前,有些老年人在自我意识上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衰老感。这时如能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力所能及地干些家务事,如球赛、书法、买菜、扫地、照顾孙辈等。这样,不仅增加了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他们自我衰老的感觉。

绝望感:进入老年,生理变化加大,如听力减退,视力变差,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听不清说话,常常感到难堪。若再遇上子女不孝,家人厌弃等情况,过分伤心、愤怒,就很容易造成精神抑郁或失常,特别是在患病时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容易产生绝望感。此时,晚辈者要尽力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体贴、安慰,以让老人欢度晚年。

老人心理障碍表现及调节策略

急躁感:他们凭多年的社会经验和见识,有一种自我尊大的意识,总以主人自居,处处让儿女听从自己,掌握的经济权迟迟不肯松手,一遇到不顺心或子女生活琐事,就会急躁。其实,老人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克制烦恼,心胸豁达,把家务事放手交给青年人;子女要尊重和孝敬老人,遇事要耐心说服,非原则的琐事要宽容大度,忍让为先,以求家庭关系融洽和睦。

寂寞感:步入老年,往往会遇到些自己意外的事情,如丧偶、病重、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子女远离而独居生活等,会造成心理上的寂寞。做晚辈的要从生活上体贴、照顾,从感情上给予一定的安慰和补偿。即使丧偶者再婚,后辈也应理解和正确处理。

绝望感:进入老年,生理变化加大,如听力减退,视力变差,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听不清说话,常常感到难堪。若再遇上子女不孝,家人厌弃等情况,过分伤心、愤怒,就很容易造成精神抑郁或失常,特别是在患病时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容易产生绝望感。此时,晚辈者要尽力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体贴、安慰,以让老人欢度晚年。

神经衰弱引发的失眠怎么办

1、心理调节

由于神经衰弱是一种心理疾病,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患者应适当地对内心纠结的情绪进行排解,及时消除自卑、自我设障的矛盾,让患者通过心理调节的方式,积极与内心隐患对抗。

2、药物干预

神经衰弱性失眠,可以选择使用抗焦虑药物、镇静催眠药物和三环类药物等,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必须是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的,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药物依赖,大限度降低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影响。

糖尿病会遗传给胎儿吗 家族有糖尿病史如何预防糖尿病

1、糖尿病病人的子女如果注意节食、减肥及运动,则不一定发生糖尿病,否则就容易发生糖尿病。

2、避免近亲结婚,近亲结婚者得糖尿病的机会比一般人更多。

3、多了解糖尿病知识,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帮助父母降低血糖都有帮助。

4、注意心理调节,一种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6种心理有助长寿

适当忧虑。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是件好事。”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做喜欢的事。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遛狗、去博物馆等。

不过度乐观。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名人参与的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险行为,如抽烟、酗酒、吸毒、飙车等,在10年里遭遇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而对未来较悲观的人可能会更重视健康与安全,更懂得自我防护,并鼓励身边人一起行动。

喜爱社交。《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与亲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人等都可以。朋友不多的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也有相同效果。

保持成就感。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发现,与早早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人寿命更长。科学家表示,舒适的工作环境、事业成就感能让人保持快乐。马丁博士表示,事业越成功的人早死的可能性越小。有很多追求目标的人往往更长寿。

态度认真。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态度认真是预示长寿的一大信号。认真的人会多做有益健康的事。弗雷德曼表示,有韧性、值得信赖是长寿者的两大特点。此外,节俭、坚持、注重细节和有责任心都是长寿秘诀。

11种减压的心理策略和治疗方法

1、在纸上写出您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及其原因,每一条压力,请思考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必要时与心理医生协商。

2、给亲朋好友写信,将您的压力、烦恼一吐为快。

3、睡眠时间要充分,要补足。

4、有时候要自我吹嘘,自我赞美一番,保持自我良好感觉。

5、不要将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要设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同他人分担责任。

6、及早预防,早期解消产生压力的原因。

7、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迟迟犹豫不决,导致压力增大,有损身体健康。

8、不要过分拘泥于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

9、全局着眼,不拘泥于细部琐碎的小事。每一件小事、细节之处过分担心,长此以往,将被压力压垮。

10、运用幽默、微笑、催眠法和呼吸放松疗法保护大脑神经健康。

11、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意思的明确交流。少批评,多提议。不要说:你不可以这样干。而要说:你是不是可以用另一方法干。

11种解除职场压力的心理策略

(1)在纸上写出您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及其原因,每一条“压力”,请思考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必要时与心理医生协商。

(2) 给亲朋好友写信,将您的压力、烦恼一吐为快。

(3) 有时候要“自我吹嘘”,自我“赞美”一番,保持自我良好感觉。

(4) 不要将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要设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同他人分担责任。

(5) 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意思的明确交流。少批评,多提议。不要说:“你不可以这样干。”而要说:“你是不是可以用另一方法干。”

(6) 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迟迟犹豫不决,导致“压力”增大,有损身体健康。

(7) 全局着眼,不拘泥于细部琐碎的小事。每一件小事、细节之处过分担心,长此以往,将被“压力”压垮。

(8) 不要过分拘泥于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

(9) 及早预防,早期解消产生压力的原因。

(10) 睡眠时间要充分,要补足。

(11) 运用幽默、微笑、催眠法和呼吸放松疗法保护大脑神经健康。

如何预防躁狂症

1、心理社会因素因素在发病和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心理调节

①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方法,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②矫正不良行为模式,如冲动盲目、不顾后果;③避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避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生活状态,适当给自己减压和放松。

2、早发现、早治疗,防复发

①注意识别焦虑、抑郁、愤怒、厌倦的情绪等不良情绪,注意识别疾病的早期表现,早发现,早咨询,有病尽早治疗。

②躁狂易反复发作,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学会监控自己的情绪变化及应对策略,掌握疾病的管理能力;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③避免病情反复发作,造成疾病难以治疗护理,功能损害。

牛角尖怎么调节

一般来说,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挫折,会激起许多情绪上的反应,挫败啊,自责啊,愤怒啊,各种各样的情绪。要打心底接受遇到这些倒霉的事或者挫折,都有一个过程,让自己慢慢从心底把事情放下,让这些情绪平复下去。

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应对难受的情绪,心理学上叫情绪调节方式或情绪调节策略,在过去,精神分析讲到的防御方式,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都是指人们有意或无意采用一些方法,来应对痛苦难受的情绪体验。

然后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有些情绪调节的方式能起到积极的效果:让情绪尽快平复,让事情过去,不让痛苦的情绪对人造成不良的身心影响。比如楼主问题中提到的寻求人际关系的支持,和人分享倾诉自己的事情,或者散散心转移一下注意力,让身心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下,这些都是很健康很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但是,有许多情绪调节的方法都是无效的,或者说经常采用这些调节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些调节方式,会让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持续存在,甚至容易罹患各种身心疾病。比如钻牛角尖,就比较接近于一种叫做“沉思默想”(rumination)的情绪调节方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些人就会一直自己想个不停,希望从思维和理性上把控这件事:比如分析原因啊,为什么会这样啊,这件倒霉的事怎么就落在我身上啊,或者思绪就不自觉地飘散开去,想的越来越多,原来越深,越来越悲观和夸张,自己的内心就陷入这些思维里出不来了。越是希望想个明白,从理性角度想出些原因道理来,越是会让情绪的不良影响持续存在下去。

心理学研究发现,遇事不顺,陷入沉思默想的思维,容易罹患抑郁症。钻牛角尖时,最需要做的是找人倾诉,有人陪伴和回应自己的情绪感受,让情绪慢慢的过去。

相关推荐

冬季坐月子的心理调节

1.产后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因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月子里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冬天气温较低,阳光比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中产妇心情抑郁的可能性较大。主要的表现是孤独、烦躁、焦虑等,甚至会表现呆滞。 2.自我心理调节 分娩前要学习一些与坐月子有关的知识,同时产妇还需要掌握一些自己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可以听听音乐,向周围人寻求帮助,体验做妈妈的乐趣等。 3.养好身体 孕妇身体比较虚弱,要注意修养。但是也不能整天躺在床上,还是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孕妇生完孩子第二天就可以翻身了,过几天就可下床走动。此外,一定要

女人结婚之前竟会这么“抵触”男人

四种心理导致女人婚前焦虑 1、逆反心理。是婚前焦虑症的表现之一。婚姻对于夫妻双方而言是一个约定,也有约束成分,通常情况下,男人既渴望稳定的婚姻生活,同时也对这种约束心存担忧,与女人相比,男性心底更渴望自由,虽然他不一定要具体做什么,但当这种自由受到威胁时,逆反心理就会起作用。 2、恐惧心理。谈婚论嫁到了婚前最后一个阶段时,或许是最值得书写的一个时段,它比婚礼举行的那一刻来得细腻复杂,有太多对未知的憧憬,有太多对过往的释怀。 3、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却在此时常常困扰着新人,心理素质不好的新人在有了

宝宝磨牙的策略

策略1: 给孩子驱虫。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策略2: 不要在临睡前让孩子吃得过饱,吃饱后稍微待上一会儿再让孩子上床睡觉。 策略3: 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钙片,平时多晒太阳。 策略4: 睡前不要让孩子看那些过于刺激的电视。经常和老师、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有心结,及时帮他解决,解除他的心理压力。 策略5: 定期带孩子去看牙科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牙齿矫正和治疗。 策略6: 如果发现孩子睡姿不好,帮助他及时调整。平时不要让孩子养成蒙头睡觉的习惯。

​孩子自卑心理调节方式

化不利为有利: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系列摆脱法: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共鸣性理解: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行为矫正法: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

如何自我心理调节失眠

(1)放松情绪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后,放松情绪,冷静地接受现实至关重要,同时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不眠,也无大碍,高僧经常静坐(卧)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 (2)松笑导眠法:平卧静心,面带微笑,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每当吸气时,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头顶——前额——眼皮——嘴唇——颈部——两

支气管哮喘该注意什么 心理

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所以对患者的心理调养也很重要。如有的患儿仅在家中发病,一到学校即可缓解,这可能是家长过分焦虑、烦躁的情绪影响了患儿,使其产生忧虑而情绪不稳定,引发哮喘。对普通成年哮喘患者,要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对待疾病,如通过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来暂时忘记自己的疾病,保持心情愉快;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通过安抚其肌肤、讲趣味性强的故事、播放儿童广播节目来调节其自主神经,缓解病情。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调节

Q:本来乳房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以后,知道将可能失去乳房,很多女性就会特别地沮丧,心灵会遭受很大的打击,请问患者的心理是怎么调节的? 得乳腺癌跟其他疾病不一样,我胃疼就治胃就可以了,乳腺癌如果不能保乳,就失去乳房。无论是谁,都要走过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尤其是身体的残缺,失去乳房,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会非常敏感,非常在意这个。 群体治疗很重要,当你孤立地在一个周围所有人都是很健康的环境下,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乳房,你会觉得非常难过。如果有一群人,大家都在一起,他

记忆力训练

1.记忆习惯训练 记忆习惯训练分为:记忆行为习惯和时间效率习惯。 记忆行为习惯。可以给孩子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背诵某一类知识,如每天早晨背两句唐诗,这样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记忆学习。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利于大脑对信息的加下:。因此,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或听一则故事,第二天醒来后父母再引导孩子进行回忆,这样能够形成最佳时间的学习记忆行为习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眼科龙心光 时间效率习惯。每次让孩子学习记忆的时候,父母可以规定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养成孩子的速

老人抗衰老要避免6种心理

1、怕死心理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患者,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见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2、幻想心理 受身体渐渐衰老的影响,有一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经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3、抑郁心理 有一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无奈又惧怕,这种心态假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引起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极容易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乏。 因此这种人极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

男性健康调理的食物策略

(1)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含有人体活动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它们参与包括性器官、生殖细胞在内的人体组织细胞构成,如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配方,具有提高性功能和消除疲劳的作用。大豆食品,尤其是冻豆腐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有禽、蛋、鱼、肉类等动物类蛋白及豆类蛋白。 (2)应注意酶类的补充。酶是一种在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健康有益。如果体内缺乏酶类,可出现机能减退包括性机能减退,甚至丧失生育能力。酶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在烹调食物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