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肿瘤诊断鉴别
第四脑室肿瘤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一、第四脑室豚囊虫病
第四脑室囊虫病由于囊肿阻塞中孔或中脑导水管的下口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脑囊虫病一般为多发,囊虫不仅位于脑室内,更多见于脑皮层或皮层下结构,常有癫痫发作,病人一般食入过被感染的猪肉,或到过流行区,皮下常可见到多个结节,皮下结节切除检查常发现囊虫,脑脊液及血液补体结合试验均阳性,脑室造影可见脑室呈一致性扩大,第四脑室内有软组织影或充盈缺损。
二、颅后凹蛛网膜炎
病人常有脑邻近部位,脑组织或全身性感染,在急性感染期病人有体温增高及轻度颅内压增高,一般都有长时间的缓解期,并可因感冒,劳累而使症状加重,蛛网膜炎时可使中脑导水管发生狭窄或闭塞,第四脑室中孔及枕大池同时发生粘连,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临床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如脑干被累及,常有后组颅神经受累症状,但一般无脑病灶症状,多数病情进展较快而严重,死亡率较高,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增高,颅压增高显著,颅骨平片示颅压增高征象,气脑造影蛛网膜下腔及枕大池可不充盈,脑室造影可见中脑导水管以上的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
三、小脑结核瘤病
结核瘤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一般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多发性者除颅后窝有结核瘤外,全身尚有活动性结核病灶,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具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表现为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和消瘦,有的病人可合并有结核性脑膜炎症状,出现脑膜刺激征,单发性的结核瘤,病人小脑症状明显,有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严重时出现小脑性强直,少数病人有结核中毒症状,多数病人一般情况较好,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较高并含蛋白,但细胞数及糖含量正常。
四、小脑脓肿
常因中耳炎或乳突炎引起鼓室后壁发生炎症,并向上发展而导至小脑脓肿,而血源性者较少,小脑脓肿时病人一般都具有原发病灶的症状和全身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与此同时病人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小脑体征明显,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蹒跚,肌张力降低和强迫头位,有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脑室造影显示第四脑室变形和移位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五、小脑半球肿瘤
小脑半球肿瘤病人大部分具有颅内压增高,并常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常位于后枕部,伴以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日趋频繁,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有的可出现复视,由于小脑半球受损而出现共济失调(患侧上下肢),眼球震颤,头晕等,肿瘤向外侧发展造成颅神经的损伤,常见者有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及舌咽神经受损后所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感觉障碍,听力减退及呛咳等,脑干受侵犯出现长束征,长期的高颅压和肿瘤的不断生长而产生枕骨大孔疝,病人表现为强迫头位,脑室造影显示有第四脑室的变形,移位及充盈缺损等。
六、小脑蚓部肿瘤
小脑蚓部肿瘤易于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而产生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这也是小脑蚓部肿瘤的主要症状,由于小脑蚓部体积较小,发生肿瘤时多将小脑半球向两侧推挤,损伤颅神经(Ⅳ,Ⅵ,Ⅶ,Ⅷ对脑神经),小脑蚓部受损后的共济失调为躯干性共济失调,有时可出现眼震,小脑蚓部肿瘤极易产生枕骨大孔疝,双侧小脑扁桃体呈对称性疝入枕骨大孔,病人出现强迫头位,其头部常前倾,有的病人常呈膝胸卧位姿势,脑室造影可确定诊断。
七、脑干肿瘤
脑干肿瘤多发于儿童,以胶质瘤居多,临床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意识及精神障碍,局灶性损害等,颅内压增高一般多在晚期出现,但中脑肿瘤特别位于被盖部者,由于其对中脑导水管的压迫,在早期即可出现颅压增高,由于脑干网状结构的受损,病人产生嗜睡,淡漠,甚至昏迷,脑干受损后最突出的局灶症状为交叉性麻痹,其次为颅神经,锥体束及小脑受损症状,病人出现听力减退,吞咽困难,瘫痪,共济失调和眼震,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颅骨平片偶见内听道等处的骨质有破坏,脑室造影见脑室呈一致性扩大,第三脑室后部常有充盈缺损,椎动脉造影见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发生移位。
八、小脑桥脑角肿瘤
小脑桥脑角肿瘤多为听神经瘤,其次可见上皮样囊肿及脑膜瘤,临床上表现为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出现三叉神经,听神经,面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小脑受损后的功能障碍,并出现脑干受压移位和晚期出现的颅压升高,病人将有持久性的耳鸣,进行性耳聋,面部麻木,角膜感觉减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病人还可出现面神经的轻瘫,言语不清,共济失调以及眼内斜,少数病人并可出现轻度偏瘫及半身感觉障碍。
1.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并多为女性,首发关头为听神经的刺激和破坏症状,表现为高音调耳鸣,继之出现听力减退,眩晕,恶心,呕吐和眼震,由于肿瘤的压迫和侵犯,病人Ⅴ,Ⅶ,Ⅸ,Ⅹ对颅神经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角膜感觉迟钝,颜面麻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少数病人出现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小脑受损病人可出现共济失调,X线颅骨平片显示内听道的扩大或骨质破坏。
2.桥脑小脑角上皮样囊肿
其发病率在桥脑小脑角肿瘤中仅次于听神经瘤而占第二位,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临床上表现为颅神经受损症状,其中以三叉神经痛发病者较多,表现为三叉神经第二支,第三支分布区烧灼样或电击样剧痛,有扳机点,其次病人可有耳鸣,耳聋及走路不稳,少数病人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舌咽及迷走神经受损症状。
九、枕骨大孔部肿瘤
以脑膜瘤及神经纤维瘤为多见,肿瘤起源于枕骨大孔周边或椎管上段,大部分病人为成年人,在疾病早期出现后枕部及上颈部疼痛并向顶部放射,在用力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因此病人有颈部强直及强迫头位,并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这种活动障碍常由一个肢体开始而向其它肢体发展,也有从双上肢或双下肢开始者,有的可出现脊髓半切症,表现为同侧不同程度的偏瘫,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并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晚期有颅内压增高和颅神经受损,常见有Ⅺ,Ⅸ,Ⅹ脑神经损害,其次可见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损害,病人可有呃逆,眼震,共济失调,眩晕及颈交感神经麻痹,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增高对诊断有帮助,颅骨X线平片显示枕骨大孔周边骨质增生或破坏,上颈段椎板,椎弓也可发生破坏,脑CT检查对诊断很有帮助。
胆脂瘤的临床表现
常表现脑积水,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用,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或第四脑室肿瘤均表现为脑积水,约50%患者常有癫痫发作,依肿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相应不同。
小脑桥脑角胆脂瘤:
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鞍区胆脂瘤:
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脑实质内胆脂瘤:
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轻偏瘫,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
脑室胆脂瘤:
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颅骨胆脂瘤:
常偶然发现颅骨表现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可移动或固定。
髓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近来的研究认为髓母细胞瘤由原始神经干细胞演化而成,此类细胞有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属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是一种神经母细胞瘤,其位于后颅窝者又专称为髓母细胞瘤。
诊断:
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尤其是男孩,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继而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复视,首先应考虑髓母细胞瘤的可能,应进一步行神经放射检查来明确诊断,部分患儿在脑脊液中找到脱落瘤细胞更可确诊,髓母细胞瘤易播散转移,如果后颅凹肿瘤有脑室内播散则术前可以确诊本病。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应与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性疾病相鉴别,可借助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确诊。
髓母细胞瘤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多起源于第四脑室底或侧壁的室管膜细胞,肿瘤与四室底边界不清,可沿脑室侧孔向脑桥小脑角生长,经枕大孔向椎管内伸延,病程较髓母细胞瘤长,小脑的实质性损害不如髓母细胞瘤严重,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的小脑体征。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多见于小脑半球,病程可以很长,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肢体共济运动障碍,颅骨X线平片钙化者较多见,在较小的儿童可有肿瘤侧的枕骨鳞部隆起和骨质变薄;肿瘤多为囊性,壁上有肿瘤结节,第四脑室向侧方移位。
3、脉络从乳突状瘤
好发于第四脑室及侧脑室,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10岁以下儿童约占1/3,病程长短不一,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共济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及强迫头位,CT显示高密度的边缘不规则的肿块,多见钙化,增强明显。
髓母细胞瘤的饮食注意:
1、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2、肿瘤患者更要避免食用含有致癌、促癌物质的食物。如霉变的食物、烟熏的食物、腐败的食物以及农药污染的食物。
3、肿瘤的不同治疗阶段有不同的饮食偏重。手术前后要摄取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放化疗阶段可加用如西瓜、冬瓜、赤小豆、大白菜等食物,它们都有利于毒物的排泄。
4、同时兼顾其他疾病的饮食禁忌。如肿瘤患者合并糖尿病,则要慎用高糖类饮食;合并高脂血症,则用低脂饮食。
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处理
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尤其是男孩,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继而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复视首先应考虑髓母细胞瘤的可能应进一步行神经放射检查来明确诊断部分患儿在脑脊液中找到脱落瘤细胞更可确诊。髓母细胞瘤易播散转移,如果后颅凹肿瘤有脑室内播散则术前可以确诊本病。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应与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性疾病相鉴别可借助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确诊
髓母细胞瘤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多起源于第四脑室底或侧壁的室管膜细胞,肿瘤与四室底边界不清可沿脑室侧孔向脑桥小脑角生长,经枕大孔向椎管内伸延甚至可环绕延髓和颈髓因此脑干受压症状较早出现神经影像学也有其特征性早期因刺激第四脑室而引起呕吐病程较髓母细胞瘤长,小脑的实质性损害不如髓母细胞瘤严重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的小脑体征。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多见于小脑半球病程可以很长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肢体共济运动障碍。颅骨X线平片钙化者较多见,在较小的儿童可有肿瘤侧的枕骨鳞部隆起和骨质变薄;肿瘤多为囊性,壁上有肿瘤结节,第四脑室向侧方移位。
3.脉络从乳突状瘤 好发于第四脑室及侧脑室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10岁以下儿童约占1/3病程长短不一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共济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及强迫头位CT显示高密度的边缘不规则的肿块多见钙化,增强明显。
髓母细胞瘤可以做哪些检查
1.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蛋白量及白细胞数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
2.头颅x线乎片: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征,在儿童可有骨缝分离。
3.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性扩大,导水管下段及第四脑室向前移位,第四脑室可有充盈缺损甚至不充盈。
4.CT扫描:典型髓母细胞瘤一般直径大于3.5cm,位于颅后窝中线小脑蚓部,CT平扫为均匀一致的高或等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注射对比剂后影像均匀性增强。
5.MRI检查:肿瘤表现为长T1和长T2,正中矢状位可显示肿瘤与第四脑室、脑干的关系。MRI扫描Tl加权像肿瘤实质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与灰质信号相似或稍高。增强扫描可见中等至明显强化。一股来说,肿瘤越大,囊变发生越多,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有关。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以中下蚓多见。MRI矢状面扫描可显示肿瘤突入第四脑室,填充第四脑室下部,同时第四脑室上部及导水管扩张;横断面扫描可见第四脑室受压变扁,呈弧形包绕在肿瘤前方和侧面,髓母细胞瘤易沿脑脊液通路发生蛛网膜下腔转移。
6.镜下特点为细胞排列非常致密.呈菊花团状,主要为小网细胞组成,胞浆少,核大且浓染。大体病理检查肿瘤呈灰红色或粉红色边缘十分清楚,但无明确包膜。瘤体柔软易碎,出血、钙化及坏死少。
髓母细胞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早期因刺激第四脑室底而引起呕吐,病程较髓母细胞瘤长,小脑实质性损害不如髓母细胞瘤严重,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的小脑体征。
2.小脑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的小脑半球,偏良性。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一侧肢体的共济失调,CT与MRI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甚至性质。
3.颅内炎症:脱落的肿瘤细胞在脑脊液中常被误认为白细胞,故腰穿脑脊液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脑膜炎常有高热,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常更高,糖和氯化物常降低。
胎儿脑积水的原因
1、胎儿脑积水的原因
1.1、脑导水管畸形又分为:导水管分叉畸形;导水管狭窄或闭锁;导水管隔膜。
1.2、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是由于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疝至椎管内,第四脑室变狭长,正中孔与侧孔下移,使CSF循环受阻。本畸形可单独存在,但多数与脊髓脊膜膨出伴发,或与颅底凹陷症伴同。
1.3、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锁 少见,需与颅内感染后继发粘连引起者相鉴别。
1.4、相当多一部分先天性脑积水可由于婴幼儿后颅窝肿瘤引起。
痉挛性斜颈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癔病性斜颈
有致病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头部及颈部活动变化多端,无一定规律,经暗示后症状可随情绪稳定而缓解。
2.继发性神经性斜颈
颈椎肿瘤、损伤、骨关节炎、颈椎结核等可导致本病。颈椎间盘突出、枕大神经炎等,因颈部神经及肌肉受刺激,导致强直性斜颈。一侧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迷路性斜颈、先天性眼肌平衡障碍引起的眼性斜颈、先天性颈椎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及小脑第四脑室肿瘤早期所引起的斜颈等,均无阵挛作为鉴别,需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
髓母细胞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头颅X线平片
头颅X线可见有颅缝增宽等颅内高压征,肿瘤钙化极为罕见。
2、CT
可见小脑蚓部或四室内均匀一致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占位,多与四脑室底有分界,将脑干向前推移,肿瘤周边环绕有薄的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均匀强化,肿瘤钙化囊变少见。
典型髓母细胞瘤一般直径大于3.5cm,位于后颅凹中线之小脑蚓部,累及上蚓部的肿瘤延伸到小脑幕切迹之上,在头颅CT上87%呈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10%为等密度病灶,病灶中有小坏死时,平扫亦可呈不均匀之混杂密度,少数有钙化,偶可呈低密度囊性变,病灶边界均较清晰,多位于小脑蚓部,成人患者可多见于小脑半球,增强检查呈均匀一致的强化,有时病灶周围环绕有一条薄的低密度水肿带,第四脑室常被推移向前,可伴有梗阻性脑积水征,当出现脑室室管膜下转移时,可在脑室周边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略高密度影像,成带状,可有明显强化,与室管膜瘤的鉴别主要是髓母细胞瘤的钙化及囊性变少见,病灶密度比较均匀。
3、MRI
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矢状位可更好地显示肿瘤起源于小脑的蚓部及肿瘤与四脑室底的关系,这可视为与室管膜瘤的鉴别点,在MRIT1图像上,肿瘤一般信号强度均匀,发生坏死或囊变时,肿瘤内部可见到较肿瘤更长T1,更长T2的病灶区,在T2图像中67%肿瘤呈高信号,另33%例呈等信号,97%瘤周有明显水肿,由于髓母细胞瘤的实质部分信号强度的特点不甚突出,故肿瘤所在部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征象则显得较为重要,可了解与脑干之间关系,因此正中矢状扫描图像尤为关键,冠状扫描可作为三维影像参考,在MRI矢状位图像上74%可见肿瘤与第四脑室底间有一极细长的低信号分隔带,与室管膜瘤不同,髓母细胞瘤很少向第四脑室侧隐窝及桥小脑角伸展,少数患者MRI可见肿瘤沿蛛网膜下腔转移,显示小脑叶的边界模糊,MRI矢状位或冠状位扫描更有价值,同时种植病灶亦可被Gd-DTPA显著增强,97.5%伴有中至重度脑积水,髓母细胞瘤Gd-DTPA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呈显著异常增强,而囊变或坏死区在非延迟扫描状态下不表现增强,髓母细胞瘤很少有囊性变,肿物位于上蚓部可经小脑幕切迹孔伸入松果体区。
位于小脑上蚓部的肿瘤常使中脑导水管受压,前移或变窄,位于第四脑室顶部的肿瘤,四叠体板,前髓帆由原来正常时的直立位置变为近乎水平位,导水管扩张且上移,髓母细胞瘤可在T1像显示肿瘤的前方和(或)上方在瘤体周边新月形的脑脊液残留影,系没有被肿瘤完全占据的第四脑室剩余部分。
脑积水的CT和MRI表现
阻塞性脑积水的CT和MRI主要表现为阻塞近侧的脑室扩大,阻塞远侧脑室形态正常或缩小。由于阻塞部位和性质不同,脑室扩大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CT和MRI可根据其阻塞部位以及脑室内相应部位和邻近组织情况来确定阻塞病因。
若阻塞发生在第三脑室之前,则可阻塞室间孔,造成侧脑室扩大,如果阻塞单侧室间孔则引起阻塞侧侧脑室扩大,对侧侧脑室正常,如果两侧室间孔同时受阻,则两侧侧脑室同时扩大。主要见于胶样囊肿、囊虫瘤、胶质瘤、脑膜瘤以及邻近部位的肿瘤。大部分室间孔阻塞为逐渐发生的,很严重时才为临床发现。少数情况下,亦可发生急性阻塞,如囊虫的迁移、胶样囊肿位置改变,此时侧脑室可在短期内明显增大。单侧室间孔阻塞所致的单侧侧脑室扩大明显时,可见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中脑导水管的阻塞,造成第三脑室和两侧侧脑室的扩大,多见于先天性疾病、炎症和肿瘤。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常伴有其他脑内畸形,如ChiariⅡ畸形和胼胝体发育不全,这种病人脑脊液通路并未完全阻断,通而不畅,因此在青春期前尽管脑室已扩大,但可不出现症状。中脑导水管的炎症可发生于中脑导水管内或邻近组织病变的基础上,如囊虫导水管内迁移、脑干脑炎所致的导水管邻近脑组织水肿等;在成人,肿瘤是中脑导水管阻塞的最常见原因,主要是脑干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可侵及中脑顶盖,造成导水管阻塞,松果体瘤亦可从后面压迫中脑导水管。
导水管口径很细,很小的占位病变即可引起阻塞,这时判断是否为阻塞性脑积水和与炎性粘连、先天性狭窄等鉴别,往往存在困难。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脑室造影或脑池造影CT常能明确是否阻塞性脑积水,有时还有助于病因诊断。矢状面MRI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往往只需一次检查不但可明确是否为阻塞性脑积水,还可以明确是否为占位病变所致。
第四脑室出口的阻塞造成脑室系统弥漫性扩大,同样主要由于先天性疾病、炎症和肿瘤引起。先天性第四脑室出口阻塞可造成第四脑室明显扩大,由于第四脑室在胎儿期就扩大,影响了小脑蚓部的发育,形成Dandy-Walker综合征,炎症和囊虫同样可造成第四脑室扩大,但不伴有小脑蚓部不发育。
脑瘤引起脑积水的原因
脑瘤是常见的疾病,但是你知道脑瘤会引起脑积水吗?正常脑脊液的分泌及吸收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病态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地积存于脑室系统内,或有时在蛛网膜下腔内积存,多有颅内压增高,称脑积水。在第19问中,我们已经谈了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当脑脊液循环系统在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梗阴时,都会出现脑积水,其中脑瘤引起的脑积水最为常见。容易造成脑积水的部位有:
室间孔区: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此孔进入第三脑室,当此部位发生肿瘤时,此孔阻塞,会出现一侧脑室扩大。常见的肿瘤为胶质瘤。
第三脑室:为两侧侧脑室内的脑脊液循环必经之路,发生阻塞时,我出现两侧脑室对称性扩大。常见的肿瘤有胶质瘤、颅咽管瘤。
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中脑的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松果体区恰位于导水管的后方,此区肿瘤,即使比较小也容易造成脑积水。通常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同时扩大。常见的肿瘤有胶质瘤、生殖细胞瘤。
颅后窝:包括第四脑室内、小脑脑桥角、枕大孔、斜坡。可引起第四脑室以上脑室的扩大积水。觉肿瘤有胶质瘤,听神经瘤、脊索瘤、脑膜瘤等。
通过介绍,大家了解到了脑肿瘤引起脑积水的原因,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病情的发展。也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保护我们这个司令部的健康,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相信大家知识的增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身体健康的来享受生活。
第四脑室肿瘤是怎么回事
本病发病原因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一样,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着癌基因加上各种后天诱因可使其发生。诱发本病的可能因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第四脑室发生肿瘤时,首先产生脑脊液循环受阻,肿瘤向脑室周围扩延侵犯或使其周围组织受压时,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颅神经受损症状。原发于第四脑室的肿瘤多为脉络膜乳头状瘤,起源于脑室壁的肿瘤不但侵入第四脑室内生长,而且常侵犯脑干或小脑,如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等。脑室顶部之肿瘤多起于小脑的蚓部,以髓母细胞瘤居多。第四脑室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
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方法
一、取离肿瘤最近的路径,选取距离肿瘤最近,功能损伤最小,最利于暴露肿瘤的部位入手。第四脑室肿瘤绝大部分位于中线附近,因此,从变薄的小脑蚓部切开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在显微镜下清楚确认在蚓部无血管区中线切开。
二、恶性室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常侵犯脑干,过多切除瘤体可能损伤脑干。作者强调术中冰冻切片的重要性。对于良性肿瘤力争做到全切,对于恶性肿瘤,特别是侵犯脑干的肿瘤,应保护脑干功能,不强求肿瘤的全切除。
我们人体有很多重要的器官,有的器官可能不怎么起眼,但是却关系到我们人的性命,是需要做好保护工作的,而且第四脑室肿瘤时候,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需要做出应对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