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应该做哪些检查
肌肉萎缩应该做哪些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 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 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3、肌萎缩的伴发症 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
肌肉萎缩检查诊断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
老人肌肉萎缩做什么运动
一是平衡性锻炼。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的运动生理学家约翰·希金斯说:“平衡性锻炼的重点是对腿部肌肉进行塑造,对于老年人保持生活的独立性和预防跌倒起关键作用。”他建议老人采取“脚后跟接着脚尖走路”的方式,即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前方,脚后跟接触到另一只脚的脚尖,向前行走20步,每天练习3次,每周练习三天。
二是力量训练。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前任医学临床教授谢尔顿·津伯格说:“过了40岁之后,人们的肌肉力量每年会丧失1%;60岁后,肌肉力量每年会丧失1.5%。”为防止肌肉萎缩,谢尔顿建议老年人使用重量较轻的物体(2.5公斤重的哑铃)做肱二头肌弯举或臂举15~20次,每周锻炼2~3天。
三是柔韧性锻炼。无论是弯腰摸脚趾,或是做瑜伽都能提高老年人身体的柔韧性,每周进行2~3次。
最后是有氧锻炼。让心率得到上升的有氧锻炼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希金斯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3次有氧锻炼,每次20~30分钟。一些家务活动(修剪草坪、打扫房间和园艺劳动)也可以当作有氧运动。
进行性肌肉萎缩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一、中医治疗。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二、运动治疗。
肌肉萎缩病人要想缓解关节过早畸形,首先就要注意做好身体锻炼,避免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过度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反而不利于治疗。
三、心理治疗。
在治疗肌肉萎缩的时候,还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愉悦的情绪,这样有利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而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影响到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调节,使肌跳加重,使肌肉萎缩发展。因此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
四、避免感染
病人还应该避免受到感染,肌肉萎缩做好护理方面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一般患者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应避免感染、风寒、感冒的发生,感冒等病会导致患者肌肉萎缩的症状加重。
大腿肌肉萎缩检查诊断
中早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外形没有多大破坏,修复后股骨头外形基本正常,股骨头不影响走路功能,将来病人走路距离不受影响。同时早期股骨头坏死血液循环破坏也不严重,通过治疗可以恢复,下肢血液供应不受影响,股动脉完全能够满足下肢血液循环,这样通过锻炼下肢肌肉萎缩可以恢复。
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就不一样了,股骨头塌陷严重,股骨头外形无法恢复,髋关节功能无法恢复,行走距离不能达到正常,股骨头周围血管部分消失终身不能恢复,下肢血液循环不能满足肌肉发育的需要,肌肉在缺乏血液营养的条件下不可能正常发育,这样一部分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下肢肌肉萎缩就不可能恢复。
注意鉴别肌肉萎缩、膝关节骨关节炎。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可有以下体征: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尤其是大腿股四头肌萎缩可以较早出现,且较明显;关节肿胀,关节腔内可以有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周围关节囊附着处,例如胫骨上端边缘压痛;按压髌骨时可有挤压痛;严重病例,膝关节可以出现屈曲畸形,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活动时关节内有吱吱声。
哪些检查能诊断肌肉萎缩
1、体格检查:肌肉外表观察:这项检查是要通过两侧的对比,萎缩的范围,分布作比较,看看有没有肌肉萎缩的诊断要两侧对比,肌肉萎缩的范围程度,分布,两侧对称部位的相比,看看有没有肌张力,肌束颤动等。
2、肌张力检查:患者要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让病人放松,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和被动屈伸的病人肢体的感知阻力进行判断。
3、辅助检查:如果是全身性的肌肉萎缩那么就要考虑是全身性的疾病导致的,要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检查。神经源性的肌肉萎缩要根据局病情的范围和分布进行检查,一般是采用对应部位的MRI或者是CT,腰穿检查等。而肌源性的肌肉萎缩要检查血清,血清抗体,肌肉活检等。
肌肉萎缩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肌肉萎缩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一、中医治疗。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二、运动治疗。
肌肉萎缩病人要想缓解关节过早畸形,首先就要注意做好身体锻炼,避免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过度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反而不利于治疗。
三、心理治疗。
在治疗肌肉萎缩的时候,还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愉悦的情绪,这样有利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而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影响到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调节,使肌跳加重,使肌肉萎缩发展。因此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
四、避免感染
病人还应该避免受到感染,肌肉萎缩做好护理方面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一般患者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应避免感染、风寒、感冒的发生,感冒等病会导致患者肌肉萎缩的症状加重。
五、物理及按摩治疗:
可以防止关节挛缩,改善假肥大型患儿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治疗:患者合理调配饮食结构才更有利于康复。增进饮食营养可以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肌力、肌肉的增长,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这就是肌肉萎缩的治疗方法之一。
六、劳逸结合
肌肉萎缩病人的肌肉处在一个损伤的状态下,不要做剧烈性的锻炼,强行性功能锻炼还可能使骨骼肌疲劳,对其恢复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肌肉的生长是漫长的过程,因损伤的恢复会更加的缓慢,所以需要我们劳逸适度。
肌肉萎缩的诊断和检查
一、肌肉萎缩的临床诊断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二、肌肉萎缩的检查项目
(一)肌电图:
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⑴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⑵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⑶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⑷神经的再生能力;⑸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
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
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
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
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
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