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尽管人们对卵巢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仍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例如卵巢癌不能被早期发现,消化不良症状与卵巢癌无关等。
误区一: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往往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但此时卵巢癌基本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被发现。其实不然,定期体检如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
误区二: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了可出现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导致卵巢癌被误诊。因此,高危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误区三: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可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癫痫常见的认识误区
1、患者抽搐,就是癫痫病
抽搐是癫痫的主要症状之一,但不是癫痫病的独有症状。其它疾病也可引起抽搐,如癔病抽搐、低钙抽搐、低血糖惊厥等均不属癫痫病范畴。因此抽搐不一定都是癫痫所致。
2、抽搐动作大是大发作,动作小是小发作
癫痫的大发作和小发作都属全身性发作。大小发作不是按抽搐动作幅度大小区分的。大发作有全身四肢的抽搐,而典型小发作,仅有短暂的(不超过1分钟)的意识丧失,而没有抽搐动作。有些患者或家属把全身大发作以外的其它形式的发作都认定是小发作,显然是不确切的。
3、癫痫发作时,患者都有神志丧失
绝大部分癫癫患者发作都伴有神志丧失。但有些类型的癫痫,如局限性发作,肌阵挛癫痫等病人发作时意识清楚。因此,不能因为患者神志不丧失,就否认癫痫的诊断而贻误治疗。
4、原发性癫痫与遗传有关,而继发性癫痫与遗传无关
通过对癫痫病人及其有血缘关系亲属的大量调查发现,不仅原发性癫痫与遗传有关,而且继发性癫痫的直系亲属发病率远比普通人群高。从临床上分析,发生了脑外伤、患过脑炎、脑膜炎、有产伤窒息史的患者不一定都发生癫痫。因而说明,是否发生癫痫不仅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强弱,而重要是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发生惊厥的“惊厥阈”值的高低,这种阈值越低越易发生癫痫。若环境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其惊厥阈值,就会发生癫痫。从而说明,不仅原发性癫痫,而且继发性癫痫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5、癫痫具有遗传性,癫痫病人不宜生育
癫痫虽有遗传性,但对下代的影响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般说来,癫痫病人的子女只有5%发生癫痫,因此癫痫病人是可以生育的。我国法律也未明令禁止癫痫病人生育。但从优生学的角度,癫痫病人最好避免与惊厥阈值低的人(包括癫痫病人和有高热惊厥史者)结婚,癫痫病人应在病情稳定,基本控制发作后生育。
痤疮认识的常见误区
误解一:洗脸次数增加可以清除痤疮
事实 污垢不会引起脸部色斑。与商业宣传相反,毛孔不会被表面的污物堵塞。皮肤深部的毛囊壁堵塞才是痤疮的发病原因。过度清洗不仅不能防止痤疮发生,相反还会导致毛囊口堵塞。使用毛巾擦洗还会使毛孔发炎。最好的方法是用双手轻轻清洗,而且一天只洗两次。
误解二:压力大导致痤疮
事实 压力大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因而理论上可能会引起痤疮。事实上,压力并不是痤疮的主要发病原因。某些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导致痤疮,但是压力本身不会引起痤疮。与其担心压力引起痤疮,不如多花时间研究怎么治疗痤疮。
误解三:手淫或性生活导致痤疮
事实 这种误解源于17世纪,是为了劝阻年轻人手淫,事实上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痤疮的发病与雄激素水平相关。高雄激素可能会增加性行为的动力。因此,不是性行为本身加重痤疮,而是引起性行为增加的雄激素引起痤疮。
误解四:日晒可以治疗痤疮
事实 短时间内,日晒可以晒红皮肤,遮盖痤疮引起的红斑。事实上,日晒斑只是皮肤损伤。治疗痤疮的同时,保护现有的皮肤非常重要。日晒可能会激惹皮肤,加重痤疮。人们发现,日晒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短期内痤疮看上去好转,长期下去只会加重痤疮。阳光并不是一无是处,日晒可以帮助我们的皮肤合成维他命D。痤疮好发部位应限制日晒,但偶尔晒晒太阳是没有问题的。
误解五:饮食与痤疮有关
事实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痤疮与饮食有关。的确,某些过着原始生活的土著居民完全不长痤疮,这与现代社会痤疮广泛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否与饮食习惯不同相关呢?这的确值得思考,值得进一步研究。然而,即使痤疮与饮食有关,我们也不可能恢复我们祖先的饮食习惯。
治疗卵巢癌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卵巢癌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严重的妇科疾病,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们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比较大而患上了临床卵巢癌。因为卵巢癌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影响,所以卵巢癌的治疗很重要。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治疗,以免陷入治疗的误区。
1、卵巢癌不能早发现:这个误区是经过很多女性咨询过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出来的,她们对卵巢癌的认识很少,导致出现这个理解误区。实际上,定期体检,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尤其对常见卵巢病变,可以很容易在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够阻止病情的恶化,成为卵巢癌。
2、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当女性出现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她们第一反应可能认为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而忽视了卵巢癌,因为卵巢癌的症状也有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很难被引起重视。
3、失去手术机会就没得治:在早期没有及时发现卵巢癌的女性没有及时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她们就会有这个理解误区,说失去手术机会就没得治。尽管手术在卵巢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某些暂时不能手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也不意味着永远失去手术机会。因为,多数卵巢癌属化疗敏感型,暂时不能手术者辅助化疗和中医药治疗,可使肿瘤缩小、腹水得以控制。因此,对于某些已是晚期的卵巢癌患者来说,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卵巢癌有哪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此时病情多已发展到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误以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发现。事实上,定期体检,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尤其对常见卵巢病变,如卵巢囊肿别轻易认为是良性病变,必须到专科肿瘤医院就诊。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某些较为隐匿的症状往往不被人重视。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数人将其当成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加上某些非肿瘤专业医生缺乏妇科肿瘤经验,往往会延误治疗。因此,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根据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诱导化疗还是巩固化疗,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失去手术机会就没得治
尽管手术在卵巢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某些暂时不能手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也不意味着永远失去手术机会。因为,多数卵巢癌属化疗敏感型,暂时不能手术者辅助化疗后,可使肿瘤缩小、腹水得以控制。因此,对于某些已是晚期的卵巢癌患者来说,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往往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但此时卵巢癌基本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被发现。其实不然,定期体检如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
误区二: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了可出现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导致卵巢癌被误诊。因此,高危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误区三: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可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卵巢囊肿有2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一: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患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宫颈癌,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有卵巢囊肿的发生,因此忽视卵巢囊肿,直到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突然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去医院就诊时才恍然大悟。事实上,卵巢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的女性,甚至可发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发病与是否有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
2、认识误区二:绝经后卵巢囊肿就会自动消失
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卵巢囊肿也会随之自动消失,不治而自愈。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要提醒绝经前患有卵巢囊肿的女性,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卵巢的逐渐衰老而加重甚至恶化,需要积极的治疗。
常见的几种减肥认识误区
生活中有许多人为了希望自己身材合乎自己心意都会尝试减肥。而因为减肥方法有许多,人们对于减肥也会有一些认识误区,那么常见的减肥误区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减肥认识误区,供大家了解。
减肥不能喝水
其实,只有饮水不足,才会导致人体不断积储水份作为补偿。不仅如此,还会使体内更容易积聚脂肪,造成肥胖。饮水不足可能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紊乱,使能量吸收多,释放少。所以对减肥的女性来说,饮水不足不仅达不到减肥目的,还会严重的损害身体健康。
不吃荤
蔬菜、水果、各种瘦肉等都有它们各自的营养价值。瘦肉中含有一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多的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而充足的蛋白质可加强热量的能源消耗,但如果缺乏蛋白质,体内的代谢速度会变慢,热量因为多余而存储在体内,最终会转化成脂肪。
吃辛辣食物可以减肥
有统计显示,泰国印度等地很少出肥人,就推断与他们平日嗜辣有关。因为吃辣容易流汗,而且吃一点点已让人感到饱,因此,有减肥效用。但是,若长久吃辛辣减肥,会对胃部机能造成影响,有胃痛甚至胃出血的危险。同时,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也会令皮肤变得粗糙,甚至出暗疮,这是得不偿失的。
饭后吃水果
有专家指出,食物需要1-2个小时才能进入胃部,接着慢慢地进入小肠,而饭后吃水果,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其实,饭前吃水果比饭后吃更好。如果饭前吃水果,水果的维他命c会在肠中帮助消化肉类的铁质,又能略减胃口,正餐也相对地吃少一点。
每次慢跑30分钟可减肥
慢跑虽然能有氧锻炼,但减肥收效却微不足道。有实践证明,只有运动持续时间超过40分钟,人体内的脂肪才会与糖原一起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量最多可达总消耗量的85%。由此可见,短于40分钟的运动无论强度如何,脂肪消耗都不明显。
常见的癌症筛查的认识误区
1.肿瘤是老人的事。
很多肿瘤不断“年轻化”,因此筛查绝不单是老人的专利。同时,肿瘤也不是越老越要查。由于老年人前列腺癌的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得病,大多也不会因此危及生命,因此75岁后没有必要再进行每年一次的前列腺癌筛查。
2.体检前不做好准备。
肿瘤专科医生通常需要综合多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如果受检者因未做好准备而影响了检查结果,就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宫颈癌筛查时应注意,检查前一两天不宜性生活;做结肠镜前3天,最好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
3.健康体检就是癌症筛查。
普通健康体检范围并不能完全涵盖肿瘤筛查的范围,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两者不能相提并论。防癌体检,除了早期发现存在于身体内部的肿瘤外,还会分析受检者以后患肿瘤的因素,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
4.只要是医生,就能做癌症筛查。
“术业有专攻”,只有专科肿瘤医生才了解肿瘤的各种性状。现在某些“筛查”有做得太滥之嫌,随便摸两下、随意做点检查,也被视作参加了“筛查”,如此不但查不出肿瘤。更会让受检者放松警惕,反而误事。拿乳腺癌来说,很多地方都在采用的红外线检查,其实它对乳腺癌早诊就没有意义。
5.误项目越多越好。
有些肿瘤筛查项目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病风险,这就需要肿瘤专业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做出选择。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由于很多女性朋友对此病不甚了解,所以在认识上很容易陷入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常见糖尿病认识的误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骤升,因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广大朋友已经了解很多了,但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越高,越应该主动增加运动量。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位糖友有段时间他的血糖控制的不好,餐后2小时血糖常常在16 mmol/L 以上,他想通过运动降低餐后血糖。每顿饭吃完后2小时他会测试血糖,如果血糖高,他就跳绳,半小时后血糖明显下降。半个月后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运动降糖的效果真不错。”
当血糖超过14 mmol/L,则不建议糖友运动,此时靠运动来降低血糖对身体是有害的。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措施,但这种治疗方法是需要适应症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位糖友都可以进行运动治疗。当您的血糖、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身体同时还存在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的严重疾病,或合并一些急性病症时,则不主张运动治疗;当您的身体过于消瘦,胰岛功能较差时,我们也不主张您运动治疗。
我们会建议身体状况好且肥胖的2型糖友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运动量进行锻炼,运动需要有医生的指导。
误区二:胖点更健康,或者认为我很胖,我不是糖尿病。
胖点更健康,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位糖友在接受我为他制定的降糖方案后,体重有所下降,血糖控制良好,两个月后他来找我,希望为他调整药物,既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又能使他的体重有所增加。他的理由是瘦了不排场,当时他的体重是80kg,两个月前他的体重是90kg,他的身高是175cm。
体重究竟在怎样一个水平才是最佳的呢?这里有个简单的计算方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而理想的体重应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比如您的身高是175㎝,您的标准体重=175㎝-105=70㎏,那您的理想体重就应该在70㎏的±10%以内。一个理想的体重既有利于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又有利于远离于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对刚才提到的那位糖友,其实,他的体重与理想体重还有距离,因此建议他进一步减重至理想体重。我认为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远离疾病,比外表的排场更重要,希望每位朋友都能保持健康的体重。
此外,还有些糖友认为得了糖尿病一定会消瘦,只要体重没变化,或者说体型仍然较胖就不会患糖尿病,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血糖只有处于较高的水平,体重才会下降;当血糖轻度增高时,体重可以没有明显的变化,而肥胖本身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肥胖的朋友们请注意减重,并定期进行血糖的测试。
误区三:患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米,面和水果了。
经常听到一些糖友抱怨:“以前生活艰苦,吃不上好东西,现在生活好了,却得了糖尿病不能吃”。一位糖友患病十年,他说:“我很喜欢吃水果,自从发现糖尿病,我十年没吃过一口水果”。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我非常赞叹这位糖友的意志力,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对它的长期控制需要良好的意志力。但我非常遗憾他十年没吃过一口水果,因为水果不仅是他饮食中的乐趣,也是他身体所必需的。由于缺乏正确的饮食指导,这位糖友放弃了他饮食中的一种享受和身体的需要。还有朋友甚至因为患糖尿病,长期只敢食用粗粮,造成营养状况下降。
确实,我们现在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症等等疾病的发生,很大原因是吃出来的。但请朋友们不要步入另一个误区——“不让吃”。糖尿病的饮食治疗适合所有人,它是一种健康的饮食观念。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饮食和疾病有怎样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吃,请您主动接受医生的建议。
误区四:血糖稍微高一点,不治疗没关系。
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把糖尿病称做隐型杀手,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稍微高于正常时,身体可以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忽视了对疾病的诊治;还有一些患者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血糖高,却不主动接受治疗,不知不觉中就是在这稍微增高了一点的血糖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害,比如:冠心病、中风、截肢、失明、尿毒症等等。当这些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时,一切悔之晚矣。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有效控制后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当餐后血糖轻度增高还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 (医学上称糖耐量减退,即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状态),大血管(如心、脑血管等)已经开始受到损伤,容易发生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患。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有2/3以上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因此即便是您的血糖稍微比正常人高一点,也请不要忽视您的健康,一定要请医生给您做些生活方式的指导,必要时借助药物治疗。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一些微血管(如供应视网膜和肾脏的小血管等)发生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肾脏功能障碍等问题。请您爱惜身体,不要讳疾忌医。
如果您的年龄超过40岁,如果您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您体型肥胖,如果您有性功能下降,如果您生过8斤以上的孩子,如果您皮肤瘙痒或容易起疥疮等,请不要犹豫,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空腹血糖和糖后2小时血糖的测试。如果您的空腹血糖已超过5.6mmol/L,或服75g葡萄糖后血糖超过7.8 mmol/L,请您主动就医。
误区五:某种糖尿病的药你服用有效,对我也一定有效。
糖尿病不同于感冒、发烧,抗病毒、抗生素类药物按说明吃足量即有效。每位糖友血糖水平高低不同,胰岛功能状况不同,胰岛素敏感程度不同,饮食情况不同,运动情况不同,工作强度不同等等,太多的不同要求为每位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同一种降糖药对同样患有2型糖尿病的两位患者,效果会完全不同。有位糖友听邻居说用优降糖效果不错,因此自行购买优降糖并按说明服用,结果导致严重的低血糖昏迷,这就是忽视治疗个体化的恶果。
还有一些患者喜欢听信各种各样的治疗广告,病急乱投医。有位患者在住院接受胰岛素治疗时说:“两年前医生就建议我用胰岛素,我不信。两年中我花了6万块钱听信各种治疗广告,每个广告推荐的药物用两个疗程,效果不好再换,两年后我的身体被拖垮了,还得回来打胰岛素。”这样盲目乱投医的朋友我时常会遇到,也时常会为他们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叹息。
乳腺癌常见的9个认识误区
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
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癌风险。
用止汗剂加大乳腺癌风险。由于止汗剂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它们可能会影响雌激素,“止汗剂会加大女性乳腺癌风险”的说法曾广为留传。不过,美国癌症协会表示,这是个谣言,研究表明它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多数乳腺肿块是恶性的。实际上,约80%的乳腺肿块不是恶性病变,如囊肿。如果检查发现乳房有变化,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时复查。
隆乳术会加大乳腺癌风险。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做过隆乳术的女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并不会高过带A罩杯的女孩,建议必要时做X射线检查。
X射线加大乳癌风险。X光照射过程中的确存在辐射,但量极小,所以风险很低。X射线筛查对发现早期乳腺癌很有帮助,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1~2年接受一次筛查。
老流产乳癌风险高。流产确实会扰乱激素的分泌周期,尽管乳腺癌与激素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但目前的很多研究表明,流产和乳腺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一般,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有:
1、绝经了囊肿就会消失。
多数患者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与体内雌激素有关,绝经后会随着雌激素的降低而消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在这里要提醒的是绝经前本身患有囊肿的患者,有的在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衰老卵巢的变化而加重病情,甚至会恶化。这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2、没有性生活,就不会长囊肿。
也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卵巢囊肿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未婚女性也会患有。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无性生活,就会忽视其的发生,直到因囊肿扭转或破裂引起下腹突然疼痛,还不一定去医院就诊,因此此类疾病常被误诊为疼痛,进而使囊肿得不到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