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它在哪个部位发生
胃癌它在哪个部位发生
从早期胃癌好发部位的分布得到提示,作者建议,内窥镜医师在行胃镜检查时,对于胃内无明显病灶行常规取材,这样对发现早期胃癌和研究人群中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极有价值。
癌灶大小关于癌肿大小的计算方法各研究者说法不一。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学所指病灶大小即指体积(cm3),但在实践中,癌肿往往因浸润性生长和继发性改变等,内眼难以准确测量其体积,故有的作者主张用癌瘤面积(cm2)表示;有的用癌肿的最长径与其直角交叉的横径来表示。在研究资料分析中,实际上都引用的是癌灶的最大直径,特别是对早期胃癌更是如此。所以,建议统一用癌灶的最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
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393例早期胃癌癌瘤大小统计,以直径2。1~4。0cm为最多(32。0%),其次为1。1~2。0cm(29。7%),微小胃癌占10。0%,小胃癌占14。1%,而直径在8。1cm以上者仅占0。9%,说明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水平已有提高。延安医学院二附院43例早期胃癌统计,癌灶最大直径也以2。1~4。0cm为多(41。9%),其次为1。1~2。0cm(34。9%)。
大体形态和分型早期胃癌的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诊断,而肉眼上往往因癌灶微小、境界不清及良恶性难以鉴别而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并且由于癌灶形态的多样,研究者们所观察和描述的形态及分型似有不同。但有共同的认识是,不同形态的早期胃癌,其生物学行为、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其分型分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我国目前采用的早期胃癌大体分型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日本内窥镜学会提出的分型方案,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在我国也被大多数学者采用。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过程中,我国学者发现,日本的分型方案有过于繁琐和标准不易客观地掌握的缺点,其结果是某一型早期胃癌,在几份不同的报导中所占百分率相差很大。例如ⅰ型与ⅰa型,都是隆起型癌,只是因为隆起的程度不同,或则同样隆起高度而底盘或广或窄而人为地划分为ⅰ型与ⅰa。再如复合型的划分,在较多见的ⅱc型中,如有溃疡瘢痕形成,有人划分为ⅱc+ⅲ型。有人则定为ⅱc型;如有较大而深的溃疡时,有人定为ⅱc+ⅲ型,有人则定为ⅲ型+ⅱc型。为此,1976年由张荫昌等病理医生汇集了辽宁省81例早期胃癌标本和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的分型方案,并于第一次全国胃癌协作组会议一被列为试行方案之一在国内引用。这两分型方案分叙如下:
1962年日本内窥镜学会规定的早期胃癌大体分型方案。
ⅰ型(隆起型protrudedtype):癌肿明显高出周围正常粘膜(约2倍以上),或呈息肉状外观。
ⅱ型(浅表型superficialgype):癌灶比较平坦,不形成明显的隆起或凹陷。此型按凸凹程度又分为三个亚型,即:
ⅱa(浅表性起型elevatedtype):癌灶较周围粘膜稍隆起,但不超过粘膜厚度2倍。
ⅱb型(浅表平坦型flattype):癌灶与周围粘膜几乎同高,既不隆起也不凹陷。
ⅱc型(浅表凹陷型depressedtype):癌灶较周围粘膜稍凹陷,其深度不超过粘膜厚度。
ⅲ型(凹陷型excavtedtype):癌灶较周围粘膜明显凹陷(主要为较深的溃疡),癌组织不得超过粘膜下层。
此外,根据病变主次不同,还有一些复合型,如ⅱa+ⅱc型、ⅱc+ⅱa型、ⅱc+ⅲ型、ⅲ型+ⅱc型、c型和其它型。
按照日本分型方案,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477例早期胃癌癌灶统计,如ⅱc型最多(39.5%),ⅲ型次之(22.9%),ⅱb型(10.5%),ⅱc+ⅲ型(9.7%),ⅰ型最少,仅4.0%。延安医学院二附院43例统计,ⅰ型9例,ⅱa型1例,ⅱc型11例,ⅱc型+ⅲ型22例,因病例较少不能相互比较,基本也以凹陷型为多。
绒毛膜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 其它转移
绒毛膜癌患者出现的癌转移远不止上述几种,例如:视网膜转移也是其中一种,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双侧视网膜均受侵犯。
印戒细胞癌的简介和临床表现
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又称粘液细胞癌。它是一种含有大量粘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中充满了粘液,把细胞核挤向了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故其得名。印戒细胞癌在临床上倾向于弥漫浸润,且常伴有明显的纤维化(硬化),如果发现较迟,常易浸润全胃,使整个胃壁硬化,而呈“皮革胃”。一旦发展到了“皮革胃”阶段,常属胃癌中、晚期,预后当然就差了。如果印戒细胞穿破胃壁,直接蔓延到腹膜或邻近器官,手术清扫也较为困难。
直肠癌能治好吗 什么是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它是位于齿状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常见的症状有:便血,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障碍,乏力、消瘦、贫血、体重减轻等。
人总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第一可能是胃癌的潜在。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和基因、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胃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通常会有腹泻、恶心、胃灼热感、食欲不振、乏力、腹部疼痛等症状出现。胃癌引起的腹泻与一般的腹泻有所差别,胃癌引起的腹泻通常会伴有上腹部胀痛的感觉,此时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接受胃镜检查。
第二可能是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它的发生多与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习惯、遗传和基因等因素相关,大肠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腹痛、大便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等症状,而且便秘与腹泻常会交替发生,当出现大肠癌症状时,患者务必要及时就医。
第三可能是肝癌。
肝癌一般会伴有肝硬化出现,容易导致门静脉高压或栓塞,引起肠壁水肿、肠道蠕动加快,消化与分泌功能紊乱,进而造成腹泻。研究显示,约有半数的原发性肝癌在确诊3个月前会有腹泻症状,而且每次腹泻次数2-20次不等。因此,如果肝硬化患者有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症状出现,一定要记得及时就医。
胃底贲门癌患者的存活率
贲门癌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50px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但是它又与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而贲门癌存活率因治疗效果及患者身体机能而异。
针对贲门癌晚期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调养身体机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可使生存期延长,即贲门癌能活多久有一个好的趋势。不过据临床统计来看:肿瘤晚期以中医治疗保守治疗为主5年生存率可达到85%以上。这是值得贲门癌晚期患者必须关注的一个数字。
【对于早期贲门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早期贲门癌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早期贲门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0%—90%,术后可一定时间内采取放化疗、中医药等治疗等手段以防止复发。
【对于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及病人的身体状况。中晚期贲门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化疗及中医药治疗。70%的中晚期贲门癌患者在放疗后症状得以减轻,不同剂量和分割量的外放疗能缓解原发或转移灶的局部症状,但由于放疗亦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对身体机能很弱的中晚期贲门癌患者,放疗应慎用。
胃镜检查有什么意义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饮食,检查前8小时禁食禁水,凡确诊有胃潴留者受检前两天改吃流质,并遵医嘱先晚洗胃,以排空胃内容物,使镜检时视野清晰。
正常值
无任何异状。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食管炎:一般在内窥镜下将食管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2)食管溃疡:糜烂是指食管粘膜有上皮组织缺损。如果病变达粘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称溃疡。
(3)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在内窥镜下呈蓝色或青色,形态呈蛇形或半球形,沿食管长轴分布。
(4)食管癌。
(5)胃溃疡:胃溃疡基本形态的特点是粘膜缺损,溃疡底部盖有白色苔,边缘有水肿、充血等炎性反应,并可出现向溃疡集中的粘膜皱壁。
(6)胃癌:它一方面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同时又能鉴别良性和恶性溃疡。它也可以确定胃癌的类型,并可追踪观察癌前病变。
(7)十二指肠炎:在内窥镜检查时可见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不平,点状出血、淤点或淤斑,点状或者斑片状糜烂,粘膜可见血管显露或者是粗大皱襞及结节。
需要检查人群:胃部各种病变及某些食道疾病患者。
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1天改吃易消化的饮食,检查前8小时禁食禁水,凡确诊有胃潴留者受检前两天改吃流质,并遵医嘱先晚洗胃,以排空胃内容物,使镜检时视野清晰。
检查时禁忌:
1.解释术前30分钟注射阿托品的作用,是为了减少消化道分泌物。
2.有假牙者检查前取下假牙妥善保管。
3.按预约时间准时去检查室,术前排空小便。
4.嘱病人在操作中不要做过多的吞咽动作,防止唾液吸入气道及引起喉头疼痛。
5.向病人说明胃镜检查的目的,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勿紧张,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检查。
肺癌会转移到哪里 其它部位转移
上述的几种肺癌转移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况,肺癌还可能转移至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腹腔内、心脏等部位,表现的症状也与肺癌转移的部位相关,例如:转移至心脏可以出现胸闷、心肌、气急、晕厥、心律紊乱等症状。
怎么炒牛肉才嫩才好吃 牛里脊肉怎么挑选
1.外观上牛里脊肉新鲜有光泽,肉的颜色相比于其它部位的肉会更加深红一些,这一点比较好区分。
2.牛里脊肉外侧有筋覆盖,肉质比其它部位牛肉要紧实一些,其因此用手触摸时不会沾手,弹性较好。
3.牛里脊肉在牛肉中占比较少,但是同种方式烹饪后比其它部位肉的要好吃很多,因此价格相对于其它肉要高一些。
胃癌晚期容易转移到哪些部位
1、胃癌直接蔓延:癌肿生长侵入胃壁后,向纵深方向发展,突破浆膜层,可直接侵犯相邻器官和组织,以大网膜、肝、胰、横结肠为常见,其次为空肠、膈肌以至腹壁。直接蔓延关系到手术方式及能否根治性切除,一般蔓延到邻近脏器,如肝等范围较小而局限时可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时手术难以全部切除。
2、胃癌淋巴腺转移:是胃癌扩散的重要途径,而且发生较早。随着癌肿增长,侵犯胃壁愈深愈广,转移的机会就愈多。根据转移的先后顺序分为3站或3组。第一组(站)距离瘤体近来,为贴于胃壁上的浅组淋巴腺,一般发生在胃癌局限于黏膜下层时。第二组(站)系引流浅淋巴腺的深组淋巴腺,当胃癌侵犯肌层时可发生第二组淋巴腺转移。第三组(站)包括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肝门、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腺;也可发生远处淋巴腺转移,如左锁骨上淋巴腺。此组转移多为癌肿侵犯至浆膜时发生。一般来说,发生第三组淋巴腺转移时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
3、胃癌血行转移:部分患者可发生胃癌细胞或癌栓经血液循环至浑身其它器官。可转移至肝、肺、骨、肾、脾、脑、脑膜、皮肤,也可转移至卵巢,形成卵巢克鲁肯伯格(Krukenberg)氏癌或卵巢粘液细胞癌。血行转移多发生在胃癌晚期,除治疗原发灶外,还需治疗转移灶。
4、胃癌细胞腹腔内种植转移:少数情况下癌肿突破胃壁浆膜,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脱落到其它器官和腹膜上,可发生种植性生长;晚期可发生癌性腹膜炎,并有血性腹水,有时可以从抽出的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发生种植性转移的患者均为晚期,治疗上难度加大,常给予腹腔内注入化疗药物,但由于广泛转移,往往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
什么是早期胃癌,它的预后如何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侵袭性癌,不管其面积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一般胃癌相同。局限于黏膜内的癌称黏膜内癌,浸润黏膜下层者称黏膜下层癌。此类病变多数大小为2~5cm,位于胃小弯侧和胃角附近。如果不治疗,大部分会在几个月至数年后进展。早期胃癌预后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为91%~100%,黏膜下癌的5年生存率为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