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风后怎么避免大中风
小中风后怎么避免大中风
早上起床的时候,要慢一些,在床上躺一分钟,清醒一下头脑,然后慢慢起身,再在床边上坐一分钟左右,让身体从睡眠状态苏醒过来,然后再下床慢走,空腹状态喝一杯温开水,这样可以有效的让身体有个缓冲,让血液和血管有适应性,并且早上喝水能稀释血液,有利于血液循环。
早饭后半小时左右,吃上十个左右炒熟的银杏,银杏可以保护血管弹性,清楚血液内的一部分垃圾,能够很好的预防中风,好多调理血管的中药都有银杏的成分,养生吃银杏,效果也挺好。
平时饮食要适当吃一些醋调味的菜,醋能软化血管,很好的预防因为血管太脆而出现中风,还能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一天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因为喝太多会有脱钙的现象。
脑中风九大误区要人命
误区1:老人才得脑中风
澄清:任何年龄都会中风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脑中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她解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疾病都是导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此外,暴饮暴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过度劳累等情况都是脑中风的诱发原因。”
误区2:脑血管正常不会中风
澄清:两成中风跟脑血管无关
很多人认为,既然脑中风是脑部血管的问题,那只要脑血管检查正常,应该就不会发生脑中风了。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有20%的中风,不是因为脑血管本身的病变,许多心脏疾病的因素也会导致中风。
误区3:颈动脉筛查=脑中风筛查
澄清:脑中风筛查是综合过程
经常有患者说,他做了颈动脉筛查,等于就已经做了脑中风筛查。其实,脑中风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无论是脑血管筛查,还是颈动脉筛查,都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需要看其他因素。
误区4:养生保健品可防中风
澄清:尚无证据说明真正有效
网上经常有各种预防脑中风的妙招,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养生保健品能预防中风的各种传言更是不胜枚举。但事实上,目前没有更多证据说明这些所谓的养生保健品真正有效。
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常见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基因等。目前,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人类是暂时无法干预的。而常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肥胖、吸烟、酗酒等。“因此,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这些都能起到预防脑中风的作用。”
误区5:阿司匹林可防所有中风
澄清: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有害
很多人误以为,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所有中风。但其实,防脑中风需要综合疗法。阿司匹林只能对部分缺血脑梗塞有效,而且也只是预防中的一环。相反,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有害无利。因此,血压很高不易控制、有出血性疾病或者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最好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此,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因人而异,必须遵医嘱服用。
误区6:轻微中风只需门诊治疗
澄清:小中风也应尽快住院治疗
很多人认为,如果只是轻微中风,不需要住院治疗,在门诊输液治疗就行了。事实上,许多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先兆,必须加以重视。
“小中风就像大地震前的预警,应尽快住院治疗。”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误区7:输液比口服药更有效
澄清: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
很多人都迷信输液,以为中风时,输液比服药治疗效果更好。但是,一般情况下,只有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口服的抗血小板药、降脂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药其实才是治疗脑梗塞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口服降压药,更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误区8:治疗出院后可停药
澄清:必须遵医嘱长期吃药
很多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出院后就把药停了。但事实上,中风的复发率非常高。从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可看出,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很多, 必须按医生指导长期吃药。“而且,在卒中风险评分量表中,得分越高的患者越要坚持吃药。”
误区9:安宫牛黄丸可化险为夷
澄清: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
安宫牛黄丸成分为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的确可用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等疾病,但是,安宫牛黄丸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比如,昏迷患者喂服安宫牛黄丸,患者可能会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因此,在没有医务人员指导下,不能随意用药。”
诊断脑中风避免走入误区
脑中风的诊断时机也非常的重要,大家一定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诊断方法,通过在最佳的时间里对脑中风疾病进行及时的诊断,发现脑中风疾病的病情和脑中风疾病的病发原因,调查脑中风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然后分过这些脑中风疾病的有效诊断来分析出来一种做好最有效的治疗脑中风疾病的方法。
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有很多,大家一定要了解清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脑中风疾病的诊断。CT扫描是目前普遍用于脑卒中诊断的检查方法,CT不仅能明确病灶部位、大小、性质,且能观察病情,估计预后。CT扫描是目前普遍用于脑卒中诊断的检查方法,CT不仅能明确病灶部位、大小、性质,且能观察病情,估计预后。
但是CT检查亦有一定限度,脑梗死12小时后到2个月内CT均可出现低密度灶,以发病后8-11天为最佳扫描时间;12小时内液化灶尚未形成或两个月后病灶已吸收,作首次普通CT扫描结果可为阴性或报告正常。出血性脑卒中聚发立刻扫描甚或3小时内CT亦可无异常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部位浓缩为一高密度区,诊断即可明确,而4-5天后血肿周边开始溶解吸收,10天后小血肿已吸收殆尽,不留痕迹。大血肿遗留囊腔则与脑梗死黑色低密度病灶难以辨别。为此,脑出血病人应在一星期内做CT扫描。
脑中风患者的血肿吸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旦对脑中风疾病进行确诊,就不需要对脑中风患者任意的复查CT,如果在预计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之内,患者出现了症状加重的情况,或者是出现新的神经体征的时候,要做一次证实是否有再出血或者是意外的情况发生的检查,减少脑中风患者的经济负担。
诊断脑中风存在极大误区:
脑中风的治疗缺少不了正确的诊断,了解清楚正确的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是大家必须要做得事情,在生活中,脑中风疾病是经常的见到,大家对脑中风也是比较的熟悉,只是大家不愿去了解脑中风这方面的知识,对脑中风的诊断以及治疗更是一无所知。平时的时候,可能大家也会谈到脑中风疾病,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脑中风的诊断误区有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了解。为了能够避免脑中风的诊断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就应该了解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的这些误区,在诊断脑中风的时候引起注意。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脑中风的诊断出现误区跟症状表现了解的不清楚也是有很大的关系,把脑中风的诊断误区了解清楚以后,大家还需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症状表现,打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在生活中引起注意。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误区的知识大致也就是如此,大家参考资料了解清楚这些脑中风诊断容易出现误区的知识。对脑中风的发生要高度重视,脑中风发生以后,大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但是,必须要注意这些需要注意的诊断误区。对脑中风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后就对脑中风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方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诊断脑中风的辅助性检查方法:
脑中风的诊断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为只有通过诊断才能够准确的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病因,脑中风的病情等实际情况。而要了解清楚这些,只是知道诊断方法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清楚一些能够辅助脑中风诊断的检查方法,这些检查方法对脑中风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脑中风的诊断过程中,也经常能够见到这些检查方法。
脑中风的检查方法有脑CT扫描,脑CT扫面对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非常的准确,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就稍微的差点。不过这种检查脑中风的方法需要注意,缺血性脑中风在发病以后二十四小时后才能够清楚的显示;然后就是血糖及糖尿的测定,脑中风患者在治疗或者是预后,和有没有糖尿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对血糖以及糖尿进行检查的主要根据。
对脑中风的诊断,还可以检查血液流变,血液流变学的特征的改变和脑中风发生以及预后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的脑梗塞患者的血粘度,血浆粘度等都不同程度的升高,所以,对脑中风患者做定期的血液流变检查是很重要的;最后才可以通过检查白细胞的数量来诊断脑中风,因为脑中风的预后呃白细胞的总数有非常大的关系,通过白细胞就能够诊断脑中风疾病。
温馨提示:了解清楚脑中风的诊断方法以后,可以对脑中风的这些检查方法详细的了解,其实,了解清楚这些检查方法以后,也就了解清楚了脑中风的诊断方法,脑中风的诊断也就是通过这些检查方法来进行的。所以,这些脑中风的检查方法就比较的重要,了解清楚以后对脑中风患者来说作用很大。
易患脑中风人群有哪些
1、血粘度高者:血液流变的紊乱是近几年医务界所承认的脑中风的危险指标。
2、脑动脉硬化者:脑动脉硬化是脑中风中发生的基础,目前认为随着血中服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升高。
3、高血压者:80%以上的脑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血压波动较大、顽固性高血压、不进行治疗和治疗无效的高血压用者,更容易发生脑中风。
4、小中风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是预报完全性中风最明确的信号,据统计,小中风发作患者发展为脑卒中的可能性比无此病症者高16倍。因此,曾经有过小中风发作,但并未充分重视,也没有及时诊治的中老年人也是脑中风发生的高危人群。
5、心脏病者: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中老年人均为易患人群。冠心病常同时有脑动脉理化,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生心房纤颤,员容易导致脑接塞。
6、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者:约有10%一30%的脑卒中病人思有糖尿病,糖尿病思考血液粘稠度高,并多有功脉硕化,均容易导致脑卒中。高脂血症导致了动脉内膜脂质沉着,可引起并加速动脉粥祥硬化,因此高胎血症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老年人中风需要注意什么
在电视上,总是会看到非常多的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出现中风的问题,情节严重者,还会造成突发性的失明,或是复视,口齿不清楚,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半边面部麻木,头晕,站立不稳等。而且发作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一般是不会超过,1小时的,5-20分钟,一般就可以看出的,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天24小时!
无论是“小中风”,还是严重的中风,其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小中风”患者尽管症状轻、发作持续时间短,但其脑血管的损害状况并不见得比大中风患者要轻。更为关键的是,“小中风”的复发率很高。也就是说,“小中风”容易“一发再发”,而一旦再次发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风”,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了。“大中风”一旦发生,除少数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时内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外,其他任何治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对症、支持作用,疗效非常有限。
特别提醒:与毫无预兆就发生严重中风的病人相比,“小中风”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临床上,不少老年人在出现疑似“小中风”症状时,常因为“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晚上去医院不方便”,或者自认为“睡一觉就会好”,而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由于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自己的老了,有时在走路,吃饭或打麻将时,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休息后,都会好,就都不会去重视这个问题。老人们为了不给自己的子女带来麻烦,都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说!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各位老人,只要一发现不舒服,请及时和家人说明,以免病情严重,小钱不出,要出大钱啊!
诊断脑中风存在极大误区
脑中风的治疗缺少不了正确的诊断,了解清楚正确的脑中风的诊断方法,是大家必须要做得事情,在生活中,脑中风疾病是经常的见到,大家对脑中风也是比较的熟悉,只是大家不愿去了解脑中风这方面的知识,对脑中风的诊断以及治疗更是一无所知。平时的时候,可能大家也会谈到脑中风疾病,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脑中风的诊断误区有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了解。为了能够避免脑中风的诊断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就应该了解脑中风的诊断容易出现的这些误区,在诊断脑中风的时候引起注意。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脑中风的诊断出现误区跟症状表现了解的不清楚也是有很大的关系,把脑中风的诊断误区了解清楚以后,大家还需要了解清楚脑中风的症状表现,打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在生活中引起注意。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
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把握治疗小中风的最佳时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据统计,我国小中风患者已达3750万之多。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因此,要警惕小中风发生,重视小中风的治疗,以免为今后埋下巨大健康隐患。
一个人从出生到发生卒中,要经过六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遗传因素;如果在出生后,又附加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不爱运动,这就迈向了卒中第二个台阶。这个时候,如果再患血压高、血脂高或者是心脏病,就开始迈上了第三个台阶。如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上到第四个台阶,也就是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但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引起脑组织完全坏死,直到迈上第五个台阶引起卒中发作,可能才会引起关注。这时就已经离第六个台阶——死亡不远了。因此,早期干预才能避免大麻烦。
目前在我国,小中风治疗领域的低估现象严重,小中风患者的住院率仅约6%,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比例。
小中风是神经内科急症,小中风后24小时内,每20个人中就有一人会继发卒中,48小时内发生卒中的风险最高。但是,由于其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人忽略。小中风是卒中的预警器。小中风发病后的2天至7天,为卒中的高风险期。
很多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曾经莫名其妙摔过跟头,或者出现半边身子发麻、头晕等症状,但往往都会被误认为是不小心摔的,或者认为是累着了才会不舒服,而且这些症状很快就没有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更不会去医院就诊。直到发生卒中了,送到医院接受治疗时,通常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识对于小中风的及时诊断很重要。
小中风主要有“五个一过”症状:一过性头晕;一过性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一旦出现这“五个一过”症状时,要在第一时间就医,争取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机。
不管是任何时候,只要有一点的苗头就应该放松下来,不要太过紧张,太过紧张有时候也不好,紧张过头反而会忽略一些事,要学会稳重对待任何事。
中风的诊断原则和诊断注意要点介绍
中风的诊断原则是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中老年,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
临床发现部分老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其实70岁以上老年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隙性梗死灶,并不意味着患了小中风。
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就诊,做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隙性梗死,也被诊断为小中风。如果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很大区别,多发腔隙性梗死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中风诊断注意事项
中风的诊断主要根据详细的病史和快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在临床鉴别有困难时,针对病情还需要作脑脊液检查、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等。一般而言,中风的诊断要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要探查患者病因,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风。
二是要确定中风的性质,究竟是出血还是缺血。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三是要估计中风的程度。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能在24小时内缓解消失;可逆性中风症状超过24小时,并继续发展直至数天,但也可以恢复;完全性中风则较严重,恢复缓慢,甚至难以恢复。
四是全面鉴别。主要是搞清楚是不是中风。很多疾病与中风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别。这就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必要时要进行腰穿刺及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五是病灶的部位。要明确脑内什么部位中风,大脑半球、小脑、脑干不同部位中风表现不同:大脑半球中风,病灶的对侧发生面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小脑中风表现为站立不稳,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闪动等;脑干中风主要是交叉瘫痪,病灶同侧嘴舌歪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小中风是什么病
有一种情形称为小中风,也称轻微中风,学名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小血块阻塞脑部血管引起,患者眩晕不适,但不会造成半身不遂的偏瘫。小中风往往是大中风的先兆,故小中风患者尤需谨慎,加强防范。
小中风易致失忆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小中风(轻微中风)引起的后遗症与普通中风有所不同,它有可能导致部分记忆丧失,而普通中风反而不会引起记忆丧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研究结果表明,患过小中风的人出现部分记忆丧失的风险很高,而患过普通中风的人尽管大脑可能出现轻度识别障碍,但不会出现记忆丧失。
一般来说,小中风和普通中风被认为有同样的起因,并可能导致非记忆性认知问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挑战这一认识。
研究人员强调,研究小中风将有助于找到预防记忆丧失及其他认知障碍的方法。
中风早期治疗方法有哪些?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冬天预防中风的方法有哪些
1、冬天预防中风的方法有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大便,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油炸食品。
2、冬天预防中风的方法有稳定情绪。极度愤怒或紧张均可诱发中风,故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
3、冬天预防中风的方法有饮食低脂、低盐。动物脂肪易使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的可能性;食盐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长时间血压升高可诱发中风。
4、冬天预防中风早治“小中风”,“小中风”的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
5、冬天预防中风要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天坚持散步,做体操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防止中风。
6、冬天忌饮食过饱。腹部饱胀影响心肺功能,还可造成大量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容易诱发中风。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久看电视,大脑持续紧张,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有些电视情节紧张,场面惊险,易使情绪激动,容易发生中风。三忌随意突然停药,患者应遵医嘱服药,若擅自停药,可以造成血压大幅度反跳,导致中风的发生。
预防中风的4大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脑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相关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四: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