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病病因
气性坏疽病病因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病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鉴别诊断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气性坏疽病如何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有哪些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 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气性坏疽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可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2.局部症状
先有伤肢沉重、疼痛,感觉敷料或石膏包扎过紧,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伤口周围水肿,指压留有白色压痕。伤口内有浆液血性渗出液,可含气泡。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音,气体的出现也不尽一致,有些出现早,有些后期方明显,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产气早而多;以水肿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则气体形成晚或无气体。有气时X线片可见深层软组织内存有气体影。
伤口常有硫化氢恶臭味。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1、“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厌氧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2、梭状芽胞杆菌在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广泛存在;
3、梭状芽胞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环境,故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不多;
4、此病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5、通常在伤后1-4天发病;
6、患者烦躁不安、杂有恐惧或欣快感;
7、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8、患者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所能引起者,止痛剂不能奏效;
9、局部肿胀与创伤所能引起的程度不成比例,并迅速向上下蔓延,每小时都可见到加重;
10、伤口中有大量的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当移除敷料时有时可见气泡从伤口中冒出;
11、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
电烧伤有哪些并发症
较常见的电烧伤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继发性出血、气性坏疽(特殊细菌感染)、白内障、肝脏损伤等。
气性坏疽饮食保健
1、猪蹄。 猪蹄含有丰富的锌、胶原蛋白。 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 多补充胶原蛋白能促进伤口愈合的速度。
2、鲈鱼。 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
3、乳鸽。 鸽是禽类唯一的无胆动物,肝脏中储存着丰富的胆素,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骨骼中有大量的软骨素。这些特殊的营养成份,对调节人体大脑神经系统,改善睡眠,增进食欲。
气性坏疽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饮酒类 可使病灶扩散。
(2)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如辣椒、咖喱、川椒、榨菜、韭菜、大蒜、芥末等物。
(3)忌食腥膻之品 如海虾。
气性坏疽病怎么办
1.清创:由于擦伤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它脏物,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可用淡盐水(1000 毫升凉开水中加食盐9 克,浓度约0.9%)。
2.消毒: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注意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否则会引起强烈的刺激痛。也可用20%按叶煎剂代替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3.上药:可在创面上涂一点红药水(红汞),此药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较小。但要注意不宜与碘酊同用。
4.包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新生儿皮下坏疽病因
皮肤防御能力差(30%):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潮,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细菌感染(25%):
新生儿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
物理刺激(23%):
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被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