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的突破显示出前景
心脏移植的突破显示出前景
澳大利亚医生说他们取得了一个可以拯救更多需要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的突破。
悉尼圣文森特医院的外科医生说他们发现了如何使用停止跳动的心脏来进行移植手术,而不是依靠来自脑死亡捐赠者的仍跳动中的心脏。
该团队说这个技术代表了器官捐献的一个变革。
来自圣文森特医院和张任谦心脏研究所的团队说技术的关键是花费了12年时间优化出来的保存溶液。这个溶液减少了心脏停止跳动时对心脏的损害量,使其在重新跳动时弹力更足。
心脏学家彼得·麦唐纳(MD)说研究者发明了在所谓的“盒子里的心脏”机器中使心脏再跳动的技术。
“我们在放进机器之前去除供体的血液。然后将心脏取出,将其连接到机器,提高其温度,而在我们提高其温度的时候,心脏就开始跳动了。”他说。
“一个神奇的事情”
第一例经历了这个手术的患者是Michelle Gribilas,57岁,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两个月前进行了手术。她说她感觉自己现在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第二例患者是43岁的Jan Damen,同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在2周前进行了这个手术。“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手术是很疯狂的事情,”他告诉记者说,“但是它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据报道第三例患者于上周三用相同的技术进行了手术。
澳大利亚研究团队说,这项技术使可以用于移植的心脏来源大大增加。
仍需更多供体
在一份陈述中,英国心脏基金会的资深心脏护士莫林·塔尔伯特说:“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明,有希望增加将来供与心脏移植的供体数量。”
“看见从心脏移植手术中恢复得极好的患者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如果不是这项发明,他们也许还在等待一个供体心脏。”
她说,登记的供体数目仍需要增加。
肾脏移植后规律随诊是关键
应用肾脏移植救治终末期肾脏衰竭并不是短期“应急”的治疗技术,肾脏移植理想的目标是获得移植受者与移植肾脏的长期存活。肾脏移植成功并且患者长期存活的3个重要环节是:1.移植前良好的各种准备,合适的供—受体配对。2.良好的肾脏移植手术及肾脏移植术后正确的各项处理。3.肾脏移植长期规律随访,防治排斥反应、感染、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各种并发症。三个重要环节的实施需要移植中心及富有专业水准的移植医师来完成。而规律性随访是实施防治排异药物调节,早期发现及处理潜在隐患,不断清除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障碍的基本途径。
肾脏移植后警惕心血管疾病、感染、肿瘤的发生。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均衡饮食,适度体育锻炼,调整好免疫抑制药物,可以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至最低。注意避免与感染人群的接触(移植后早期阶段3~6月),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及健康饮食,不吸烟,移植受者不宜养宠物,应经常洗手,注意伤口处理及感冒的早期防治,规律随访-检查-调整,从而保持适度的免疫抑制,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还要定期体检及筛查。这些手段都是防止肿瘤因素影响肾移植病人长期存活的重要步骤。
肾脏移植使尿毒症患者重新获得新生,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应使我们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肾脏。肾脏移植长期存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重环节,需要移植医生-移植受者-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形成一种良好的“保障体系”,从而使得肾脏移植受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像健康人群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肾脏移植新突破配型不合也没事
肾移植通俗的说法又叫换肾,就是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人体有左右两个肾脏,通常一个肾脏可以支持正常的代谢需求,当双侧肾脏功能均丧失时,肾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故凡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均可用肾移植治疗。肾移植因其供肾来源不同分为自体肾移植、同种肾移植和异种肾移植,习惯把同种肾移植简称为肾移植。其他两种肾移植则冠以“自体”或“异种”肾移植以资区别。
自肾脏移植手术以来,不是要同种血型匹配才能移植吗?如今,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 配型不合也无妨!
生命的持续以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为前提,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对个体成长也尤为重要。在人体内,担任解毒功能的肾脏恰好保证了以上两点,因此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在临床医学中,“换肾”可能是大多数肾病患者的最后希望,但移植排队名单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痛苦地等待着匹配的肾源,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一天。而近日,据《纽约时报》3月14日报道,在美国一项被专家们誉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型全国性研究中,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满足那些迫切需要手术的患者。
医生们成功改造了患者的免疫系统,使他们可以接受配型不合的供体肾。
肾脏移植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不是移植体,而是免疫系统!因为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而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组织细胞的存活。
然而3月9日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新研究称,医生们成功改造了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得他们可以接受配型不合的供体肾。8年后,这些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仍在排队等候移植或接受了已故供者肾移植的患者。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尔蒙医学院的肾病专家、美国肾脏病基金会主席杰弗里·伯恩斯说,这种被称为“脱敏”的方法有望“挽救许多人的生命”,至少它可以减少数千人的等待时间。
从长远来看,新型“脱敏”比透析更为合算
研究人员估计,在美国排队等待肾移植的10万名患者中,有约一半带有会攻击移植器官的抗体,有约20%的人非常敏感,找到匹配器官的可能性为0。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移植外科医生多莉·塞格夫博士补充道,还有数目不详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得知自己的身体会排斥几乎所有的移植器官之后,干脆放弃了等待移植,直接接受透析。而一旦接受这种依靠机器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水分的方法后,患者的整个生活几乎都将受制于它。
新型“脱敏”疗法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过滤出患者血液中的抗体,然后为患者注入其它抗体,这样在患者免疫系统重新生成抗体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塞格夫博士介绍说,此后患者新产生的抗体攻击移植器官的可能性就减小了,但其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不过,如果重生的天然抗体仍然影响移植体,就需要用药物破坏掉所有能合成的抗体攻击新肾脏的白细胞。
新疗法十分昂贵,费用高达3万美元,而且手术相关药物并未获得批准用于医疗。移植费用约为10万美元,但肾病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透析的费用约7万美元,“脱敏”新疗法与之相比更为合算。
虽然目前“脱敏”的最大用途是肾脏移植,该疗法很可能也适用于肝脏和肺的活体移植
“脱敏”疗法只适用于肾脏移植吗?
不,研究人员表示该疗法也可能适用于肝脏和肺的活体移植,因为肝脏其实对抗体较不敏感,所以对“脱敏”的需求更少。如果出现配型不合的问题,用“脱敏”方法来治疗也是可行的。塞格夫博士表示,对于肺部移植的“脱敏”疗法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不过目前也许还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在新研究中,研究员们将22个医疗中心的1025名与供者配型不合的患者,与数量相同的等待移植和接受了已故供者配型一致的器官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8年后,接受不匹配肾移植的患者中,存活率为76.5%,相比之下,在等待移植并接受已故供者肾移植的患者中为62.9%,而在一直等待却未能接受移植的患者中为43.9%。
现实中很多时候,患者都被告知肾脏的活体供者与自己不匹配,所以只能继续等啊等,直到出现匹配的已故供者。“脱敏”疗法使肾脏移植脱离了免疫系统的“桎梏”,但该疗法必须在移植手术之前进行,而且需要一定时间,有些病人甚至需要两周,这段时间差就决定了患者必须拥有一位活体供者,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人愿意捐肾。
近年来,美国肾脏交换移植计划,为解决此类困境提供了一定帮助,该方案鼓励拥有配型不合的活体供者的患者们互换供者。数个这样的“患者-供者”对首尾相连,最终往往可以令每名患者都获得供者,这样即便是使用“脱敏”疗法,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心肌缺血疾病的治疗要点
心肌缺血的治疗主要有下面几点:
1、心脏移植术:药物对重症晚期心肌缺血,特别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20%的心肌缺血患者的效果很差,所以,心脏移植便成了重要的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并取得满意效果。但由于供心有限,能接受心脏移植的心肌缺血患者,大约仅为需要心脏移植病人总数的38.2%或39.5%左右,约有20.4%~35%受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死亡。
2、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治疗方式之一,对心肌缺血进行CABG成功的关键是需要有足够的存活心肌,即残存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越多,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就越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F)有助于探测出残存的存活心肌。特别是在左室前壁对(18)-F-氟去氧葡萄糖(FDG)摄取率,发现能更客观地评价手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LVEF改善程度。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1、心脏移植术:药物对重症晚期心肌缺血,特别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20%的心肌缺血患者的效果很差,所以,心脏移植便成了重要的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并取得满意效果。但由于供心有限,能接受心脏移植的心肌缺血患者,大约仅为需要心脏移植病人总数的38.2%或39.5%左右,约有20.4%~35%受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死亡。
2、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治疗方式之一,对心肌缺血进行CABG成功的关键是需要有足够的存活心肌,即残存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越多,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就越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F)有助于探测出残存的存活心肌。特别是在左室前壁对(18)-F-氟去氧葡萄糖(FDG)摄取率,发现能更客观地评价手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LVEF改善程度。
心脏移植术浅谈
1967年, Barnard成功实施了人类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在70年代,受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等问题困扰,心脏移植发展进入低潮阶段。随着80年代新型抗排斥反应药物的推出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心脏移植技术得以大幅进展。
心脏移植术分为原位和异位心脏移植。前者先切除病变心脏,再在原位植入供心。后者是指保留患者自身病变心脏,在身体其他部位将供心与之并列连接。异位心脏移植术过程复杂、并发症较多、应用较少。
目前认为,经完善内科保守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治愈的各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其他重要脏器,尤其是肺脏无不可逆性病变或影响长期生存因素的精神状态稳定者可成为心脏移植受体。供体选择标准一般需符合以下条件:ABO血型相配且T淋巴细胞交叉配型阴性;无心脏病史;无恶性肿瘤与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毒与肝炎抗原血清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体重与受体相差小于20%等。
心脏移植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排斥反应。同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心内膜活检是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常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淋巴细胞抗体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为最大限度抑制各免疫机制,发挥免疫抑制剂作用,多需联合用药。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增加心脏射血、改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全因死亡率。
★ 左室辅助装置(LVAD)可减轻左心室负荷、改善症状。
★ 随着强有效免疫抑制剂问世与移植技术的改善,心脏移植治疗将逐步完善。
由于下列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衰竭,适用心脏移植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原发性心肌病
*心脏瓣膜疾病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病人合并有下列疾病时,禁忌行心脏移植术:
*肾、肺、肝脏疾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
心脏位于胸腔,把血液从肺部泵到全身。
正常心脏 原发性心脏病导致心脏扩大
心脏移植术在美国是第三位最普遍的器官移植手术(第一、二位分别是角膜移植术和肾移植术),每年在美国有超过1500的病人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健康的心脏来源于器官捐赠者脑死亡后。取出的心脏用特殊的盐溶液保存。
病人全身麻醉后,医生在病人胸部胸骨正中作手术切口。中断心脏的血液供应,病人的血液通过人工管道被输送到心肺旁路装置,这装置暂时代替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病人血液的正常氧化和循环。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心脏被取出,捐赠者的心脏被重新缝合到病人胸腔内。
供体心脏缝合到病人胸腔内
心脏移植手术可延长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的生命。大约80%的病人术后可存活2年。与其它器官移植手术一样,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问题是移植排斥反应。如果移植排斥反应得到控制,病人的存活可达10年以上。术后病人需不定期地服用免疫抑制剂,当病人感觉身体情况好转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进行适当的日常活动。但必需避免剧烈的体力劳动。
心脏移植的发展史是怎样
1967年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成功以来,心脏移植效果已有了显着提高。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人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至1999年4月为止,全球已经有304个医疗中心完成心脏移植手术48841例,心脏移植后总的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4%、71.9%、65.2%和45.8%。心脏移植已成为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1967年12月,南非开普敦barnar医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1例人的原位心脏移植,虽然移植后患者因肺部感染仅存活了18天,但这次手术的成功却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于心脏移植的重视。他的第2例心脏移植患者存活了20个月。在世界上第1例心脏移植术后几周,经充分准备的shumway和他的同事们也完成了他们的第1例心脏移植手术,尽管如此,其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移植后器官的排斥和供体、受体选择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使心脏移植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
直到1981年,由斯坦福大学开始将环孢素(cyelosporme)应用于临床,
1982年开始应用于明尼苏达大学
1984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脏移植,从此心脏移植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500人接受心脏移植,全球至今大约完成5万例左右的心脏移植。在亚洲首例临床心脏移植1968年由和田寿郎完成,但由于传统文化及宗教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直到1987年心脏移植数量才有所增加
1987年7月17日至1996年12月整个亚洲完成心脏移植数量为380例,其中台湾完成了178例,泰国完成了95例,韩国1992年至1996年共完成65例,新加坡和印度分别完成了12例。
我国心脏移植手术起步较晚,第1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于1978年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医师完成,患者活存了109天,在我国心脏移植上开创了先河,近年来我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
关于心脏移植的发展史是怎样也通过上文的介绍后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如果用到这个手术的话也能更好的更安心的去做这个手术。每个技术都是有着独特的发展史,并不是很容易就运用到患者身体上的,不论怎样身体健康是第一位。
哪些心脏病适合心脏移植术
一、扩张性心肌病的终末期,主要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治疗方式,到了心衰的地步是可以做心脏移植的。
二、心脏瓣膜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做瓣膜置换手术也不能解决心衰问题的可以做心脏移植。
三、冠心病的患者血管条件很差没办法做搭桥手术了也是可以做心脏移植的
四、一些比较重的复杂性先心病,根治手术无法做的也可以做心脏移植,比如说大动脉转位,完全性的心内膜垫缺损,如不能做根治手术的,或者是不能做矫正手术的也是可以做心脏移植的。
心脏移植术的适应症
专家指出心脏移植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器:
1、终末期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经系统完善的内科治疗或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使其治愈,预测寿命<1年。
2、其他脏器(肝、肾、肺等)无不可逆性损伤。
3、患者及其家属能理解与积极配合移植手术治疗。
4、适合心脏移植的常见病症:
①晚期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与限制型心肌病,以及慢性克山病等;
②无法用搭桥手术或激光心肌打孔治疗的严重冠心病;
③无法用纠治手术根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心室发育不良等;
④无法用换瓣手术治疗的终末期多瓣膜病者;
⑤其他难以手术治疗的心脏外伤、心脏肿瘤等; ⑥心脏移植后移植心脏广泛性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等。
肺纤维化可以治好吗
1、肺脏移植:单侧肺移植;肺气肿、双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化脓症适宜于双肺移植。
2、呼吸机的应用:使用呼吸机代替、控制或改变肺纤维化患者的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
3、抗凝剂:在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治疗中给予抗凝剂干预是有益于其治疗的。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吡啡尼酮主要用于肺纤维化患者。虽然其初步结果显示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令人鼓舞,但在被推荐于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途径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4、糖皮质激素:由于病情轻重、年龄、体重等多种因素不同,激素用量可能相差悬殊。也就是说,激素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肺纤维化患者病情短期内进展变化不大,病情现对稳定。
5、抗氧化剂: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研究较多并发现nac具有对抗氧化作用。目前干预肺纤维化治疗的一般剂量为600㎎,一日3次口服,其与激素和硫唑嘌呤合用优于基础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富露施羧甲司坦口服液。
6、氧气疗法:通过给肺纤维化病人吸氧,使血氧下降得到改善,属吸入治疗范畴。此疗法可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因血氧下降造成的组织缺氧,使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得以维持;也可减轻缺氧时心率、呼吸加快所增加的心、肺工作负担。对呼吸系统疾病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缺氧疗效较好,对循环功能不良或贫血引起者只能部分改善缺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