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存活率排名
癌症存活率排名
1、癌症存活率排名
有研究发现,我国年龄标准化后的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女性的生存率总体高于男性。数据显示,女性乳腺癌的生存率最高为73%,其次是结直肠癌为47.2%,胃癌为27.4%,食道癌为20.9%;肺癌及肝癌的生存率较低,分别为16.1%及10.1%.
从数据上看,我国癌症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属于癌症生存率较低的国家。癌症患者生存率与社会医疗水平及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国显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如何提高各种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全球难题。专家建议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坚持定期体检。患者也应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手段,从而进行规范、适度治疗。
2、尽早确诊癌症可延长寿命
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癌症如果能早期确诊治疗,10年生存率可达90%.坦率地说,这个数据有点保守,生存率可能和正常人相差无几。
在癌症早期时,我十分弱小,人类一个手术便能将我打败;到了中、晚期,我的“杀伤力”就越来越强了,此时想要除掉我就难很多,治愈率可能从早期的90%骤降到20%~30%.
因此,一定要重视定期体检,有不舒服要尽早就医,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我。
脑瘤的存活率有多高
脑癌患者的平均存活率只有1-2年时间。第4阶段总体脑癌存活率大约是33%,诊断后的平均预期寿命是6个月至1年不等。重要的一点是,良性脑肿瘤患者的存活率比恶性肿瘤高。一些因素决定了患者是否可以存活,它们包括:
脑癌的类型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癌症的阶段
癌症等级
患者健康状况
越早诊断出疾病,存活的机会就越高。在不同癌症中,脑癌的5年存活率以33%位列最低存活率的第六名。以下是不同年龄脑肿瘤成活率:
年龄 存活率 (%)
< 14: 73
14 – 44: 55
45 – 64 : 16
> 65: 5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如果没有扩散并且可以完成手术切除,儿童的脑癌存活率是70-80%。但如果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存活率会降低到30-40%。这意味着儿童的存活率相对最高。
以上提到的脑癌存活率是基于一组癌症患者的研究数据,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且对治疗措施的反应也会不同。有些人会活更长时间,而有些人仅仅有很短的生存时间。基本上讲,脑癌是几个世纪以来平均存活率几乎没有改变的最可怕疾病之一。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找出更多方法治疗这种疾病,至少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寿命。
黑色素瘤患者寿命能维持几年
黑色素瘤在欧美是一种常见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十万分之一。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在我们皮肤中是均匀分布的,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团,就成为黑色素痣,就是我们常说的“痦子”,当这种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时,就演变成为恶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否会夺命?孙红雷在电影中说,“这个病全世界都拿他没辙”,所以他选择了不治疗。黑色素瘤早期通过治疗完全有可能治愈,这是因为黑色素瘤早期在表皮内水平生长,只要经过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基本不会发生转移,患者的存活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生物治疗和放疗等。
如果早期放弃治疗,或由于大意而延误治疗,黑色素瘤就会慢慢进入垂直生长期,侵入真皮内,而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瘤细胞就有可能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转移。
黑色素瘤是否会夺命?答案是因情况而异的,如果您选择在患病早期的时候就积极的治疗而非盲目的放弃,那么黑色素瘤就不会对您的生命造成威胁。假如您患病后消极放自己,那么任凭有神仙也是拯救不了您的。
检查精子质量的项目
一般检查
(1)精液量:正常人一次排精2~5ml。
(2)颜色和透明度:正常刚射出的精液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液化后呈半透明乳白色,久未排精者可呈淡黄色。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精见于生殖系统炎症、结核、和肿瘤,黄色脓样精液,见于精囊炎或前列腺炎。
(3)粘稠度和液化:正常新鲜的精液排出后数秒呈粘稠胶冻状,在精液中纤溶酶的作用下30分钟后开始液化。如果粘稠度降低呈米汤样,可能是精子数量减少,见于生殖系统炎症,精液不凝固见于精囊阻塞或损伤;如果精液1小时后不液化,可能是由于炎症破坏纤溶酶所致,如前列腺炎,精子不液化可以抑制精子活动力而影响受孕。
(4)酸碱度:pH值。正常精液呈弱碱性pH7.2~8.0,以利于中和酸性的阴道分泌物,pH值小于7或大于8都能影响精子的活动和代谢,不利于受孕。
显微镜检查
(1)精子存活率:排精后30~60分钟,正常精子存活率应为80%~90%,精子存活率降低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
肺腺癌存活率
细胞学腺癌的细胞学诊断依据的是单个细胞形态和细胞簇结构特征相结合。腺癌细胞可表现为单个分布或呈三维的桑葚胚状、腺泡状、假乳头状及具有纤维血管核心和/或层状细胞的真乳头结构。细胞簇边界非常清楚,细胞胞浆含量各不相同但通常较为丰富。与鳞状细胞癌相比,肿瘤细胞呈嗜蓝性且半透明状。大多数细胞的胞浆呈均一性或颗粒状,而其它细胞由于含有丰富的不清晰的小泡而呈泡沫状。在一些病例中可见到含有单个充满粘液的大空泡的细胞,膨胀的胞浆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所谓的印戒细胞。
肿瘤细胞通常表现为单个核,位于细胞一侧,圆形至卵圆形,外形较光滑,轻度不规则,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在分化较好的肿瘤中染色质呈均匀散在分布,而在分化差的肿瘤中呈粗糙状不规则分布或表现为深染。在大多数肿瘤中核仁表现明显,特征性呈单个巨大的核仁,外形从圆形光滑至不规则形。
细胞多形性与组织学级别有关,近来有报道认为部分与肿瘤大小相关。Morishita等总结认为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细胞直径<2cm;与其他小腺癌(浸润性腺癌)相比,细胞相对较小,呈圆形至卵圆形。
虽然有学者提出一些有利于BAC诊断的细胞学特征,BAC诊断仍需要通过组织学评估排除浸润性生长的存在。结合合适的放射学检查方法,粘液性BAC可根据细胞学特征进行诊断。冲洗和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的BAC细胞倾向于表现为均一性,具有一致的圆形光滑淡染的核和不明显的核仁。BAC常表现为均一的细胞排列成簇状,呈“三维样结构”,特别是粘液型,可能是由于它们含有丰富的胞浆。抽吸活检标本中的组织碎片可表现沿着完整的肺泡隔表面生长的特征,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未取到浸润成分。有时可见个别类似于肺泡巨噬细胞的BAC细胞在切片中散在分布,但也可以识别因为其胞核比巨噬细胞的更圆更大。常可见少许的粘附性细胞簇存在。
目前,尚无诊断AAH及与非粘液性BAC相区分的细胞学标准建立。有趣的是,它们的细胞学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早期肺癌执行方案(ELCAP)中有一个细胞学标准草案,包括命名为“不典型细支气管肺泡增生”的病种。当病变检查结果怀疑为但不能诊断成BAC时,切除后即可证明其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是BAC。
巨检和部位肺腺癌可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发性病变,病变大小各不相同。绝大多数肺腺癌可表现为6种组织学模式中的一种,且都具有相应的放射学表现,这些组织学模式也可联合表现。
最常见的模式是周围型肿瘤,灰-白色中央纤维化伴胸膜皱缩 。位于皱缩胸膜下的中央区域常常是一碳样色素沉着的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化的V形区。当组织学表现浸润时,可存在于该纤维化区,并伴有坏死、空洞形成和出血。肿瘤边缘可呈分叶状或星状而边界不清。具有明显的非粘液性BAC模式的小肿瘤的结节性实性成分边缘可存在一些肺泡结构,与这些病变在放射检查中所示的毛玻璃状阴影相对应。一些周围型腺癌由于粘液分泌丰富而呈胶质状。
腺癌的第二种组织学模式是中央型或支气管内肿瘤。肿瘤可呈斑块状或息肉样生长,表面仍覆盖一层粘膜组织。随着支气管腔阻塞程度的增加,远端的肺实质可表现阻塞性“金色”(脂样)肺炎。
第三种模式表现为弥漫性肺炎样生长,肺叶实变并保留原有的组织结构。典型的病变有粘液性BAC。
第四种模式表现为弥漫性双侧肺部病变。在一些病例中可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结节(大小不同)并涉及所有的肺叶。其它病例可表现为由于癌症沿淋巴管广泛扩散而导致的间质性肺炎。
在第五种模式中,肿瘤首先侵犯并沿着脏层胸膜广泛播散,导致外皮样增厚,类似于恶性间皮瘤(假间皮瘤样癌)。
最后一种模式表现为在纤维化的背景中,可以存在局限性疤痕,或是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与相对常见的发生于局限性周围型腺癌的继发性中央疤痕形成相比,伴有一局部疤痕的腺癌非常罕见。
肿瘤扩散和分期腺癌以淋巴管和血管扩散为主。气道播散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其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沿气道播散,形成与主要肿块分开的病变。气道播散包括同侧和/或对侧同一肺叶或不同肺叶的侵犯,导致多中心性病灶,可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周围型腺癌有时可沿胸膜表面扩散,类似于间皮瘤。
大约1/5的新发腺癌病例表现远处转移,脑、骨胳、肾上腺和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腺癌手术切除后发生局部复发要比非小细胞癌少见。
腺癌根据国际TNM方法进行分期。
组织病理学腺癌混合型: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手术切除腺癌病例的80%。除了与之相混合的组织学亚型外,不同程度的分化(好、中、差)和细胞不典型(轻、中、重)均可表现,且在视野之间和蜡块之间的表现各不相同。任何一种组织学亚型均可具有一种细胞粘附性缺失的成分,表现为单个散在肿瘤细胞填充于肺泡腔内。
单一的主要组织学亚型/模式有腺泡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型和实性腺癌伴粘液分泌。
与混合型相比,单纯由某一种模式组成的腺癌较少见,特别是较大的肿瘤。腺泡型和乳头状型肿瘤可区分好、中、差的分化程度。细支气管肺泡型肿瘤常表现为中等或好的分化。腺泡型腺癌的特征是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组成的腺泡和小管构成,这些细胞可分泌粘液,类似于支气管腺或支气管相衬的内皮细胞,包括Clara细胞。
乳头状型腺癌的特征表现为由具有二级和三级结构的乳头取代原由的肺组织结构,可见坏死和肺部浸润。在完整的肺泡腔内具有简单的乳头状结构的细支气管肺泡癌不在该定义范围之内。乳头状腺癌中覆盖于表层的细胞可以是立方状或柱状,粘液性或非粘液性。一些病例可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些证据提示存在腺癌的微乳头状模式,但其乳头状结构缺乏纤维血管性核心,可能预后不佳。
细支气管肺泡癌表现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结构(鳞屑样)生长,无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肺泡隔增厚伴有硬化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特别是非粘液性型。当存在明显的肺泡萎陷伴肺泡隔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性增厚时,硬化性BAC与早期浸润性腺癌的区分非常困难。浸润癌通常表现更明显的细胞不典型、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反应和腺泡状生长模式。
非粘液性BAC典型表现为Clara细胞和/或II型细胞分化。Clara细胞呈柱状伴有顶浆突起,胞浆淡染呈嗜酸性,核位于细胞顶端。II型细胞呈立方状或圆形,胞浆具有小的空泡或呈透明至泡沫状,可存在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在非粘液性BAC中鉴别Clara细胞和II型细胞并无临床意义。
粘液性BAC定义为低级别,由伴位于基底的核及淡染胞浆的高柱状细胞构成,有时类似于杯状细胞,含有不等量的胞浆粘液,且在周围肺泡腔中形成粘液池,细胞不典型常表现轻微。气道扩散是其特征,典型表现为围绕主要肿块的星状肿瘤,常见广泛存在的肺实变,有时见于一叶肺和/或肺炎模式。对于小的病变来说,即使是几毫米,只要表现该组织学特征也应考虑为粘液性BAC。
少数情况下BAC由粘液性和非粘液性细胞混合而成。粘液性和非粘液性BAC可表现为孤立性、多灶性病变或是肺实变。后两者可能是由气道扩散所致。大多数孤立性病变是非粘液性亚型。
实性腺癌伴粘液分泌由片状多角形细胞组成,缺乏腺泡、小管和乳头结构,但是可通过组织染色方法证实粘液存在,每两个高倍视野中至少有5个肿瘤细胞存在粘液分泌。肺鳞癌和大细胞癌表现少数细胞伴有胞浆内粘液分泌,但这并不支持腺癌分类。伴混合性组织学模式的腺癌是一种侵袭性肿瘤,表现为各种组织学亚型相混合。伴混合性组织学模式的腺癌的病理诊断应包括确定的组织学亚型的形态模式,例如“腺癌伴腺泡状、乳头状和细支气管肺泡模式”。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各不相同。具有BAC成分的小肿瘤(<2cm)应该保证切片组织完整,以寻找浸润灶和测量纤维化疤痕的大小。局限性非粘液性BAC的诊断要求标本完整。在表现非粘液性BAC的肿瘤中应注意浸润灶和疤痕的大小,因为它们具有预后意义。伴有直径<5 mm的局部纤维化肿瘤(不管是否存在浸润)具有100%的五年生存率,类似于局限性BAC。局部纤维化不同于常发生于非粘液性BAC中的轻度肺泡隔硬化和弹性纤维化。中央疤痕典型表现为肺泡萎陷伴致密的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或活化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当存在浸润性癌时,常可在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区域辨别且伴有明显的肿瘤细胞不典型。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性硬化周围绕以由不典型细胞相衬的气道,与局部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有浸润成分的区分存在困难。在以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由各种原因所致)为基础的病变中可见到明显的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但是不仅是腺癌,所有类型的肺癌均可存在该类病变。
多灶性浸润性腺癌也可发生。如果确认非粘液性BAC伴明显的浸润性癌,可以提出原发性癌的假设诊断。单独的原发性腺癌应与存在于主要肿块周围的星状病变相鉴别。肿瘤之间存在组织学差异也有利于单独的原发性病灶的诊断。多灶性的定义诊断需要肿瘤之间存在分子/遗传学差异的证据,但这样的研究通常不可行。某一肿瘤是分类为单独的原发病灶还是肺内转移灶对分期有一定意义。
胎儿型腺癌同义名称:分化良好的胎儿型腺癌、胎儿型肺腺癌、类似于胎儿肺的肺内胚层肿瘤这是一种独特的腺癌亚型,由腺样成分组成,可见由富含糖原的无纤毛细胞构成的小管结构,类似于胎儿肺中的小管结构。核内及核外的糖原小泡时使肿瘤呈子宫内膜样外观。常可见由富含嗜酸性细颗粒状胞浆的多角状细胞构成的圆形小体(类似于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鳞化结构)。一些病例可表现透明细胞模式。少数情况下,胎儿型腺癌可与其它肺癌相关,包括其它的腺癌类型。大多数胎儿型腺癌分化良好。Nakatani等最近描述了一种分化差的胎儿型腺癌。当胎儿型腺癌与肉瘤样原始胚样基质相关时,该肿瘤可归类为肺母细胞瘤。
粘液(胶样)腺癌与发生于胃肠道的同类病变相类似,伴有散在的粘液池,可见瘤性上皮岛。在这些病例中上皮分化非常好,有时肿瘤细胞可浮于粘液池中。
粘液性囊腺癌具有部分纤维组织包膜的局限性肿瘤。中央区域可见囊性变伴有粘液池,瘤性粘液性上皮可沿肺泡壁生长。
印戒细胞腺癌肺印戒细胞腺癌通常是与其它的腺癌类型相关的局灶病变,排除特别是来自胃肠道的转移很重要。
透明细胞癌该形态特征最常表现于局部,但是少数情况下可以是肿瘤的主要组成成分(透明细胞腺癌),且可见于任何一种主要类型的腺癌中。在这些病例中转移性肾细胞癌是主要考虑的诊断。
免疫组化腺癌的免疫组化特征随亚型和分化程度不同的表现不同。上皮标志物的表达(AE1/AE3、CAM5.2、上皮膜抗原和癌胚抗原)是其典型特征表现。CK7比CK20更常见表达。常呈TTF-1表达阳性,特别在分化较好的肿瘤中。在TTF-1阳性病例中,甲状腺球蛋白阴性表达可以帮助排除转移性甲状腺癌。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较TTF-1少见,但其结果可疑,因为转移性肿瘤细胞有可能吸取周围肺组织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粘液性肿瘤特别是粘液性BAC可以表现例外,呈TTF-1阴性和CK7阳性,CK20也常为阳性。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腺癌、间皮瘤、AAH和与疤痕或肺泡机化性损伤有关的反应性肺细胞不典型。
转移性腺癌病人通常具有原发性癌病史,且表现肺内多发性病变。获得原发性癌的组织切片并与肺部病变的组织形态相比较,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果肺部病变为孤立性,区分是原发性癌还是转移性癌更加困难。组织学表现异质性是肺腺癌的特征,且该特征对区分原发性癌和转移性癌有帮助,因为后者倾向于表现比较均一。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存在有利于肺原发性腺癌的诊断。但是一些转移性腺癌有时可沿肺泡隔扩散,类似于BAC。
肺腺癌常表现II型细胞或Clara细胞分化,且表达这些正常细胞中表达的标志物。60%的肺腺癌可表达表面活性蛋白(SP-A, pro-SP-B, pro-SP-C)。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是一种在肺特异性表面活性蛋白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可75%的肺腺癌中表达。除甲状腺起源以外的转移性腺癌呈TTF-1阴性。粘液染色阴性和甲状腺球蛋白阳性染色有助于区分转移性甲状腺癌和肺腺癌。有关内容将在转移性癌一章中详细讨论。
CK7和CK20也有助于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腺癌。大多数肺腺癌具有CK7+、CK20-的免疫表型。粘液性BAC是一例外,通常呈CK20+和TTF-1-。COX-2同框(homeobox)基因阳性染色可帮助粘液性BAC与转移性结肠腺癌(也呈CK20阳性)的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GCDFP15可分别证实前列腺和乳腺起源的转移性腺癌。
肺腺癌和上皮样恶性间皮瘤的区别应包括临床、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以及免疫组化和/或电镜分析等方面。这些在胸膜肿瘤一章中详细讨论。经典的检查内容应包括粘液染色、广谱细胞角蛋白、至少2种常见的腺癌标志物(如CEA、CD15或MOC31)、一种肺腺癌特异性标志物(TTF-1)和2种间皮瘤标志物(如calretinin, cytokeratin5/6)。当在电镜下观察时,恶性间皮瘤细胞的微绒毛比肺腺癌的更细长,在恶性间皮瘤中其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常大于10。
小的周围性粘液性BAC与AAH的鉴别是困难的。没有一条单独的特征足够确诊,而是需要依据许多的特征。粘液性BAC的大小典型>5mm,细胞明显呈层状排列且较密集,细胞核明显相互重叠,染色质粗糙,有核仁,可见柱状细胞改变伴细胞拥挤排列及微乳头状结构。
AAH通常不表现这些特征。在肺部疤痕周围可见到明显的细胞不典型,且与肺泡机化性损伤有关。对于后者来说,患者如有肺炎史或以往放化疗史对诊断有帮助。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异质性化生细胞群的存在包括纤维毛细胞、细胞拥挤排列及相对少见的细胞单一性(肺腺癌存活率)均为重要特征。
纤维性病变如一般的间质性肺炎中存在明显的细支气管化生可与腺癌相混淆。乳头状或浸润性生长方式和丰富的胞浆内粘液有利于腺癌的诊断。
分级组织学分级是对肿瘤分化质的评估而且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肺腺癌的分级依据传统的组织学标准,包括肿瘤中类似正常肺组织形态结构的范围和细胞不典型。每一种成分的比例都应考虑在内。
在典型情况下可将腺癌分成三个级别。分化好(肺腺癌存活率)、中(2级)、差(3级)的肿瘤可在腺泡型和乳头状型腺癌中辨别。细支气管肺泡癌通常只存在好或中等分化,而实性腺癌常表现为分化差。如有证据表明某一肿瘤中存在不只一种级别的分化,组织学级别应报告比例最少成分的分化程度。
组织发生由于气道衬以的上皮细胞表现多样性,使肺腺癌细胞起源的确认不能实现。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肺腺癌经历了表型转换,不同的肺腺癌甚至是个体肿瘤之间产生了形态异质性。表型的表达受到解剖定位的影响。起源于大支气管的位于中央的肿瘤典型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这些中央型腺癌可能起源于支气管上皮或支气管腺,由于缺乏可识别的侵袭前病变,从而阻碍了寻找关于它们起源的特异性前体细胞的探索。
大多数腺癌发生于肺部周围,通过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分析,这些周围型腺癌由与II型肺泡细胞和Clara细胞非常相似的细胞构成,并且这些细胞被证实极有可能是起源细胞。AAH被证实是周围型肺腺癌的侵袭前病变(肺腺癌存活率)。在AAH中,上皮细胞大多为II型肺泡细胞。与AAH相比,Clara细胞更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
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算是比较恶性的了。肺癌预后一般都不是很好,但存活多久是和个体关系很大的了。也见过靠化疗控制三年多,还活的好好的。
转移到淋巴也不一定就无药可救,但必须抓紧治疗。如果病人身体状况好,治疗得当,延缓还是有可能的。
肺癌的术后新辅助化疗后应该定期入院复查,主要是肺CT和肿标志物的检测。
通过肺CT,判断肿瘤的大小和进展情况。原发病灶的变化,有无淋巴结的转移,有无新发的转移灶。
肿瘤标志物主要是CEA,NSE 和CYFRA,其中CEA是癌胚抗原,是肺腺癌的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动态观察CEA的变化,能让你在肉眼看不见肿瘤进展的同时掌握病情变化情况。
记住,一定要动态观察,就是定期复查,多次比对,一次的结果没有太大意义。如果CEA持续升高,你就应该考虑继续化疗或者选用生物治疗等。
现在用生物治疗法治疗肺腺癌是进展比较快的。许多靶向治疗药物,如易瑞沙,专门针对腺癌,但是价格昂贵,疗效却是很好的。
卵巢囊肿恶性是癌症吗 卵巢囊肿恶性能治好吗
卵巢囊肿恶性治愈率在早期较高,但早期发现困难,可通过妇科的组织活检检查出来。对于卵巢癌治疗有研究显示,卵巢癌患者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其存活率可能达90%左右;
但如果发展到癌症晚期,存活率则只有百分之二十。
结肠癌存活率
结肠癌存活率
结肠癌的存活率说的太笼统了,我们要从两个不同方面去了解,因为影响存活率的因素太多。第一,结肠癌发现后,不治疗的存活率是很低的,第二,在发现自己患得结肠癌时,及时接受治疗,有术后康复的。根治术后总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若为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影响结肠癌存活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自身状态,手术、放化疗的效果,术后的康复等都是影响结肠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这所以得因素中,术后的康复调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结肠癌术后的护理患者应逐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另外,研究指出,接受结肠癌治疗的患者,藉由规律的运动比如走路,能降低癌症复发的机率,并提高其存活率。
手术治疗恢复不好会有许多复发症状,效果不是很好。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支持治疗,并用减少副作用的药物。癌肿未能切除的病人化疗,有一定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效果较差,维持时间短,如病人一般情况差时,副作用显着,反而加重病情,不宜应用。
提高病人抗肿瘤的能力,近年来发展很快,诸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已逐渐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疗的进行。中药治疗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有的中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
结肠癌患者在医院做好一系列的治疗后,患者配合术后正确生活,对患者存活率是直接相关的。每位患者报着积极的心态,相信存活率跟生活的质量是我们所追求的。
胰腺癌存活率
胰腺癌存活率是多少?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上逐年增加,而总的胰腺癌5年存活率不超过1%,在60余种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英国统计每年胰腺癌的存活率仅为0.4%。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术后5年胰腺癌的存活率仍在5%左右。
胰腺癌的治疗在不断的进步,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也在不断的完善,由于很多新的治疗尚无对生存期影响的具体数据,以下给出的结果是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
IA-IIA期: 5年平均生存率为30%左右,少数病人有可能被治愈;IIB期:5年平均生存率为10%左右,极少数病人有可能被治愈;III期:平均生存期为8-12个月;IV期:平均生存期为3-6个月。
据调查,40岁以下的人患胰腺癌极少,平均患病年龄为63岁,男性略高于女性。胰腺癌的死亡率几乎与发病率一致,5年生存率很低,并且几乎都接受过手术治疗。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4个月,接受旁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切除手术后病人一般能生存16个月。根据最新的统计,20%的病人生存期为1年,3%的病人生存期为5年。
一、胰腺癌的存活率情况的国内外对比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不易早期发现,转移早而快、预后差。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增高。
在美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3倍,胰腺癌的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相仿。在日本增加4倍。英国、德国增加了2倍。1986年美国诊断为胰腺癌的新病例高达25550例,死于该病为24000例。
胰腺癌以男性多见,好发于40岁以上者,以胰头发生率为高占70-80%,是消化道肿瘤中难以早期诊断的肿瘤,临床发现进展期胰腺癌仅有10-30%可以根治,胰腺癌经根治后生存率仍很低,5年生存率为0.18-5%。
若以胰头癌而论,其3、5年生存率为消化道癌中最低者。为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关键是提高早期的临床检出率。
二、胰腺癌的存活率与发现的早晚
英国一项统计发现,晚期胰腺癌的存活率仅为0.4%。胰腺癌的存活率的好坏在于治疗效果的好坏。早期发现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胰腺癌亦不例外。早期胰癌手术切除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70%-100%,与进展期胰腺癌相比,两者治疗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由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不易,患者出现首发症状至确立诊断的时间约为4-9个月,手术切除率在24%以下,故多数报告的5年生存率在10%以下。
专家提醒: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胰腺癌,并且能到医院及时的进行治疗,就能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三、能够及早发现症状是提高胰腺癌的存活率最重要的条件
胰腺癌不易早期发现,除了胰腺癌本身的特点之外,缺乏应有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在西方国家,25%的病人确诊前6个月已有上腹部不适的症状;15%的病人到医院就诊后,仍需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确诊。我国由于误诊而影响治疗的比例更高,当患者获得确诊时,多数已失去了行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如果患者初次就诊时,门诊医生能够意识到有胰腺癌存在的可能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就可显著降低胰腺癌的误诊率,缩短确诊时间,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
什么是淋巴癌
淋巴癌在我国发病率约3-4/10万,每年有接近5万人发生淋巴癌。医生为了治疗,还将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种,两者的临床症状很相似,但是其预后却有所差别。何杰金氏病在西方高发,而在亚洲地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发生率远高于何杰金氏病,大约为9∶1.你可别以为挂着“非”字的淋巴瘤会善良些,其实它比何杰金氏病的性质更恶。如果按着恶性程度给恶性肿瘤排排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中国大陆的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十一位。
淋巴癌的常见症状到目前为止,发生淋巴癌的原因还不清楚,仅能大略知道与人体的防卫系统缺陷、病毒感染、放射线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以及与遗传因素有关。1983年,霍英东先生就验出有淋巴癌,而他的父亲早年也是因同样的病去世,这表明遗传因素在他身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淋巴瘤最常以淋巴腺(结)肿大为初发症状,尤其是在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节;它常是无痛性的,成串的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人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减轻、长期倦怠感或无力感、皮肤痒疹等征候。人们应抓住这些蛛丝马迹早期发现这种善于隐蔽的癌魔。淋巴瘤的诊断必须依据淋巴结切片病理组织检查才能确定。
疗效或预后怎样?
淋巴癌在40年以前认为是绝症,外科切除后很容易复发及转移,所以单纯外科切除并无法根治淋巴瘤。但后来发现淋巴癌对放射线及化学药物治疗极为敏感,现已使用放射线及化学疗法为淋巴癌的主要疗法。
一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预后视恶性程度而定,低恶性度淋巴瘤虽不易根治,但五年存活率仍达70%,但中高恶性度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存活率随期别增高而降低,但对化学治疗反应较好,因此约有30%至40%的病人在治疗后能长期存活。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预后较好,临床上早期的病人,其治愈率可高达80%-90%,若是进入中晚期,其十年存活率则会降至50%-60%。因此,如同其它癌症一样,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外阴癌早期能活多久 外阴癌早期的存活率
我们所指的癌症存活时间通常是指五年存活率,因此专家认为,外阴癌早期患者,只要能及时接受到全面,系统的治疗,其生存率平均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