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为什么容易误诊
青光眼为什么容易误诊
主要为青光眼症状早期不明显,及时出现了明显的症状也会以为是其他眼部的疾病。青光眼治疗需要患者的准确诊断。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也是最容易造成失明的眼部疾病之一。对于青光眼的“声东击西”之“计”,第一要有预料,有防备,特别对老年人,有头痛脑涨时,要考虑有无眼病。第二,要及时识别,在观察躯体症状时,不可忽视眼科症状,经过检查识破假象,查明“真凶”,解除险象。除了医生要注意外,患者自己也应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特别是晚上不要用眼过度,看电视不要连续时间太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暴怒,以防止青光眼的发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躯体症状有头痛、眼睛剧痛或胀痛、虹视、恶心、呕吐,有的还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虽然有眼部症状,但往往被忽视。有时,只根据其躯体症状,误诊为感冒或肠炎等,错过了青光眼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会造成失明。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分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原发性青光眼中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在我国老年人中常见的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急,但眼科症状却不太明显,特别是它惯用“声东击西”的“诡计”,病在眼上,症状却表现在躯体的其他部位。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发现眼睛胀痛、虹视、视力下降等症状,就应当到眼科检查,排除眼科疾病。眼科诊断青光眼并不难,有三大表现:一是眼压明显增高,正常人眼压20毫米汞柱,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达到50~80毫米汞柱,用手指抚摸眼球坚硬如石。二是有虹视现象,即看灯光时出现五彩缤纷的彩虹。三是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角膜水肿,呈雾状或毛玻璃状。发现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治疗,降低眼压。但饕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阻止复发。
青光眼与近视眼的区别
青少年性青光眼又名发育性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至成年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本病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现,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病例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等症状。由于很多人对青光眼不了解,当视力出问题时,很容易误以为是近视眼而去配眼镜。那么青光眼与近视眼有什么区别呢?
青光眼和近视眼要分清
青少年性青光眼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现,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病例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等症状。由于发病过程比较隐蔽,因此易误诊及漏诊,误诊漏诊率高达43。7%。患者中多数为以近距离阅读为主的青少年,恰恰是近视多发和进展年龄组,极易误诊为近视眼。加之部分家长和患儿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贪图方便在眼镜店里配副眼镜了事,等到发现为时已晚。目前青少年中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二者往往合并存在。青光眼可促进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近视眼对青光眼的损害又特别易感,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青少年性青光眼是视神经疾病,造成视野进行性缩小,部分病例到晚期还可保持1。0甚至更好的视力,因此切不可以为视力好便万事大吉。眼压升高一般发生于视野缺损前,因此如果到正规医院测量眼压,看看眼底也许可以早期发现。目前,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其后果之严重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青光眼很重要,尤其对于生活道路还很漫长,一切才刚刚开始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以下几点对早发现,早诊断很有帮助:
家族史: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头痛,眼涨,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
查眼压:在青光眼早期眼压常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
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青光眼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查视野:视野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一项重要检查,开角型青光眼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
继发性青光眼如何分类
1、外伤性青光眼: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2、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详细检查。
3、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晶体混浊在发展过程中,水肿膨大,或易位导致前房相对狭窄,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一旦白内障术后,很快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4、角、结膜、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目前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青光眼患者注意八大事项
1、青光眼危害性大,诊断治疗均比较复杂。所以,得病后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需要药物治疗者,要严格按医生规定的方法用药,自己不要随便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医生根据眼压控制情况调整用药。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让医生了解术后眼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置,千万不要认为眼压降至正常,症状消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眼发作青光眼后,另一眼即使用药也会有5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如果不用药,则8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所以,除高龄或全身状态不良者外,患者在手术后,另一眼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手术,暂时无法手术者也需坚持用药预防急性发作。
4、先天性青光眼一定要早期手术,切不可错误地认为孩子年龄尚小,等长大一些再手术而遗恨终生。
5、慢性青光眼一般需要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有些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确诊。所以,病人要与医生积极配合,耐心地接受各种检查,千万不要因怕麻烦或认为病情不重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6、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向医生说明自己患青光眼,以避免应用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药物。
7、青光眼易误诊为胃肠炎或颅内疾患,症状轻者易误诊为视疲劳、眼花、神经衰弱或偏头痛等而往往延误治疗时机,应注意及时到眼科检查治疗,家族中有青光眼病人者尤应注意。
8、在处理日常生活或工作时,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喝浓茶及咖啡,一次不要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口渴时少量多次喝。尽量不吸烟、少喝酒,勿暴饮暴食,少食辛辣、牛肉、狗肉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避免在暗室停留过久,勿在暗光下阅读。看电影、电视时间不宜过久。
青光眼的常见症状包括哪些
1、青光眼睫状体炎发作性眼压升高且反复性发作,间隔时间可数月至1~2年。眼压可高达5.33~8.0kPa(40~60mmHg),每次发作高眼压持续时间一般1~14天,可自行恢复,少数延续一个月,罕有延续两个月者。发作时无自觉症状,仅有轻度不适,即使在发作高峰时也没有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那样头痛、眼痛等明显症状。
2、角、结膜、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这些都是青光眼的症状。
3、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考虑青光眼。
4、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增大、前房加深、眼压升高以及房角异常等,其中畏光、流泪、眼睑痉挛是婴儿青光眼的症状中比较典型的,当婴儿的眼压升高时,角膜上皮会出现水肿症状,外观也会失去光泽。有的青光眼患儿会出现后弹力层膜破裂,最后可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这些症状对于婴儿青光眼的诊断十分重要,但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检查,才能充分确认。
你应该知道的青光眼9大常识
常识一:青光眼可致盲且无法逆转恢复
青光眼定义为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压异常升高有关的一组眼病。也就是说如果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而这种青光眼导致的失明,就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来说是无法使其逆转和恢复的。
常识二:早期没有“青光”的青光眼
青光眼有两种最为常见的类型,一种是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又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青光眼发作时眼睛充血发红、瞳孔散大、角膜水肿,由于折光的缘故,瞳孔还发射出青绿色的光,青光眼的病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病人发作时还会伴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是青光眼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即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也称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更谈不上反射“青光”了。
常识三:不发“青光”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更害人
眼球是一个代谢旺盛的重要器官,眼球内有一股流动的活水即房水,来供给一些眼内结构的营养,并维持眼球适度的压力即眼压。正是由于房水能生生不息地循环不止,眼睛才具有巨大的活力。而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乃房角(房水流出角)关闭,即排水系统出了故障,引起“房水涨满”,眼压升高。尽管来势凶猛,甚至“青光”闪闪,但通过手术“打开房角”消除故障,多可使房水重新循环不息,因而这种类型的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好。而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多无症状,当发展到中晚期时,治疗已相当困难,视力大大下降,着实令医生措手不及。由此可见,不发“青光”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更害人,因而更应有“防盗意识”,不要让宝贵的视力被它慢慢“偷”光。
常识四:警惕虹视等青光眼现象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表现为一侧眼球胀痛、伴同侧头痛、同侧眼视力减退,看灯光周围有红绿彩圈,称为虹视,偶出现恶心呕吐。同时眼睛会充血、黑眼珠似雾状混浊、瞳孔放大。多次发作成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往往只表现为眼胀,虹视,一过性视矇,尤其在过度用眼后。白浪教授提醒,有青光眼家族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以及一线相关的其它眼病,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等,应定期到医院行青光眼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
常识五:正常眼压也可能患青光眼
过去,医学界认为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应该是比正常人高,但在临床实践中,常见到部分患者,眼压一直在正常范围,而视神经已出现青光眼特征性损害,这类情况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林明楷博士解释,主要是因为这类病人对眼压的耐受性比较差,他们对眼压的承受力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所以,即使他们的眼压是在正常范围内,但眼组织已经招架不住了,因此也是会发生青光眼。
林明楷博士介绍,目前要诊断青光眼还需要根据眼底镜检查和视野检查,如果视神经出现青光眼特征性的萎缩表现,同时伴有视野改变的话,基本可以诊断青光眼。
常识六:婴幼儿也会发生青光眼
婴幼儿也可以发生青光眼,因其危害性更大所以更是不容忽视,这是与先天发育有关的一种青光眼。如果新生儿或婴幼儿眼球看上去比正常孩子大,而且经常出现畏光、流泪、户外不爱睁眼等情况,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长了一双漂亮可爱的大眼睛,而是要请医生进行检查,以排除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性。
常识七:4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是男性两倍
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表示,青光眼不是单一的疾病,从婴儿到老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发生青光眼。葛坚教授特别提到,45岁以上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青光眼的检测。从中山眼科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到,从05年到12年之间,中心接待约13000床住院青光眼患者,其中45岁以上患病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两倍之多。为什么中年女性更容易发病呢?葛坚教授表示,这和亚洲人眼球结构有关系。亚洲人眼球前房都比较窄,女性到了中年以后,随着晶体不断的增厚,眼压会越来越高。因此葛坚教授建议,45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裂隙灯眼底和眼压的检查。
常识八:别把青光眼当近视治
青少年性青光眼又名发育性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至成年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障碍,使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整个眼球不断增大,故又名水眼,或称发育性光眼。本病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现,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病例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由于发病过程比较隐蔽,因此易误诊及漏诊,误诊漏诊率高达43.7%。患者中多数为以近距离阅读为主的青少年,恰恰是近视多发和进展年龄组,极易误诊为近视。加之部分家长和患儿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贪图方便在眼镜店里配副眼镜了事,等到发现为时已晚。目前青少年中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二者往往合并存在。青光眼可促进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近视眼对青光眼的损害又特别易感,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常识九:服止痛药和喝水都有讲究
部分患者可能以为只要接受手术治疗,青光眼就能一了百了。这是对青光眼治疗的一大误区。事实上,即使患者接受了青光眼手术,术后如何维护通道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题。可以说,青光眼是一个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不过,葛坚教授一再强调,就算患了青光眼,病人也没必要过分难过,因为青光眼是一个可预防可控制可治疗的疾病,病人完全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家庭医生在线)
长时间看电脑黑暗中刷手机易青光眼
很少人知道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是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危因素之一。近期,一项对316例被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进行屈光分析的调查显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近视发生率为53.3%,而正常人近视发生率为26.3%。同时,高眼压症患者年龄小于30岁的近视发生率为88.5%,明显高于相似年龄的正常人群。
90%以上的青少年性青光眼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因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经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对近视程度不断加深的青少年,应予全面的青光眼排查。
活跃在职场的中年人多为各个公司、部门的中流砥柱,对他们来说,一天面对电脑十多个小时是常事。过度的近距离用眼,容易引起眼压增高,这是“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症状之一。此外,在暗光中操作电脑也易诱发青光眼。专家分析,若光线较暗,瞳孔容易散大,房角变窄,房水排出受阻,而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会引起眼睛房水分泌过多,由此便使眼压增高,长时间的高眼压可造成视神经损害,导致青光眼。
专家建议,35岁以后应每年进行眼部检查。如属于高危人群,更要警惕青光眼来袭,尤其是父母患有青光眼,或一只眼已经确诊青光眼的人,都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如果经常在傍晚出现眼胀、头痛、虹视等自觉症状者,应考虑患青光眼的可能。
你应该知道的青光眼9大常识
3月6日迎来了世界青光眼日,对于青光眼,你到底了解多少?根据“青光眼认知调查”,公众对青光眼认知严重不足,73.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什么是青光眼,即使知道仍有85%以上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糖尿病、高度近视是高危因素。眼科专家表示,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其具有隐匿性。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960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青光眼就在你我身边,这个深度隐匿的视力“杀手”随时出现。要视力,要护眼,就不要再任性!以下的青光眼常识你知道了多少呢?
常识一:青光眼可致盲且无法逆转恢复
青光眼定义为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压异常升高有关的一组眼病。也就是说如果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而这种青光眼导致的失明,就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来说是无法使其逆转和恢复的。
常识二:早期没有“青光”的青光眼
青光眼有两种最为常见的类型,一种是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又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青光眼发作时眼睛充血发红、瞳孔散大、角膜水肿,由于折光的缘故,瞳孔还发射出青绿色的光,青光眼的病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病人发作时还会伴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是青光眼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即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也称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更谈不上反射“青光”了。
常识三:不发“青光”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更害人
眼球是一个代谢旺盛的重要器官,眼球内有一股流动的活水即房水,来供给一些眼内结构的营养,并维持眼球适度的压力即眼压。正是由于房水能生生不息地循环不止,眼睛才具有巨大的活力。而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乃房角(房水流出角)关闭,即排水系统出了故障,引起“房水涨满”,眼压升高。尽管来势凶猛,甚至“青光”闪闪,但通过手术“打开房角”消除故障,多可使房水重新循环不息,因而这种类型的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好。而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早期多无症状,当发展到中晚期时,治疗已相当困难,视力大大下降,着实令医生措手不及。由此可见,不发“青光”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更害人,因而更应有“防盗意识”,不要让宝贵的视力被它慢慢“偷”光。
常识四:警惕虹视等青光眼现象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表现为一侧眼球胀痛、伴同侧头痛、同侧眼视力减退,看灯光周围有红绿彩圈,称为虹视,偶出现恶心呕吐。同时眼睛会充血、黑眼珠似雾状混浊、瞳孔放大。多次发作成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往往只表现为眼胀,虹视,一过性视,尤其在过度用眼后。白浪教授提醒,有青光眼家族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以及一线相关的其它眼病,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等,应定期到医院行青光眼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
常识五:正常眼压也可能患青光眼
过去,医学界认为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应该是比正常人高,但在临床实践中,常见到部分患者,眼压一直在正常范围,而视神经已出现青光眼特征性损害,这类情况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林明楷博士解释,主要是因为这类病人对眼压的耐受性比较差,他们对眼压的承受力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所以,即使他们的眼压是在正常范围内,但眼组织已经招架不住了,因此也是会发生青光眼。
林明楷博士介绍,目前要诊断青光眼还需要根据眼底镜检查和视野检查,如果视神经出现青光眼特征性的萎缩表现,同时伴有视野改变的话,基本可以诊断青光眼。
常识六:婴幼儿也会发生青光眼
婴幼儿也可以发生青光眼,因其危害性更大所以更是不容忽视,这是与先天发育有关的一种青光眼。如果新生儿或婴幼儿眼球看上去比正常孩子大,而且经常出现畏光、流泪、户外不爱睁眼等情况,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长了一双漂亮可爱的大眼睛,而是要请医生进行检查,以排除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性。
常识七:4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是男性两倍
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表示,青光眼不是单一的疾病,从婴儿到老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发生青光眼。葛坚教授特别提到,45岁以上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青光眼的检测。从中山眼科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到,从05年到12年之间,中心接待约13000床住院青光眼患者,其中45岁以上患病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两倍之多。为什么中年女性更容易发病呢?葛坚教授表示,这和亚洲人眼球结构有关系。亚洲人眼球前房都比较窄,女性到了中年以后,随着晶体不断的增厚,眼压会越来越高。因此葛坚教授建议,45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裂隙灯眼底和眼压的检查。
常识八:别把青光眼当近视治
青少年性青光眼又名发育性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至成年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障碍,使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整个眼球不断增大,故又名水眼,或称发育性光眼。本病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现,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病例可出现虹视、眼胀、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由于发病过程比较隐蔽,因此易误诊及漏诊,误诊漏诊率高达43.7%。患者中多数为以近距离阅读为主的青少年,恰恰是近视多发和进展年龄组,极易误诊为近视。加之部分家长和患儿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贪图方便在眼镜店里配副眼镜了事,等到发现为时已晚。目前青少年中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二者往往合并存在。青光眼可促进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近视眼对青光眼的损害又特别易感,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常识九:服止痛药和喝水都有讲究
部分患者可能以为只要接受手术治疗,青光眼就能一了百了。这是对青光眼治疗的一大误区。事实上,即使患者接受了青光眼手术,术后如何维护通道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题。可以说,青光眼是一个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不过,葛坚教授一再强调,就算患了青光眼,病人也没必要过分难过,因为青光眼是一个可预防可控制可治疗的疾病,病人完全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青光眼的类型
1、原发性青光眼:根据前房前角的形态及发病缓急,又分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等。(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轻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暴发型青光眼”,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轻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实则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3)、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一旦西医确诊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2、继发性青光眼:(1)、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详细检查。(2)、角、结膜、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3)、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晶体混浊在发展过程中,水肿膨大,或易位导致前房相对狭窄,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一旦白内障术后,很快视神经萎缩而失明。(4)、外伤性青光眼: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